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P2 O3 i7 n" e- ^
: _+ `7 ?" T& F" @2 H5 t看昆曲《牡丹亭》
& }' l! q) ~& N& H( v3 j1 f! P5 h' G+ ^- S( `% \' S
BY 问题多: }+ l# e7 S" l, z$ q( F
& ?* H) {$ T' g. w1 H6 ~, ^8 Q
8 E! g9 e% ]2 b8 A: _$ E大学里看考试卷子的季节,任何只要是和看卷子无关的活动都容易引起老师们的兴趣。比如说那个台湾的同事吧,平时特别喜欢给人群发会议通知。而我呢,除了私人信件,一般不太注意看群发邮件。这一次就破了例,我正在卷子,头都大了,目光木然地从纸上漫无目的地移到不知哪儿。同事的邮件蓦地出现在眼前:问题多,你看昆曲吗?《牡丹亭》(Peony Pavilion) 拍教授赞助,5块钱一张票。
* o5 @" l5 u1 U; d1 w' |, [+ @' w5 P+ [( [& l
5块钱?那家戏院的站票也比这个贵啊。这拍教授不知道何方人士,也许是剧院的托儿。上网一查,这个分明是上次狮子转的于丹评论里面介绍的那个戏,据于大师说是美得稀里哗啦的。不管什么,5块钱一张看场戏肯定值。赶紧问没问题,去不去?不行,有事。哎,算了吧,去了他也看不懂。
- b1 X; q3 |9 X8 B
) O. ~% H$ V( m+ p# w% |6 h/ F到了剧院我就后悔了,大厅里来看戏的中国面孔很多,有很多干苹果一样的老头老太。年轻人也不少,个个都是精心打扮,男的穿短马褂,女的穿旗袍的很多。我呢,刚从办公室里出来,脚上的球鞋还挂着上周末外出时的泥巴,因为白天看字太多,此时只觉得两个眼珠往尚未开启的天目那里看齐。
/ J% z% A1 M$ x8 U- T' ~# d2 h
/ j! v% B* z* r台湾同事来晚了,我正在大厅里等,楼下上来一位六七十岁身穿中式衣服的男人,说话动作有点像梅兰芳。旁边的人都忙着叫,老板老板,轮流过去跟他握手。他也不推辞,对谁都一副巨大的笑容。接着就有人嚷嚷照相,一位不知什么人,过来不容分说地把我拽到老板旁边,让另外一个不知是谁的给我、她和老板合了影。不明白她合影为什么非要拽着我,她大概拿我当盆景了。不过,她照完了拿了相机就走,盆景也没记着摆回原处。我正愁说什么呢,正好台湾同事来了,先跑过来和老板握了手,赶紧拉我给老板介绍。也许她以为我知道老板是谁,所以只把我介绍给了他。然后就说咱们今天的票就是老板赞助的。我赶紧说谢谢,老板还是用巨大地笑容回答,热情地握手。手握完了,我还是不知道这老板是干什么的。暗中猜想他可能是男主角。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他真像唱戏的啊。
2 m, K: R$ a. Z7 W& ]9 a; j
% v' y- M w! M" [8 ?1 d/ B很快,开演了。我的票在二楼第一排,看得很清楚。旁边坐的好象是个评论员,虽然剧场里黑咕隆咚的,整场戏他都一边看表一边在本子上记。原来我们今天晚上看的只是第一部。舞台前面有中英对照的字幕。中文一般就是几个字,英文则是一大串。上来就是大段的唱,有的演员南方口音挺重,不看字幕我也听不太懂。可是看了就觉得这英文的翻译有问题。比如中文里的春梦、春思到了英文里面就是直截了当的desire。第一部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的情节,就是杜丽娘梦里和白面小生发生一夜情,醒来害了相思病,抑郁而死。如果看英文,仿佛就是杜丽娘对着观众直白地说,不找人大干一场我简直活不了啊。 , C7 P. Q4 Q% h8 P4 I5 R) t
: }( }' ^, B; W5 C F! e: @% J* C
戏里面的服装太漂亮了,绣花的服装搞得精致得要命,甚至每件都不一样。第一部的节奏很慢,但是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腻得高档相机也不可能抓得到。不得不佩服演员用动作表达感情的能力。杜丽娘思春那段,水袖在身前无奈地缓缓转动,人身体则轻轻地往一侧平移,配上哀伤的唱腔,看得你忍不住地跟着憋气。 . _1 n5 K! S: @! Y! R( t
