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_1 t1 u2 L! t& {. x; z5 t! {
8 b7 e8 d" c. L% q: u1 z+ h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
9 r& m+ l7 w( B6 z" W: n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 T9 T0 z2 A5 K! V
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
8 [0 T% @& {% a7 }* \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
& K% E6 _1 z7 a, h7 Y ^( e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 c: n1 K, _4 O3 o# y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
# ~& B2 Z1 f4 G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
" Z6 z/ R$ C) p4 t. N# T y3 n*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
) Y0 I1 g) o; h9 S4 Y2 L5 Q! z一波羅密。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何以故。須7 t# V: P1 i* |9 D9 u
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T1 e, G5 `' t) f# C3 m) B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4 K" S2 f% M, K7 l2 O
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 T9 c9 L9 F- p4 x7 L
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7 b% T; V2 v& w6 U! Y; b
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
9 k9 ~& W8 J$ x0 |+ k, w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 \# g3 P. W1 D" z, A
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
5 b E, ]% O* N$ t# v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 p+ R# E: c: v# B/ L
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
% B' a& M/ l Q0 K1 C# _(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 E7 f# _2 a8 |4 Q# @" E# x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 O# x0 c, H% S$ s- _1 y: z; L% p: p
我們今天講金剛經第十四品,金剛經開始到現在,講了十三品,這其中再提起大家
. d" a2 n8 ]: h8 Q2 F注意,金剛經雖然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他講的是般若的體,% C% C( g* o' R3 ]
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 A' u; A I' n; t7 v
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甚麼. t6 U5 e2 \% c; n; V+ C
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
7 h$ R1 |; V" ^6 A; c) L+ c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3 \2 r. i6 ~5 N' F& V8 i3 y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餘依涅槃而滅度之。
% G Q) `- d; j3 F, S& i9 }) X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4 z3 Z5 A: ]6 y% K" Q; u+ {' w
悟而成佛。布施以後持戒,持的甚麼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 f# a1 j& W9 s: I# }
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
, N( L6 q. Y6 Q9 L% L) B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說到十三品這裡,差8 ?, Q; W2 J& k% D/ W
不多作了一個結論。
) r, o, z6 k& f5 I* u 現在第十四品開始,是講由忍辱波羅密,到達般若波羅密,我們今天這一段,重點. L" G. a# m/ ?9 ` P3 L; m% I
就在這裡。
w* A9 v% D: {: Y* }" p7 P- i8 R0 U9 L3 P. l) I: ~
解悟 喜極而泣
7 c0 r( C0 k8 G, d3 g6 Z$ D; J) q! x. B% n: G0 f* M% C g' C; w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 ^* Z; A$ p9 c7 O6 H
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
; _ S5 N: u5 H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3 U0 ?) ?7 m+ U, ?- p5 K4 T, |
( R/ [7 i" `7 z4 R9 M: ~0 e; j8 Q# v M
這裡只有三個小節,是另起一個階段,前面都是須菩提與佛的對話,一問一答,記 R, E6 k1 u9 h, z9 \
錄下來,就是經典。2 Z* U+ C E: J/ z
「爾時」,這時候,就是當問話的時候,須菩提聽了這個經典的感受,聽了佛說般& @3 ]; O# {9 e" D+ l
若成就法門的感受。「深解義趣」,希望大家特別注意這四個字,大家念經時,很容易
x( h$ h' q9 T" ?) i6 S0 J6 ?9 t輕易把它念過去,深解義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理解到是我們現在講的
8 L* T; A# \5 R/ v) i話,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個道。
& r0 J3 ^$ | e7 }8 K 後世禪宗門下,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一個叫解悟,一個叫證悟。解悟就是知見上的,1 ?5 o6 }. ]5 k" Y' y
所知所見到達了,但是還不是普通的學術思想所說的理解,而是這個身心馬上感受到有
K# w7 }# b/ N! Z) A一種脫落感,脫滯感,這就是解悟的一種境界。所以他說深解義趣,深深的得到解悟,. Q) N8 V5 ], d4 [3 P$ p! d5 B
不談證悟。
, \) M- G& w. a$ `2 R' b 「義」就是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義也就是義理,義在古文就代表理,
4 m; ]3 |8 X) A1 R9 I最高的道理。「趣」並不是興趣的趣,而是趨向的趨,就是向那個方向,到那個路上,; E! |, Y1 _+ C/ Z' ?1 A4 q
目標的趨向。佛經上經常看到這個「趣」字,趨向,已經到達這個境界,已經進入了這
3 t' O0 g i% h: A種情況。深解義趣是一件事實,不是文學上空洞的讚歎名辭。須菩提深解義趣以後哭了,4 S0 q2 J2 {: e; k
他為甚麼哭呢﹖人往往喜極而泣,高興到了極點,會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 V( h; \5 I: t$ ` \" }$ I k8 n
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會哭起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所以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7 W# K- p e9 w0 ]; j 學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淨面快要現前的時候,自然會涕淚悲泣,這是自然的
' X' t) Z' I3 v; s3 g2 U3 ?現象,否則就是一個瘋子了。當這個人性自然的清淨面,所謂本性,本來的面目呈現的' u; J& }) w3 O! _
時候,自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找不到歡喜的痕跡,自然會哭起來。而你問他哭甚麼﹖
5 H# U9 l3 e: k/ ]: C$ L& u他並不傷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於說,自己失掉的東西忽然找到了,那個時, Y9 M" S* b) U o4 c+ b
候就有無比的歡喜,但是也沒有歡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淚悲泣的感受。* ^: e# `7 [, R6 v( ^) R( l
因此,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希有世尊啊!偉大了不起的佛啊!希有難得的佛啊!1 [5 O9 l6 `% ?0 F- [/ I9 u5 G
