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甚麼
& k8 A# M4 A# E8 X) E7 E j8 h: `8 ^) `2 o) C: n2 ~
南懷瑾 講# u) {, @) M( p$ u4 q
. d) N+ w J) _& U0 R
( ^: Z k, d& i$ t# v' k) Y+ C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 Y, S- P1 ^$ r" B! F) i. e* g* j
T+ R {& N" }, b! c 今天要講的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
5 _. ?% r. Q$ }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 v" }9 f6 X! k5 {" ^
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 h) [* E5 C4 z0 T0 F; D9 q
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
}9 S# W3 W. S1 |$ g# o1 Z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 z+ c4 ]* F' @6 R/ ^, j
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 {7 T" a& Q8 a1 C
不同而已。! Z# P- W: T6 }9 l
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一部大經──華嚴經% t0 l: Q9 q& E* ~ I: |9 S
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 m; I8 j+ _- O' H7 }
在座的諸位先生女士們,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們今日研究金剛經,先把自己
8 o+ Y* f- f3 z& o$ R1 E觀念意識裡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要點與精神,這樣才會
9 D& C% }" U& C! }, M7 I# e得益。: V$ V+ z+ h$ Y& p7 }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
5 i: J2 y; x5 V, x& v9 w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甚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9 R- Z6 Z+ g7 ]
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現在
M. ?: j% h8 B) p- t; s1 n9 Q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2 ^; D. d$ Y( m' \& F
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欲不同,3 l! N% s1 \( l p8 u" ~
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3 h; }, J1 [/ s) b7 s
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注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4 Y: K k% d, o! N- `; P k
也是這個原因。/ D4 Z- K7 Y6 c x6 |% n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
- u U8 o7 _. G6 P1 T6 `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 P" o$ F! c9 N. [; s
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
* j& ^- c# L8 f" H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
: W$ A. f6 H9 C# t4 |4 C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 S+ o: @8 `# C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 q; t4 f7 P6 x5 D5 V0 A" M
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4 L# _7 C- p# X: p8 A
般若。! Y* {' [# S" L4 v# ] w/ k
; H. u4 \ r: j. j* S, a
實相般若2 n: w6 Z: L0 u% V* ]: e
- Q/ W: E3 q7 @: z3 e+ e8 F8 ~* \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1 j" R4 y3 {& P+ o
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 O. ^. n, d$ @4 l9 q. c& @
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
# y7 U6 h' b: b+ X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
2 ~! B' H0 F, Q的。大家要注意!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k) X. {! Q, n S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準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 U% R2 k2 E) t8 V) `
想道是甚麼。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 J" ?; ?, s! ?5 b" Q( a5 g1 R
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3 G" J0 ]6 l. x" N: c
到了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 e- o0 X- @+ |2 o2 w
帶了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裡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
. D! h$ L5 {( ?; `! O W4 N3 {佛,腦子裡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後,' _/ I0 N2 i* k/ k
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7 D- U9 \- y! ?, [
辭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
+ ` P3 n/ q0 t& k8 o6 \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了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辭,反正這些都是代號,
: ~8 |/ l3 p1 }6 [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 S+ ~9 |5 `8 ?8 j$ f. c
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 ?1 S5 Y9 c# a' b& q$ N; p* i
$ }3 q B# V4 I. } 境界般若, {; f0 U& J, F5 o: h& d! B
% C0 b# A7 @/ E% A+ F9 m' }
這些年來,有許多外國同學研究如何翻譯境界兩個字,我說假使翻成外文的話,勉
8 J& v/ A' D. G' n9 U; p7 C/ p0 j. t勉強強可翻譯成現象,但是那仍屬於自然界的觀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難: d" I4 ]' Z3 ]6 y. w
