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3|回复: 0

金剛經說什么(4)-南懷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3 21: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 q  h3 b' a) f; ?
7 h8 w# o% N, {& m8 T【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  a. d* x  t0 b" I
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 Q/ e! n  k6 C: U6 v1 X; W/ O
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
- m: _- s" C' L8 J1 V  ~5 L$ @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 {$ V* y: v" E3 j% l
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 t: X. b" a, h8 s. f& W
' j8 o. M4 B  Q9 `# g( \& c2 y& c4 S8 S2 i    第一等和次等& J5 ?# f$ b0 H& @1 z

. A3 O( N) N5 D+ h: Q' [  昭明太子的標題叫做妙行無住分。妙行無住的行不是走路,是講修行,妙行修佛法
' j# `; e4 h" C的意思。
( C: f3 [6 O/ s4 `: D+ d3 @1 K8 \2 o+ q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
5 E) O. f) q" t% G( i! h3 q2 }8 C! ?布施。】/ e! Y* _3 A9 `- }* R' o
) J% ?- N! D4 S, c7 ?3 W8 G1 {
  這就是我們上一次講的布施,也是內在的用功。大致上布施分內布施、外布施。我" d) L1 T. _. w" B' T
們中國禪宗後來流行一句話──放下,這個話就是布施,一切丟開。人生最難的就是丟/ ?, ]+ w' e: h
開,真丟開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內布施。作到了內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 K) G; z. ^4 m# a, i; a) s' V2 c* E
這裡佛告訴須菩提內布施的法門,復次,白話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訴你。第一等
% x- j4 a1 u9 g1 x$ [的,佛怎麼說我們還記得吧﹖須菩提問如何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就告訴他,就是這樣
2 T  d; d" m  w住,就是這樣降服其心。等於沒有說,這是第一義。+ S5 u: E9 @) h& `% [$ G7 f' \
  第一義很難懂,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唐僧取經,唐僧到了西天,見到了佛,佛就把大
' Z1 ~3 A0 ~1 C' p) e6 ]徒弟迦葉尊者找來,說他們從東方震旦中國來的,很辛苦啦,功德圓滿,你把書庫打開,
: q1 ?9 P+ v  `1 L( n把最上等的佛經給他們帶回去。當唐僧帶領三個徒弟到圖書館門口取經的時候,守門的! x7 N3 l3 D2 j- r" ?' J/ C; ~
說:拿紅包來。孫悟空氣得拿起棍子就想打。唐僧說:你不要動粗了,這是最後一步,! Y- U& h5 s% N8 }3 G7 f8 Y5 a
不然我們那麼辛苦,不是白費了嗎﹖我們沒有錢卻有一件袈裟,拿到當鋪裡當了,給他7 C; M# J2 e# s3 W1 m0 c' j
紅包。孫悟空又氣又罵的,迦葉尊者很難為情,所以廟子裡塑的迦葉尊者,都是歪著脖( ]+ f' n( |8 a' A$ R5 C' g/ ~
子縮著頭。其實西遊記只是小說,最後拿到了經典到了山門口,孫悟空跟師父吵,說那
& R+ l9 g7 y: e" F6 [個老和尚靠不住,還要我們紅包,要把經打開看看,結果發現佛經上一個字都沒有,只0 t' [$ {8 |" M( |/ _8 l9 L" Z7 F+ `5 z6 j
是白紙。孫悟空立刻大吵大鬧,被佛聽見了,就叫迦葉尊者來問,迦葉尊者說:你老人
: Y; G# z$ C0 e* Y- s( F0 Z家吩咐,給他們最上品的經嘛!我就拿最上等的給他們。佛說:唉呀!那些眾生不懂2 R* b. R7 F; g0 i
啦!沒有文字的經他們看不懂,你還是拿有字的給他換一下,拿那個差一點的。所以復7 W, d! O+ Q# V
次是差一點的,有字的經。真正的經典啊,一個字都不須要,本來空嘛!應如是住,如
6 y) w, K6 B3 F) G2 I) T是降服其心,這個是第一義,就是一張白紙。既然第一等的不懂,現在復次只好講差一
" O; O( j5 _: h3 b- g點的。
' O' c2 T. E$ P# {6 ]/ T8 E
+ q7 R9 c- k+ G0 y- f    無所住
5 y: u$ k. K' n/ E, G% a9 T; w9 H& U( w8 s
  佛告訴須菩提:我告訴你,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
: F* E) [& u; U+ l/ P是這一句話。
! S- H3 c3 @8 J; L" l) V  此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如果你此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那已經錯了,因為你住
