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13|回复: 2

金刚经说什么(15)-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6 10: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 d* z; m6 V$ i& u, Q% x0 T8 s% ~# l0 X/ \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
9 l) k1 J; ]7 ?4 j* Q6 g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 e9 E* ?* ~7 i+ `* |
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6 \, Y3 u* l- H1 s
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
8 v) j* Y. t* f4 @; g: n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
( i: c& X; G0 J% M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1 B7 T- G( U6 \! @( D
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
( R5 M/ [9 N1 {* E0 ^  y/ ^) ?7 {3 s4 E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
" ~  g' @3 P  `# H' W+ J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Z% _7 y1 X+ a& Y
/ c7 n% C9 f1 T2 B& C2 w8 I! Y% a
    最難的布施7 P# R2 Z/ M4 @' \" H

; h( ]! Y0 F* a/ E+ W, {/ G& L& J# r7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
1 K5 V! g2 ]3 U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憶劫。以身布施。】, D( c8 @; C1 }: k7 G( q. {
3 C& u4 K7 G' x( h, d$ y
  甚麼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是印度的習慣。印度這個民族不太注重歷史,4 c1 A) u7 S, Q9 g) X+ x' y
覺得過去的就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記那麼清楚幹甚麼﹖對於數字一個兩個,一萬& V& C; L) y% D! E
個兩萬個,開口就是八萬四千,就是很多的意思。印度一年分三季,以四個月做一季,7 I$ J- {* j; |
也是一年十二個月。佛經上講時間,一天分三時,就是三個階段。初日分就是上午,中
3 ?" B$ E( M/ v5 G* O6 G$ P4 T日分就是中午,後日分就是下午,這三句話其實就是一天。
+ R3 a. o- R  l- @& }# V) C' R! V" s4 v  以身布施很難啊!譬如我們現在輸血給人家,或者把眼角膜捐給人家了,有人受傷,
6 b0 A' C% z- E- C8 E; e9 Y需要一塊皮去補,把自己身上割一塊去幫他等等,都是身布施。另外媽媽生孩子,父母1 ]2 j) n$ O6 a# U! C; \( C
帶孩子也可以說是身布施,不過看不出來,還布施得很願意,很高興呢!勞碌一輩子,9 x! `$ N0 w( C% F
最後被兒女罵一頓,說你這個落伍的老頭子,愈罵愈高興,這就是做父母的布施。其實
0 R+ \& O& a; Q; _嚴格講起來,這不算布施,因為父母的愛兒女,是基於自己私心的愛。又如你愛一個人,4 m; N* F) E, T5 q
願意為他服務,算不算布施呢﹖這是布施的行為而已。實際上,這是你的疑心,貪嗔疑
. u3 P( J6 Q8 |) }7 l+ a/ {慢疑的疑,愚疑的疑。我們常常引用龔定庵的兩句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
: z/ f8 x9 Q% B# R$ M5 k護花」。真布施是舍掉自己舍不得的,是一種自我犧牲。譬如說只有砍掉我的膀子,才
. {/ D4 i; K, c+ y9 S2 Q3 [+ x' Z能夠治好你,我願意砍掉給你,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是布施。所以以身布1 C6 o# k/ J  ~! X3 f9 ?& C
施,非常難。
$ N' p% p+ i* D/ i  為甚麼這裡提到身布施呢﹖大凡人生在世,有兩件事情最難布施,第一件是錢財。# Z9 _! h2 \7 m5 x; r  w
我們常聽四川朋友講一句笑話,「錢、錢、錢,命相連」,那個錢真是與生命一樣要緊﹔4 V( E; p2 ~  ]; v
所以錢財最難布施。但是等到要命的時候,絕對慷慨的把錢財付出去,只要保命就好了。6 y8 h, t8 ^, `, d& \# b
  第二件是身布施難。最難布施的是「我」。佛現在講,假使有一個人,以恆河沙等# x6 d( N9 f) l2 f# `
身布施,甚麼是恆河沙等身布施﹖我們一個身子犧牲了,算是一個身體布施,自己死了
5 _+ K# U% {2 N& t% o以後,再來投胎,那個身子再來布施,生生世世都拿生命來布施,犧牲自己,為社會為
' s+ @3 P% t  W( ~5 ~/ N* k4 b8 I眾生,這是以恆河沙那麼多的生命來作布施,這個是講數量之多﹔犧牲不只一次,犧牲8 s$ s0 f& z9 T. \8 Q+ o/ B3 W: e
像恆河沙那麼多次數,這是講生命的布施。/ l) ]2 f* ~1 W- Z) E% c4 @, k

