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a b: e' r9 t, F; Y* y
5 T5 O. M8 c R# }# Y+ C1 `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
: Y" A+ d( @ c1 S2 B7 \+ C0 ]2 m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
0 f, x: ], v" ^; |" r- {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E+ \( Z; B" J$ z- E
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
7 O/ n! Z4 S0 q+ d# D- B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k3 y7 ]9 x& z4 w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G- P) \; c- j0 ~! j, {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 w m, D6 u Z/ y' d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
9 ~: m# ]' T2 U' ]多。】
. V3 L* w+ E& I. W
4 m5 o4 Y" k) n* S9 u" c' S 再說大智慧
- q1 D2 b" J1 P1 I& v5 Z5 B
; s/ Z- u. _, m X* m 現在開始金剛經的修法了。大家不要忘記前面說過,從第一品到了第十品已經告一
' H1 m5 X; A: j" C; |! [$ R段落,佛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修道的方法,就是應無所住,一切不住的這個方法。你做到
7 R% b5 q" R/ b) i了一切不住,你就懂了般若波羅密。十三品說修法之前,插進來十一、十二兩品,說明
1 @( h4 E7 r) i. m( Z( E8 i這個重要性,以及要如何尊重﹔說完以後,佛另起爐灶,開始又告訴我們一個方法。4 Y2 c" Y+ S) [
0 W; N/ \0 \2 n8 v* q% Z- x+ ]3 k- m+ o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W2 o4 ]" X3 l7 H
6 ]+ [* i; n* i; c% B
佛的經典都是與弟子們當場商量,來決定這一本經的經名。這裡須菩提就提出來問,( K; f2 W: K1 n$ Q! _
將來這個記錄要如何定名﹖我們將來(也代表將來的人)看了這個佛經,怎麼樣依您所6 x. c9 Q6 h) K/ e
教來奉行﹖怎麼樣修行﹖7 M3 E9 @; y, S
0 ~' O: W y6 E- c$ P" n$ L' z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 M8 y, b* x" f8 ^& _: H( P
9 n2 @% I& ~. F! _ 你可以把這一次的對話記下來,這一本經典,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你就用這一個0 T6 C: Z ?* _3 z
名字來奉持就好了。
9 P: S( h2 A. U6 V$ t% K, n' L4 G% B4 i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Z+ _& B J9 i. D
5 H0 ]' P& V6 E9 E$ _ p
金剛經經常碰到這些話,就是儒家經常反對的,認為這樣一句話,翻來覆去,般若% [; J9 y! I4 Z" V, y( x
波羅密,不是般若波羅密,就是般若波羅密,好像很不合理。/ o# t C: i* H- C6 M8 A
實際上,金剛經是無上智慧法門,佛自己說,甚麼理由呢﹖須菩提你要知道,真正3 o1 F ]4 l, [; x/ A
的佛法沒有定法。$ p% }, g3 ], I+ p& G6 A Y1 h
你說非要拜佛不可,西藏密宗非要吃葷不可,中國顯教非要吃素不可,非要這樣不
% m; h1 h n8 t/ ~) u$ G) v可,那樣不可,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那些說法只是教育法一時的方便,不是究竟。$ l' R8 G& ~" m. I% O r
所以佛在這裡充分的告訴我們,不可執著一法為佛法,那都搞錯了,那都是毀謗佛,因