. {+ L0 ]* I, b0 [) \$ b& o在空上﹔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或住在氣脈上,都錯了,因為那不是無所住。
3 ^8 ?9 [0 @) |$ M7 O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甚麼叫修行﹖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不留﹔4 N/ Y+ d0 w9 v3 c+ |# c
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沒有了,心中不存。連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壞事當然不會
- t/ W9 u, B0 t- A4 _# E去做了,處處行於布施,隨時隨地無所住。6 S+ ^* s1 H" p+ h
  譬如今天,有人批評你,罵你兩句,你氣得三天都睡不著覺,那你早住在那個氣上。
& G) s" k$ v$ F2 w今天有一個人瞪你一眼,害你夜裡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
: N8 N6 M* L9 x; B& d- q% R住,我們看這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回頭看另一邊,這一邊做夢一
$ [% w! q0 i5 S( t# [$ ~: p樣就過去了。但是我們作不到無所住,我們永遠放不下,小狗沒有喂啦!老爺沒有回來
: |5 i/ w+ _! O9 Q" U& S. ~啦……這一切都不要去管它,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就是統統放下。下面告訴我們所謂
3 O$ k2 V, v- n3 J) U! F不住色的布施。. w. f0 Z/ O1 C. E
$ j: X4 |, A* ]4 H6 q0 R' ^
    不住色3 \7 y0 d( `& W/ N" D2 [  D
& S$ n6 |; t. v2 B/ y3 d6 F7 y
  甚麼是色﹖色法在佛學裡,分為有表色、無表色、極微色、極迥色。
% L/ B+ T4 [& ]* h& q7 m5 A  「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青、黃、藍、白、黑,以及長、短、高、矮等,是可
. {# a6 Y6 @. y' Q2 Q) e' q8 x: L- p以表示出來的。就連我們地、水、火、風,物質世界的東西,包括我們肉體,都可以表
/ _2 Q( |1 w0 c+ }$ X/ Y9 M% _示出來。; I- h! L, M+ l1 a) K2 _' i
  「無表色」是屬於精神方面的,是抽象的,沒有辦法表示。譬如說,我們大家都曉% n2 ~+ H# z9 A
得原子能,那個能是甚麼東西﹖老實講,除了正式學物理、科學的以外,一般人並不清3 ^% w+ R) Q0 Z" @4 j
楚。能的本身是空的,因為空,它的能力無比的大,甚至最後在科學儀器上都看不出來,
5 j4 A* }( p' v  {/ i6 Q/ G% P4 h只知道是這麼一個東西,但卻是無法表達的,稱為無表色。
' U# g$ ?9 D4 `$ C. l  「極微色」,等於現在講原子、核子,微小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經由科學儀器還
  F0 `6 b0 S7 f1 w, E可以看得出來,故稱為極微色。
* r* W8 X' [- e- H7 m! u/ N+ O- ]  「極迥色」,遠大的很,延伸到銀河系統那一邊的,包括了整個宇宙中間的這一些. s* Q1 z* u6 j, L
東西,稱之為極迥色。
3 p1 T% o, M( u3 _- A  b  這些就是色法,簡單的說,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所
9 P1 n4 @" `) J5 v$ i' w+ [謂「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對象的觀念。
4 J, N$ Z0 W9 }1 ^2 R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
; D" c4 M- `4 r/ \. c1 r" _6 Y0 A! ]布施。學佛的人幫助人、救助人,應該不覺得有對象,有對象的觀念要丟掉,不要留一% D( Y1 I* C5 i! C
念在心中。
, h$ t" S& u3 t! M2 T  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
$ B! _  C- M! ~: K8 g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甚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
* _& h5 S, E' R3 E' w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 }0 r' e) f  [9 `0 Q3 C! `2 S. L3 X1 Z  再說我們在身上做功夫,閉著眼睛坐在那裡,心裡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念咒子也
1 q/ B6 X, Y* ^) C: Q好,都在那裡住色布施。嘴裡說要放下,放下,結果甚麼都放不下,兩個腿在那裡發麻,
+ B' Y- f1 Q9 ?4 ]/ n  h  j受不了。為甚麼兩腿發麻受不了﹖因為他住在色法上,念頭住在色身上。如果念頭不住
# C$ _) I  M2 v; q/ x* {在色身上,感覺就可以空掉,感覺空了,兩腿兩腳發麻你也不會感覺了。所以一切眾生
+ D! C( w$ H" H  M/ P) G都在住色修持,而菩薩所謂「不住色布施」,是不住於這個色身上面,一切都放下,身' P+ K; D4 ^. R1 ]+ J$ D
體也放下。8 |9 p0 o7 z: x5 C

/ r9 o( ]9 V- g6 P