這都是讚歎之辭。「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他說,你現在講這樣高深的道理,甚麼道
" B2 t; {. ]2 m8 u, U! c, p& @4 m- M理﹖就是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這個經典重點在這裡。「我從昔來所得慧; Y3 ~8 J6 t: @( Q$ W
眼」,這位須菩提,是佛弟子有名的談空第一,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
5 V; O2 f: w) e- F) Y4 o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說,自從我有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從沒有聽
) x. p( i7 m, w# T& q# q到過這樣深刻究竟道理的經典。
# @/ C1 N: g" B4 Q2 |. Z4 p6 M4 H6 l4 }0 ?9 N
信心清淨$ O- K8 }5 V. k% d. E
5 _) K$ z' w9 S* o1 A+ B% E: } 講到這裡,又加上稱呼了,等於我們講話,經常說老兄啊!老弟啊!「世尊。若復
6 A" m: k) Z% W3 b8 c) L* }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他說:假定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8 ~! m. \) ?2 ]6 j" N& {
經,聽到佛說的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這個法門,「信心清淨,即生實相。」這八8 L- ~! Y) @5 ?2 v
個字是這一品重點的中心,千萬記住。也就是我們後世眾生,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 I/ s7 p; H" l. l
要的法門。達不到這個程度,與成佛的距離還很大,只能說你剛開始在學,一點影子都
+ Z# r; a/ ^4 i) d; D3 h: o沒有。達到了這八個字的程度,也可以說你進入了般若之門,建立學佛的基礎了。
9 i* B( H0 ~1 y% N" D$ K 信心清淨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專講個人的信仰,因為真正的信仰並不是迷信。為甚
1 T0 J. T H( F+ Q- k( I/ I麼不是迷信呢﹖因為是深解義趣,把道理徹底了解了來學佛,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
( C) W9 T( d& ~- s" Q( ?+ m假定說佛學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禮拜,那不能說他是不信﹔不過,嚴格
$ d- H1 }( M: j0 A$ D# [的說,還屬於盲目迷信的階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達到深解義趣這四個字﹔先懂得
( j0 H4 W: ?6 i# d8 T T2 o: Q6 `理論以後,再由這個理論著手修持。所以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必須要深解義趣,這: I- K8 `5 o& V9 s9 i# ]
個信心才是絕對的正信,這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眾生,自求解. L7 m& ~/ @$ o5 K, T) i* N
脫成佛之路。
/ K, d( j: _! S* \! |2 P1 |: ^ 所謂正信,要信甚麼呢﹖信我們此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
7 d1 C1 B' o, O$ ]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
+ K% C; e+ r/ O7 N: a$ a* k本性,因此隔了一層,蒙住了,變成凡夫。/ v0 t T5 d! g) {) q7 Y& P, U
凡夫跟佛很近,一張紙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見到了,清楚了,此心就無比的
; J& ~) s+ _6 ~6 a清淨。佛的一切經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禪、念佛或是密
0 c2 v3 F" h* ^2 i9 h# w' N宗的觀想、念咒子各種修法,都是使你最後達到清淨心。清淨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 T% \+ n6 H3 L
薩階級地位的不同,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了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 ?% X2 I7 l& N0 X% d
說到信自心,我們都信得過啊!我的心煩得要死,這個信心煩惱,就是絕對的凡夫。. G3 |4 b4 t% h! U4 n; {
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淨,自然達到清淨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 x1 }1 m) w% e7 h7 b
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
, S0 d9 P' D( d% H 所以說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到信心清淨,能夠生出實相。看了這個經文,知, C0 @2 v0 u( y# X2 q2 |' ?) a
道須菩提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因為他自己了解,才能說出這個道理,讓別人以及將來的
# T; j8 v E6 }% _: ? W" W人,聽到佛說這個道理,信心清淨,能生實相。
5 B0 r6 {6 T% M, r0 P& k
/ o2 A) K8 b0 ]2 k 希有的功德
* n* |( c- T+ @3 M6 k' A
7 ^& ]6 p7 {: ~8 ?- v+ \( _& A, F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個人,研究這個經典,而到達這個程
q( H; [7 l/ ]! |3 n2 C5 c( O度,他說,這個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第一希有功德的人是誰﹖我們在本經前' L) p& Q8 S1 o6 h
面已經看到,須菩提贊嘆佛:「希有世尊」。換句話說,這個人學佛就可以到達佛境界,
- y( J' q9 U% f7 ]4 T b6 {# ^因為這個人已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這個道理我們先要把握住。下面,他解釋甚麼叫
* e* Q" f* e2 F' h" C8 T; v實相。+ O. J# E% M& n
我們講金剛經開始,就解釋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難的就是實相般若,就
' o5 b! M5 ?$ G8 C是見道之體。實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種名字都是講這個東西。你如1 M7 [3 m! h: f- u# T7 @6 b
果認為實相般若不曉得有多大,有沒有鳳梨那麼大,有沒有蘿蔔那麼大,那你就著相了,# o( \ [- J) K" E# h* _& S
那就很糟糕。須菩提叫了一聲世尊,自己又加解釋,說出他自己的心得。" b6 t3 n# m- M$ j! f: B' T6 w
$ i; m0 S: f& f【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4 ?: I6 P: l, j5 @
+ @3 Z0 ^1 w% e! s( u7 q8 Q
這個「是」,青年同學們特別注意,這是古文的寫法,拿現在白話文說,這個
3 w) P3 \! Z" S9 _6 y2 O1 M' ]5 Y「是」就是這個,所謂這個實相這個東西啊,是無相,即是非相。我們應該還記得,前& S3 B) J. U( h8 A3 C! r
面在金剛經中佛也說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不著一切相,無我相,
. k6 j7 W- E; A, l# P6 n5 _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都不著相,乃至無佛相,也無非佛相,一切相皆不; @, j: ~5 A- N6 C4 ?2 k. ^
著,連不著相的也不著了。
: |* w0 z5 T& ?. w$ E( V 實相又是甚麼呢﹖即是非相。分析開來講,無我相,無人相等等﹔歸納起來講,若
+ H0 K2 C4 \. ~$ V- W9 Z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他報告心得說,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在無相的這個; M* L) l0 C c |6 N+ H' b" T5 d
成就中,佛勉強給他一個名稱,叫做如來實相。
5 o4 l6 F9 R6 ]0 u. D9 E
; M* u" N+ K0 r' i0 A(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c- `2 O; M) s R# Z+ N
) K5 D' a* T, A& v& Z2 b+ a6 h' c 須菩提的意見,再度的報告說:我啊,就是在佛在世的時候,能親自跟著佛,今天& {6 k6 X& t9 ?4 E
能聽到這種經典道理,「信解受持」,信得過了,解悟到了,再經常領受這個實相境界,, ^$ e* G- ~1 Z3 o6 t! {5 u' _
隨時隨地在這個境界裡,以此悟後起修。7 n8 H6 `$ h6 J
「信解受持」,也是四個修行的階段,就是後世所有對佛經的解釋。信解受持,也
) @& O! u( q3 h/ Z6 |. D! W; U就是教、理、行、果。「信」,把佛經的所有的教理信得過了。「解」,解悟到佛學的
, v% n/ k% l) ^. ~, A: {8 T# d各種義理。「受持」,悟道了以後起修,修行以後證果,教理行果。也有一個說法,叫
