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这个帖子是半年前发在另外一个论坛上的,那是我去的第一个论坛,后来因为特殊的原因,就不再到那里贴东西。无论如何,那里毕竟是我第一个,也是曾经最倾心的论坛。虽然原来的ID在那里销声灭迹,不过在网上闲逛的时候,依然会经常在网址处敲击那个名字,去看看别人的新作,去翻翻自己的旧温馨。</P>2 H( `' ]3 f5 j, b8 y' t8 n
<P> </P>
: z/ k" A: R, ?+ M# {<P>本来想让原来的帖子都埋在那里,但遇到相似话题时,总免不了去想那些说过话,那些写过的字。于是便会从那些帖子中挑出一段插入新文章,有时候会觉着那种搬插很无趣。</P>- V( `! b9 `" W* d, Z9 o% S2 P
<P> </P>) I0 {0 w3 `0 {! Z
<P>那里写过的文章曾经搬出来过两篇,一篇是为了交沙龙的作业,一篇是为回别人的贴,这是搬出来的第三篇。觉着城主对这类话题有兴趣,应该贴出来给你看看。</P>1 V/ X# d. B% _/ Q8 _
<P><BR>走向盛唐</P>) a' c; ?$ X2 f6 L0 G' }, W R4 W% v
<P> </P>0 @4 R% z0 l0 {
<P>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在举办一个主体为 Dawn of a golden Age 的展览,翻译成中文就成了走向盛唐。完全属于意译。因为展示的是从东汉到唐代之间的艺术品。充满动乱与不安的年代,也是一个艺术上推陈出新的年代。石刻石雕在这一阶段走向了成熟,陶瓷陶俑也为紧接而来的三彩艺术奠定了审美和技术基础。<BR> <BR>规划这个展览的是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部的一位华人(不便提及名字),他联系了中国地方省市级的七十多个博物馆前来参展。这些博物馆与中过那些大博物馆比起来当然算不上什么精品满堂,但是来参展的艺术品,都是近年来在当地新发现或新出土,属于那种土色土香的精致作品,所以新颖性和价值性都是很高。因此大都会博物馆对这次展出也是相当重视,不仅超大幅的宣传广告飘飘悬于博物馆的正大门,而且展馆也也没放在稍显狭小的中国馆部分,特意在现代美术部隔壁规划了展馆,直接连着凡高和莫奈的作品。 </P>
! y% ]8 o C* @9 ?0 Y q7 g) D<P> </P>( f1 n# w7 J* q* ^8 A4 n' a, y
<P>在规划期间,博物馆馆长提出展览要往后延,展期让给俄国珠宝展,经办的华人不同意,说牵涉太广,计划不易变动。并且说如果坚持更变展期,那么他就辞职。这个要胁大概正中了馆长的下怀,三下五除二就让他在展览开始前辞了职。 </P>
# i8 N+ o1 W7 J/ v3 N% b. b<P> </P>
) m! X6 y) F8 C" L& N+ D<P>当然,展览还是按期举办,延期只是馆长的一个借口。原由当然不是他这次展览的劳苦功高,事情还得追述到多年以前。他帮博物馆收了幅董源的山水(画的名字也不便提),几百万美金成交。后来一美国鉴定家说这是张赝品,虽然书画的鉴定没有一言堂,但是这个结论无论如何都在馆长心里留下一个疙瘩。关键还是后来,那位买画给博物馆的收藏家的老朋友,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鉴定泰斗,到大都会博物馆来看画,一般情况下,这种看画其实是一种鉴定,画的好坏真假一般都会从这种大师的口里有个说法。这位老朋友在那幅董源前面没有说话,不说是真,也不说是假,这就更为这张画造成了悬念。前年,那收藏家去世,董源也就象跟刺一样嵌在馆长的肉里。买了这张画的人的日子当然也就不好过。加上咱们中国人比较气傲,不象犹太人做生意那样给自己留有充分的余地,一拍即散,自己辛苦的成就,就只能当成一个旁观者来欣赏,可惜! </P>
5 W% M( J3 a6 }0 K1 G<P> </P>
2 T' }! j1 p$ J& R f" I% z4 {& V4 S<P>展览开始时就准备去看,但老爸说他已经约了其他朋友一起去,所以也就拖到了前两天。路上很畅通,到达博物馆时正准时,约的人也已经到了那里,其中还有卖董源给博物馆的那个收藏家的家人。 </P>1 @: r$ { p: i1 T