. N3 o& U8 y) O: r    不住聲香味+ {4 |; v6 X( P  n
; m2 k1 K4 _' K& d, \% R4 X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有些同學們,用功好一點時,聽到念佛念咒的聲音,然
3 `, S4 ^* {0 @1 X8 u後自己覺得得道了,最後道沒有得,得了個神經。真的,好幾個就是那麼就走了,走到! o+ @. T$ f; c% u  J' }. i0 i9 D
陰國去了,因為他不懂不住聲的道理。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學都有經驗,坐得好的9 d0 x7 X1 J8 n* ?" ]; T
時候,突然一陣檀香味來了,其實並無檀香味,可是他的確聞到了。香味那裡來的﹖是
. @4 e1 _; M1 Q你內在定境到了極點,人體內部清淨光明就會發出香味來。實際上每個人都不臭的,真
3 Z; O: x; s" ?6 D& v" ~0 j的健康的人,口液口水也都不臭的,只有另外一股人味﹔像西遊記上說的,一聞就知道6 q1 P% X. _( z
這裡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們到豬欄一聞,就知道那裡有豬味,狗窩裡一
8 i7 E. b) l: _" D! n) v( C# x聞,就知道那裡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們這個樓上一聞,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6 L3 c: J4 g. D6 s
  這個經驗我也有過,在高山頂上住了三年,一下來離都市還有五六裡,就受不了那3 g- _  g, `6 @* }
個人味了。其實我也是人啊!只因為在那個山頂,四顧無人的地方住慣了,下來以後覺
& O- P( s# G7 \' n+ ^4 H得人味撲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習慣。學醫學的就曉得,人體內部並不髒,但
, ^3 B2 e2 c6 ]5 f/ i) M$ v4 R是身體內部的東西,一接觸到外面的空氣,與細菌一碰,馬上就有味道了。當我們坐得
0 U1 ^9 d% G( N: [6 S7 T  |好,內部發出一種香的時候,如果自認功德無量,聞到菩薩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
1 `: r* n6 G- N4 r3 t6 l% g( a# D就不對!要應無所住,趕快放下。/ l& l& T9 ]) z0 F

" ^! v; G0 E8 d& k) b4 o& e    內觸妙樂的菩薩
$ }) M  |3 i9 v* e9 n+ m- n2 s- e
; t3 W3 p4 y, U1 R9 ^  「香味觸」這個觸很重要,尤其在座有些用功的朋友,真坐得好的時候,不願下坐。% ?4 d; ~; I5 g4 F
你們初學的兩腿發麻難過,坐得好的人,功夫夠了,兩個腿發舒服快樂,快樂得你決不4 W' H0 J# g9 L' S% J* H
願意把腿放下來。這叫菩薩內觸妙樂,身體內在奇妙的接觸到從未有過的快樂。菩薩的8 j% x0 c' g. G  I+ W. ]! B
戒律,不準入這種定,因為耽著這種禪定,就不肯去度眾生了!誰都願意享受內觸妙樂,% v/ s# f! ^) V
哪個人還願意跑來站在這裡講課啊!所以說,菩薩境界是內觸妙樂,觸是身體的感受,
8 n3 l, r* a) y% W: C/ u, L- G1 ]" N但是一個真正學大乘佛法的人,是不應該住於內觸妙樂的境界,是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 a) y# R7 G4 `  「法」是意識境界,是屬於觀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裡還有個空空洞洞清' U" ~. U( Q( _  w
清淨淨,就已經落在法上。所以說,把身體外面的一切丟完空完了,再把意識方面的也
% B0 d- k8 v3 V) l/ O丟下了,這才叫做學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佛說要這個樣子才
% G% a. w1 |- g對。' z$ c* t" @- W( r- B9 S% ?
  講到這裡,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呀!我告訴你呀!你看這個老人家對弟子多親切,' Y" j1 a8 V, s" F+ D+ i
他意思是說孩子啊,下面我再給你講。8 ~+ C. J8 ^  u% w

3 F# }& ?. e$ y$ H# a7 o    雁過長空( C$ Y: W; S) ^! ]
0 `2 N  q! I2 q0 `! _! H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  {# r- }! O8 N% p
量。】
& j7 a: j5 n) H! @. G5 ~6 K, U& ~0 W- T3 G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是這個樣子來布施來修行,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5 O  p6 J7 x0 v0 V- i7 ^: N
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我們拿中國的文學形容它,就是:
6 {9 f; ^  t2 U8 {/ v% t「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等於風吹過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陣響風過了,風絕對不
9 n) P% D2 J; T4 `  b停留在那個樹葉子上,風早過去了﹔修行人的胸襟應該也是這樣。又像天上的飛鳥,鳥