p$ I1 }0 |3 h6 F5 y為佛無定法。2 j, P* Z+ q; ]
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不一定這個形式就叫佛教,那個形式也是佛教。所以你們青年
) l/ \: P/ r, ?9 J, H2 U們要弘法,能夠一句佛話也不講,一個佛字也不提,就能將這個道理教導別人,就是佛) G& W+ a% y" ^4 `' b/ l
法!何必要加一個「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這個外衣是可以脫掉的。
4 `% {; D2 S2 Z8 B$ {; ^ 所以,開始我們已說過,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學、一切形式之上的。也/ w' A. M a# s; E
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密﹔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
: H& ?" [' {/ v( U E' y3 N% W才是真智慧。這也等於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極點,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 n$ R, W4 L, F2 X# v6 C1 E/ H% ~. U
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偉大。, @$ x; a1 \" u) I
有些同學們常問,那悟道的智慧在那裡呀﹖我說就在你那裡,「小心啊!」這一句
# E1 @( Z5 B1 N2 N w就是「道」﹔「留意啊!」這一句話就是「道」。因為你的「意」就是留不住,你能留
+ S" v# } q) V$ S m. B/ W到意就得道了。小心!你就是小不了心,你小到那麼小心,就得道了。不要看到世界上; m9 M# j/ T# @$ X2 H, {
這些都認為通俗,這都是金剛般若波羅密。最平凡的一句話,你能懂得了,就是聖人在6 K& a" }6 ^3 c w) d4 e* W# D' O
說法。留意,誰能把意留得住﹖小心,誰能把心小得了,做到了,就得道了。般若波羅
$ C4 Y1 k4 ?: e; v9 i7 w K$ {: R密,即非般若波羅密。. ?. ?& d! r7 _
& m) M" A, y8 N: V: Y3 c6 K9 K0 c
黃山谷與晦堂* m" b! C4 P9 e) j( R% m- `
& N. V2 f/ T1 d. R" d( y% F 剛才我們講到,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這其中還有" ~1 s; Y/ I. z! K% r* e
一層意義,我們需要了解﹔因為佛講這個大智慧成就,般若波羅密,就是智慧到彼岸, B7 A! ~9 ]4 h% N/ e( M/ a% S* j
所以有些學佛的人,就天天去求智慧。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成佛的那個智慧,
* X" {8 [' E w. G) l/ i不要向外求啊!它並不離開世間的一切。世間法就是佛法,任何學問,任何事情,都是. m0 c% y, C4 p7 [* |( P" Z
佛法,這一點要特別了解,千萬不要認為般若波羅密有一個特殊的智慧,會一下蹦出來( z. L9 }+ q+ L# J6 [
開悟,很多人都有這個錯誤的觀念。佛告訴你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
) B9 j8 S& B# l9 r7 ~! F0 e波羅密。一切世間的學問、智慧、思想,一切世間的事,在在處處都可以使你悟道,所* F$ j2 u c, @+ Y' p, S# D
以禪宗悟道的人,有幾句名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般若" N6 ]: S1 B; K. `5 u7 \
在那裡﹖到處都是。中國的禪宗,專以金剛經為主體,有人因而開悟,並不是念金剛經9 q2 B! `$ H" @* _! C0 k$ W) q$ z
開悟,很多人隨時隨地開悟,這是開悟以後講出來的話。4 U+ `: P; u* u- Q
其實,我們現在看馬路上,車如流水馬如龍,那個就是般若,你看到了,了解了,
% @/ l7 t9 g- H4 v8 V7 p當下悟道,也就是青青翠竹,悉是法身,到處都是這個不生不死的法身。鬱鬱黃花是形( S5 C2 k5 O8 X' W
容之辭,開的是韭菜花也行,也無非般若。他說在看花中就能悟道了,在風景中也能悟% w: D' ?$ _; i, y
