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C1 B' S; ^, }! f: N: G6 B 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
$ P5 T( n, p ?) k# r: y5 r8 R! P ——吴文英《西子妆慢》
& o. w' k- c' X+ O* \% G , q1 v& i' u& U- \( d
1- {; y' q) _$ ]* g Z7 `
7 N1 F7 K% |7 o7 S( @3 @
“梦窗兄,你快瞧,那三潭岛前面,正往丰豫门这边快速驶来的这艘游船的派头!小弟以为,此时十里湖面上游荡着的众多船只,也就数它最抢眼了。看上去就像是一只掠过水面的饥饿的小鱼鹰似的。”
" m( b7 C2 ~9 _/ ^ 说话的是一位身形瘦高,脸色白晰,年近三十的清秀男子,他说话时,神情显得兴奋,还略微带着些童稚气。他穿着一袭月白色素纱无袖直领褙子,被轻风吹得贴紧了略显单薄的身子。因此肩部和右手抬起的肘部看上去,显得有些鼓凸,再加上微微前倾的上身,使得站在高大宽阔的二楼外廊栏杆前的他,看上去有点像是一只振羽欲飞的白鹤。
9 _8 a( P3 l: r# k7 @( w 他叫李嘉,字佳山,号牧溪,是蜀中来到临安游学,准备省试的举子。因在两年多前,也就是当今官家赵昀皇帝端平二年,参加春闱落第,因此便盘桓滞留在了行都临安,准备等待着明年,也就是嘉熙二年二月,再次参加春闱。
& y3 l6 H4 A# X! [ “啊,牧溪说的没错。而且看起来这船还是有意在弄出如此引人注目的动静的。你看这酷热难当的大暑天,又值傍午,即便湖上清风习习,既是游湖,又何必如此仓促败兴?不知是哪位有如此兴致显摆,惹人眼目?却不知恁地反倒是大煞风景了!”
& ~4 ] Q( B, C7 z2 { 站在李嘉身边的一位年近四十,清瘦矍铄的男子笑着回说。
9 y9 J7 a @8 `4 V" z2 Y6 S 他叫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是浙江东路庆元府鄞县人。他正拿着一把扇面上画着墨梅的纸折扇,遮住眼额,挡住东边照射过来的阳光,一边眯着眼望着湖面。他穿着一身轻便的淡灰色对襟褙子,头上绾着深红色的发束,薄薄的唇上,两撇精致修理过的、微微上翘的髭须,显得很有生气,随着嘴唇的翕合,富于动感。一双半眯着的长眼,使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总像是挂着冲淡的微笑。1 X6 ?. J% [3 u0 o* g: O$ i
这是大宋嘉熙元年(亦即当今官家赵昀在位的第十三个年头)的盛夏,五月下旬的一天,正值耀眼的阳光从城墙东边上空照射下来,让人缱绻的傍午时分。% U4 I# c0 ]5 ^8 ]" {" ^# B
“今年入夏以来,浙东、浙西,江南几路,久旱无雨,天气异常闷热。幸好前些天下了一场雨,才消释了些许燥热……”吴文英说。
6 M' G2 w/ J2 p, D2 F, ?* Y “听说那场雨是月中时,太常寺向慈化寺的原先住持普庵禅师的法相祈禳雨水,竟得灵验,官家因此还诏谥普庵为‘寂感禅师’呢。”李嘉说,“你瞧,官家可是越来越向佛了……”
' ~* s) J l8 `1 n" E/ X! I* u “我想,恐怕这也是鹤翁这次遭到朝中权贵排挤,除授外任的一个借口罢?!”吴文英叹息了一声。