" t6 ^% m$ P e* Y! A
上半场演了两个小时才中场休息。一散场人如潮水般地涌到剧院门口,我还以为老外看烦了要回家呢,原来他们就是到门口呼吸新鲜空气。下半场再开的时候,还是都回来了。 下半场感觉更好了,愈发地觉得人物动作设计得到位。不过我对演员的声音经过现代音响放大有些不习惯。声音显然变得柔和了,嗓音里面应该有的细节听不太出来,就跟看经过柔化处理的像片,有时候明显挠不到痒痒之处。 + r4 |/ D% l" F$ Y9 U0 b6 @) ^
4 W: ]5 {/ r6 U3 G" k$ C. }
晚上回家都快12点了。真想第二场也去看,可惜第二天实在太忙了,没法脱身。第三天同事打电话来说,第二场应该最好,节奏没有前面的那么慢,人鬼相见那一段把中国人情感含蓄这一面表达得美不胜收。咱们单位还来了不少英国同事,他们都看傻了,而且根本没有人抱怨慢。我说,第一场我就喜欢得要命了,我倒挺喜欢慢的,越慢越有味儿。同事说:“老板今天散戏以后把我们都请上去和演员聊了好一会儿。”真的?气死我了。这拍老板是干什么的?这不是苏州的剧团吗?怎么他看着像是台湾人?不是拍,是白,白先勇,台湾的作家。啊?真的?你们台湾这是什么拼音啊,害得我一直以为他是唱戏的呢。不行,最后一场我还得去看。不过最后一场老板不请客了,只能自己买票。自己买票也行。
, _: |* @" | B0 l
2 @% ^ Z7 H7 t; C/ n6 [7 J我给没问题也买了票。临去之前,特地给他打预防针,如果你觉得慢的话,一定得从动作细节里面看功夫。这回坐在头一排,乐队就在眼前,里面各种各样的中国古典乐器都全了,而且还有一个拿文明棍儿的指挥。不知以前的昆曲是不是也是如此,我猜这里面有改良的成分。 一开场,杜丽娘和柳梦梅对着叫:“娘~子~~~”“官~人~~~”。挺悲伤的情节,没问题居然忍不住乐了起来。等到中场出来,听到其他的英国观众也说他们一听到两口子尖叫着打招呼,就会像让人咯吱了一样乐。原来都这毛病。
# p! K( Z3 _% h- z' F( Y+ u
: k* P; b+ R6 ~2 ?+ v& c7 j( j! L: I, j: o几个同事在外面等候开场,来了一个穿黑衣服的中国美女,直挺挺地挤到我们中间,上下打量没问题。我正纳闷,这位怎么回事?她说:“我是香港媒体的记者,想找一个男的散戏以后接受我们的采访,说说你的感受。”然后两眼就朝着没问题使劲夹。哦,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放电了。我好像还是头一回看见火花这么大的。没问题说,不行,我对中国文化了解得还是太少。她又放了几下电,没问题还是打不着火,她只好作罢。
! D" Y X7 }! U
- ^0 o; p0 x" W" U' e 第三场中国戏剧里面招外国人喜欢的内容都有了:武打、华丽的服装、紧凑的节奏,快速的动作。好像我给没问题的嘱咐都没用上,慢悠悠的美景少了,大红大绿的东西多了。没问题看了很高兴,我倒是觉得不如第一场耐看。此外,坐在第一排看字幕的时候需要仰着头,看舞台两边,影响观赏。碰到大队人马表演的时候看不出来台上的阵容,但是前排能看清人物面部表情。权衡一下,以后看这样的戏应该买二楼靠前排的票。
, R8 m% q% m( V4 d0 [9 ?% Z6 I6 [0 `& L+ |# J! a- e& X% q$ X2 {6 Y
回家看看英国人写的评论挺有意思:很有想象力,居然不用拥抱接吻,拿袖子就能爱得要命。第一部慢得难以忍受,但是莫名其妙地很吸引人,服装舞台太美了。唱腔虽然不太习惯,但是肯定挺难的。不清楚为什么台词这么粗俗,想想里面说的是16岁的孩子,大概还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这位居然没想到可能是翻译比较粗俗!)。Sadlers Wells剧场的音响简直就是拿观众当聋子对待。
8 i+ h3 S0 e2 @2 u! N9 P2 K2 U9 _/ W Z% \% P
也许是看戏太累,今天早晨起不来床。没问题一睁眼就高叫:“娘~子~~!”足见中国昆曲的魅力,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