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93|回复: 1

金刚经说什么(10)-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02: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 V5 Y; \# h9 ?, p* H1 N$ |# q
" g; Y3 T" n8 b/ h7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 d. q: W7 F9 h: G3 ?. H& M( V
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  U/ d# X) F- ]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8 g& h1 C  k5 _
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 O1 e- w& e1 h
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
6 O* G# m/ v7 D7 S5 l" k- ?7 m7 w+ q大身。】# M: V, L; s$ d, y
  X4 _3 n; f# ]+ E3 c  R3 x( d: o
    心空及第歸
% l% P, i, E% p  H
5 [# D! h6 b: E6 ]8 s4 N& E  現在講第十品經文之前,先講一下莊嚴淨土,這是大般若的淨土,佛的淨土,不是2 A$ R1 Y8 }9 d& c" E
僅指西方極樂淨土。所謂莊嚴淨土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是心清淨,心空,真淨土。
8 S- w1 X# K9 }7 o  說到這裡,想到禪宗丹霞祖師的一副對聯﹔丹霞祖師與呂純陽一樣,是唐朝人,都) A5 I! R. U. G' N- n* o1 B
是去考功名,半途改去修道。這位丹霞在趕考的路上,遇到一個人與他閑談,後來對他& m8 _% X& c: Z) P
說,看你這個人的志氣才華,何必要考功名,你到江西的考場找馬祖,可以成佛,比這" ^/ Q, x: K5 ]+ }. T* D% q0 K
個功名好。後來丹霞就去找馬祖了,這是丹霞禪師的公案。) `/ f* v: a7 H- X8 b" X6 y) l
  丹霞的禪堂有一副對聯:「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等於說我們這個禪堂也是; t( w5 ^2 D9 N" q' Z8 _
考場,是選佛的考場,心空就是淨土,就考取了。真能夠空此一念就考取了,心空及第1 \$ q2 q# b  \- O
歸。學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俗名叫做現在的現實淨土。所以佛在佛經上說,「心% ~) N: ?8 m. x0 n
淨則國土淨」,處處都是淨土,處處都是極樂世界,只要心淨就國土淨。1 k* v5 }& K' D4 Z% ^: V! N% W) t
  金剛經的這一品,梁昭明太子給它的標題是,莊嚴淨土分。
( w9 U+ q0 m7 |$ [+ U& }( k+ R! U9 h, A9 l& ]2 x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3 \# w3 J2 S2 z- n- Z) r
* U+ s- Z# e$ ~; T5 j2 Q  前面這一分是佛與須菩提的對話,討論修小乘四果羅漢的境界,討論到這裡為止。, X/ A" {0 Y! Q' ~5 O- b
現在佛拿自己的經驗來談了,他說,我當年在然燈佛那裡,得了個甚麼法嗎﹖這個「當
! {! H. v: F1 T: G! {  `年」很早了,不是前生的事,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個給佛印證的老師就是然燈佛,
/ }6 C6 b) ~9 i8 o7 d$ M後來小說封神榜上寫成然燈道人。這個然燈佛是古佛,非常遠古,地球沒有形成以前那' x; G: z5 C* e, }% x" j
麼古。佛說他當年在然燈佛那裡修行,然燈佛給他授記印證,他得到了一個甚麼東西" J& J/ P6 I9 C  s, E
嗎﹖5 [- n0 ?8 t/ ~( A" r5 C
( H: [8 A) r& m1 M  O# y% F) z- ^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0 q/ E9 n( K4 i* N- ]5 w+ A3 c; ^# m/ P% _: K( ?  e
  須菩提說:不是的,據我的了解,你當時在然燈佛那裡,你真正的境界,了無所得,0 c+ W# h: }. s; M7 G
一切都空,空到極點,連有所得、無所得、空的境界都沒有了。須菩提答覆到這裡,佛/ O6 v- L! k, e/ O" E7 |2 S0 J
不講話了,第二個問題來了。+ x$ b7 |8 g( t
- t+ a( j) U. D8 }# e" a
    莊嚴佛土在那裡
2 r/ x/ F* Q8 u6 u2 y: r  ^. ]  U' O+ G$ S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
& Z0 w- V1 L' `4 M7 S
8 l  A/ H8 s  H/ m8 `& @  他說我問你,你認為一切菩薩有一個另外的世界,譬如天堂,天堂外面的國土等,' y# Z8 M# `- ^0 N) ?! ]+ J$ v7 q
一個另外非常莊嚴,好看,漂亮的佛土嗎﹖
7 H/ h; D* m' T  根據金剛經這一句,我經常對同學們說,你們可以寫一本比較宗教的書,把各個宗
8 g' M6 `% J+ I  {$ @" J教描寫天堂,佛國的書,寫出來作一個比較,這些資料都有。西方人講的天堂,其中佈
) U& g6 r0 G4 o) \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歐洲式的,那個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歐洲形式
  U% j9 x; }! I/ F# H: F: F9 v的﹔印度人講的是印度形的,中國人講的,穿的衣服是中國式的。
( o- g% i  _: o- Q/ m  i  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甚麼形狀呢﹖那就是說,隨便你愛畫成甚麼形狀就甚麼形狀,) d1 b. b, x: U3 L8 x
反正大家都沒有去過。( Q) q) j4 O% K6 g( Y) _! r0 Y
  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國世界及莊嚴佛土,都是因人而異的,愛黃金的人想到的是黃/ z3 t9 e" Z2 Q6 s) b8 H
金遍地﹔愛山水的人,一定夢到佛站在高山頂上,好清淨!好美!這叫作各如其所好,
0 {, q) @# s) r2 \: w也就是楞嚴經上的四句話,「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
8 N0 X# f. S$ A! B/ Y  世界上一切知識的範圍,宗教哲學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靈造成的。隨眾* T- g5 ~. S! W/ A; Y
生心量的大小,你那個天堂,你那個佛土,也有大小。應你所知的範圍,量的大小,佛7 }7 N& \4 R, C/ d8 u0 z" b
國就有多大小。
; B4 ~. Q$ L) o; K6 S  循業發現,有些人同樣的學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定,你那個佛鼻子高一點,, |1 w) G$ ^$ n8 {4 C5 D
我那個佛鼻子塌一點,總有點不同。這是甚麼道理﹖是個人心境業力的發現不同。寧有
8 m; j1 J' w+ t/ @- P1 q2 B, @1 v方所,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沒有一個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絕對的唯心,純粹的唯心。
4 _$ O) h+ M" a. j4 f* A3 \  所以佛在這裡問,「菩薩莊嚴佛土不」﹖須菩提說不是的,他否認所謂的莊嚴佛土5 A7 O$ }% k4 x# u4 V" d
世界存在。* f7 t! T" G( h" ?# }4 e
5 w& G# `2 R# t
【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7 D7 b5 T1 I2 x% {3 M" c

