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86|回复: 0

[了斋随笔] 【随笔】菰菜,莼羹,鲈鱼脍(作者 秦无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6 12: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菰菜,莼羹,鲈鱼脍
/ X' |) X- V' F' D% i. f" s: S5 U' U6 D% W1 ~3 H/ r
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号称“江南三大名菜”。
4 G% e: ?  F! W% n! \8 w; I5 K( v
" m9 n7 U" w# C说起来,这三样菜色其实并没有什么很特别之处,跟鱼翅、燕窝、熊掌、猴脑、鹅肝等是不能比的。它们之所以能够在餐桌上香气四溢,名扬天下,估计主要是得力于材料的鲜美,以及做工的独特考究,还有若干文人诗词的推波助澜,从而竟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象。因此它们更像是江南的小家碧玉。其中最有名的该算是《晋书.文苑传.張翰》中说的:6 [; t* a' F2 ?& G# F

1 f) J! f% A! B/ Q" o+ [- G“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貴得适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归。”( \! Q# k/ _* X& c8 {- Y
) S- a6 P: J: Y8 o8 g* g
因此,这三道菜看上去平淡,细品起来却有着耐人寻味的大家风范。就像素服淡妆的美女,难掩国色一样,那味道想学都学不来的。所以古人以菜色入诗词,读起来不但不俗,反而有些点铁成金之妙了。张翰的这个借口更妙,堪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一比。你想,一个人在险象环生的官场中沉浮,因为敏感而预知 时局之将颓,遂以回家品尝美味佳肴为借口退出官场,金盆洗手,这可是明哲保身的最佳境界啊。你不服都不行。张翰就是因为这个微妙的借口而垂名千古的。比如宋人袁说友就有《泊吴江食莼鲈、菰菜》诗,表现了人生知足常乐的淡定心态:
5 s" b  A& S/ \; j: B
) h3 L0 l; q6 y7 Z- x- F( @! Y1 r“一舸清风四牡还,垂虹亭上几栏干。5 c& |( }) ^/ x5 m6 p9 N) ^
季鹰命驾劳千里,如我清游却不难。”
, l. ~& F* D5 W+ S) g清人徐崧也在《百城烟水》中感慨说:4 u7 G3 _$ S: B* g% o( m
“昔年张翰此归休,鲈脍莼羹八月秋。”5 J2 D, q; i1 c" p  D: L5 w

# A; G" o3 V+ f移型换位之后,而仍然能够维持最起码足够的物质方面的享受,且在精神方面又自欺欺人地上了一个高度,这无疑是中国文人梦寐以求的归宿,那可不只是叶落归根那么简单的附会。所以后来才有了那么多的文墨粉丝,把张翰往自己的诗词里贴金。而陶渊明的“五斗米”却颇有悬疑之处。陶渊明是个酒鬼,老婆也是个酒鬼,两人在彭泽县任上一拍即合,广种粟米酿酒,这事可 能被上司知道了,就要解雇他。他们没办法了只好走人。这些是事实,你不能因为老陶诗做的好就替他遮丑。当然教科书上说的是他的气节,不畏权贵不弯腰什么的,那是怕小孩子对中国古怪的文化现象不能消化。而我却一直对这事表示怀疑。像美国的那些诺贝尔赏金获得者,刘易斯,奥尼尔,斯汀伯格,福克纳,海明威等人,哪个不是酒鬼?!奥尼尔跟老婆吵架时说,你不让我喝酒,我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你看着办吧,OK?文人人格是分裂的,这是一种极端的痛苦。你想,不疯癫的文人还能算是天才吗?!  U+ l1 y# i9 k% R; @0 t( Y
& ^& Q) T9 L7 B
还是回到盘中餐吧。
  x* x- A2 O- b7 F6 e
/ a2 w) H6 H2 v. x先说菰菜。菰菜亦即茭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八.菰》中提到:
9 F) ^- x5 [% B; Q* x
8 ~" x' g4 j* t: u$ {2 O" c1 B“春末生白茅如筍, 即菰菜也, 又謂之茭白, 生、熟皆可啖, 甜美。”# z) W, y! l8 O

/ a+ Z; @5 w% a8 ?! k' P宋人周弼曾作过一首《菰菜》诗,描述了自己对菰菜的钟爱:8 z9 `( _/ j0 `, v7 m9 ]