翻譯。譬如修道見道的境界,藥山禪師就講:「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
, U6 ?7 Y, |* Y5 t9 d9 y, Y; B7 g% T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裡,擺在桌上,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淺近,這就是個境界。
$ C/ j |6 E* Q2 V又譬如唐人詩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1 o* F' d' @1 r: S; H2 M# `
我們常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就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 k6 w4 t2 i0 U# l7 h Y
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裡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的
/ d& f4 L: _* W j: \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的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裡無雲萬裡天。' n) Y, H- q, }3 C3 N3 k* i
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
: y. h$ l5 P' P- }( Z7 a 有一個和尚住茅蓬的時侯,就寫了一副很好的對子:「萬裡青天開笑口,三間白屋; f' H9 o J' ?4 ]
豎拳頭」。
) ~* H( }4 ]/ w7 P1 i1 P2 r 像彌勒菩薩一樣,哈哈大笑,就是我們喜歡塑的一個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
7 f, X% U# B) f道,甚麼都空掉,甚麼都喜歡。三間白屋就是三間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裡海闊天
: h3 u7 g* s, h. i. f( e空。像這一類的文字,就描寫一種境界,但也並不足以代表悟道那個境界。我們的人生
9 x. |# A+ {4 x; D5 a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
, a4 [8 N( D$ X- O1 v5 X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
8 E- }; ~; D2 ?1 A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2 E# D5 v) T- n2 C9 R; Q0 f
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
7 S* n8 Y- w' y, r( ?3 |5 H/ e! m會,不可以言傳。
% x$ z X( r U! p. G8 i 此外,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
4 \9 ], G# D, u. I# K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6 _0 a4 I9 e! W2 K3 f$ i$ d
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 ^& x+ I1 \( w* M" C
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 N' l2 T3 {. I+ P* ?0 I+ e
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6 t% ]9 h4 R: a: V9 W/ T
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 q! S8 h/ k# A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甚麼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 _ x( y, F6 |
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 R9 P0 V* K! W* f) H6 {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髮白了,
3 l6 m0 P( L9 i7 k2 Z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 e+ K8 d1 ^3 }7 q ^1 ?
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 r" }* |* t8 C) q' [4 Z
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 F8 r& e, [* c+ C' v- d
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
2 j' X2 _1 j% g% V7 P+ Q0 T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 U5 Z5 ?* o% x4 j. [) C1 {. I x" U. ~- ^6 k* d: L9 G0 a
文字般若; ]8 X! S! b( y
9 ^) r& C+ W3 n8 n/ S4 ]
我們曉得,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語﹔因為把我們言語記錄下來,
9 o9 B7 J% X# V" [' H! r/ C8 T% O1 R就變成了文字。中國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叫做中文,英語系統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是英
5 a5 l' \0 a" v1 U& S- H$ j文,其它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們的思想、言語的記號。文字有它的境界,我. [/ H0 C% M( i' A- r
們大家都讀過書,都認得字,可是很少有人變成真正的文學家﹔因為優美的句子出不來,
$ ^' f# k5 E. x S* X( q沒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語成章,話一講出來就是文章,每一句話都很優美,很漂亮,
! \' d/ f1 t) ]( k3 e& ?1 g因為他有文學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T7 ]) s8 L6 z6 C* P" Y
金剛經在中國,為甚麼那麼吃得開呢﹖是鳩摩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譯了很
% O$ T) N* a4 Y7 M3 p多經典,其中金剛經以及法華經,影響中國文化極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調,形成了中國( c; x D& V/ ?9 p
文學史上一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此外還有維摩經的文字,也都很特別,是另% V8 M! |3 B7 i" O# e" }
創一格的文字意境。後來玄奘法師等人的翻譯,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有辦法超過鳩摩
, i. L- c% \4 b, Z羅什,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H: Y$ \2 U9 B
所以同樣的讀書學文字,並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文學家。同樣的修道,有些只能夠
$ ]* U! ^# v5 _* |) S6 D. ^成為修行人,而不能夠成佛,這與文字般若是絕對相關的。清朝有位歷史學家趙翼,也
0 a! T: s* x4 S* A! Q是大詩人,大文豪,他晚年寫了三首有名的詩,其中有一首說:
6 R# x5 f; }' B) B2 b# `; n/ i, W: ?
少時學語苦難圓 只道功夫半未全
7 n% R+ j- @6 b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5 p; {% I3 u; o% ~% a( k; k
/ X5 O. ]+ d" r# p7 Y0 }& K( r# B
他說,年輕的時侯學講話,講不圓滿,自己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年紀老了
4 z2 Z& c# P5 n p才知道,學死了也沒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過這是指普通人而言,6 ~2 A5 T) |, v; V- a5 l
據我所知所見,有幾位大和尚,並沒有讀過書,也沒有上過一天學,一個字也不認識,! [& K1 {# r5 O3 ^* i) |* U
悟道以後,詩好、文好、樣樣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0 M8 g0 g4 G# K6 ?9 |5 A* J; x
八十年前我的老師見過一個和尚,本來是一個剃頭師傅,挑個擔子在鄉下到處走,# y& ?2 V2 D' s2 i$ r, I
在滿清的時侯,剃頭的孩子不準參加考試,限制極嚴。可是這位剃頭的大禪師悟了道,
8 k2 Q# i' Z$ \甚麼都懂,無所不知。他也有一個廟子,是方丈圓寂時侯,護法給他的。有人叫他楊和' Z! v3 E; f- j5 a5 v1 y% c2 d
尚,有人叫他楊剃頭。一般讀書人去考他:楊和尚我有句話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書
) ?; |! S; E; w裡﹖他說:這在第幾頁那一本書嘛!我老師年輕的時侯很調皮,故意去問他紅樓夢上一& F7 P0 J+ Q3 h/ {" S: ?7 [
句話,他都能回答得不錯,那怪極了。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抽鴉片,想戒也戒不掉,後來
3 L4 G6 ] `5 |' R( K9 `) ]" N只有去求這個楊和尚,楊師父啊,你來幫我剃個頭。剃頭的時侯鴉片煙癮發了,鼻涕、
" A; |: V0 _% f1 C$ a( Y眼淚直流,很痛苦,這位楊剃頭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說:「脫了!」就是解脫,頭也幫他3 d6 W( R$ E8 e. b# Y* a6 _
剃好了。從此以後,這個人也再不抽鴉片了。
( E( X4 D, w& l 這些是講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後自然發生,不是憑我們的聰明來的。聰明是想出來' {5 m& q8 w& n3 V3 I$ @
的,想出來的沒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記憶力也特別高,不光是年輕的事想得起來,+ P) R$ G" c2 H# d+ T5 j
前一輩子讀的書都知道。這個話,你們諸位聽了,大概覺得很稀奇,的確有這麼一回事。: M* ~& K/ G" l. C
所以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書到今生讀已遲」。要讀書要早讀,這一輩子的書是為來生
9 ^8 l9 h, A# ?/ Z* I7 T讀的。悟道的時侯,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
8 z; c* \4 |3 b$ l好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一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
8 Y+ u/ x4 E+ {& u' L% g1 F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
5 l7 t: k7 F* [# |. k必須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這就是文字般若。
% f% C7 G8 C! s0 r# C- `# ?5 N) I) Z. [0 Z
方便般若
# u3 I" b; f5 [7 c' l8 b
% }8 x5 ?. D3 i# [% L3 _; I9 }( w 佛經上經常講方便,假使我手裡沒有紙,請你給我一張方便方便,這可不是佛學的
2 \+ O ]# q2 Q: B方便。東漢的霍光大將軍,是大元帥,也是大宰相,東漢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
3 W& X8 Z' B1 Y2 L是歷史批評他四個字:「不學無術」,說他讀書太少,處理國家大事,在知識見解上,1 I) }% x! x2 j
沒有恰當的方法,所以是「不學無術」。* Z: j' \0 o9 o- ]% m
術,不是手段,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別人,自然有他無師自通的方法﹔1 {' @ X( C6 @6 f
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譬如說看佛經,他能夠用特殊的一種方法,把難懂" _" s7 z) u' C) Q. C# g5 J3 X4 R
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別人一聽就懂了,這就屬