: V$ r: z  d9 _  金剛經常用這種論辯方法,所謂莊嚴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話﹔「即非莊嚴」,實
4 w5 P. `: s/ O+ o7 g際上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莊嚴。我們想像的莊嚴,一定是地方清淨,大家閉著眼一想啊,; p+ c) U. r" L* I% ]- L
一定想一個甚麼都沒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這只是你想像的,有這麼一個境界相,& m7 ^2 c1 r1 ^7 |) |! ^* u
已經是不莊嚴了。絕對的清淨,絕對的空,絕對不是你想像的,是名莊嚴,所以叫做不
6 ^, t7 d8 z8 N) `* y) E可思議。' V, n+ b8 b5 U- U
  這三句話,正,反,最後的綜合,告訴你畢竟的空靈,而你所講的空,想像當中的
9 [4 G* N  T$ i: F) @. }- a空,已經是不空了。真正佛土的莊嚴,你沒有親自證到過,不要空洞的想。這是須菩提- ^  }  S/ V, p2 d
回答的道理。/ M& D1 s1 R8 h2 W9 k

; d" C8 a% [- o8 b& g+ E7 |8 F    打火機. a5 `# _5 k4 Z
% N* w- ~4 _3 T3 R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 D8 b# n) |7 G$ X1 T; G
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7 z  E0 U# e' k
0 z$ w: z8 n" W, K
  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來了,注意啊!金剛經講到這裡,就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9 i4 X4 h3 p( R" s: H( ~9 M2 j
是第二等的方法,因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沒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應無所住。3 p' ~- P0 p  y. t2 S/ ^
甚麼叫無所住呢﹖應隨時生清淨心。譬如有人講,老師啊,這兩天修行很好呢!有清淨$ _# M$ s6 N  ^" w: b0 ^7 h
心。現在大家聽過金剛經,很內行了,他只要有一個清淨心,已經是所知量,範圍很有' f$ J& Z/ |2 X8 J) W
限了。
8 U2 T2 o: Q' z3 @  現在佛解釋甚麼叫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 T( F2 ^8 ?4 i" J  M1 [
而生其心。」禪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這一句話,聽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
: P3 G$ d/ z, _* k了。此心本來無所住的啊!因為你不明白此心無所住,無所住是畢竟空﹔有個空的境界,7 j3 M8 [+ T# o% E; O
就不對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 X# ?# {2 J. _) }0 {  `, }$ g  所以真正的清淨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 ?. H. l" N' N( U* z
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5 `- i( a0 S. m0 _
用我們常談的這兩句話,勉強來描寫,就是此心無事,像個鏡子,心如明鏡台,有境界8 v- v. b3 f6 o3 g6 \* x
來就照,用過了就沒有。當年我有個朋友,學佛有點心得,那個時候剛剛有打火機,人7 a* \% n9 y2 Z
家問他,佛是甚麼﹖他說就像個打火機一樣,卡達!用它就有,不用就沒有。
" k) n& y9 f$ O8 X. ?) r% o5 `" }' l& s
    因師而瞎的眼2 O0 [: A8 ~# v: B( s" d3 M