<P>大概曾经好几次给同学们介绍过看大都会博物馆的窍门,这里不仿再介绍一次。博物馆的建议门票是12刀(原来是8刀),但实际上你可以不用付这么多,只要给你觉得过得去的钱就行啦。原来不知道,去几次有是按8刀付的,后来约那位会画仿古画的朋友去看陈老莲,才被告知这个窍门。开始的时候皮比较厚,递上去一块钱敢问人家要四个入场的小铁牌,再后来就是一块钱一张,嗯,也有付过十块的,没有零钱,又不好意思让人找,就这和建议价格相比,还差人家两块钱呢。说到底,如果有钱的话,多付点也是应该的。这次看展览没有付钱,因为那些人都是随时可以进博物馆看东西的,而且还可以带人看,带多少人都行。 </P>1 V$ y+ c- t9 X( `+ l0 m5 }
<P> </P>* M" Q. Z3 \) P3 u% t1 R
<P>我不懂这些东西,说实话对这类的雕塑也不感兴趣,一般去博物馆,我只看绘画,因为从绘画的色彩中会到到一些感受,终究,我的审美情趣还是被色彩和音乐所支配,这可能是因为我的脑子比较简单,对具象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吧。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就告诉他们等一会到隔壁的凡高莫奈部分来找我。当然也不是没有白来,有几件展品还是很能吸引图钉的注意的。 </P>5 |3 m* a# ~/ F' k8 P$ X
<P><BR>当看到东汉时期的一件青白玉卧羊时,不由地想起了爷爷。他也有一块汉玉,是只玉猴,没有卧羊那么大,也没有卧羊的那种青绿,是纯白的那种玉猴,猴子的背上似乎也有一小块棕黄色的斑痕。这只玉后是他二十几岁耕地时无意得到的,从此便一直系于腰间,从来没有分开过。爷爷是很迷信的,他说曾经做一个梦,梦中有神仙告诉他那块玉是不可以让女人用手摸的。于是家中的女人对这块玉就只能远看了,据说几个姑姑都很老实,很自觉的与那玉保持着空间距离。当然爷爷也很少置那块玉于男孩子们的视线之内,生怕调皮的男孩子们会失手伤着那玉,只有当男孩子们表现出色,讨得了他的欢心以后,爷爷才会从腰间把玉拿出来,给男孩子摸摸以示奖励。这只玉猴就这样伴随着他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到爷爷近九十岁的一天,玉象莫名奇妙被捡到一样,突然又莫名奇妙地消失了。丢了玉猴的爷爷也失去了原来的风风火火。有一天他突然说又梦到了神仙,这次那神仙告诉他,说他的寿数已尽。果然不久他便觉得不舒服,一个星期后便去世了。赶回安徽奔丧,那时候刚不允许土葬,但是管制的还不是太严,封棺的前两天,几个姑姑递给我一叠钱,说图钉呀,这些钱是我们集的,你进趟城,去帮你爷爷再买几块玉吧。那次我买了很多玉,有的是从店里买的,有的是从地摊上买的,也不知道玉的真假和质量,只知道封棺的时候,爷爷身边围了一圈的玉蝉,玉马,玉叶….. </P>% s2 H& o4 H# @" A+ r
<P><BR>展览中还有一件前燕时期的一件铜鹿形器,简洁精制,完全是现代派的手法,几根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鹿的轮廓,一笔多余的都没有,如果有人洗刮掉铜绿,把这件作品移入现代艺术博物馆,恐怕不会有人会怀疑,这只鹿创造时期是近两千年前。 </P>, L( u9 v2 S+ B0 o- |
<P> </P>7 |4 l1 V1 P% s4 W: F4 i
<P>唐代的一只女人玩偶是最让人叹为观止的,那是个用陶,木,纸和丝绸作成的玩偶,虽然已经有一千多年,但是依然色彩艳丽,红,黄,兰,深绿,草绿,花青,粉红,竟然一点都没有变色。 </P>
: k6 \+ g1 u' ^) ^5 b: P% p<P>其他有趣的展品还有北魏的陶武士佣,大腹便便,猪鼻子,猪嘴猪头,没有证据来说它是注八戒的原形,但是我敢说它是个十足的猪八戒,就连神态都和卷帘大将调戏嫦娥时的神态一模一样。同样是北魏时期的杂技陶俑,那种顶大杆,另有两人在高高的杆上摆动作的描述和有关北京天桥卖艺人的描述有是一样。南朝的陶女俑,让我想起游戏机里的怪兽,燕时的宴会图下面的以人兽相搏来助兴的图案,让我想起了角斗士。北齐的陶牛,让我不有自主地低头看abercrombie的商标。</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