* j2 f7 L6 @/ J$ f* T做信解行證。自心信這個理,解悟到了,悟道以後修行,修行以後最後證到佛的道果。: s- x' I6 F& V: U; G' ~; w
所以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證,是同一個修行的情形,這四個字不能隨便當一句
" o. O. ]6 R' k. X話念過去。須菩提說,像我們現在親自跟著佛,聽到這個道理,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v4 A- M: \: ^# Q: m
不稀奇。因為他們當時親自見到佛,有佛親自指導,當然是不足為難。; b! U: Q( M8 t. Y$ V
6 U3 z: z4 Z# g7 g
誰是五百年後希有人/ w9 U$ `) c+ Z N. M- Q
7 `+ d5 x2 b# _# h: b Q【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 ]2 L2 n6 e: {! i6 e9 W* C, t1 S
將來過了五百年,為甚麼說五百年呢﹖為甚麼不說一千年呢﹖或者三百年呢﹖這就
% |8 ]/ ]7 ^2 E2 s$ p: @# v是佛自己對於佛教的說法。佛在世的時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槃以後,而有些大弟子4 v Q* c4 O9 z% {- O5 [
們還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後,是像法住世,那時佛的大弟子們活得最久的,
0 g( S, B6 K+ _五百年也都要涅槃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後,只有經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說是像法時7 X% C5 K8 J0 K: z, \( _8 r$ ~9 I
代。據說像法也不過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後就是末法時代,就是尾巴啦!尾聲啦!末法
4 {7 |$ R8 X. y4 C並不是說沒有,是說真正佛法的修持,快要到尾聲,快要向末了,這是在各種戒律上,
$ k" t; J* Z) G, f各種寓言上所記載佛所講的。
/ S1 N' B0 Y) ~& {, Q8 \ 但是也不盡然,譬如說在許多大經中所講,如在華嚴經裡,佛就承認佛法沒有沒落7 {( q/ l8 ^ s# Q* A; h8 }1 L6 {
的時候,甚麼道理呢﹖因為佛法是真理,真理是永恆的,真理只有一個,不會變的,是
2 [2 _# a- J- X# r0 e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否則現在早過了五百年,大家豈不是更難6 b& [) C& c$ n" j3 I; o
了嗎﹖這裡須菩提說,假使後五百歲,有人在像法末法時代,看了這個經,研究了這個, l: O4 ~' ~, {# U3 `: [
經,也能與古人與須菩提及佛大弟子們一樣,達到了信解受持,他說這個人就是第一希
# ?1 H" ~' A, `/ N8 }5 u( A2 b有。第一希有是金剛經特別提出來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聖﹔第一希有就
. A B% X% w6 [8 z是幾乎等同於佛。3 o7 l) S( \2 ~3 L
- S, ]/ k. _: N/ ^( z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4 b- Y9 ]9 i/ ~+ O" i2 w# W
9 v: ~. H# Z0 H3 U& v# E 在佛及大弟子們都不在世的時代,有人研究這個經典,這個人當然已經進入無人,
& U, W4 G) |1 \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相的境界。四相皆離,不著一切相的境界,他本身已經到達了。
3 Y$ O5 W+ {. W" n) N6 c( E3 S$ ]0 B6 d' u$ W' y7 v( p/ L
為甚麼我不是我
& `4 c8 J, @ N1 b& @; p
% _1 O/ r- b/ |, |$ Z) A【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
7 a9 X0 i9 T5 g! D名諸佛。】
2 @, z/ l0 F9 n5 I$ o
Z1 I4 w1 W& R# Q# \' r% o 這兩句話千萬注意!如果參加佛學考試,一定會考到的。「所以者何」,這是甚麼4 J7 m. _0 U5 ~- g* R
理由﹖所謂我相,本來是非相,是假相,下面接著人相眾生相都是假相。佛學說的這個. W8 ] A% q8 A' \) g
「我」,就分析來看,我們現在一定是有個我,有個身體,佛學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6 m. L9 j9 T4 F7 }4 d+ ~
之身,骨頭呀,肉呀,這些東西湊攏來而成的暫時的我。而且生下來到了第二天,那個( f- W/ n. B: u' \! H3 T0 g3 @* g
第一天的我已經衰老了,滿月以後,與第一天生下來也完全不同,十歲與一歲也完全不
8 J7 D' }7 r8 V+ L同。總而言之,我們今天坐在這裡,十二年以後的我們,全身連骨頭都換了。所以這個
( ] e* \7 N; Z3 x肉體不是我,是假我,這是個工具,暫時借來用。等於這個電燈泡,暫時借來用一用。7 ?) q- `8 f1 L3 i. B
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為真了。
+ x! I% }' I7 z! i6 L% [ 身體的我既非真我,那麼我們的思惟意識,念頭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為每一分,$ v0 |/ r+ q S* R
每一秒思想意識都會變去﹔尤其年齡大的時候,過去幾十年,甚至現在說的話,都隨時
4 A- r+ z) x& x; C忘記,所以說能夠思惟、意識、念頭也非我,這些都不是我。「我」都尚且非我,那裡( C2 F0 ^' Q; H- J. Y9 J
還有你、我、他,那都是非我,一切無相。萬有的相是因緣湊合,是假合的虛妄相,不
2 M5 I! L0 I# M1 k- L是真實。但是虛妄不是沒有,只是偶然暫時的存在而已。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推而廣
4 q' |# I- ]/ E9 e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是非相。金剛經使我們同時認清,不要被虛妄的人生,和物& E s9 w; u% R. N: o8 [
理世界的暫時現象,騙去了自己的智慧,騙去了自己真性的情感。/ ~+ h- b; T i# a8 `2 y
真性的情感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呀﹖有問題!真性怎麼會有情感,真性不是沒有情
+ o% |8 c" ^1 X# f& }8 Y感嗎﹖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
+ s0 @3 N$ i# Z9 J佛不會發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癡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1 B2 F2 _( P3 e4 d' X+ z6 k
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跡,只是理所當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3 T" g0 W+ t) }) G
, p) d9 g. `- g0 n; V! C 如何見佛7 ?' W/ C" k9 T& E# O
1 j0 U" t6 ], g) ^" S' o8 ] 接著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家要學佛,去那裡見佛啊!「離一切諸相,即名諸9 s0 ?+ H# E2 I
佛」,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那麼你說我們在大殿上不需要拜佛了!. J3 h. c+ ?. {% v
要拜呀!即假即真。相是虛妄,因為禮拜這個虛妄相,你自己此心有真正的誠懇,發起
- t5 R$ U. R' ~. u" G了真實的誠敬,那就是「信心清淨」,就可以「能生實相」。這個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 x$ x4 s: Y9 ^. G$ z/ }* e% N
切諸相,一切相皆不著。所以,有人不著相的禮佛,就是一念之間,也不必合掌,也不: r7 u$ _0 m8 M( o7 E
必跪拜,他一念之間,已經頂禮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 w+ g) i- f$ @" ? 有一個禪宗公案,說有一個小孩子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轉來轉去,後來對著佛的正
; l: r5 B2 A# T% A3 h1 W面,他就小便了。有個法師出來看到說:你這個小孩太沒有禮貌,怎麼對著佛就小便﹖1 ]9 |8 S5 ]( G% [* v: C& t
小孩說: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那一方小便呀﹖
6 \) }, x7 Y( S" h- l- T3 d4 s 反過來說,十方三世都有佛,方方都是佛,中央是毗盧遮那佛,中心一念誠敬,十
" n2 O1 p# x4 h `6 ?2 x y4 I+ _方三世諸佛皆在目前。怎麼樣在目前﹖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這個道理必須要搞清楚。9 } C. l% ]8 K' i2 e5 b
這多半是須菩提在那裡演講,講給佛聽,佛是聽眾。換句話說,是他向佛報告,接 ~: t+ x( O) D9 f( F
著是佛的印證,佛的獎狀發下來了。
" h Z- X( P" i* S" C) s1 a/ O
; w# J% E6 X- p- @$ K& Z( |' x 難得的人
6 ] D1 {. c( o8 T