$ h: P) E" j; \在空中飛,是絕對不留一點痕跡的,雁過長空,飛過去了就飛過去了。修行要有胸襟,$ X: f+ p. A% H7 K+ C
要有這個境界,這叫做內布施,蘇東坡有一首名詩,也是由佛學裡頭來的:* P( }0 b) t) p' h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 F2 G2 d$ @( `1 M) T; o    雪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 E) }( @* f5 s$ [4 R  他說人生一輩子像甚麼﹖像下雪天那個鳥,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個爪印,飛走
0 D8 p) ?0 `0 [. l& V了以後,雪又下來,把那個印子又蓋住了。雪上偶然留一個爪印,那個鳥一飛了以後,; O2 R3 p  \5 Z  B
早把東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個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6 c( T5 k1 W& X  人生一輩子說要成家立業,子子孫孫,等到你兩眼一閉,兩手一張,鴻飛那復計東
: k. p4 p! m( f* V西啊﹖甚麼都沒有了。這是蘇東坡的名句,也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的道理,就是說, m6 y* r# p* j; j
菩薩應不住於相。# q. a' J6 `5 K2 M( d. c
  年輕的同學要特別注意啊!最近我發現年輕的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
4 y; `* Q( q9 _9 r4 b+ i& t2 C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甚麼﹖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 k) H& m* o9 `9 A- B  }
有兩重意義。首先世界上甚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 _; a: b8 n6 p; r: c. w3 h
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變成甚麼!所  A: V- ^$ p# k" j
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9 e, Q# t% N7 v: `/ g) {
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甚麼都學不成了。1 `: O" |, ]" W# o

; l& T9 Y1 j9 }    功德和福德
  m: w+ v6 J% D! T: u/ a& _! A+ \
  剛才講到不住於相這個重點,下面佛又說了:「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 ]+ S  ?' r6 ~* V: d
德不可思量」。這裡突然冒出福德二字,他說假使一個修大乘菩薩的人,能夠不住相布
  u/ p) A: p8 V: y/ F0 F施,那麼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 @$ `. f! u6 _/ g: i% B9 q+ [
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 u! o2 R  D* O+ t( f
得的結果,就是德。
8 {* @6 O4 y+ z$ X) Y- ~  福德是不同的,上次也講過。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
; Z/ E) [  o7 N- I. Z! o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8 }; q8 G6 b, }
難。可是一般世間上的人,到了晚年可以享清福時,他反而怕寂寞怕冷清了,此所謂蠻
0 U! i- ~( p9 I可憐的!這是著相的關係,因為有人相我相的原故所造成。看到孩子們長大出國了,一
( \" s1 G# `, z4 [. [9 U個人對著電視,或者倆夫妻坐在那裡,變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其實那4 o* S) q  E* l+ l$ R/ [6 w
個清淨境界是最好的時候,結果因為住相,把世間各種會變的現象抓得太牢,認為是真,
, T. @: s4 u$ F8 o" R7 H, J等現象變時,他認為甚麼都不對了。一般同學跟著我做事常常說:「我看最可憐的是老
+ U2 g( ~- a5 T1 H2 h8 o師」,我說對啊,我想得到一秒鐘的清淨,都求不到很可憐的,求一分鐘的清福都沒有。
; A5 h7 m2 D/ F8 L4 @% y可是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事實上,平安無事,清
; @5 G* U- s9 I% C; E. n$ q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
$ @1 J" c1 h4 ~$ I7 O* w2 \  如果問人世間甚麼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超凡入聖。靠甚麼才能達到超凡入# G2 n9 e/ A. k3 g9 W  Q# T$ R
聖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 G9 X( j0 _1 j& [8 |4 `# k
的成就。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 v( b9 L; z" K, i
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 y4 r$ X8 S+ D