% d- w' r5 Y! I- ~3 B於方便般若。
: S4 w& T: d# d4 i. E- X5 Q 我們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頭上有三
9 t' @: C0 b! _- M" g2 w隻眼睛。這位菩薩代表甚麼呢﹖一個人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你說這個人辦法多不 z: i3 s' Q I& @, m3 ?+ u$ E
多﹖當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行。/ V" A' S! A! b+ d7 W/ R, ^3 F1 o
像一個會魔術的人,隨手抓一個東西,都可以變一個魔術,這就是方便般若。$ g+ [9 w, p. x0 n
7 f* q; ?" I0 a9 j
眷屬般若
; {0 p5 c& F* ?4 T! i6 m& O% @! T) x2 w% L$ X
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是
5 o+ Z4 L2 l; x! W. l屬於行為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一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眷, `0 l* G0 a! f( v* E" N
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 W! Z$ E! ~( O; {6 q
般若的眷屬又是甚麼呢﹖我們都曉得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6 Y, A6 Z; Y" _& z# C5 }禪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
2 N V: j# L+ e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 w' Y) F. ]; V+ L- R9 W
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關於這方面,我暫時不作詳細的報告,因為金剛經的本身內容,# H5 t! V2 X0 L. [
就提到了這五樣事。) n: J4 f' H- A7 {' G! I5 Y+ k, \0 [; Z
現在我們已經曉得般若所包涵的內容這樣多,沒有適當的字可以翻譯,所以只能譯* W0 C$ q1 B3 c
音了。般若的內容,包含了悟道之願,換句話說,這個修道的道願,本身就具備了這麼7 |( s: E0 L0 c4 t% N
多的內容。& x1 a( o, n" N+ @
8 p f. Z; B3 ^3 z 無堅不摧' \5 o2 G5 P, g9 Z
: A" }1 ?3 p, z
現在我們手裡的這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甚麼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剛兩個字呢﹖金
8 [( i, e. B7 B, n8 R剛,在金屬之中最堅固,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
# H5 w& X6 t3 c; [+ g3 [無堅不摧,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密。金剛經有五六種不同的翻譯,我們慣用的是鳩摩羅
3 Y, x& U0 ^* z {# h! p什翻譯的這一種。有的翻譯,上面加「能斷」兩個字,意思是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
& u# \: H7 w9 p; ?+ m) Y# C2 X5 i9 `: m煩惱,而成聖成佛。所以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可能鳩摩羅什認為,這種能斷$ q' n" e' e4 S) Y+ Z
的精神,已經包含在經文裡了,所以經名不需要特別再加上去。
. h, C$ |6 P9 y' w( c6 L 所謂「波羅密」,一般的翻譯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後加一個多字,成為般若波羅密
3 x8 Q2 s% s. C, H( K& U6 w「多」。這個「多」字是尾音,現在的音來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拿古代的梵音
* `( _1 |" P l2 Z" T/ u/ A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達」。「多」就是「達」的音。我們大家慣念的二百六十個
. V5 r. `: w: m& ~字的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常常有人把它稱為「多心經」,因為西遊記上,把這兩個1 [* p$ y+ Y8 }, H2 F' p
字與上面切斷了,變成多心經。 s2 ~: ~8 A0 n: ^
現在我們講的這一本經,如果照含意來說明經名,就是: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 {. b+ ?$ c' P$ H2 x