1 F3 M5 w# A! O* e8 z/ u【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5 w2 M/ ]6 U7 f! f$ V" H) |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0 v. U. J* M1 c3 z4 r5 s, M

, |( y+ t2 R2 i0 \/ g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注意這一句話喔!須彌山王就是講法身,得到應無5 u. u+ j5 V1 g& m" Z
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證到一點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3 _% e6 @) ~) i; Q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無邊身。他說你要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對佛的法身莊9 ^0 C# A  _' ~
嚴淨土,都知道了,佛的世界,佛的淨土,就是這個樣子。他說,我再告訴你啊!假使' \0 y0 G# `" ~* ]2 L( p
我講一個人,身體大得像須彌山一樣,像喜馬拉雅山那麼大,胖得比昆侖山還要胖,你
4 B1 \* X, T: t8 C; j說他大不大﹖那是一個譬喻,是說法身無量無邊的大,永遠的不生不死。佛告訴他最後' a( o- @7 ?: w. N
的結論,「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擺脫了我們肉體的身見,身見就是八十八結使第一
: K6 c' p5 w  }' T* ?個解脫不了的疙瘩,把身見空掉了以後,就可以證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 Y7 W- R2 [3 T1 ~& M* t  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話,佛法只有實證,你證到了以後才知道,是法$ E, M; {7 C* U3 `
不可說,不可說,凡是說的都不對,這個就是法身。所以禪宗講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 [% c/ P* @9 p4 F# v
證得這個空性的法身,身見才能夠脫掉,才可以說學禪。
4 g2 I! [, C4 v  這兩天你們考試的題目禪是甚麼﹖大家答的都是牛頭不對馬嘴﹔禪是佛的心法,根$ ]' e4 b3 r% K# h1 ^( z' m# \
據楞伽經,或根據金剛經,佛講得很清楚﹔可是大家沒有留意,隨便說要學禪,觀念、. D" T6 B* `2 a! `) l$ y5 z
見地上都不清楚。這個見地不清楚就一錯再錯,所有的修持做功夫,走的都是歪路,因
1 a: Q/ {4 m9 m; Q為起步走錯了。這不能瞎搞的,不能亂玩的,所以禪宗祖師有一句話:「我眼本明,因' J) g& {  M3 z. P. w, g  S" ~& a$ v
師故瞎。」這是一個大禪師悟道後講的兩句話,因為原來的師父指導錯誤,以致本來明
) R  `' Z5 ?# U, C亮的眼睛,等於被老師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亂七八糟的著作,與我一樣,亂搞! G  E2 V5 R, d  K1 B
的,經常會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這一點要注意,要特別注意!
% S; C! w0 V1 T% j  這一品莊嚴淨土,我們給它的結論偈子如下:
" T* q& b! `7 P; d
1 V" u2 `' x( ?: U( h8 M1 N    第十品偈頌) \" z2 u( R" F$ X6 P+ |
& X) a- F0 q% e/ J5 x
    外我無身是大身  若留淨土即留塵+ a% Z$ d$ K* l2 R' Y
    然燈吩咐莊嚴地  掛角羚羊何處尋8 i- q: o8 Z: R7 w/ o- E
9 m% u5 S3 r8 T) S
  「外我無身是大身」,外我無身是引用老子的話,「外其身而後身存」。我們學佛
+ y; q: j( f7 A8 |5 r修道,先把身見能夠解脫了,所以外我無身,到達了無身見的境界,那第一步的學佛,
" q. O3 C" X" i; z5 _7 j, |已經證得了。法身也就是大身。
- t0 b- _  y# }3 X  Y  「若留淨土即留塵」,你心中還有一個淨土,認為是佛境界,這個清淨就是塵,留
6 ^) D7 v! F! \& d塵就是障礙。, l1 Y9 {6 S* \9 B- [
  「然燈吩咐莊嚴地」,佛不是說嗎﹖他在然燈佛那裡悟道,所以然燈佛給他授記,
$ n8 g" O9 ~8 q3 `0 \- x說他悟了,再轉身修持,將來在這個世界上成佛,作教主,說這個證道是莊嚴淨土。名# J' R" t- j5 b4 {: p# X
辭上叫做淨土,叫心淨,叫心印,並沒有個實際的境界啊!若有個實際境界,若留淨土
( v& H7 |. W9 @# K9 o即留塵。所以然燈吩咐莊嚴地,就像禪宗祖師說的:「掛角羚羊何處尋」。據說羚羊睡
# Y+ {: n# Z! T7 i" R/ v覺的時候,把身體一翹,羊角掛在樹上就睡覺了,打獵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這個羚羊
: h6 z, {' t/ ], f' w; v+ Z也找不到。所以說我們一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掛角。其實,只是譬喻而
6 o; a$ N& `* ]9 b$ I( z已。+ w; G5 V, S+ c% [
  譬如我們兩個鐘頭來研究金剛經,這一百二十分鐘的時間,所說的,所聽的,都是5 ^/ r3 ?9 b: i9 Q8 l& W9 f
掛角羚羊何處尋,現在就在淨土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