一次兩次,一丈兩丈,一鬥兩鬥,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 w. C: K6 f7 w
; H9 ^" H7 ?. a+ b【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8 Y$ Z, y; w9 K6 U; g
$ H& J- j* M0 u
  須菩提啊,你的意思怎麼說呢﹖東方虛空,一直向東方走,這個太空有多大﹖你可2 w, B8 g2 j0 p# H9 V8 T
不可以測量得出來﹖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四個字兩句話,這是須菩提答覆佛說
9 n5 M$ j7 D% K的。「不也。」古文就念否,不念不也。現在人念成不也。現在很多話與我們文化不合,
/ ]( h" f( H3 [1 K9 L4 v! O( c# c* a漲價的漲字,現在人說成膨脹的脹,說起來道理也通啦!漲價當然就是膨脹起來,潮水! V* _: H4 G3 N
上漲,不是潮水上脹,不過現在的國語沒有辦法,我們只好照現在的國語說。他答覆佛" m0 ~4 b2 Y$ J0 u0 |6 u+ u3 {
的問話是說:不可以,世尊。由這裡向東方走,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人是沒有辦法測量4 Q% |& C" b1 t- \
的。4 M% R6 Y$ S* d8 n

, W2 C$ H$ l; F  h$ v& z【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 K* ]8 `+ c- O6 K9 V* Y7 {' Q; s7 e; @- F; O
  南西北方是三方,加上他講過的東方,東南西北叫四維,四維以外還有上下。佛問& B# H3 |5 c4 e5 Q% r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隨便向那一方,整個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須! T: n  d# |5 S
菩提回答說:「不也。世尊。」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我們中文來說就很簡單:
3 d* y6 n- K' o+ t& [' }' J「六合虛空,可思量不﹖」東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 S& ]; U" N4 N) Z- f* y. V5 [
尊。」一句話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話分兩句,兩句還是鳩摩羅什法師簡化的翻譯,如照7 p8 ^2 R( B. c9 a- v
老式翻譯就是「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云何。南方虛空) a+ _) E4 J( a
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云何。西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捲的
- P, H+ G: G! o' O% B3 ~大般若經就是那麼說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經六百捲,那真是我的菩薩我的媽呀!但是
; y* f  L9 i9 R( [- C0 e7 [2 S金剛經被鳩摩羅什濃縮一下,構成了另外一種文學味道。
5 d7 N, q3 i/ H$ p- a. G' q  可是你不要忘記了,這裡為甚麼先提東方虛空﹖這裡為甚麼不像阿彌陀經先提西方
, O- B$ `: B& _( Y呢﹖藥師經、金剛經都是先提東方,講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講大光明法只提南0 T/ n+ n% S( N3 ~1 o$ S
方不提北方。所以學佛研究佛法,這些都是問題,不要老是寫些五陰啦,十八界啦,十5 }) P! e0 k" G- C5 w( {4 q
八空啦,那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來覆去就是這一些。* s) w/ Y% F  K5 K: E) _# X( |% Z

2 K9 G) [9 f& _# i' J/ _9 g0 {: K& Q    東方佛西方佛, v& y0 o% ~# J$ v( e2 _9 s
8 Q# u4 j% s  Y2 ]8 d! @; i
  東方是所謂生氣方,所以要求長生、長壽,就要念東方琉璃光世界藥師如來。藥師2 _. p: O1 V6 k: F6 ]0 r7 N
佛是東方世界的佛國,西方世界是講歸宿的,東方世界是談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東6 x/ `7 ]! u9 W1 g
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顯教的經典包含了很多秘密的道理,要大家去參究。你們要學禪( Z6 v; s8 U' Y# n6 j- z
宗參話頭,這些都是話頭,話頭都在經典上。如果你以為自己已懂了,光以為東南西北,
; W- |2 R% T* ~* i0 k( Z1 J很簡單,為甚麼不南東北西呀﹖這裡為甚麼先提出來東方﹖先講了東方,再講南西北方,7 K$ z& n. s, t! K: x2 l. O* m
四維上下反而落在最後,甚麼理由﹖這其中要發揮起來,就牽涉得很多了,同我們修持
. |" j/ J, ]4 l. A0 K' U的道理都有關係。$ q8 k6 n; |  G
  我們大家要學佛修持,先要有東方的生機,生命之機,氣脈發動,色身轉變,才能
& @6 Q0 d# X* A" |( c  E0 ]得定,才能得到妙樂。代表這個的符號,在方位上是東方,是所謂生氣方,像太陽一樣,8 V  O8 v# K+ ~- a3 g
從東方上來。