0 V$ d7 [  G# G) ]    老人的救生圈3 [& |  I# y9 Q- W- ?4 l
$ [) s- g& S6 U" k$ y, T
  其次講時間,連續的布施,投胎再來,又來還是為眾生再布施,再來還是布施,經! H6 I0 ~) V# |" G
過百千萬億那麼多的劫數,都是以身布施,行菩薩道,這個功德你說有多大﹖所以有一
7 x& P/ L; [/ a* t點大家要注意,常有人問我是不是佛教,我說我甚麼都不「叫」(教叫諧音),為甚麼
7 n# x# n7 T4 _& v呢﹖我沒有資格當佛教徒,因為我沒有辦法以身布施。
5 y9 @; n" \; F# t5 _  世界上很多不是佛教徒的人,所行的真是菩薩道。曾告訴大家,二三十年前,我在# N- C$ B. ?8 t9 b
基隆的時候,一條船在海上碰到了颱風,那是海軍拍賣掉的舊船,快翻了。一個有肺病, u7 {9 ~7 \) e2 I+ b7 U- Z; t
的人在船上,水手拿了一個救生圈給他,他看見一個女的抱著一個小孩,在喊救命,就4 i+ R$ v; I9 |6 A( ]
把救生圈套上了母子倆個,自己就不要了。那個船員一上來看到,急得不得了,東找西* L7 M, O# G, _% e
找又找一個救生圈丟給他﹔他一轉身,看到一個年輕人在找板子東找西找,很危急的時
0 @; [+ P3 F+ \# E6 c9 K" U* y7 Y候,他又把這個救生圈給這個年輕人了。他說你年輕還有用,我又老又病,沒得用了,6 o3 S& {$ w$ M- o- m3 p
最後他犧牲了。這個就是菩薩,在危難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自己。: {: M; G: o" O/ n0 y
  所以我說我不是佛教徒,不能以身布施,你假使多跟我談一下,我就不高興了,心
6 n7 |6 L4 k$ u' b1 @2 M) M想怎麼搞的,盡講,我都累死了。這就是不肯以身布施,對不對﹖假使有人家要你幫忙,
" |$ l6 n! |" m4 {% q多跑一點路,唉呀!我那麼大年紀,還給你跑,這也是不肯以身布施。所以真正學佛,: {7 R( S8 ?: O: U; ?3 \
以身布施是一件非常難的事。& ?! a$ s/ H* P4 G
  布施兩個字不可以輕易談,你說這裡出十塊錢,那裡出一百塊錢,是布施嗎﹖你是) m! C9 p3 v- @7 ~; N: H# E
算過的,這一百塊錢拿出來,對自己沒有甚麼影響,因為還有八千一萬在身上﹔那不算0 D* b2 G4 j' q/ e
布施。只有自我犧牲去助人救人,才算是真布施,所以真正的布施之難,這一點須要注6 |9 O7 t# j" S5 W' G# \
意。至於有些人布施了一點錢,還希望留下一個名字,走過來看看,啊!我都布施了,
8 n+ d& ~& c  T怎麼還沒有名字﹖那個不是布施,而是施布了,布施倒過來了。所以學佛要了解布施之
2 M, k5 k' T, y難,真布施須要真放下。這裡談布施沒有提到錢財,只說以身布施,這樣一個人,無始
- r3 x+ H" B8 Q! V7 Q劫來以身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但是佛又說了:4 b' ?0 b2 h5 {/ K( K: g