1 V( U5 Q$ Q1 _3 D6 B3 U6 z: G【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
0 _" Y6 M/ A: m; I. J% U0 v6 z有。】* C5 y+ k1 H8 I
( P+ I3 x6 p9 s/ l+ d0 \8 s! v
佛說,是的,就是這樣,你講得很對,就是這樣。未來世的眾生,有人聽到金剛經
# P* l0 v7 |6 H的道理,沒有被嚇住,那就是一個希有的人。驚是嚇住了,怖是精神恐慌,非常恐慌﹔7 c' u! h6 Q/ ?9 ^1 v- f6 V
譬如我們走夜路,看到一個黑影子,一下子嚇住了,那個是驚。怖呢,非常恐慌,持久8 r+ N( n# f" ]% ]
的心裡恐嚇,那個是怖。畏時間更長了,不停的害怕。像我們在座的,個個都是第一希" J* Q' c$ E- J1 H M
有,聽了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而且沒有不懂的人,個個都懂了。$ `7 ~0 F' U' G, D3 s9 f8 T1 \
事實上有沒有又驚又怖又畏的人呢﹖這在修持佛法的時候就看到了。我們很多人學
. e6 M6 k/ h- R5 K1 r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來,反而嚇住了。許多人說:我嚇死了,嚇得我的汗啊,
' E1 I& E" B- F. J5 R像黃豆那麼大,因為我沒有了。我說你學佛不是想求個無我嗎﹖怎麼還嚇住了呢﹖所以
5 j2 G' W( _/ a1 ]5 O8 g9 r p8 Z說慧,這個佛學名辭,用的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夠,功德的功力不夠,就有0 U8 {7 R+ o( D; `6 J& F. d
驚、怖、畏的現象。
& Z$ h9 X4 A- @/ f 將來的時代,有人成就金剛經般若這個法門,不驚、不怖、不畏,佛說,這個人,
, E J/ Q6 L0 U9 S' E1 I真是非常難得了。佛說這個希有,就很重,佛給我們的這個價錢,獎金就很重了,非常
- n8 r8 g# @. R! n, O1 R5 J1 s) E希有,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了,就是超凡入聖。$ b2 R3 ]8 O% ? r4 F' p
) \( o. P! s1 }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A2 q; C, j$ [
6 e* n4 b# {& l, H. G, q$ Y, O
何以故﹖甚麼理由呢﹖金剛經的特點,是使我們知道無住、無相、無願,這是大乘+ R4 w' [, n! R6 ~% ?. u0 Q
的心印。此心要隨時無住,隨時不著相,隨時隨地的無願。你說正要我們發大願,怎麼$ _# G; Y, L2 h! i/ @. ?% r
無願呢﹖大慈悲當然是願力,慈悲過了就不住,沒有叫你一天到晚坐在那裡哭啊!過了
( b% Z3 E. O3 B1 g就不住,所以說願而無願。
; q: f9 D/ i5 U7 G3 C0 M% U0 W 第一波羅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徹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實相本來無住,
( ~; {7 d, G$ e, u: q' F3 K本來無相,本來無願。當然大家不要會錯了意,青年同學們根本發不起願力,以為你本7 a- V% o5 W7 l$ b: ~9 Q% ?# l3 h9 b
來無願,已經合於佛法了,那就很糟糕。無願,就是一切大慈悲用過了便空,無住。因
: g+ g. U2 p7 V/ S& n* J, j7 P此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第一波羅密也就是般若,大智; \' k" Z# ~. l8 n8 @
慧﹔而般若裡的實相般若,就是見道體,也就是我們後世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
% a% A7 l! }) i0 q( P4 n' K
: A3 l# ]: v) m O8 O 甚麼是忍辱
- w" l0 E0 {; k; W& b+ {
y/ q: a) |0 k9 V% N" v【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1 K" o) ~" e' z% ~" F
; j4 E8 F9 r8 {8 q7 C
問題來了,前面一路下來都是講般若,是菩薩六度裡最後的一度──智慧成就。所
) O8 A8 ~1 w( {2 E9 m謂的六度也已經說過,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換句話說,這也是* g0 w* U/ Z. r y; p" K- b/ @
學佛的一個次序。
' |. K/ ?' @2 H& }1 H0 \4 Q( i 首先,學佛的要學布施,布施就是能夠舍﹔舍並不是叫你光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 G# x& H% F+ n6 P
而是一切的習氣都要舍掉,改變,丟掉,把整個人生轉化。放下也是舍,萬緣放下就是
) D0 l5 f7 e9 `( X S: H$ g9 }" y v布施,這是內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淨,才算真持戒﹔心不清淨的持戒,那是小乘戒,
7 X8 s( x7 e9 W6 _是有意去操作的。作到了此心清淨,念念清淨,不需要持戒了,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 e8 r) i' w0 E6 v
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此心念念在清淨中,無惡亦無善,是名至善。這就4 Z- Z& Y7 ^0 i
是持戒,持戒還好辦,忍辱最難辦。. l3 i# }# ?6 P+ \: {0 t0 A8 g
你說自己心也很清淨,戒律也很好,那是當你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啊,
5 W4 G3 H4 T+ R7 y9 T% s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淨不清淨,甚麼毛病都出來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
& F& B0 |% l3 g6 r因為那是最難最難的。也因為這個原故,大乘菩薩必須進入無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薩地。+ }- n7 X6 r P3 X P
無生者,本自無生,信心清淨,一念不生處。這個一念不生處,不是壓制的,也不 X8 s$ `7 O) t
是沒有思想,沒有知覺,而是一切雜念不起,信心清淨就是無生。
: l! p, [6 i# V3 n4 L 光是無生是不夠的,要「無生法忍」,切斷一切萬緣叫做法忍。我們中國文學的形5 \' D" U5 |; j- N$ e+ X1 {6 |
容辭是,拔開慧劍,斬斷情絲。有時我們劍是拉不開的啊!有時候又只拉一半,有時候
Y% r6 D7 c+ U! l% ~2 z% I! n- \9 l5 _劍拉出來了,看看劍卻楞住了。不要說斬啦,扯都扯不斷,那個劍早就鈍了。所以說,
& V4 k/ w2 L% Q; L1 w法忍也就是六度的中心,忍辱的意思。4 s; G& V* ?; ^0 I7 c) t% Y( L
首先我們來了解佛學忍辱的意思,看到一個「辱」字,我們會想到受人侮辱叫做辱,: ~7 b/ t+ P: R9 D. J
譬如別人罵你啦,打你啦,各種不如意的刺激,算是辱,這是從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 B+ r; N; _# i2 u- V8 N4 ?$ I
上講,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們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
" ~ j4 z0 m; Q4 |招來自己許多煩惱,也帶給別人許多煩惱。不要說我們人是如此,你只要看看動物,拿
5 {1 t. _: W; S7 i H9 H' ]螞蟻來說,你仔細觀察,年輕的螞蟻經過老化螞蟻的旁邊,都走得遠一點,這樣的辱,
: y- G! p/ G1 d5 h. i3 z$ z這樣的難堪忍。, h: I- G J7 n( n4 W% C
所以,這個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難堪忍,沒有一樣事情是圓滿的,而這個世界上
# d) e/ q: O" i/ N! C$ d }5 K的一切眾生堪忍,受得了﹔所以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為如此,' A+ Y/ A } \3 V. W# h V) m
這個娑婆世界上的眾生,才最能夠成佛,因為生在天堂沒有痛苦,沒有刺激,天天在享4 O3 B3 U( A0 d: F5 [
福,眾生也不想修道,用不著嘛!生在地獄裡,受苦受難都來不及,沒有時間搞這一套。4 V: y3 j8 A, {& H4 f
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樂,有善有惡,各有一半,所以能夠刺激你發生解脫的智慧,
& ]2 S/ ?5 g8 C- z5 C# F是成佛的捷路。5 G; `4 h" d( E, l, H! y p
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譬如我們! r# ?! g9 j. {, \: U
這個世界上做生意的,創事業的,乃至發財的,你問他這個日子好不好過﹖他一定說不' T# E8 ?: h2 \( u# G
好過。受不受得了呢﹖有甚麼辦法呢﹖反正能夠忍得住就這樣忍下去﹔所以說娑婆世界* o8 c# n4 T6 w t. B9 e1 i
的眾生堪忍,能夠忍受。
% B) N5 `6 N* Z- y- `8 G! m3 Q | 佛跟須菩提兩人對話到這裡,如果不仔細看這個經,突然看他在中間來一個忍辱波
7 {6 M: { S' z0 Y- M8 v- y7 o羅密,會覺得奇怪。所以剛才我先提起大家注意,這一部經把六度波羅密都講完了,為7 I! P$ U- r1 V2 }! H8 W1 W& \
甚麼現在提出這個忍辱波羅密呢﹖
2 x `+ F2 y" y' y% G0 J* b, S& `3 C( t) l
忍辱的榜樣
9 i [+ o: I! ], ^! x6 Y1 Y1 B; u* G; E( J