惱,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脫離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經典。如果我們照舊式廟子裡5 n0 O/ }" E- }7 N& {
的講經方法,這個經的題目,一天講兩個鐘頭,連續講一個月也講不完。事實上,那一
( a: {2 P5 P/ A/ Y! e( R種講經的方法非常好,解釋得非常詳盡,由文字教育開始,甚麼叫經﹖這個經字就可以+ e2 I2 U% [0 t/ v {5 \8 u* O
講一個禮拜。甚麼叫金剛﹖又可以講上一個禮拜,因此一個題目講完了,個把月過了,
& a& E, ~3 J% t" {, G! f5 O/ w+ [. B金剛經的邊在那裡啊﹖那叫做無量無邊。現在我們不採用那個辦法,我個人的個性,也
2 [9 Q- x# u/ Y+ N4 N$ }8 u* d是不大適合那種講法,所以我們採取簡單明了的解釋。
4 Z& ]$ N! h; r& U. d0 F
" C4 k0 K! \2 V7 R. F; \! n# @ 鳩摩羅什和武則天
, P( b1 ]0 L( o; G8 K6 H/ D% u) I, T8 q1 i% m6 n6 y0 I
現在說到翻譯的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的父親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當和
$ K6 _3 {& e! m尚了,他的媽媽是一位公主,逼著這位宰相還俗,跟她結婚,後來生了這個兒子。以後. r3 j( U! F f( x3 M+ i
這位公主自己卻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應,我好好的出家當和尚,你逼著我還俗結婚,
9 y* x7 X4 e' \( j現在你卻要出家。所以這個故事真可以編寫成一部小說。
+ J. e" G1 g. I4 @( A( r) m 鳩摩羅什十一、二歲的時侯,已經可以說悟道了,三十多歲就到了中國大陸。當時8 M( B3 h3 O' R, K& z
是南北朝時代,為了請這位學者來,消滅了三個國家,這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是樁震! l' {8 a# ^5 ~6 v! }1 ]- h/ U6 [
撼的事件。研究當時的歷史很有意思,鳩摩羅什這樣一位大法師,這麼有學問的一個人,0 V( l) Y2 x7 o3 G# E/ B0 e
各國都在爭取他,甚麼經濟、政治,一概都擺在後頭不管,因為爭請鳩摩羅什,一國消% c2 k% t) m; e* Y, u$ D8 k4 x0 i; g
滅了另一國,第三個國家又消滅了第二個國家,這個故事講起來話長,可以講上一兩個
. } k1 k h0 C+ ~7 [禮拜,現在簡單說明,向諸位報告到這裡為止。
* |( }* s$ A. X+ w6 i 金剛經前面的發願文等,我們都不加介紹了,由於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別要向
; G9 k u: }9 |( A3 u O$ Q, M女性道友介紹一下開經偈。9 Q6 ^: q* `8 s9 _5 z7 e; i
2 g8 {( I. Q; X [0 f$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r3 j8 y% W- {" F7 r( \2 {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L: S2 b; E/ f3 K6 ^. S+ Z' U
6 d& r& ^# i* L, i7 L9 R
這是武則天這位女皇帝所作。武則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剛經的,有人說,云何梵偈子7 E8 L1 j( k7 n/ f
也是她作的:9 S2 f; n' ]5 p. Z' w
: \ I4 H) E" O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P6 H+ i' P. c! ~/ h8 l( ]% M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8 V$ E0 @ R4 Z7 k% A
云何以此經 究竟到彼岸2 X3 X: ?/ _( n: M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8 B5 c- A7 i, Z* Y9 b/ D
3 h& R: k4 y, w* }. i 關於這個偈子,在佛教文學方面,稱得上是一個大手筆。寫這種大文章不能夠寫得: X m6 i! }5 z! O. I
輕佻,也不能夠寫得幽默,要很嚴謹才行。% {6 R$ c: N3 q$ O% w" y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如何可以得到清淨、長壽,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1 t# F1 I' j7 f/ X3 [
望活得長,究竟怎麼樣才能真正活得長﹖長到甚麼程度呢﹖這裡是提問題,換句話說,6 l' ?' a l. P7 t0 ~- p7 n
這個經典本身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得到生命永恆不滅的那個本來。