道,就能成佛。這些就是禪宗的公案。: p- z6 P0 I5 H& u* P3 X1 b4 `
宋朝與蘇東坡齊名的一位詩人,名叫黃山谷,跟晦堂禪師學禪。他的學問好,金剛
. b4 w- {7 v9 W, z5 o- s經更不在話下,但是跟了三年還沒有悟道。有一天他問晦堂禪師,有甚麼方便法門告訴2 M1 a$ M0 H1 b$ y5 L ~* }# ^
他一點好不好﹖等於我們現在年輕人呀!都想在老師那裡求一個秘訣,這樣他馬上就可) H$ l9 G1 E0 j! J2 u* b
以悟道成佛了,黃山谷也一樣。晦堂禪師說:你讀過論語沒有﹖; }1 z. X) h4 ?( T9 p, M
這一句話問我們是不要緊啊!問黃山谷卻是個侮辱,古代讀書人,小孩時代就會背2 _, V# \ c+ m
論語了。既然師父問,黃山谷有甚麼辦法,只好說:當然讀過啦!師父說:論語上有兩
, N% e; _% d1 A# ^9 [* I句話,「二三子,我無隱乎爾﹖」二三子就是你們這幾個學生!孔子說,不要以為我隱
! j6 t- ?/ m O( p2 g: P! z! H瞞你們,我沒有保留甚麼秘密啊!早就傳給你們了。0 G0 | ~) F8 a6 n9 h& \
黃山谷這一下臉紅了,又變綠了,告訴師父實在不懂!老和尚這麼一拂袖就出去了,
, M# g% \) Z4 M他啞口無言,心中悶得很苦,只好跟在師父後邊走。這個晦堂禪師一邊走,沒有回頭看
" k2 k! Y+ F1 u他,曉得他會跟來的。走到山上,秋天桂花開,香得很,到了這個環境,師父就回頭問
1 P6 Z, m0 \& N! o" i, x% E黃山谷:你聞到桂花香了嗎﹖文字上記載:「汝聞木樨花香麼﹖」# y+ C! l) J' y% F$ K
黃山谷先被師父一棍子打悶了,師父在前面大模大樣的走,不理他,他跟在後面,+ H- b' |& M5 x q# q" k! d" j
就像小學生挨了老師處罰的那個味道,心裡又發悶﹔這一下,老師又問他聞不聞到木樨7 k5 p% q; N5 }. a2 p$ p! L" P
桂花香味!他當然把鼻子翹起,聞啊聞啊!然後說:我聞到了。他師父接著講:「二三
; P& C, x: d) u3 c6 _子,我無隱乎爾!」這一下他悟道了。所謂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 d0 s- X* e+ I. \) w; Q/ j
羅密。這是有名的黃山谷悟道公案。$ Z7 Q- F/ j) F
+ @9 J$ w7 I; ^ 黃山谷與黃龍死心悟新
% y9 C9 b2 v6 F$ e; l% B' Y) R X* ]4 y+ u8 i" _
悟道以後,很不得了,官大、學問好、詩好、字好,樣樣好,道也懂、佛也懂,好
! y+ q6 T0 I: k, ?: W: C到沒有再好了,所謂第一希有之人。第一希有就很傲慢,除了師父以外,天下人不在話& ]' } Q2 H2 _( q
下。後來晦堂禪師涅槃了,就交代自己得法弟子,比黃山谷年輕的黃龍死心悟新禪師; j4 o. z1 \: _
說:你那位居士師兄黃山谷,悟是悟了,沒有大徹大悟,只有一半,誰都拿他沒辦法,4 ?* v& W, | e) i6 K$ _
現在我走了,你拿他有辦法,你要好好教他。黃龍死心悟新馬上就通知,叫黃山谷前來,
- U* i$ ~0 x6 J2 t師父涅槃了,要燒化。6 D8 P* ?! l: k& ~" a& @" S
當和尚死了,盤腿在座上抬出去,得法的弟子,拿一個火把準備燒化,站在前面是$ m0 ?8 C) u' D+ F; {: ^8 f
要說法的。這個時候,黃山谷趕來了,一看這個師弟,小和尚一個。黃龍死心悟新雖然
1 v( a- B1 g" n# q: j年輕,卻是大徹大悟了的,比黃山谷境界高,又是繼任的和尚,執法如山。黃山谷一來,
' O H4 F. l. M! p0 E黃龍死心悟新拿著火把對這位師兄說:我問你,現在我馬上要點火了,師父的肉身要燒, p" \& _/ \% }/ E* K
化了,我這火一下去,師父化掉了,你跟師父兩個在那裡相見﹖你說!黃山谷答不出來7 G O7 D8 A" O1 @
了,是呀!這個問題很嚴重,師父肉身化掉了,自己將來也要死掉的,兩個在那裡相5 q1 ?) A4 t/ h- k9 @& C
見﹖$ ^- z; ]& A. A
你們在座大家也說說看!有人一定說西方極樂世界見面,黃山谷不會那麼講。不要" U9 f% [7 i/ p
說別的,我們大家坐在這裡,都是現在人,你們大家回去,夜裡睡著了,我夜裡也睡著
) U$ r6 R, ^" n. r了,我們那裡相見﹖就是這個問題。
& Z) ^8 o5 \0 X5 W 這一下黃山谷答不出來了,不是臉變綠,是變烏了,悶聲不響就回去了。接著倒楣
+ |4 a& G* O9 I/ }2 l# v% j' z的事情也來了,因為政治上的傾軋,皇帝把他貶官,調到貴州菸酒公賣局那個鄉下地方,' Q0 e% [, f1 v% ^3 r: y
當個甚麼小職員,從那麼高的地位,一下摔下來,一般人怎麼忍受啊!