我們要想學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難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為甚麼定不+ t/ m. I0 F3 K, _8 \
住啊﹖兩個腿痛,你就忍不住了,這個忍就是忍辱裡的一忍啊!當然硬忍是很難,但是6 Z) ~/ v" v0 p
你明明知道此身兩腿兩手,四大皆空,那個時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過去。所以這六度
d+ d6 \ {7 z+ u9 D$ s/ _6 G) P1 x的一關忍辱度,你就過不了,過不了的話,這一切皆是空談。你說我們會念金剛經,無4 h: d, n4 i b q$ ^( f
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木魚敲起來非常好聽……阿啾!糟糕,我感冒了,
) `8 H7 [( A" c7 I怎麼辦﹖看那個醫生好﹖因為怕死掉,眾生相就來了,壽者相就來了,這一下就忍不過8 B* M, a, H! G8 B. a
去了。
) x8 J/ S2 j, u. Z" n- C 所以忍辱的道理,放在金剛經的中心,大家要特別特別注意!佛把自己本身修持的! Q/ p4 q; ~% k9 U, o* i0 k T
經驗告訴我們,做個榜樣。所以佛說,真正智慧徹底悟道的人,才曉得忍辱波羅密本身
5 l; V2 m; e6 `沒有個忍。如果有堅忍的念和感受在那裡,就已經不是波羅密,就已經沒有到彼岸,也/ w2 t; C" k* M) B
沒有成就。& z) n" r: A! o1 [3 O( P$ t
! y* p; r9 ~& W3 J【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X. o* D; ^, y9 |+ \1 i) A
無壽者相。】
. Y3 `) T, h, W: x' d1 p- i# x- a) Y0 R2 b6 F
甚麼理由呢﹖佛又對須菩提說,以他本身做榜樣,像我從前的時候,曾經被歌利王
2 f, a" e8 e# P0 r割截身體﹔歌利王是過去印度一位名王,不過印度不注重歷史,這種歷史資料只有在佛
7 H" l( K% ?4 M3 L, T9 g經裡才找得到。
8 `4 Z' j# F) g, M M) R" ] 這位當時歷史上的名王非常殘暴,那個時候,釋迦牟尼是個修道的人,相當有成就,, p" D9 Y6 | F1 n: [, C# Q; T
到達菩薩地了﹔雖然是緣覺身,無佛出世自己也會悟道,後來歌利王因鬧意見要殺釋迦。
; g2 D9 q( g# T2 @. g5 I% o他說,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殺你,你會不會嗔恨﹖釋迦佛說:此心絕對清淨,假使. l4 z6 n4 R' ^, U" X! T$ X9 ]* J
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後,我就不能復元,結果歌利王一節一節把他割了。% x. t" v |6 V V
釋迦牟尼沒有喊一聲唉唷,心裡頭也沒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
$ n8 Q1 q6 O2 x9 E後,歌利王要求證明,釋迦牟尼說,假使一個菩薩的慈悲心是真的話,我的身體就馬上
6 U/ s9 j' g4 [2 J復元,結果他立刻復元了,又活起來。
/ S7 S: b) E1 [4 K3 ] 這個故事比耶穌的復活厲害多了,所以佛說,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在當時無我
& h9 ~% Q3 U. O& D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說給我們修行的人做個榜樣﹔& D _4 }3 Q% B
當然,並不希望我們被別人割了作試驗。現在不必談割截身體了,叫你不說話你就受不, [$ X& M( [& }9 F
了,叫你坐著不動也受不了,其實這個就是忍辱與禪定、般若的道理﹔只因為智慧不夠,
. \. d& \- |, z: y悟道並沒有透徹,所以你受不了。$ c0 V# O) Y4 ^8 `6 Q
" ^; F; J% X& x' g
達摩與蘇格拉底9 M, A, E) Y+ W9 G! _- J" U3 k
3 j# Z r. V5 H$ |& | 剛才講到忍辱波羅密,我們再提起注意,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3 J# d( P2 ^$ f
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淨,這才是忍辱( y; W- a7 E z9 a1 ?4 u
到達波羅密成就的程度。所以佛說,當我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他說他無我相,無3 W8 r& S7 b! d" x
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首先他沒有覺得這個生命是屬於「我」的,這一句話特別0 A/ z3 t* f& Y8 e" K( a0 P$ u+ u0 f! n% W
注意啊!我們這個身體是屬於我們暫時所有,是暫時附屬於我,並不是我真正永遠的佔
; L4 K) g8 n" n% N% ^; S. A有,因為此身本來不是我。要把這個道理,不僅理解清楚,還要實際上證到,才信心清6 c: j) d/ H1 f
淨,才有希望證得般若實相,這是真正的功夫。5 ]- j1 W& B1 a( J5 F
但是功夫又是甚麼地方來的呢﹖般若見地來,智慧不透徹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6 {3 L: b" ]$ i/ f$ W. I
是智慧的境界,並不是功夫的境界,如果叫功夫的境界為大徹大悟,那就是氣象局發的
$ B* D, C& U) T# E8 b警報,路上有霧,小心撞車的那個「霧」了,就看不見了。這個悟是清朗的,智慧破除4 k$ A& v0 `* {
一切陰影的境界。6 B* F/ b3 U: p/ N% d5 h( j4 X
" I w# j' a1 s; m. g0 a" @& |9 Y( O: A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和壽者相應生嗔恨。】
2 ?8 {$ X4 ], h" C
7 \& o1 H8 P7 j# h7 d 說到這裡,先要有一個認識,佛現在所告訴我們的,不是假想,是一個實際的修持。. A9 r0 I! c* r
無我相,無人相是智慧的解脫。譬如西方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最後被人家謀害,拿到% m' a2 V s6 ~: o+ \1 [4 c! r
一杯毒藥,朋友們勸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是毒藥,笑笑,仍然談笑風生,最後喝下去死; [9 d- E" L7 h; Y
掉。
) Y* i% O% }5 d8 s 又如中國禪宗達摩祖師,在中國傳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師們妒嫉,五次毒死他,
2 F& t% [! ~: |9 Y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時,他把毒藥吃下去告訴弟子們,跟你們的因緣到了,我要
7 {8 ]; C& z6 p" c4 Q C; N走了。弟子們當然不讓他走,他說因緣已到,我已經吃下毒藥了。另外密宗的木訥祖師,7 T; U2 E# ~ d, r
最後也是被人毒死的。這些人都知道因緣已到,殺人抵命,欠帳還錢,應該走就走了。
0 ]" a0 _ K+ f' G又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等等,這些都是智慧的解脫。所以禪宗五宗宗派之一的法眼大祖
; T# T- V2 |$ f3 ?7 C! V師,有偈子說:. \+ B5 p- a+ ?9 B' o4 e& U
理極忘情謂 如何有喻齊
3 a$ {8 R4 x- h: L# n8 d% | 到頭霜夜月 任運落前溪4 q* b0 Z3 d" [( l
這個偈子有八句,我們引用要點,只說它的一半,理極就是真正的道理,智慧的領
# f4 `! J2 K4 p悟,理解、悟解到達了極點﹔忘情,這些妄念的情沒有了。這個境界是沒有辦法描寫的,
( d5 q7 Z+ F% h0 O1 R' J沒有辦法講,沒有辦法說,理到了極點,智慧到了極點就是理極忘情謂。後面幾句是描
Q' H1 f R% ]+ ^% G- u/ s寫無我相,無人相等等的境界,自然而然,理到了,事也到了。9 a: |% R/ @3 y
所以佛教的華嚴境界,又稱「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到了也. i$ \3 k' X2 z# x. f) A1 S' W0 Y2 M
是無有障礙,所以光是研究佛學就不能在修持上得受用。大家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沒
5 x( {. p$ z/ ~+ r4 N有融會貫通,沒有到達理極,所以我相、人相仍在。像佛說的身體被人家殘害,而只有% ?6 ?4 N. Q6 j# c
慈悲心,不動嗔念,到達忍受沒有痛苦的境界,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c4 R% l+ c# C7 S& R
s) F% J' B/ o, k- j- o; o, t+ L 忍辱的功夫& {: S% p8 S* s, O0 D
. x( Q, V2 {5 C" Q! [# J" E, S0 e
說到功夫的成就,就要提到南北朝時候禪宗的二祖,他儘管是接了達摩的衣缽,最5 ]9 d% W% d; e& P5 c4 G( J, I
後還是受報﹔多生多世欠的命債,最後還是要還。佛法的基礎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2 d; t1 E/ K, s r" g有一個祖師在被殺頭的時候,寫了一個偈子:; S9 g2 z/ L3 R+ u: S1 j
四大原無我 五蘊本來空
: w4 H% W' k; Q6 F' g. z# \ 將頭臨白刃 猶似斬春風3 K* p1 q; d; }' Q7 a7 B% @
他很慷慨的把頭伸出來,砍吧!此外像印度禪宗的祖師師子尊者,也是還債,頭砍
+ @( r* B E- y; v2 ^下來沒有血,脖子裡衝出來像牛奶一樣,數尺高。這證明經過修持,色身已經轉化,再: B9 G: i7 q) [5 m' p
進一步白血化掉,他身體變成空的,殺頭也殺不了啦!