. Q/ {8 [* @, X: H: G' T0 ] 李嘉和吴文英两人,此时正在这座临安城最著名的大酒楼“丰乐楼”的二楼上,等待着送别当朝名臣,刚卸任的原礼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魏了翁,离开临安,到福州就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
! E' o+ B- _% d8 `; w# B: I, p 李嘉与魏了翁同是蜀中邛州人。三年前,胸怀重大抱负的他,不愿守在成都参加“类省试”,而孤身来到了临安应礼部的省试。他因此结识了刚刚与名流真德秀(两年前不幸去世)一同被召回朝不久,主持礼部事物的魏了翁。魏了翁与真德秀一样,是当今知名的理学大师,二十多年曾在老家邛州的白鹤山下开办书院,授徒讲学,名倾天下。李嘉这两年在临安期间,时常向他问习理学,尤其是对魏了翁的“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的见解,颇有心得。而魏了翁又善于奖掖后进,注重乡谊,因此两人间维持着一段非正式的师生之义。. z) g, b' ] N; b3 L0 t( U0 F- O
而吴文英则是在十五年前的嘉定十六年,充任赵氏宗室、抗金名将、当世名流,时任庐州通判的赵葵的幕僚时,结识了当时任起居郎官的魏了翁的。做为诗文大家的魏了翁,对他的诗词文采十分赏识,之后两人成了忘年交。尤其是在魏了翁几年前回到临安后,两人关系更为密切,时有诗词酬和。吴文英的词作当时俨然已是大家,茶肆酒楼之间,多有歌姬传唱他的词曲。! x8 p0 \7 G$ b$ R. i
吴文英、李嘉两人站在高大壮观雄浑的“丰乐楼”上,两人披襟当风,只觉得神清气爽。) Y: ^' Z3 k0 b/ E
这座可谓是临安城西南部标志的大酒楼,位于临安西城通往西湖的“丰豫门”外。它的主楼高达三层,飞檐高耸,气势磅礴。周遭共有五座装饰华美的小楼相拥着,每座分楼上,都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其中珠帘绣额,不一而足。而到了夜间,楼上楼下灯烛辉煌,通宵达旦,觥筹交错。
6 e# n( k z# G$ o" n7 l. N% n 楼四周古木蓊郁,远处几里外的湖面风光,尽收眼底。酒楼院墙的四周,是一些高大的绿树围合着。环匝着绿树下,松散地停着一些车马。阴凉的场地上,游人如织,摊贩嘈杂,气氛鼎沸,喧阗热闹。 X& Q4 s. j/ K% _
当初这丰乐楼的修建,体现了高宗皇帝与南移的臣民们的良苦用心。百多年前,丰乐楼本是汴京最大的酒楼,又称“樊楼”。而高宗官家南迁到杭地嘉兴、湖州诸郡后,因时岁丰稔,就赐建了此楼,并且仍然命名为“丰乐楼”,以寄托对前朝和汴京的怀念。同时,也象征性地将当年汴京的繁华景象,搬到了行都临安。随着时间的迁移,刚刚南渡时臣民们的伤感,已经逐渐地泯灭了。
2 _( I( z& d8 g7 O2 z# W; O/ J- N 酒楼的正面,傍临着宽阔的西湖。* _6 b2 E& H/ Q8 `" R8 Z5 b1 ^+ d9 N
李嘉与吴文英兴致勃勃地朝湖上眺望着。从他们所在的二楼上向西边望出去,几丈外的湖岸边上,两株高大遒劲的苍松耸立着,古意盎然。远处隐约起伏的南山一带,青峰叠翠,苍苍横黛。湖中田田的荷叶,在阳光下泛着绿光,让人见了,不觉油然而生本朝诗人杨万里所描述的诗意:
' U1 v( f6 `7 }( x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T l+ l7 H, g% V& n2 b7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P/ G8 l. O. H! M7 Z
数十年过去了,诚斋诗中描摹的这醉人的山光水色,依然旖旎如旧。/ a2 Q1 H2 ^9 A- V% m ?/ v
而此时波光粼粼的湖上,正有一艘搭着彩棚的小游船,正急速地往“丰豫门”这边驶来。它的独特的船体造型与匆忙的速度,在湖上三三两两、悠然清闲的游船群中,显得特别醒目。因此李嘉两人无意中就注意上了。+ R3 j) o* J/ n
这“丰豫门”位于都城临安的正西面,是通往西湖东岸的一道大城门,共有水陆两处进出口。那艘小游船,显然就是往水门这边驶来的。
: R; t8 O: `9 k “这艘游船外观不俗,看上去,浑然不像是湖上那些专载贾人、歌姬,经营生意的‘小脚船’。”李嘉说。/ S% j- Q# A( H/ X" c
他这里提到的“小脚船”,是平时专以载接妓女,以色相招徕外来客商,以及荒鼓板、烧香婆嫂之流的一种低级商船。因为船客中多是裹足的女性,因此市井坊间就以“小脚船”戏称这类客船。
- E5 z$ |# V9 Y b5 L$ x8 m “不过,它似乎也不是那些百花、明玉、十样锦、七宝、金狮子、戗金、罗船什么的画舫。你看这船来的飞快,船上似乎也不见划船的舟子,而转眼之间,却已超过了它前面的三艘瓜皮小艇,一艘游红画舫了。”吴文英笑着接口道。" B5 ]; m" x' x1 ?" f& z# n
两人说着话,又朝湖上看了一会,就离开了栏杆,顺着廊道,来到了楼阁的后面。: [$ U: E# `6 J$ f! i
从二楼背面的栏杆处望出去,又是另一番景色了楼。——隔着楼东面两排浓荫低垂的的柳树丛,往东二十来丈开外,便是巍峨的丰豫门了。城墙根下人烟凑集,进出城门的人流熙熙攘攘。
5 L4 K' w) f3 T1 V4 c “看着这些忙碌悠闲的人众,倒让我想起了诚斋的诗‘未说湖山佳处在,清晨涌出小金门’了”。
! _: z5 a( o. @- c 看着丰豫门热闹的情景,吴文英不觉随口吟诵了一句几十年前的诗人杨万里的《清晓湖上》中的诗。1 D, d1 v' B1 z6 p: v/ O
这丰豫门始建于五代时后晋的天福元年,也就是大宋太祖皇帝建国的“建隆”元年再往前上溯二十五年。那时,越国的文穆王钱元瓘在杭城中的三桥附近,开凿了一处涌金池,然后将西湖之水引入了城中,注进涌金池。因此,这道城门,也就被命名为涌金门了。
" W/ [* K, O) O& R5 M! U 绍兴年间,南渡后的高宗皇帝在将朝廷从越州迁移到临安之后,便将这涌金门改名叫丰豫门。这“丰豫”的涵义,是取徽宗皇帝时,当朝的太师蔡京所言称的,官家盛世,“天下太平府库充盈,百姓鼓腹讴歌,此所谓丰也,三代乌有此盛。既然丰亨,便可豫大”之意。* r# I5 ?$ { b
朝廷刚刚南迁时,临安城里多是汴京下来的臣民,大家心头缠结这沉重的念旧思绪。而这高大壮观的丰豫门让人看了,不觉隐约想到了东京的旧日繁华景象,同时也寄托了高宗皇帝对汴京的深深思念之情。) P0 u0 w& ?& i \
“诚斋写这诗时,毕竟是在数十年前了。眼前景色,却让我想起君特兄不久前作的《醉桃源.会饮丰乐楼》词中的一句,‘翠阴浓合晓莺堤’。”李嘉笑着指着路两边茂密的杨柳说。