- K% [1 M) q/ L% n) ]- ^& Z 「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大堅固力也是我們人類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們要5 E/ a9 m9 P. Z9 N# x% a
用甚麼辦法,那一種因緣,才可以得到堅固的力量﹖人世間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堅固。& j$ I- p; R5 B2 D
壽命也是不堅固的,頂多活到一百年兩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婦相聚都9 A/ e1 g( E$ L4 B7 I' C3 H2 ]6 w
不堅固,終歸要分散的。佛經上經常有一句話:聚會必有消散。聚攏的因緣完了,統統
! y p+ q6 M( p* A2 Y要分散。發了財,鈔票來了,終歸有不發財的一天,錢也有消散的一天。權利拿到手,1 J+ L4 W1 K; O
總會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來也總會有毀壞的一天。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東西是堅固
7 t: k- ? X6 }/ ^8 O不破的﹖這個大堅固力,倒底有沒有﹖你們要去找。
9 m3 a+ Q0 ]* Q 「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我們研究金剛經以後,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
% b: a1 o: u# G- b a6 B能夠脫離三界苦海,而到達常樂我淨的極樂世界﹔這些等等的問題,希望佛能打開最微
8 }- H, e9 N. n2 _- v妙秘密的法門,統統告訴我們。) ]; P: f6 t. O: {; l
現在我們看的金剛經,只分為三十二章,金剛經原始翻譯的時侯,根本沒有分章分6 \: }+ q, M9 R! I' V, {
品。原始的佛經是一篇連下來的文章,沒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後世所作。金剛經分成三
8 H1 B+ f9 z5 j6 ` F# N w十二章,是梁武帝時代編輯而成的。這個編輯人是誰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們8 e! S8 S# Y2 D
研究中國文學,有一部非讀不可的書,就是「昭明文選」,這也是國文系必讀之書,就3 B* N& u) p5 s7 B0 n& B
是梁昭明太子所編輯的各種名文。
/ ^! ^" G4 V8 Z& r- G 金剛經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類,以及標題,都是昭明太子的傑作。標得的確
6 d8 i# P0 X# t& g9 R很好,每一節裡的重點,都用標題說明。譬如第一章法會因由,就是說為甚麼有佛講金% m; B" j7 G$ [. F! T
剛經這件事。譬如今天我們講這本經,也有一個因由,因為蕭先生、崔先生他們這五、+ b8 K7 a1 Z2 k* x" Y
六位發起的,我是受別不能不來講了,這也就是我們這一次的法會因由。- i# u/ q( h1 s) K, I7 ]
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我在讀中學階段,每天早晨
$ k9 s0 G0 z1 l4 _3 i四點鐘就起,練拳運動以後,首先念金剛經。為甚麼念呢﹖我一點都不懂﹔反正人家告* P7 e/ y7 Q) z' w5 h" w* S6 b+ J* y
訴我念金剛經很好,我就念金剛經。因為在學校裡,也不敢敲木魚,怕被人家說神經病,( Q4 E4 a! e" \- a$ g# `
偷偷的弄一本金剛經,到會客室去念。前怕狼,後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5 q' P. k5 _0 A$ T
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忽然覺得我沒有了,我到那裡去了﹖不知0 _) r* R9 K5 d+ D5 M
道啊!以後我就不念了,後來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經對我的經驗,有這樣奇妙。在歷6 {3 y) w# e5 _& R5 N
史記載中,更有非常多的感應。抗戰八年,出門在外,跟家裡父母分離,生死不可知,
5 p* ]7 v# y2 a' X* n p L% o9 `那時我只有一個願力,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一定要給我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這是我的
( X$ J% I* H6 g. `秘密,我心中自己的願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經驗上知道,感應力量非常大,非常
2 K4 m" B* ]! h R7 ^/ U: z大,我只能向諸位報告到這裡。至於說,你們要做科學的研究,感應是個甚麼道理,我; {8 F# W% S) E9 r9 o, C
可以跟你講科學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講佛學的課,不是講科學的課,暫時就不討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