3 Z5 u) r# b, U5 Q# F2 j. H 在色身還沒有變空以前,受報被殺了,像殺頭、受傷害,不流血只流白乳的情況,
% p1 p. @% f- j2 [並沒有痛的感覺,所以那個不算忍辱。忍辱的時候有痛的感覺,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
7 ?( D% N9 C& [0 T" ^/ V1 N- `5 z心念把痛苦拿掉,轉化成慈悲,這才是忍辱波羅密。到達沒有痛的感覺,那是功夫境界,5 t. G8 } ]# d" s8 S' ]& z6 f
不能說是忍辱波羅密的功德。儘管功夫到達這一步很不容易,但是這個功夫不稀奇,等1 W( H8 C. B4 }! g/ k: p
於我們上了麻醉藥,開刀不會痛,那不能說你本事好不痛啊!如果沒有上麻醉藥,極痛' ]6 u* d Z! k/ u, h' p' D- ^
而能不痛,那是你真正的智慧成就,你當場就可以把五蘊裡的受蘊與想蘊,都拿開而解
' {+ U6 |3 @7 p+ W- g2 b$ i脫了﹔學佛也是要學解脫,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加以說明。2 f5 c9 [/ ]# J- d* ?
所以菩薩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煩惱是煩惱﹔能夠把煩惱、痛苦觀空$ f0 c6 P H$ T
而轉化了,就是道德的行為,心理上的心性,這才是菩薩的功德。因此我們學佛的人注
- P: b, v' c T0 v意!別人態度不好,或一句話不中聽,馬上起計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
3 ]& y3 A' H8 x3 w* a$ @2 b i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學們注意,不要聽了金剛經講忍辱,就萬事不做,自以為那是
' N7 z/ _8 n2 w$ j1 ]8 r/ }2 R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薩道的基本精神。菩薩是積極的,
6 T" L' J) G% ^: T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煩惱的。要處處犧牲
) K0 w8 Y y% F$ ^! J4 {, Q& q% v自我,必須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
/ d% f1 s' c5 u0 W! a+ X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譬如說,佛為甚麼讓人家砍他的身體﹖他是為了+ e- `( ~% C$ i* T. [
證明給世人,修證佛法確有其事,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曉得。3 ~( B n0 I7 d/ \" ^8 O, p- U3 A
! A3 o/ Z- S+ g6 S【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3 H! L0 m# Q8 d4 R4 e
無壽者相。】/ Q m- m( q1 S- d' V
1 d$ t3 B& Q' S0 e" S' {# h
他再告訴須菩提,回想過去五百生以前,專修忍辱。他說那一生的修行,專做忍辱: | S8 m8 n- U
功夫,的確達到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著相。所以他強調一句話,怎麼樣' \+ p. W5 M5 ~- K- @! u" u% i i
學佛﹖% h+ R1 l, r8 o2 P! C' w! r5 s( a
& ?3 |6 C# G' n' P' u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5 z c, K+ O4 T- A8 D7 d2 V; I3 i5 ], x+ e2 I B9 i
這就是學佛的精神,換句話說,不要被一切現象騙了,或迷惑了。有個廟子,有個
. |8 l9 z' m' i E% K6 T$ k$ D$ B8 B房子,有件衣服,有個地方,這些都是相﹔此心不要被佛堂、房子、財產、或名譽所迷# c. r( w* o; v4 q' R U
戀了。所以前面曾說,要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大乘菩薩走大乘的路,應該離一切相,
v6 b8 b1 p* j F: D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
/ A& C+ E8 y" B- J
- W/ A$ H8 q" H6 H/ i; R 無所住的心 x* h; i$ G: J) O$ L# k
F9 ?. T+ N' W1 a3 ]) v# Q) M8 i; B【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T8 T) v s; v( }& Z0 d
1 P8 Q8 l. {# Q7 r2 R( t 學佛做功夫的人,大家就要注意了,我們在做功夫學佛,好像就在這色、聲、香、9 x3 P9 P+ ?: t% D* b' }
味、觸、法六樣裡面滾,就在這六根六塵之中打轉。你千萬記住,「不應住色生心」,
) f! _! U( ~* B2 D% `# b7 E! ]5 Q一切境界,一切現象都不是,那是我們後天的,心理上、生理上、精神上的幻化。「不: O" F& ?0 C& j' D9 n2 L! x5 o$ E
應住聲生心」,聽到聲音當成佛菩薩對你說話,耳朵裡最容易發起聲音,走上這個路子,
8 X/ e8 a" \) ~佛都救不了你。你看戒律的部分,佛在世時,很多走上這個路子,佛只好放棄。所以不
3 X8 J* f$ l+ Q4 Y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句話就是重點。要學佛的人,離一切相,「應生! L3 Q# D* r( Q: k; U
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種東西
* ^2 a3 a# O/ v6 t上,或住在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已經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進中國時是; R1 u% U- ]! P4 L. |1 Y- p$ U
「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後來齊梁時代改成魔鬼的魔,因為講魔鬼大家會害怕小心9 |1 p) G( T: W d
一些,所以千萬千萬注意,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
0 q7 L# g$ b1 h+ C! h3 c4 }/ \ 接著下去,我們很多學靜坐,及觀心法門的同學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為非
$ g$ G2 i4 y; A. W# F6 G& r8 l住」。你們做觀心的功夫,做靜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個清淨在,你心住在清淨,已經
- O- z& m8 `- k( y' `9 K8 X- v不清淨了﹔至少那個清淨是非常狹小的。還有些人覺得空了,他那個空啊,不過是水桶% k# p( c* K: ^, F
那麼大,也許比水桶還小一點,都是你意識上一個境界,不是真正的空。這就是心住相﹔
, J9 I2 p6 I+ o) \) I. B6 s著相,著在一個空的現相上,有所住。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錯誤的,錯誤, J- h! J7 |, `; }1 b" u$ l
的空觀,錯誤的住心法門。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寧靜,但是認為這
* n* ~& j- X. u0 h1 `個有相的,水桶那麼大的空,或者清淨就是道,那不是你騙了道,就是道騙了你,也許
4 i: C$ N9 ~6 X* i, k0 ]7 c你騙了釋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3 E7 s# y g9 t l4 B7 b$ M/ D( b% G/ f2 n$ a3 k4 N7 Q/ k0 L
如何布施
9 Z9 F4 R( D& ~* H8 {
3 [, b% J& s# Q4 ?3 m. h【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8 h7 A7 [: K& j. t: |+ r
4 n5 n1 y' {+ J7 r) z 為甚麼講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來了呢﹖就是今天講課一開始跟大家提醒的,金' D9 I" L: J' F G" C
剛經布施、持戒、忍辱,是一貫連下來的,不像現在的文章條理化、科學化,過去的文( O9 L% b% j5 F2 L9 Q# R