4 z& ~9 S# o6 s  m, F    信心不逆的福報4 O- r8 O5 q; S" ~3 w

% S6 Y% T1 S" U* M: t7 j; z3 K【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4 F5 a9 a* w- k' b) f( o
: b, o, n" U% v  P% I% n0 v
  佛說,假使有一個人,拿自己的生命布施,經過無窮無數的時間,只有布施,不要
& I) t% ~, d4 J+ E/ A) g; L求收回來,這個人福報很大。可是,如果有一個人,學了金剛經的法門以後,做到「信' C7 \; i0 F  S
心不逆」,這一點是重點,徹底相信金剛般若波羅密大智慧的自性自度的道理,信得過5 p. Q5 \) D% @
自心自性﹔光信還不行,信心不逆,沒有違背,這個人的福德超過前面以身布施的福德。
% F. }; j( K+ d$ Q  v& x; L  信心不逆是很難的,許多人佛學的道理了解很多,但在行為上,做人做事上,都與
" Y3 }& ?- X5 z佛法相反,都是違逆。譬如說勸人家勸的比唱的還好聽,唉呀,放下,看開一點……他
' S! ^' j' s' u: X' @6 v9 A自己放不放得開﹖你馬上逗他一下,他就看不開了。這就是信心有逆。要做到信心不逆,& _0 H0 Z+ S" y" `8 Q9 c( }
不是理論而是絕對的信心,這樣去修行,那麼這個人所得的福報,超過前面所講的專門) z# J/ Z0 [2 g; w, H% v
以布施為功德的人。更何況還有人對金剛經的佛法,廣事宣揚,乃至古代沒有印刷,只
' S! u& q# C% j& Z有抄寫,受持,接受了,照這樣修持,每天讀誦,為人家解說這個道理﹔這個福報比前+ u4 X5 y  y. r8 O# L8 |: K, O
面的還要大。
, R& n" c  ]3 g1 I
& G$ l, h' Y1 a- H; Z9 }% ~' \    如來說給誰
$ b4 L$ M5 ?2 R9 T8 u* O) N: L! M( {5 h" i, K! a: `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
$ Q" K5 Q+ _% y) R8 @/ O: ]/ N8 u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8 Z- \  v7 i4 F1 z* w5 e0 Q
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7 J$ q& A3 w5 f2 z
, S3 I7 K; w* i" Q% c! K  最要緊的一句話,金剛經這個經典的本身,有「不可思議」,想像不到,「不可稱/ `* `4 ~, f. B8 I! f/ [% a6 m9 _$ _
量」,沒有辦法去量一下有幾斤重,或者多長。總而言之,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可是9 l! M) a# B1 R, ]. k
你們注意下面兩句話啊!這個功德那麼大,大家都研究了,大家都帶一個功德回去嗎﹖
- S' J1 B; ?$ C. B& O1 n都沒有帶走,為甚麼﹖因為此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這一個經典0 u5 g6 O- ^: `
的內涵,是為了真正發大乘心,大菩薩道的人說的,也是為最上上乘,不是普通智慧的
& l3 I/ e! W  y" Z) ]" L% Y" B人,而說的經典。他說假使有人能夠受持讀誦,當然,我們不一定是上上智,可是,能. @8 b/ U  [6 H7 F# n
夠接受,讀誦研究這個經典,「廣為人說」,普遍向人家宣揚的話,「如來悉知是人。$ N8 J% l9 L  y# G% A
悉見是人」。佛,完全知道這個人。佛可以給你證明,他完全可以看得見,完全可以了" U4 w1 z9 x( h6 {0 ^
解這個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他說,這樣的人,8 [  W- ?0 a  b1 H& @2 m4 a8 a
不久的將來,都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甚麼理由呢﹖7 ~* b* ?6 ^! m

! i+ [) Y% \( M9 p【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9 D0 y- O6 w/ G# s" b4 w& M