5 V& I. ^  C/ y/ ?* E“江邊野灘多老菰,抽心作穗秋滿湖。拂開細穀芒敷舒,中有一米連三稃。剖之粒粒皆尖小,整齊遠過占城稻。不煩舂簸即晨炊,更勝青精顔色好。尋常艱得此欣逢, 默計五升當百叢。雨多水長倍加益,十里定收三十鍾。野人獲之亦自足,何用虛靡太倉粟。連日秋風思故鄉,况復家田有茅屋。墜網重腮鱸已鮮,蓴絲牽葉又流涎。 急歸收穫蘋溪畔,細撥蘆花撐釣船。”
6 Z7 U/ r3 @' q* U- Q3 A4 V其实,吃过茭白的人大约都知道,这玩意儿并不比同样产于水中的莲藕来的清爽,也不比春笋清脆有嚼头。袁枚的《随园食单》中揭示了它的精巧所在:
. g- V0 c$ j- z, _3 g) u; I
5 r0 j7 Q8 D9 \2 ~7 T$ M“茭白炒肉、炒鸡俱可。切整段,酱醋炙之,尤佳。煨肉亦佳。须切片,以寸为度,初出太细者无味。”
# V6 C  n- A' x/ d6 D5 U, ]9 h: [) T% Y8 @) l: l9 t9 ]0 c
所以呢,它只能靠借味,与肉炒,借肉香出味。袁枚提到以醋煎炒茭白,可能是他本人的口味吧?实际上以醋炒茭白,除非火候掌握的十分的到位,不然的话,那味道就古怪了。不如改用陈年黄酒为佐料,则暗香浮动矣。
1 u6 u7 V  T" F6 ?5 M1 Y; {1 T, I7 U; v/ Z" P" f0 |$ Y# C
第二道名菜莼羹,就是用莼菜加特制的调料制成的稠汤。羹不同于汤,主要就在于这个“稠”字。汤这东西范畴很广,因此水分也大。记得当年在难民营一样 的大学食堂中,有一种被大家戏称为“慈善汤”的免费大锅汤,热水上面漂着些十分潦草的油花,一些发黄枯败的菜叶探头探脑地浮沉于其中,兑了盐,便算是汤了。结果大家都不喝汤,只捞青菜叶子吃,还要排队。我怀疑那汤是用涮锅水做的。呜呼。
5 f" {. b$ X4 W* ?+ D5 _
8 x4 Q- a) B$ e而羹呢就要讲究多了,尤其是这莼羹。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植物类》中说:“莼为蔬类植物,江、浙湖泽中产生甚多,叶椭圆形,有长柄,茎及叶背皆有黏液被之,可为羹。夏日开红紫花。亦作‘蓴’,一名水葵。”; }: F7 P, L' |% l) |, H

5 w1 ^* _( s3 {7 y0 F0 L莼菜,别名马蹄草、屏风、淳菜、水葵、茆等,是睡莲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叶面深绿色,叶背紫色,嫩茎和叶背有胶状透明物质,依细长的茎叶升浮于水面,酷似小小的荷叶。因为它的叶子上有粘液,我想只要用文火慢炖,那么做羹时实际上就省了勾芡之功夫。再兑点香醋,估计醒酒最好。太湖一带的莼菜,人称“江东第一妙品”,鲜美、清香、滑嫩,既可用来炒菜,也可以炖羹。
/ \, w8 l6 @) c# |1 J  t2 k- ~" x4 g7 V3 r" r: S4 V; ?, e# k% W
本来我一直以为,莼菜以稚嫩为佳。然而后来在读《夜航船》时,见到“莼”条,谓莼“秋时长丈许,凝脂甚清。”才知道张季鹰当年的秋思,原来不是以叶入鲈鱼,而是以莼脂佐之,拾遗白色,这个档次又高了。莼到冬至时呈朱红色,显然已是俗物了。  E: R! k2 I4 r

( X* Z; H$ P7 c7 j7 o1 U《清稗类钞.饮食类》中还专门记载了莼羹和鲈鱼的做法:! [4 K, {1 {! Q$ p4 Q/ o5 A# c' }

, V0 P  z( i6 i; _$ f# C4 R“莼菜调羹(佐以火腿丝、鸡丝、笋蕈丝、小肉圆),鲈鱼作脍(佐以鲜笋),吴中风味,自昔艳传。制法与普通之调羹作脍,无大区别。如能两美合一,尤佳。法将鲈鱼蒸熟,去骨存肉,摘莼菜之嫩者煮汤,益以鲈肉,辅以笋屑,和以上好酱油,厥味之佳,不可言喻。”% g& J* m6 x  p1 d