學行雲流水,看起來漫無次序,好似一個不規律的排列,但是卻構成不規律的美。所以- u) w p# a& |" c
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就是不應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1 H& D% E1 F; m9 O/ S$ t X
話文來講,就是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要把它放掉,萬緣放下,就是不住色
4 V2 f, q' o6 N: s3 o' I布施。
0 [9 B& q& u9 O4 ^. L
; |& M% D6 K. N8 ?- P【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 H6 M% T! \9 B7 b; A& Q
切眾生。即非眾生。】
. Q& N0 o7 K& ]) ^$ G% J* \, j7 z, ~# h; p
佛再三的告訴須菩提,佛法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有所作為,
% a. w" h0 Q; T+ I一切一切的作為,都是處處犧牲自我,成就他人﹔應如是布施,應萬緣放下,利益他人$ p! u% c) C% f: k, H, n
的身心。為甚麼人放不下呢﹖因為不肯真正布施,因為眾生著相。8 k! M; k( n' j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
+ U, K3 i; K0 _譬如我們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幾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壽者相。但是生命9 t* M/ ?' K2 u, i& J: T/ Z
留得住嗎﹖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些現象,不是你要留就能夠留的﹔它本身留不住,+ x8 f: {) [1 C; _* m* s) Y
本來無住,本來不可著相的。凡夫眾生之所以為凡夫眾生,是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尤其' U: n0 N! g- v5 K) k
是學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們,我大概能留得住吧!$ V" F4 ]& G, R, |: V- E" d
總覺得自己不同一點,比不知的不學佛還可憐。所以我經常提到我那袁老師的詩,「五6 U% I1 ?' j4 o8 W$ c, E+ Y% k
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癡」。說學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蘊皆空,但是啊,自己到處癡迷重9 M# {8 B6 u" F L# N
重。這就是因為行不到的原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為上的行。5 _; Y5 H/ X# b2 j5 c7 ^
所以佛「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再進一步說,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眾生。
' y5 k5 w( V+ @9 O$ E( B& C9 Z有些年輕人,自以為有了大乘的精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勸他們,你先求自修啊,
, y8 W0 U: O) _! n( Z: O( E1 F2 f! a自修好了,再來度人,你連自修都沒有修好,怎麼去度人呢!這也是我經常感嘆自己的,
5 V0 D. u: S+ x5 B$ _# ]1 d本慾度眾生,反被眾生度。自己都沒有學好,度個甚麼人啊!只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
# ?* m& X; ^; W4 j( Z你沒有眾生度。眾生愈來愈多,有的是事需要你去作的,自己修行沒有基礎,何必急急! T$ v9 m( {1 W- N* V
忙忙去度人呢﹖
& ^3 a* f2 T3 |7 `& U# Y. W) j# P 徹底的說,眾生不要你度,個個自己會度,有些菩薩們度眾生,決不是說法,反而
4 \% T; N) c m加重眾生的苦頭,等他吃夠了苦頭,受不了,他自會回頭的﹔這也是一個度人的法門,
* N; N5 ~( w% r6 M. l並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學佛。
, ?( d4 |4 V- \0 z6 i" d6 V+ K 因為有些年輕的同學們,心心念念在學佛,而且發瘋一樣的想成佛,成佛幹甚麼﹖7 T% [2 X2 o* O' B
要度眾生﹔眾生自己會度,不要你度!「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你要曉得佛法的理,
; X# v% V* _) E2 N9 E一切眾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幹甚麼﹖每個眾生都是自性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後,對他
/ ^1 R; |5 x' Z- a" X5 A/ l的師父講:迷時師度,悟後自度。眾生都是自性自度,在佛教早晚功課中要念到,自性- P- Z" [3 p6 q2 ~! C# V g, f2 R
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都是自性自度中。 K7 k6 @0 ^; C/ C
9 d$ h6 x) D2 T Y% y 佛怎麼說話: K) c' L" }" ^
~+ ^+ @5 x$ Y# O( U0 U5 b,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I! D% y4 Z; u6 K6 }' R
6 l$ p0 H8 J1 \$ z2 R4 w 一共五種語,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甚麼樣子
4 q' i% ?! n ?* ~5 x# p& G就說甚麼樣子。實語、真語,都容易了解,但甚麼是如語呢﹖不可說不可說,閉口不言,$ B& }0 x7 g( i6 f
其聲如雷,這個就是如語。如者如同實相般若,生命的本來畢竟清淨,清淨到無言語可) {$ X0 q# g6 s2 j4 _2 S0 u" R; i
說,就是如語,所以佛是如語者。
9 t: T4 e b4 D9 K 全部的金剛經說的就是如語,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了半天,他又說他說法四十九年,
9 T; q+ p$ I3 [8 G0 ~ j8 `+ Z一個字都沒有說,這就是如語,是不可說不可說。; J$ _$ S" }$ e7 D
不誑語,是不打誑語,不異語是沒有說過兩樣的話。我們把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典1 R e5 g) n' q+ q% e/ \, m
拿來看,兩樣話都非常多。但是再仔細研究,他只說過一個東西,沒有說過兩樣,這一6 o; ]; y7 i7 N4 o& k# t# f6 k
個東西說了四十九年還說不清楚。所以佛說他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是如語。在這部經典,$ v" Z, F" j+ J
佛為甚麼要像賭咒一樣,怕人們不相信,說他從來沒有說過不老實的話呢﹖這是教我們
/ |; I6 p6 h* r信心清淨,要切實相信,切實相信一個真正的佛法。這個佛法是甚麼樣子﹖% r4 D- H3 z& ?1 f
% E/ C# K9 {( A1 h' Y# ]/ b1 | 無實亦無虛) b" B" ~( b1 B- l$ }$ Q ~
- S3 p5 c$ c+ p5 X+ f& o; k0 N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 m4 T9 G' t) t& S ^+ z7 T, Z& r6 x9 L) Z& G9 ~
真正的佛法就是這一句話,佛把徹底的消息都告訴我們了。有一個東西可得嗎﹖得% O J4 V3 g) X! v. q+ e, N
到個甚麼﹖如果買一個蘿蔔,買一個南瓜,還有個東西可以帶回來﹔但是得道得一個甚
! i9 ?/ Y" p2 }% j麼都沒有!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2 c3 A# U6 K0 m
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剛經的中心重點,這裡已經全部點出來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