" r- T' n. n8 h1 ~5 j1 E" U  他說這樣的人,他就等於佛,他有責任感,把佛法的這個擔子挑起來﹔所以,他就
) w/ a0 t& C( u- T有這樣大的智慧,這樣大的福德。只要你發這樣大的心,肯挑這樣大的擔子,就有這個
; W" H. D( i. e; G功德,有這個智慧。荷擔甚麼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普通話叫) k4 W5 Y' k) Z0 ]( u- ~
做大徹大悟。他說挑負了這個擔子,自然有一天會大徹大悟。
5 c5 I9 s' L+ _5 {8 u* m8 A& ]' [+ l' ~
    你喜歡小法嗎6 f' U- l& Q8 M6 v& ~
) [$ O2 V2 y  n9 C, U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 K" G( [( O1 a4 \# [
為人解說。】) f- Q1 z( z- _( d# G: p/ m8 O0 M

. r6 H/ s8 {; i' ^" D% r0 U  在楞伽經裡,把人的根性分類五種,有些人天生走小乘路子,喜歡修小乘法。你教
- Q# V5 ?! e! H- f他修大乘菩薩道,最上乘的法,他不能接受,也無法接受。等於學校的學生,很多人只9 w8 Q# x9 t: S% R. Y8 L- b5 |+ l
能夠到某種程度,因為他的智商不夠,只能受最低的教育。學佛法也是一樣,雖不是智* v+ {' `6 Z" y8 D3 l" [
商的問題,但是他的根器發心,喜歡走小的路子,弄點功夫啊,打打坐啊,打坐眼睛裡: n& M0 U1 ^( n( `
看到光啊,聽個聲音啊,那裡氣跳啊,今天臉色又發光,明天腳又發熱,指甲發亮啊等
# d+ P% f4 U1 ~- D, E. m6 _1 ?等。這些就是所謂樂小法者。這種人的觀念思想,已經落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4 @2 u9 c3 |* l" f$ q
見。他們一切只是為「我」,希望在人中做個了不起的人,而且希望自己活得長壽健康,  G# V# X- y4 Q5 d" t4 a) J4 H
希望自己不死﹔至於大乘的法門,如何見性成佛,朝聞道夕死可也,他們根本不予理會。7 }" ?5 p' W8 }" M6 h1 }# e
所以,佛說這些樂小法的人,對於這個經典所講的真義,沒有辦法聽受,沒有辦法讀誦,
: f2 l' x4 V4 E6 ]4 |: n3 W  \更不會弘揚,為人解說。8 f2 [5 l+ X( q& ^* b/ \
8 K+ z) H& T8 R9 D* `6 s- m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
, g5 C3 }3 |# u- q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 j( A% C" c8 N) @1 u& E6 [* w2 g3 o
  佛說的這一本經,始終講這個經怎麼重要怎麼重要,現在告訴須菩提,在在處處,
5 e) {/ J1 d6 _& R. S9 R隨便在甚麼地方,只要有金剛經這本經典所在,不管世間的人,乃至天上的神,乃至阿! H+ r* v" S  y- ?) ~/ ?
修羅,魔王,魔鬼,都自然應該供養這個經典。有這本經擺在那個地方,等於有個佛塔3 }; L# S: V7 Y  C5 ?) N- q
在那裡,大家自然都應該供養,應該恭敬,頂禮,乃至拿香花供養它。
: O3 p" `" R. L* V, i  我們說一句對佛不太恭敬的笑話,佛好像宣傳廣告作的非常好一樣!這一本經啊,
  h+ B  `5 o/ S完全運用廣告的手法,說這個般若法門怎麼重要怎麼好,大家如果念經念到這裡,很可
1 a: V8 X, c7 s9 }+ a' C能會產生這個感覺,裡頭好像沒有講到甚麼東西。可是裡頭是不是講了東西呢﹖這就是; b) x; w% A# l+ }- v
金剛經翻譯的特殊,說法特殊。他講的第一重點,請大家注意,「信心不逆」,他講一
5 ~) _. Y- D, \3 _8 I0 H1 b切相不住,一切心放下,就可以到家。可是人信不過,做不到﹔儘管嘴裡講可以放下,
0 V/ H; l: a) Q3 J事情到來一點都看不開,更放不下。# t8 i1 S+ O: v: ~8 w+ t
  所以我常常講的幾個字,我自己號稱十二字真言,人生都是,「看得破,忍不過。; W2 k( Y4 o0 F4 |/ S, J1 J- O
想得到,做不來」。這就是信心有逆。第二個重點就是敢為佛法挑擔子,荷擔如來正法,
- Q# d' F2 l3 ~1 ?+ e挑大乘法門,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在滔滔濁世中,要有這樣的精神。要頂天立地的站% f2 j2 }' O# x* v6 h
起來,為人類的文化,為眾生的慧命,而生存,而奮鬥。這樣的精神需要無比的忍辱,
& E$ |& l+ F, c, x% Y" g無比的犧牲,所以要懂得忍辱度,要懂得布施度,這就是重點。佛並不是隻作廣告,把6 W) P0 e* t5 Y+ i& {" q+ S
這兩個重點抓出來,再讀這一品,就知道它的意義所在了。偈子如下:$ y$ d. m) u0 P
; x+ a9 g! N5 v& ~3 {8 M
    第十五品偈頌5 U2 L4 m! ?0 T