1 c/ c5 V1 l( {9 d; b& y “其实,这丰豫门的热闹,也就是官家南行后的事了。”吴文英微笑着,一边指着离丰豫门约有数丈外的宽阔的水门说,“记得十年前我跟无锡梁溪的费衮费补之,还有钱塘的陈起陈道人一起在这楼上小坐时,就听费补之说过一段东坡游湖的典故……”) V$ z; a/ z; F( `
“啊,梦窗说的这段典故,莫非是东坡当年在杭州太守任上时的趣事?前些时我在新刊版的《梁溪漫志》中也读过这事的。”李嘉笑着说,“补之说的是,东坡每次要来游赏西湖,一般都是先让衙役们打着旌旗、仪仗,故弄玄虚、大张旗鼓地导从钱塘门那边出来,等到百姓们都涌到钱塘门取得时候,他自己却从这边的涌金门过来,身边只带着从一两个老兵,驾着轻舟,悠悠然荡漾于湖面上。船靠岸后,他便去了‘普安院’,安排吃饭,随后又徜徉漫游于灵隐、天竺两座寺院之中。更有意思的是,他每次随身都带着官文印绶之类的办公用具,到了‘冷泉亭’后,就随便地找一张桌案,然后就地现场剖决案事,分争辩讼。往往是兴之所来,落笔如风雨般快速敏捷,谈笑间就将一些棘手的公事剖决了。更快意的是,公事之余,他就乘兴跟幕僚公差们摆开宴席,大家畅饮一通。到了日暮傍晚时分,才从陆路上乘马回城。此时正是万家灯火初上时候,百姓们都夹道一睹苏太守的飘逸的风采。”
' O' R/ q. M2 ], Z( x “正是这段典故!不过,最后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睹太守醉意醺然的风度了。”吴文英哈哈笑着,“你的住处,就在御街中部棚北近的定民坊,而陈道人的书肆经籍铺就在左近的睦亲坊,《梁溪漫志》又是陈家书肆的刻版。——我该想到这事才是,真是见笑了。”
6 I" O3 w' P/ L/ R ——两人话中提到的陈起陈道人,字宗之,自号陈道人,又号芸居,是临安府钱塘县人,宋宁宗时乡试第一名解元。后来他弃绝仕途,在棚桥西北的睦亲坊,着手经营了一家大书铺和一家刻坊,生意兴隆,所刻的图书久负盛名,为坊刻间精品。名声尤甚于太庙附近尹家的书铺。十几年前,陈家书铺因为编辑刊刻了荟萃了百多位“江湖派诗人”的《江湖集》一书,轰动一时。而陈起也因此被当政的权相史弥远,指责为他的诗中有诽谤朝臣的恶意,并且罗织罪名,将陈起下了大狱,流放到外地,还将《江湖集》刻版劈了。直到五年前史弥远死后,庆元府鄞县人郑清之先后出任右、左丞相兼枢密使,拨乱反正,时论誉为“小元祐”,陈起才得以回到临安,并且重操起了旧业。
$ h0 D: }8 c* d 李嘉这两年来,就一直就住在御街中北段的棚桥附近定民坊,久而久之就成了不远处陈家书铺的常客和帮手。而吴文英则在陈起下狱前的宝庆、绍定年间,就因为自己的诗词受到了陈起的赏识,被列于“江湖诗派”,跟他有着深深的交情了。在陈起流放在外的几年间,他也曾去探望过他,给他过资助。& ~( N5 Q: A, \1 C' O+ s& J- j
“芸翁(陈起)近年来身体可是日渐衰老了,行动举止多有不便,书铺与刻坊的事物,多是他家大公子续芸兄在管理。如今我偶尔去他们家的书铺帮忙,多是跟续芸在一起的机会多一些。芸翁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他的藏书处‘芸居阁’中消磨的……”李嘉感慨着,叹息了一声。
3 K' X$ X, H4 J! i, S# v “唔……,芸翁回临安后,我见过几次他的小女儿曼奴。如今她长大了,出落得花枝招展,长相姣美,为人聪慧,眼下尚待字闺中。——‘小姑居处本无郎’,佳山时常去他们家的书铺帮忙,还有到‘芸居阁’借书,只怕不只是冲着她的哥哥续芸去的吧?”吴文英打趣说。