8 [: G; v/ X; Q( E* D- R' ~5 Q2 U* t4 t2 r  為甚麼念阿彌陀經要念西方﹖日落西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以趕快打主
( L! J+ I3 P# R! P+ @! G: \) K2 }* }意,回家吧!念念西方。這些並不是偶然的說一說,佛學裡頭,這些地方都有道理。
' ?: ~9 b* ^8 y) b8 V0 k6 J) k* A# _$ v& Z5 s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 F# j4 H5 E- D) c- K, b
住。】6 s/ j' e0 Q1 v: U7 U1 r% {

0 K* P" b& y% U: n$ e7 ~  這是佛嚴重的吩咐,他又告訴須菩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布施,一切
2 G: q4 @2 ?! V( j相不住。為甚麼人要布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為」四個字,人) X( y4 [  u6 ~! z
生就應該這樣作。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布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
9 b& O  T3 {8 D% Z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啊,你要記住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4 b+ I& {% }3 h1 n2 N5 X0 i
的,無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住在愁眉苦臉的當3 G2 f7 ]) l, Y4 B" w+ s/ ?+ e  f
然不對,一天到晚在散漫無所歸的也不對,不空也不對,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
: u0 F; v/ S) @1 t- v8 u$ q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
( g0 K, T' `  G. N# |, ]3 R  q3 l  所以禪宗五祖教六祖先看金剛經,就是走的這個法門,一切無所住,這就是大乘佛1 u4 D  \' g( v: E
法最基礎的修法,也是最究竟的。可是有一點,大家要注意,我們看金剛經講般若,常
9 _5 h. M" I! g/ j' `8 A$ K5 n常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認為金剛經是談空。金剛經沒有一句談到空,他只拿虛! H  c6 z0 ]; ?# I5 f
空來作比方,大家認為金剛經講空法是一個錯誤。金剛經只告訴你無所住!無所住並不
$ a. p' M+ L3 {) _+ r, x& f% d3 B是空啊!無所住,如行雲流水,你看那個流水在流,永遠不停留的過去了,但是又有來6 s* p3 Y! {1 H4 s4 C# O# x
的,而一切是無所住,並沒有叫你空啊!這一點青年同學要特別注意。6 `3 v( b6 f& ~
  在第四品中,佛告訴我們一個修行的方法,認識真正佛法,無所住而不是放下,
2 N1 u5 C1 X3 W6 c8 t「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就是這樣去修。第二個要點告訴我們,真修到無所住,就是福& F6 w1 F: L/ s0 q
德成就。
2 l! l1 U0 Y; T' B; l  我們曉得做生意要有三種資本,一種是開設的資金,二是貨賣出去貨款未收回時,$ [8 [1 L+ I; v
還要佔一筆資金,第三筆是周轉金。學佛只要兩筆資本就夠了,比做生意划得來。那兩
6 s7 q+ Z. B" u' k& b* R筆資本呢﹖就是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資糧就是資本,所以我們中國傳統給朋友寫匾額,
0 D- ~3 x2 ?/ A寫一個──福慧雙修。慧就是智慧,所以福慧雙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報,又有錢/ i: N4 B: W( k& V$ g
又有富貴功名,但卻沒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窮得要死,世間福報不好,也沒得辦
3 Y$ N+ L$ H6 S法。佛境界就是福德與智慧都圓滿,這叫作福慧雙修,智慧資糧圓滿了,福德資糧圓滿
- o5 n2 ~. F. c8 c了,就成佛。所以大家念經的時候,念到皈依佛兩足尊,就是這個兩足──智慧具足,
( ^* _: N7 s5 r! v. X福德具足。金剛經告訴你,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就是不住相布施。
+ W( U, @; J+ v2 t; o
( _9 g3 ~, }8 v    阿育王的沙子
( D* G! F  P; F  b, ?8 b  @& ^2 q9 K7 k
  佛經上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過世百年後,印度有一個有名的阿育王,年輕的時候不9 E' m8 @% u: {3 q5 ^5 N' }
信佛,中年以後開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萬四千個佛塔,其中有一個塔,唐朝以後飛到
+ F+ M+ n: u* t- C6 v9 z$ v7 H* c中國來了,不曉得因為地震還是其他道理,這個塔懸空飛過來,落到浙江寧波的阿育王
7 ?7 c( v, y6 }5 c+ e寺,這個塔裡邊是佛當時本身真的舍利子,所以這個廟子本身也稱阿育王寺。亞歷山大/ k/ ]" O7 B0 ^; a' D