/ `) b( p9 y7 s6 Z    躍馬投鞭星鬥橫  一呼百諾作雷鳴; [9 r7 [- S4 o5 \+ q
    江山無恙漁翁老  何似靈山補衲輕
8 p2 r" m* j6 ]1 a' W& g# u, B
$ a; Z$ h& [7 R  「躍馬投鞭星鬥橫」,這是拿世間法來比方,英雄人物出來,像漢高祖、唐太宗、) N% W$ ]: j* w( s/ P  _# ?- y/ e
朱元璋這一類人等,騎在馬背上。投鞭是用秦王苻堅的典故,他帶兵打仗,幾十萬大軍,
& h6 P" e6 D7 i/ U2 d自稱投鞭斷流,部隊那麼多,馬鞭一丟,連河水都可以塞住不流了。星鬥橫,天上的星
1 [' m+ G( y+ O8 `0 J星都被他震動了的樣子,威風驚天動地。+ P8 c( A4 x1 Q7 z0 P* j' i; U+ H5 G
  「一呼百諾作雷鳴」,一個人當了帝王那個威風,福報是太大了,隨便叫一聲,下* N% T+ d7 D$ s
面多少人答應,好像上天打雷一樣,這是說人世間作了皇帝,福報是最大的﹔所以人人5 c4 ]7 G& `8 T
都想當皇帝,但是這個不是真的福報,真的福報在那裡呢﹖0 z4 [  e- n5 {
  「江山無恙漁翁老,何似靈山補衲輕」。天下太平,人人有飯吃有衣穿,無是非,
- A, u; S$ }% o4 d9 \都過著安定幸福的生活,而自己又懂得了佛法。穿一件百納衣,破袈裟,從前和尚穿的
6 p8 V3 G) L8 i/ O+ Q9 `" A0 I- T百衲衣,現在很少看到,過去大陸上,許多專門住茅蓬的,身上穿的衣服,就像小說上
( ?4 [$ x3 x  W' a畫的那個濟公活佛的衣服一樣,叫做糞掃衣。就是垃圾堆撿來的破布,一塊一塊把它縫! B6 t8 k$ C8 a
起來,一針一針都把它密密縫起來,破了又縫,一身都是線的樣子,也叫做補衲衣,衲7 ?7 z! `& L  D  M, K* c
衣就是和尚穿的衣服。人生真正的福報,還是清福最難,如何享到這種清福呢﹖發上乘
* ]* j6 r' Y& ^/ K+ s! r7 @心大乘心,由擔當如來家業發起,這一個大心發起,就有真正的福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