+ `$ C3 Q7 v& R% B5 B, P* ` 剛才講到無為福勝,倒楣了,他正好修道。在到桂林的路上,有兩個差人押著去報
' U& ]4 b3 l: i3 f2 D9 D* o到,差人怕他將來又調高官,也不太為難他,他就沿途打坐,參禪。有一天中午很熱,1 g+ T3 Y: ?$ d. d0 p! S
他就跟這兩個押解的人商量,想午睡休息一下。古人睡的枕頭是木頭做的,他躺下去一: \! s/ L) ?- w( y4 M
下不小心,那個枕頭蹦咚掉在地下,他嚇了一跳,這下子真正開悟了。他也不要睡覺了,
@0 `" B- O+ C. e0 r: D! ~5 b; U立刻寫了封信,叫人趕快送到廬山給黃龍死心悟新禪師,他說:平常啊!我的文章,我
n9 u- p5 O' ^6 k2 c8 w4 j的道,天下人沒有那個不恭維我,只有你老和尚──現在叫他師弟老和尚,客氣得很
/ A4 W/ H, t/ a% J啦!只有你老和尚不許可我,現在想來是感恩不盡。: G+ s: }& |; ^5 u* M" w& u
所以啊!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真正的,另一層的,我們從道理上解釋,
$ r) F+ n! S \! J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學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這樣才可以學佛。如果搞得一臉佛氣,
6 p; |1 Y3 e; H* K1 Q滿口佛話,一腦子的佛學,你已經完了,那就是般若波羅密了。我們把這個重要的先解9 X `- u! W) }2 ?7 |
決,下面的慢慢就懂了。
$ Q" ?: A0 d9 d B9 P, [
L5 }/ {. U) M, h9 B 微塵 外色塵 內色塵; L- R7 \- T" n( ]% i* e
5 G, I$ _' m7 |& s# A- C+ d5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0 n6 j7 [4 g9 y& ~7 L- ^" K$ D! i5 q& `' O- v% D% U
我再問你,佛真正說過法嗎﹖須菩提當場答話,就向佛說,世尊,據我所了解,你' H6 M, h8 f6 o, ~' g
沒有說過法啊!沒有傳過法啊。
/ C$ n( }8 P4 g) O2 K 你看,兩個人當面扯謊!釋迦牟尼佛三十一歲悟道,三十二歲出來就開始教化了,
$ K+ L' v. [" |0 o7 c他說了四十九年法,現在師生兩個對話,卻說沒有說過。
$ F/ ]2 Q' e) M; U: T
' p1 [- j' I. H8 U2 D" l* B. a【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 c! O* V, t, G* D/ i, W+ x" F3 i6 X" |5 B
這第二句問話,好像與前面不連貫似的,實際上是相連的。須菩提說了沒有說法之1 M% R7 j, u4 l O6 h6 w1 q a6 ~
後,佛又問了﹔你的意思怎麼看法,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物質的宇宙,所有的微塵
- p6 e! g$ d$ B0 ~, E合起來,多不多啊﹖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8 ]3 H9 r+ ~7 {) w: h7 ^
# M6 k1 o* K7 m'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t4 o8 S! E& y1 S
I7 Y# i8 t' D& N0 c, W
這是講甚麼話﹖微塵不完全是灰塵,我們先叫它灰塵來講,如來說一切的微塵非微) L4 X, a' l5 M: l3 h
塵﹔我說沒有灰塵,不是灰塵,姑且叫它做灰塵。佛說這裡告訴你,三千大千世界,沒
$ ]" D, ? j: i$ p) q' ~3 s) r8 T有世界,姑且叫它做世界。你說這講的是甚麼啊﹖怪不得儒家認為金剛經不能看,不曉
& F2 Y& l6 s( f( ^" U* r得講些甚麼,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三千大千世界,又非三千大千世界。你說
" V G' V5 z6 q- |: q+ C了沒有﹖我沒有說。不曉得搞些甚麼!/ } y' N/ k( z1 V- U6 R
微塵是佛學裡的名辭,微塵又叫外色塵,過去佛經所講的外色塵,等於現在說電子、9 j H( r0 ?% k
核子、原子之類。除了外色塵,還有內色塵,內色塵厲害極了,學佛的人假使念佛念到
) K r$ s4 G: M5 E5 Z$ T( {一心不亂,或者修觀想的人,觀成功了,心物一元,可以變成另外一個人站在前面。人# L+ f: ^5 t4 l# ?& n# S$ Q2 `
家還可以看得到,也能說話,也能作事,這就是一切唯心所造,這是內色塵的力量把它
3 u; t5 ~7 Q" U# g' B發出來的。當然,現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證到這個道理,但是這是絕對的真理,是可以證 ~' W4 {0 Y- a) a