+ a7 E# T4 L; H. H2 l2 e$ k" W2 \9 z依我看来,这可能是最好的鱼汤了。我曾经自诩做鱼汤有一手,也就是在鱼汤中兑牛奶与啤酒,再加酸笋,雪菜,然而味道却涩了,土气十足。
0 Z0 H( Y' x9 ^; d( \4 T* \
5 Q; ~, {! g: U2 ?* X. n6 z另外古书及诗词中都提到,在莼羹里放盐豆豉,味道尤美。杜甫在《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诗中说:“豉化莼丝熟,刀鸣鲙缕飞。”苏东坡也有诗 说:“ 每怜莼菜下盐豉”。杜甫喜欢四处蹭饭吃,有点囫囵吞枣的样子,而东坡喜欢自己动脑筋烹饪。他们都爱以盐豉入羹汤,看来这调料就像如今的味精一样,是不可或 缺的了。世人其实都喜欢味精却又害怕、甚至忌讳味精,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心理。我就不信吃味精真会吃出癌症来,也不相信喝绿豆粥能喝出美女来。1 j% y! l. b6 ~5 v

; I. L' U! ?2 L( m% [5 R第三道菜是“鲈鱼脍”。这道菜因为辛弃疾的一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而名传千古。相比之下,当事人张翰做的诗《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却反而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6 G! f( W( W: z2 C# b0 g! @+ ^
) T: m9 c7 }* Y- v! B% z这里说的鲈鱼,是松江的特产四腮鲈鱼,天下只有松江这地方产这种“巨口细鳞”的鱼。南宋杨万里描摹了鲈鱼的形状:“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白口一双鲜。”《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中也提到了鲈鱼:, R6 l! S3 a' }
* J! B( X4 U5 ~6 \" o7 |$ I
“少刻,庖人进鱼脍。(左)慈曰:‘脍必松江鲈鱼者方美。’(曹)操曰:‘千里之隔,安能取之?’慈曰:‘此亦何难取!’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 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操曰:‘吾池中原有此鱼。’慈曰:‘大王何相欺耶?天下鲈鱼只两腮,惟松江鲈鱼有四腮:此可辨也。’众官视之,果 是四腮。”' M; L( A, e8 u4 D; J  _
- c5 {' ?4 h$ s) b' |* s0 a
这是左慈在装神弄鬼,但是松江鲈鱼是四腮却是事实。最好的鲈鱼应该是半尺长左右的,而且非得“肥”不可。鱼而 有肥瘦之分,这看来有些挑剔了,又不是娶媳妇。但是为什么鲈鱼非要是“脍”的才是美味,却很让我困惑。大家知道,脍者,大约就是把肉切成细块。《说文》中说:“ 脍,细切肉也。”然而《礼记.内则》中又说:“肉腥细者为脍。”腥,那就是生鲜的肉丝了。那么,鲈鱼脍也该是像日本生鱼片一类的玩意儿吧?
% M2 Q, f% ]' P( m- A" R/ z& E1 Y* p& y  ^# V
再想想,倘若是把半尺长的鲈鱼切成细块,那该怎么下筷呢?
4 \9 F) y+ r% Y+ b6 \' r8 N
$ ~8 e% J5 B: x$ I0 O, H& i后来左慈又说了:“烹松江鲈鱼,须紫芽姜方可。”这个“烹”字,显然又是热炒了,而且还非得紫芽姜不可。梅尧臣诗云:“直须趁此筋力强,炒梗烹鲈加桂姜。 ”他也提到鲈鱼是该用“烹”的,而且还要加桂姜。《济公全传》中说,浙江有一种鲥鱼,也非得用紫芽姜做作料不可,其味才能透鲜。据此可以得知,用紫芽姜烹煮的鲈鱼才是最美味的。我想,紫芽姜该是嫩姜,而不是老姜。老姜下鱼汤,就像老字号女明星装嫩演少女,精气神都走味了。1 s" R; b% N5 p! A2 u5 w

- m& E9 h2 C! A' Z" |( |# B不过,真***要这样考究的吃法,你说烦人不烦人?孔子说:食不厌精。我对此表示怀疑。也许吃鱼可能就跟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样,都是耐人寻味的。3 O/ z1 j7 W1 y* Q& l& I

' o# Y; n* E2 U. `9 D2 N忽然想到了吃鱼头。我觉得一条鱼身上最可咀嚼的部位,应该是鱼头吧。鱼头蛋白质丰富,但是骨刺也多,吃起来要特别的小心,弄得不好,就要骨鲠在喉,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也是乐极生悲的意思。小的时候吃鱼,我奶奶老是要我们把鱼头留给她吃,我们都以为她真的是喜欢鱼头,因此每次吃鱼时都把鱼头留给她,以为这是孝顺,是美德。不过现在想想,泪水却情不自禁地漫了上来,直有“秋风起兮”的伤感了。
5 l/ |4 g: f" |! L* a! O
3 k0 E0 L2 w+ W秦無衣 10/2008
4 Y3 {3 X3 s4 s5 x2 H于桑塔.莫妮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