東征打到印度時,碰到了阿育王,把他打回去,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
+ _' ~7 k: I0 m# q: K. m2 I2 q  阿育王的時候,有一位尊者優婆[毛+匊]多,是大阿羅漢,與阿育王兩人是好朋友。你們
$ D. d2 p" P; K3 _7 `& l" `翻開阿育王傳,佛出來托缽化緣,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上玩泥巴,忽然看到了佛,非常恭& w! G( u* d, e! d! d3 h$ v1 b
敬,又見佛手裡端一個缽﹔這時,一個孩子手裡正抓一把沙子,就說:這個供養你!佛
" ?7 e, l1 ]0 Q( x$ `$ L# O說:善哉!善哉!另外一個也最至誠的隨喜了。於是佛就預言了,百年以後,以此功德,$ A/ `7 c" f) M3 e  u
一個當治世的帝王,一個當輔相。阿育王就是那個供養沙子的小孩,他有供養佛的好因
) C& O" v8 }: b# \緣,可是他供養的是沙子,所以一生患皮膚病,皮膚發養。
  d8 x8 Q3 Z! ?5 O7 b  歷史上這種人很多,我們清朝末期中興名將曾國藩,功蓋一時,也是一輩子皮膚病。4 Q$ x5 s6 q* i- Z; N% Z, w
相傳曾國藩是大蟒蛇變的,皮膚養抓得一片片掉下來。阿育王一生也吃這個苦頭,這個# O  w  v% Y2 W6 L& V
印度一代的名王,非常愛布施,蓋廟子、救濟窮人、救濟社會,結果把國庫的錢快布施8 `0 L8 m( s* V
光了。最後當他躺在病床上,還要布施,左右的大臣去告訴太子,你不能再讓他布施了,
# |4 s. {# M1 R, S, s5 z' x, \6 b等你接位的時候,國庫裡一毛錢都沒有,怎麼辦﹖所以大家就把他的布施命令封鎖了不6 g0 R- `; s  z- e1 v  B
能下達。他知道之後心裡很難過,自己躺在病床也沒有辦法。有一天吃一個梨子,他把
+ a. z8 M2 k+ Q9 ~* B4 D自己兒子等都找來說:我問你們,今天世界上,誰的威權最大﹖太子和首相都跪下來) o% J% N9 G( i; `. J
說:當今世上當然是大王你的威權最大了。阿育王說:耶!耶!你不要欺騙人,我是很7 ]4 \7 Q* K9 r0 k) C5 ^8 N
有威權,我的威權現在只能達到半個梨子,我現在叫你們布施也做不到,這半個梨子我
) L. S# w2 Z, e. D9 t不吃了,你把它送到那個廟上去供養。他這麼一講,大臣沒有辦法,就用金盤子去接那0 Q2 y1 A* X* Y0 Y* E% R9 _* S
半個梨子,這時那個尊者在廟子裡就知道了,打鐘打鼓,全體集合,披袈裟到山門口,
  A( L) n; ~9 [迎接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
$ f9 n" T. ^: T) f& V! C  這位尊者接到阿育王的半個梨子,向大家宣佈這是阿育王最後一次布施,沒有辦法8 [+ Q8 O* ~/ ~2 F) \0 A4 A4 S# p
每個人都分到,就用最大的大鍋煮稀飯,把這個梨子丟進去,大家都跟他結緣。等到阿
2 f& ~; B; i- u) t- A/ |育王一死,這位尊者說也要走了,就圓寂了。* c2 {, N: [6 {3 \. T  i
  歷史上這些故事很多,就像道家北派丘長春一樣,成吉思汗一死,丘長春告訴徒弟  \" e- U4 j* T
們說要洗澡,跳近水池洗完了以後說,我那個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
- U4 O, x, P4 v  L" ?. V了,他也要死了。
, u+ e# ?6 B3 Z+ D2 V4 w  這是講到福德,這個故事說明甚麼﹖阿育王那一下的布施,小孩子拿的沙子,不住1 B0 N8 Y, B( l, {4 b( c% z' t( U, i0 ^7 P
相的布施,的確是無心的﹔如果說我們大家學學阿育王,明天拿點東西到佛前供供,來
% j- m6 J/ B6 ~& t* P生也得一個治世聖王,辦得到嗎﹖辦不到!因為你是有心,是住相。小孩子拿著沙子,* G) e( C. q7 T4 w/ x
他看那個沙子就像黃金一樣,一念的誠意供養,所以叫做不住相布施。    
7 H5 I3 f2 F# j# k) D4 G0 j& r6 ?6 x) ]9 Y. r& _) ~' \8 p5 |- B5 ]. o, Q
) \: i% h7 Y  t; @  D) k
周利盤陀伽的掃帚
0 |1 O# W& J5 m4 z7 t2 H+ c4 Z
7 t3 C) A5 C) [3 _" l- ?  還有個佛經上提到的周利盤陀伽的故事。佛在世時他也跟著學佛,笨得無比,豈止
! b( Z" \7 k9 O9 H金剛經不會念,連個阿彌陀佛都不會念,佛最後就叫他念「掃帚」兩個字。他念了
  N- ?, s7 G5 N1 v; M「掃」,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掃」,學了好多年才會念。可是後來他的神
+ l; ]/ k* P8 g# h" s/ o通最大,還救了幾次佛的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壓過來,周利盤陀伽在後面
' _4 Y6 U* ?3 @- O一指,就把山推開了。那個氣功真算到家,有大神通,就是念掃帚念出來的。0 V7 C, C2 F) O
  佛經裡講到他也有一段因緣,當他要到佛那裡出家時,年紀已經很大了,我們這些* t0 x+ a3 m- n- ~! B1 \; N
師兄阿難呀,須菩提呀,舍利子呀,都擋住不準。他就在山門外面大吵,佛在裡邊打坐
! q1 ^% \/ f" D7 |+ s- m聽到了,出來問大家,為甚麼不讓他出家!這些大弟子們都有些神通,說觀察過這個人," V; ~$ p% v* `! j- x4 ^
五百生以來都沒有跟佛結過緣,因此無緣出家。佛就罵他們了:你們啊,就只曉得當羅% N' m% j! H! }
漢,神通只通到五百生,五百生以前他是甚麼你們知道嗎﹖五百生以前那一生他是一條3 h6 w( p4 J+ |' J; D* {
狗,與我有緣。它跑到一個地方吃大便,那個茅廁叫做吊足樓,你們在這裡很少看到,% ~  X7 M. o* |4 A# a