到的,也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2 w; `% _, I9 F: }. j
現在佛說的這個外色塵的微塵,再分析下去,又分成七分,就是色、聲、香、味、. o, [1 U }) h- R# T7 V
觸、法、空。所以啊!過去兩千年來的佛學很難講,大部分的佛學家和大法師們,說到
( `! m k' A8 Q# R0 c這裡就不說了,因為無法講。現在科學昌明了,勉強還可以解釋一下,這些,佛在兩千
! [# E% h$ X2 a& Q2 u# ]多年前,就知道了。
! C7 h" a1 d0 d4 R: I. C9 O 核子、原子,爆發了,完全空,空了以後能夠發光,能夠震動聲音,能夠死人。所
, a) q- l$ k' j3 ~: j1 S以原子一爆炸,那個空的力量一過來,人都變形了,原子塵霑到的不死也醫不好了。原
2 ~8 m" u0 U2 `子、核子最後分成空,所以微塵分七分,色、聲、香、味、觸,法、空。
1 g6 ?: f: c z; O7 v 換句話說,佛告訴你,這個世界一個一個灰塵,一粒一粒灰塵,一個分子一個分子,
8 l# m3 H# ~# }+ ` k組合攏來,構成了一個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爛了,分析了,本來就是空的,' T( v" N" z2 p+ j$ l6 i
沒有世界的存在,也沒有微塵的存在,一切本空,這個物質世界的空,同般若波羅密,
$ Q( h+ u+ T. G1 f$ J% R5 H智慧、心念最後的空是會合的,是心物一元。
. B) U6 P# [" d; N+ x 會合最後是真空,那個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個時候的悟道,是修/ U. x8 F1 B" c
證到的,不是理論,要功夫證到。那個境界,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半天,都不是,所
0 i+ t( b7 I0 u3 p以佛才說沒有說法。須菩提講:是啊!你沒有說啊!因為實在沒有辦法說,說不出來的,4 F8 q1 A! x& v
說個空已經不是它了!說它是有,世界上有的東西又終歸空的,所以空有都不能講,即
' z* o" v3 z+ H9 K空即有,非空非有。
9 l. R6 D$ w9 z# q @. r% L2 p 金剛經文字非常流利,很容易懂,不是理論上難懂,是修證到最難,修證到這個境, v0 y( w, ~/ T8 d* q* V) N/ G" R" x
界,才是真正算是學佛。
# }8 H5 ~# y* f8 t) N; S 這一段說了以後,他又轉到另外一個問題。2 h# W$ G. o- B1 G
" J+ t, J/ a7 ?% c 你我的三十二相; n0 ~! N' M: M( ?) b
2 i m( c6 {% j; b& m* g【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 K! t) E6 I$ z/ u何以故。】
" e3 J' S% h( v, S
' L$ u1 o* t* t5 Z) u0 | 我們學佛不能著相,也等於其它宗教反對拜偶像一樣﹔甚麼是偶像﹖佛經上講的佛. e9 U( a; h3 G' C
不得了,每一個佛成功了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種與人不同的相貌﹔八十種隨形好也是別
7 r. y& \ J, k: e' z% O人所沒有的。這個問題很大,這就是話頭。
' z" m) J; n) L3 W: W+ [0 P) g; z' T 比如我們塑的佛相,眉間鑲顆珠子,頭上鼓起來有個包包,眉間鼓起來有根白毛。# E Q& {$ n6 h0 D
這根白毛不是亂長的,平常收攏來,「白毫宛轉五須彌」,向右轉圈的,白毫這根毛拉
2 R) ~5 R8 {; P6 j7 P7 k: \' Q0 }出來有多大呢﹖有喜馬拉雅山五倍那麼大。「紺目澄清四大海」,那兩顆眼睛發藍的,) u/ w" D6 r% h3 e$ p
眼白發碧青的顏色,此四大海水還清,四大海水並不清,不過形容它的清。
9 p) B3 o S2 _4 e( F7 y' v* d5 G 譬如我們講過的,因為佛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沒有講過一句謊話,因此他的舌頭吐, w) ^" _2 u& k8 [# E2 [. B
出來,可以遍布三千大千世界,我們衣服都不能曬了,他舌頭一吐出來,太陽都被他遮' g3 E4 t5 V% z( P
住了。所以佛有三十二種相,皮膚都是平滿的,無一不好,出來一身都是亮光。
6 O; {3 c8 i0 K. B! Q 當年有人問我們,你們禪宗開悟了就是佛,怎麼沒有三十二相呀!我們看看自己,
8 ?! [0 O. Y6 o" w% B2 x: _% n還是那個手,也沒有長根毛﹔說開悟了,一點都沒有變嘛!牙齒掉了也沒長出來,頭髮
9 ]. X/ N i( I2 C4 a白了也變不黑,這個悟靠不住啊!