# I+ b* y1 M. F# J1 h" |7 |4 I3 s般若的成就,告訴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執著,放下萬緣。
* w+ J& w; ?; v6 j K 放下就對了嗎﹖放下的也不對!所以馬祖告訴弟子們,放不下就提起來!提起來,$ J# w4 {; }, d0 N% h
心有所住﹔心有住,即為非住,提也提不起來。
/ N+ p$ P1 H( l! r7 ~ 大家用功的人,也都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有一個同學來問:老師啊,我現+ e7 F" e) D c5 c3 C) x" y
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我說:那你不是成佛了嗎﹖我要向你磕頭了,你已經到了6 r% P2 z) b! Y# T" _% \/ z
無實無虛嘛!這個情形不是提不起放不下,他那是鬧情緒,悶在那裡,那就不對了。真' o8 y6 o# e) Z+ T& F
懂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懂得了無實無虛,換句話說,到這個時候,要提起就用,
. B1 }& y; O P不提起就放下,就是這樣簡單。所以真正的佛法是「此法無實無虛」,佛講這一句好嚴
# Z/ s! h+ Q" N重!他先向我們賭了一個咒:我一輩子沒有說過謊話,我說的都是老實話,你們要相信+ V1 |0 t m& S1 A4 b' O- `$ X
啊!你們聽我的啊!我告訴你,此法無實無虛。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還是我的,就是0 O' K- K; B. _. x* e3 e8 q
這個話。你要懂得當然是你的嘛!他說的都是老實話。此法無實無虛。8 F2 T+ U( P! Z* i
/ [; F8 z" X' x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0 v8 D( f: K& {' d8 t
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 a: A, ~+ n F/ w* j4 O8 \ ~# f) ^+ F2 q7 ~4 T* |
他進一步告訴須菩提,他說修菩薩道的人,心執著一個佛法可得,一個佛法可修,
5 ^) l- X5 V" ?. z% G+ b執著了佛法的一種法就錯了。隨便舉一個例子,許多學佛修道的人,都說:唉!我萬緣: b; R0 v7 |+ K8 U; F- x% F
放下了。問他:那你現在幹甚麼﹖他說:現在就是修道呀!對不住,一點都沒有放下。
+ O0 [" d$ t0 @# T& R. m5 }/ ?學佛修道不是萬緣裡頭的一緣嗎﹖難道是萬緣以外的一緣嗎﹖這就是說,你是有所為修,
1 W: _. N s! Z+ p- @有形象去做,這是菩薩心住於法而行,這個人永遠不會見道。: T+ A* Z9 A0 U% Y2 n
等於人閉上眼睛,到了一個黑暗的房間,他看不見了,永遠摸不出來。假使真想明
/ V: U0 U2 t, @心見性、見道,「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一切無所住,這是真正的解脫,真正
5 ]" A7 s8 ~( y0 x. Z的放下,此人絕對可以見道。等於這個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陽底下,當然萬
4 M/ y9 E4 K7 a: H( S; m象森羅,甚麼都看得很清楚。; q7 |! N j! t
' w3 s# s6 [; ^ 無量無邊的功德
- a( j1 ^0 U% m( d- P
, M6 N) W s( G; K+ B" ~: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 h% @- A, e+ T3 f" C$ b$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L' c& D. K& {# y( F5 U8 c4 S9 e! l: U0 _1 U4 h1 ~( [
阿彌陀佛!我們跟佛客氣一下,你老人家言重了,對我們太好了。他告訴須菩提,
7 C3 f; ]% Z: i- t「當來之世」,將來的時代,或者一個善男子,或者一個善女人──功德、智慧有成就2 J2 b; m9 a& }: Z
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接受這部經典的般若要義,照此修行,甚至深入義趣的+ g/ ?+ e" }; J. i5 |- w/ u
讀誦,這個人就等於是佛。這句話多嚴重啊!所以我說,佛啊,你老人家言重了,不敢 _8 X: t/ b0 R$ }2 a- A# N
當。應該我們念到這裡,要加一兩句話,佛啊,對不起你老人家,實在不敢當。他說,8 U; d/ V2 v9 Z( g
真能夠這樣即同如來。- ~, ^# g5 s& Z
但是佛的話,為甚麼講的那麼客氣﹖那麼嚴重﹖這是有道理的,我們引用楞嚴經兩( P7 {, X( I2 i0 A; O. e- l
句話就可以了解,「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是佛說的,後來禪宗的達摩祖師也說過,
$ W7 A# n# r' O2 K3 J「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這就是說,能夠對金剛經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 M+ t$ i& i7 q; \
同於佛的行﹔並不是說你就是佛,是等同於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這樣的人,9 h# t3 C% D G/ L( A) {
了解他對於金剛經般若智慧如此透徹,這樣的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 ?4 d8 h: |1 r7 o% \7 t6 Y9 u 這一篇的一個結論,就是大智慧的一個成就,理解到證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發6 X) t) O# r1 W. Z! q0 b
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
: F9 r" y/ u- k! @8 G6 V' C切眾生的事,此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結論偈子:, U8 b( c8 {. n; K# h; S3 s C8 S
5 _3 H1 m% a- J" U8 z 第十四品偈頌& o! S, f& B6 I' m/ S
" x3 \: K0 T: o2 G+ E
優曇花發實還無 塵剎今吾非故吾
2 u7 B: y8 F3 ?6 [- E; |* O 笑指白蓮閑處看 污泥香裡養靈珠
2 Z( W' n4 q, f* W- h, H# ^* P. Z- f3 W. N' Q2 o
「優曇花發實還無」,優曇花就是曇花,佛經上經常引用。在中國內地難得開花,
2 t* z# z5 z% Q) I6 p- V# s在台灣都看過曇花,色、香都好,但卻非常短暫,所謂曇花一現。當曇花開到最香的時
& d1 ?9 G/ F( t: l0 k% y/ A候,就是它凋落的時候,所以佛經經常用曇花來形容。
& Z/ G7 a+ y8 b, W' T' \ 站在宇宙看人類的歷史,幾千萬億年的時間,也只是曇花一現。大家活了幾十年,
) M1 v7 D m8 p% C回頭一看,幾十年像曇花一現,非實非虛,非真非假,即空即有,要從這個角度去體會。# s+ b/ x) D! K( P7 z" r8 V9 o* \
修持佛法有沒有真成就的﹖絕對有!但是不能著相,非實非虛。所以,像優曇花開了,7 Q% ?0 L( ~5 L7 V, s
當時是有嘛!又好看又好香﹔馬上沒有了,又是空了。但是你說空了是沒有嗎﹖不是沒& G. ~0 j! |3 |6 U% E
有!塵塵剎剎,這是用佛學名辭,物質世間就是塵,剎代表一切土地。; O8 w5 a1 Z3 Z0 q5 @! F H& I
「塵剎今吾非故吾」,這個物質世間現在的我,不是以前那個我,不是前生的我,
+ g3 h0 e( _2 X% e |+ X; i也不是來生的我,這個我是假我,今吾非故吾,不是我生命本來的那個生命。離開這個
2 F3 n7 u, F1 M/ u6 J現在的我,才可以找到本來常樂我淨的那個真我。生命的真我在那裡找呢﹖
( L, \8 V: A" G& A 「笑指白蓮閑處看」,所以佛經上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尤其佛重. Z. s: K2 H2 ?4 G7 ]1 {% L7 f
白色的蓮花,八葉巨蓮,蓮花不在好的地方成長,愈髒愈爛的泥巴裡頭,蓮花愈開得茂# q/ E! ^; h- q4 o0 E
盛。* u3 p& N$ G& T* ^: s( g# a, ?
「污泥香裡養靈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爛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
( E) h Z: \7 O8 \跑到高山,跑到清涼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