在大陸高山上住,那個茅廁上面有人大便,大便一落一丈掉到茅廁底。所以古人有兩句
* {$ V* o5 r0 u6 L5 ^詩:「板狹尿流急,坑深糞落遲。」大便要很久才落到底。這個是挖苦古代專門讀書做) g: k! z: A$ S, L
對子的人,連茅廁也做成對子。那隻狗到這種地方吃大便,上面大便掉下來,正好掉到
) n* ]. F0 `& U; O+ f它尾巴上。那隻狗嚇得掉頭就跑,一邊跑看到一個古塔,是個有道羅漢的墓,狗看到這
4 p+ y0 V* p; z/ B! d7 \" w( Q個古塔就要翹尾巴屙尿,尾巴一甩就把大便甩到這個羅漢的墳堆上面去了。佛說:他啊,: v8 N, p; ^/ U; q" c$ Y3 }
當時就是以這個大便供養我,所以跟我結了緣。那個塔,就是那一生修到獨覺佛的骨灰( V6 I. }4 f, }5 Y! F
塔。
9 |7 q9 I; n" q' R& E8 E1 W! {  想想看,那不偶然啊!狗吃大便等於我們吃紅燒肉一樣的香,那是它的糧食。它以
6 N& J5 r# Z' O5 o; l* @4 F3 j最好的糧食,尾巴一甩上去,無心的,不住相的,因此啊,它是福德無量。佛說:以此: L& c9 v5 }% \: B8 O' C
因緣,所以他可以出家。2 L; X* x* d# o0 V0 o
  這位老頭子跟佛出家以後,都做苦工,佛也教他修持,太笨了,都沒有辦法教會他,2 G. B/ L9 j9 f& F
稍微多兩句,他就忘了。佛只好叫他去掃地!教他一邊掃,一邊念「掃帚」,搞了好幾
: d' o8 n& z5 _年,他才記住了掃帚,後來他也悟了道。1 F* C+ a8 F$ n  G" u% _" S
  修行就像掃帚一樣,心裡頭雜念都要掃掉,無住相布施,所以無住相這一句話就是; y/ U( O5 u7 |$ N  o
掃帚,你心裡頭甚麼妄念都要掃掉。如此修持,就是如所教住,心中隨時隨地都達到空
8 ~* b! \0 Z/ m1 F4 A! q其念,不住相而住,這才是真學佛。這是第四品,妙行無住分,我給它的偈子做結論:9 U2 Q. V) z$ g7 U
) ]0 ]0 Z( P+ }* @/ d
    第四品偈頌* R0 `) C, ]/ q  L# g

1 A( e( s) o$ d$ [) r& A    形役心勞塵役人  浮生碌碌一心身7 [: v& n$ q3 e% y* B
    繁華過眼春風歇  來往雙丸無住輪9 j( ]& E& n1 D1 e! o& C/ B
# ?; o5 C" B# B4 m( ^$ {4 n
  這一首偈子,也就是說明修行的原理,真正修大乘的妙行,就是這樣子。
& F2 ?2 Q2 e- j9 P  「形役心勞塵役人」,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形,我們這個身體活著很可憐,大家讀過$ D# _( Y7 P  h7 @" E/ g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吧!講人生心為形役。我們人都做了身體的奴役,冷起來要穿,熱起
3 i9 x' G: x) o' i  E來要脫,餓了要吃,吃飽了要吃瀉藥,一天到晚為身體忙。外境界的塵勞指揮我們,我
/ S  }0 Z! w0 [7 l' d# P們成為外境物質世界的奴隸。
) D% N6 @. Z% ^6 ]8 v1 z$ y  「浮生碌碌一心身」,中國文學講我們這個人生,又叫做浮生,水面上的一滴油一+ _" K" K2 |( L/ L# J- p! v+ z
樣浮在那裡,等一下散掉就沒有我了,水還是水,所以人生如浮萍一樣飄浮在那裡。一4 I* I+ p" w& B% \+ z
天忙忙碌碌,就是為了這個身體,為了一個思想、一點念頭在忙碌,自己騙自己。$ E+ D1 s) v  u7 i9 W% w( |* m
  「繁華過眼春風歇」,功名富貴呀,兒孫滿堂呀,五代同堂呀,好像熱鬧得很,等
) `) _+ g" C" R& Y於春天到,滿院百花盛開。年輕到中年這一段,唉呀,前途無量,後途無窮,覺得天上
& t( T% K1 g  M- a+ S) Y! v天下唯我獨尊﹔尤其站在十二層樓,國賓飯店,或者中央飯店那個旋轉廳一看,台北市
% {/ [# j* M) V, j我最大,就是那個樣子。這些繁華景相,幾十年眼睛一眨就過了。春天沒有了,百花也
4 V' M* x- I  s6 W  q1 G# J掉了,甚麼都不屬於我了,只有甚麼呢﹖+ Q& l& M* f3 o; n* Z5 A; M4 p
  「來往雙丸無住輪」,兩個彈子,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永遠在轉。我們死了以後,
: x+ H, M7 C( M0 }' A太陽月亮照樣的轉下去,這個宇宙照樣的是無量虛空,決不因為我們死了就沒有了。所
0 E5 b; F$ R7 ^, u7 L0 Z& f& W8 Y: i以有許多老年人感嘆,唉呀,不得了啦!現在年輕人真不成話。我說:我以前跟你想法
7 N5 o+ @7 v  J! e4 ^. N5 G5 `一樣,現在我搞通了,你不要看到年輕人亂七八糟,我跟你老兄死了以後,太陽還是照
2 C, ]# Z) P# d6 a, Z樣從東邊出來,西邊下去,他們亂七八糟的歷史啊,也是很繁華的過下去,決不會因為
3 d4 \6 w+ F' C7 c$ |! U+ X你我死了以後,歷史改變了形態。所以人生要把這個道理看通,太陽、月亮,它永遠不# V$ }9 D, w+ b1 A
斷的在轉,因為它無住,不停留嘛!太陽、月亮有一秒鐘停留不轉的話,這個世界整個3 I* N, {0 |  i  g4 x0 @% \3 u
沒有了。
" Q7 |$ u- _6 d  S: i; ~) e  所以,我們要知道此心此念,怎樣叫做無住,並不是叫你求空,你定在一個空上,1 I5 i! {/ b. S- a# k1 Q0 h5 \
早就有所住了。金剛經並沒有告訴你是空啊!如果解釋說金剛經告訴我是空的,那你完6 F6 Q" F5 u& q& k, N
全錯解了金剛經。第四分我給它的偈子是如此,我這些話也是隨便說著玩玩的啊!你不; s% L" E+ [7 {8 T# s1 T! Q8 W
要信以為真,如果你信以為真,那你就有所住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