5 r# \1 _7 F! Y, u+ W& {4 F 後來再看一看,每個人都有三十二種相好,你的相,我絕對沒有,我的相你也沒有,8 F! y3 V7 v- m! ^7 a: k
你長成我那個相,你也不是你了。然後看一切眾生,各有各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 w5 ~6 A s5 Z' R) b3 D8 v
果真執著三十二相的觀念,那只能說宗教信仰則可,真正的佛法被你糟蹋了。學佛法不
) k# H7 Q8 j. J7 r: t) C能著相,所以他自己提出來,問須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的觀念來看佛,
! N$ n$ R0 M' Z# Z |% e$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
) J6 W' \1 m) X, {0 M4 {$ R 如果你們打坐看到那個佛放光,或者昨天夜裡夢到,佛告訴你些甚麼,那是做夢,
$ W) K% i$ T- t, I6 F/ _你千萬記住,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那個夢中見的是真的假的呢﹖夢中見的也是真的,' _* j9 G! g1 ~/ Z& ^, s! J
那是你阿賴耶識所變,不是假,自他不二,也是真的,但是你不能執著。佛說:何以故。# i; k/ } h) n4 J! r* ^
甚麼理由呢﹖
0 E2 |8 f6 |8 w% z4 N/ C. W. T6 D$ ]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 [/ j& c$ n1 n. j/ y5 w/ Z1 `& z3 B, N) M( X
我確定的告訴你,佛說一切人成佛功德圓滿,都有三十二相。這不是法身的相,法! @# z4 |5 A: [
身無相,所以,可以叫他三十二相,也可以叫他六十四相。你懂了金剛經這個道理,你1 T& [/ T% ?# D+ S; c3 Y/ k
就悟到了中國的易經﹔易經有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相,道理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啊,
5 u+ i S9 q, |1 e' N; J4 }!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其實一卦都不卦,因為卦不住的,卦者變也,都是變相。講到這裡," ~0 |+ @ x) [- w
想到一個禪宗的典故,你能理解了,你們年輕智慧高的也可以開悟。
4 K6 Z8 C1 ]' G: j% k) g" N# f, x7 p- X, d
夾山大師; @5 c+ f" T7 d7 R6 ` P! b
# k9 K; M& r" D1 h9 |
有個禪宗大師叫船子誠,又名船子和尚,船子是外號,就像我們說濟顛和尚,濟顛' T7 P2 _. N/ j$ h- R% I- t" P8 O
是外號,法名叫道濟,因為瘋瘋顛顛,大家叫他濟顛和尚。那個船子和尚開悟後,與其
9 O+ J/ k/ ~7 E4 U* `* v他兩個師兄弟下山去,有人到湖南去教化,有人到江西去教化,最後就問船子誠準備到
$ W1 R$ J. v( F: C! b那裡去﹖
6 t$ X% l+ |7 W+ V8 d0 Y 船子說:師兄啊!我看你們這一生有好福報,將來可以做一方的大師,我這個苦命1 M" u: N, i& ]: b
人,此生做個平凡的人,多做一點好事再說吧!不過拜托你們兩位,將來有第一等的人7 y& ^" {8 S/ H. u
材,給我送一個來,接接我的這一支。師父把學問傳給我我不交代下去,上對不起歷代/ U1 I+ o8 \5 Y+ \4 @/ n% h$ ~0 [3 _
先聖先賢,也對不起師父啊!只要有人接我的法,我就心滿意足了。) d" Q* Q* W' X
所以他就跑到江蘇華亭,一個小地方,做個渡船人,一隻小船整天渡人過河來去,( ?5 h) J2 a2 e3 w T
給他錢,他收兩個,不給錢也沒有關係。4 A4 [1 T6 d! z: v
後來有個大法師夾山和尚,佛法好,學問好,講經說法,聽眾極多,名氣大得很。
. ?9 p/ B/ a) U4 q& Z1 w0 }" ]& o- H( c船子誠的師兄道吾和尚聽到了,心想那個師弟船子,還天天在搖渡:道吾也是禪宗的大
2 K+ x1 ]$ l6 m師,穿了件破破爛爛的和尚衣服,言不壓眾,貌不驚人,就去聽夾山講經。到夾山道場; O W' f: g4 o' s8 O. M! t1 n
找個後面的角落坐下。有人起來問:「如何是法身﹖」夾山和尚回答:「法身無相。」8 s2 f8 ~) b: c8 B8 Z% ?6 Y
又問「如何是法眼﹖」他說:「法眼無瑕。」答的多好。法身無相嘛!根據金剛經,三
9 R, ?% I1 |& u0 G; s$ c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沒有一點瑕疵的啊!心如明鏡台,無所不照,無所不知。照佛
& M% @- N2 K5 N! J X學的理論,這個回答的確沒有問題。
' Q) K, p4 t L( }# n6 c6 j 可是坐在那個角落的道吾,嘻!就給他那麼一笑!這個笑是冷笑。夾山受不了啦,$ z9 e) o: F/ D: ]0 x7 t/ l
趕快下堂,經也不講了,下來把和尚的大禮服袈裟一披,就去找這個破破爛爛的道吾和+ R! z" z7 [2 f* ]
尚頂禮。他說老前輩啊!我剛才答話,那裡錯了﹖道吾說:錯倒沒有錯,可惜沒得師承。0 g) j' x! X: z5 E# p
換句話說,你理論是對,你功夫上沒有到,你不要瞎說。夾山就問當今天下,那一位是: n8 ?5 e. M; ~: n7 y$ X
明師啊﹖道吾說,明師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氣那麼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丟掉,. ^( @/ K" {' ?9 o! ~6 t z
名利不要,我再指給你一條明路。像道吾這種和尚,給師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0 j9 }9 A, p! I: h- X 夾山果然丟棄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個小包袱就去了,夾山在聲名顯赫時居然能為
; D) l4 ~1 F4 K9 L7 C道而舍棄一切,證明他後來的大徹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說:我說的這個人啊!「上無
4 G/ f ?! O. z' k s; N片瓦,下無卓錐。」上無片瓦,下無立錐,就是住在船上嘛!他說你到華亭三十裡外,3 d0 D6 \; e% {: s1 R0 r7 U$ P
那個河邊去找一個和尚。後來夾山就找到這個船子誠,中間我們就不詳細報告了,大家
, `- B. D' @4 t可以參考指月錄。' E% r" G$ z' F: o
4 [- f: m: j! z7 F2 s3 ~ 夾山見船子 P0 `, |" C8 B% {8 v5 c4 u- i
4 {7 a) R* }6 F8 h; [
船子誠一看這個夾山啊!將來一定是個大師,知道是師兄搞來的,夾山上船以後,7 l3 J1 U8 s9 i- S& m
也沒有說出道吾,也沒有自我介紹,他們兩個人彼此考察。( s) v7 @4 u9 e( y
船子和尚就問夾山:「大德高棲何寺﹖」當時他們兩個人的學問都很好,說話滿口
% M; B* f ^4 _的字句文雅,夾山說:「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開悟了的話。就是我們普7 [/ E8 P4 |4 }0 ?6 h
通講:你貴寺在那裡﹖夾山答話:「寺即不住,住即不似。」這似乎是應無所住而生其
. K; O" I# P) l; Z1 p \心嘛!還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禪宗叫機鋒,一句話,不等你考慮一下講出來,等你考
0 F8 l5 _/ h: j- X$ X+ Y+ {% V慮了一下再答,就已經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 @- P! B0 I. @$ V 這兩個人學問都好,佛學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眾笑)
7 k2 M: k8 r1 O3 h4 ~4 b4 l 最後沒有辦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個船槳,一下子就把夾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
4 O* G' S4 m' A2 d" ]不會游泳,咕嚕嚕……狼狽不堪,剛冒上來,船子誠就說:你說你說!夾山正準備張嘴,/ N' p2 A& Y0 X& H# b; z; `
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來往一共按下三次。人掉到河裡去了,咕嚕嚕水吞下去,剛剛冒* h S3 h) B$ Z4 Z" Q
上來一點,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說,一定又講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趕快又把他3 f) T0 v* Y# @1 F1 _
按下去,不等他講。
4 R% m$ m8 T R2 p& M: x3 G6 [ 最後,把他滿肚子學問道理給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來,夾山說我懂了,再不要把7 c% o# O5 Z+ n3 O( b" M# c
我按下去了。這一下開悟了,船子說:我告訴你,佛法就是這樣,你可以走了。
, w- G1 }1 y, I" S7 _4 ^. B 當然夾山在船上幫師父劃船划了多久,就不知道,後來師父叫他走,他告辭師父走8 ?1 R# }9 U; u
了,一邊走,一邊回頭看這個師父。我們一定覺得他未免有情,戀戀不舍,但是這個師
: Q$ {4 u/ n ~父一看到,說:「和尚,你以為我還沒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沈下去了,這樣 r. f/ E7 _9 r7 w) h
堅定夾山的信心。不過他吩咐過夾山,從此不許住在鬧市裡當法師,要好好到深山裡頭,# W3 P D! o2 P' {3 |5 a1 K
沒得吃的都可以,香爐古廟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來。% I1 Q* @( v! S( H m7 F
後來不知過多少年,夾山再出來做大師,有前輩又出來請問他,如何是法身﹖答以3 a. |# t; ]' u f$ w* y
法身無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無瑕。還是這兩句話。同樣是這兩句話,悟後是證到" V4 c, B; g- L0 |# L! Y
了這個境界,開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話。理念上雖對,但是,你嘴吧上會說,叫作口頭禪,9 Q( ^' B# e- M- Z" i. |
身心沒有證進去。所以,有關這個相的問題就是這樣,你著了相,總以為外面有個佛像,$ s" |4 j; H# f' i9 |4 _/ a
看到有個佛來,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夢也好,你看到佛在顯身,你就著相了,就
, u; k$ v6 w/ O6 S U9 e不是佛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這個道理。
7 H* F- w/ J" w7 k$ A: `
3 @4 i, a8 N* e0 x/ {3 f" L( ^ 大的功德% I( |! E% \3 o4 U4 l" b3 s
0 }" i6 Q! V( y( D& ?( M4 u1 D9 C 講到這裡,有一點很重要的交代,這個世界最高的東西,不是唯物的,是絕對唯心,/ g' o' z& X9 z2 A; D0 Y4 J
但是這個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與唯物相對的唯心。這個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見的,
5 P' r; O: L9 o不著相,不能著相。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是不著相而起正信的,法身無相正是悟# K% c7 \* e: S, q1 G {
道﹔這就是前面講的兩個重點,講完了,他就告訴須菩提:! C2 i$ g, |7 k* @1 j/ \
% h1 t7 G# K6 F7 J* p0 u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
& X: s2 I& p' l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N- d% L. a8 p. L
6 |( S v) M) S x
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拿恆河沙一樣的生命,布施給人家了,這個功德比把充8 r; J1 P' v! C6 @
滿宇宙的財富布施還要大。
2 e& K& V: |0 W7 t9 K3 Y 人生最舍不得是兩樣東西,第一是財,第二是命。當有命的時候,錢財是最舍不得. q: z. ?$ t6 j6 ?
的!所以有命活著的人,肯布施錢財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裡馬上要死的時候,你* h+ ^6 V( U/ X/ b' w/ v! A
只要救我上來,甚麼都可以給你啊!那個時候命舍不得的﹔所以命比錢財還要重要。( `4 }, t9 f2 \
上一節講到拿宇宙一樣多的財寶布施,得福很多,這一品更嚴重了,拿恆河沙那麼8 ]; J/ b+ o F8 X8 w# f
多的身命來布施,你看這個福報大不大﹖當然很大,但是,卻比不上懂得金剛經四句偈,
F, O/ f8 C; h5 @# E$ @能夠受持,修證,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為他人說的這個大福德。
W, z1 s2 m: {) p: o+ I 這是甚麼大福德﹖是無為之福,是正信之福。
2 m j# X$ [9 R) f; H 這一品我們給它的偈語結論:" L W2 j2 t( C4 S3 c4 f+ G6 W& M' r
) O5 R( q- E( |$ M
第十三品偈頌
0 |8 {2 J8 u7 o, Z) D6 J9 J. h' ]4 Y! P
世界微塵漚沫身 懸崖撒手漫傳薪+ I) }# ^: o, Z* w' W5 F% C
黃花翠竹尋常事 般若由來觸處津8 L) L$ U2 V8 J! @) s
2 G5 M' t, h" C9 a, q5 ?' w 「世界微塵漚沫身」,這個世界是物理、物質的微塵累積所造成的。微塵質量沒有
7 N) s; \0 Q. E+ @1 j+ S形成之先是空的,形成以後,變化到最後沒有世界物質存在時,又歸於空的。5 ?1 o6 X8 |+ d5 u3 _" w
何況眾生偶爾暫存的生命,只如水上浮漚泡沫,空作有時有亦幻,幻有滅去還歸空。+ ^, C; I6 `9 c6 m: Q
「懸崖撒手漫傳薪」,如果證悟到「緣起幻有,性自真空。空生幻滅,緣起無
! i4 n5 d G# y4 ]3 q常。」便知有亦不假,空亦不真。到此猶如古德所說:「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
8 ~( n" b4 k/ {- t4 ~6 t2 K+ t蘇,欺君不得。」便可此心安住,得大自在了。
' X" @2 F; d( W1 W$ r; x 「黃花翠竹尋常事」,然後回觀古德所說:「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 d' o* T0 j2 m4 y1 Y8 v: _
非般若。」便知本來平實,一切現成。6 S/ j' g8 l4 O3 G7 Y
「般若由來觸處津」,原來般若波羅密多,是處處現在,時時現成。便誕登彼岸了。
9 M4 e' k% I. P& C佛與眾生,性相平等,福德性空,宛然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