/ S- n& [0 D5 |$ k% I$ x' S “梦窗取笑了。我跟曼奴倒是时常见面的,不过都是谈的丹青方面的事。你知道的,曼奴竟是个绘画的高手,大有天赋,和我一起师从李嵩。她的画风清淡高洁,大是不俗,手笔不让须眉。在下对她岂敢有所妄念?”李嘉的脸一时竟然红了,额头边还微微渗出了些汗意,“而且,我记得已经跟兄台念叨过了,我明年三月春闱倘若再不中式,就当铰断烦恼丝,出家去了!这话我跟径山寺的无准大师也说过了。”
( P c1 l4 c" H; |' m+ S0 c “出家这话,佳山休再提起。人生如梦,须当快意而过。明年这个时候,我定然会从扬州信翁(赵葵,号信庵)帐幕处赶回来,为你摆宴祝贺金榜高中的。”吴文英笑着吟哦了一下,“至于洞房花烛,就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0 A) ~# l1 J3 w) m, T
李嘉似乎是被吴文英说中了心事,一时间竟说不上话来,只是红着脸,尴尬地望着衔接着湖面的水门那边…… M' _8 c& I* j% S, M0 }) D
李嘉是在五天前,获悉他的同乡前辈魏了翁要改任福建安抚使的。三年多前,年近六旬的魏了翁刚回朝出任礼部尚书时,曾经大刀阔斧地向官家进言,开展明君子小人之辨,又上奏章,纵论朝政十弊,深得官家器重。魏了翁在朝中德高望重,又是深孚众望的理学大师。自从朝廷南迁以来,一些学派变为门户之争,而诗派又流变为松散的江湖,只有魏了翁独辟蹊径,穷经学古,门生众多。只是,后来他因为看不惯官家耽溺于佛法,自己的一些政见不能得以实质性的施展,因此曾经两次向官家提出要告老还乡的要求,然而都被好面子的官家婉拒了。
2 g1 u1 ?- m- y% N0 s 前几年,在史弥远长达二十年的擅权之后,官家起用了资深的朝中重臣郑清之为右丞相。然而,在经历了三年前举国震惊的‘端平入洛’之变后,朝中以左丞相郑清之为首的鄞县官僚派系,同以参知政事乔行简为首的婺州官僚派系的争斗,并不消停。最后,官家为了中衡各派势力,只好在去年秋将郑清之免职了,而留下了乔行简主持朝政,出任左丞相。( s ^+ h5 j1 B0 @, x O
但是,官家也不愿看到乔行简一人做大。因此,当此朝廷正在用人的时候,官家轻易是不会让魏了翁致仕的,因此便让他去人文、经济重地福建,主持大局。无奈之下,已经病体缠身的魏了翁,只好勉强赴任了。
' \ k8 z) y2 u6 R4 ~ 李嘉已经从魏府的家人那里得知,魏了翁将在今天上午在贡院附近的家中,跟可能上门来的朝中同僚、旧臣属、朋友、学生道别,而后大家在丰乐楼给他饯行。过后再从丰豫门沿南山路到钱湖门,再经万松岭,过凤凰山,再出嘉会门到钱塘江畔的三郎庙附近码头,乘船去绍兴的。
% G! \* i0 s& B/ P! K 李嘉不愿意去赶众人送别时的热闹,就约了吴文英,一起到这丰乐楼来候着,只想跟魏老夫子道个别。——其实,他们两人心里都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他们跟魏了翁这一别,也许就是最后一面了……4 x3 {$ m% g5 o; M% a( Z. }
李嘉跟吴文英的交往,开始于三年多前。那时,他刚辗转从川中成都来到临安,想要参加端平二年的省试。深秋时候,他在去余杭的径山“万寿禅寺”拜谒他的同乡,住持高僧无准法师时,在方丈院堂无准的禅房里,结识了正在那里跟无准一起品茶的吴文英,两人一见如故,甚为投契。3 y9 a9 w- s* ?: _8 F) y
而李嘉在次年会试落第后,吴文英更是慷慨地周济了他,还替他物色住处,让他从三台山的“法相寺”搬到了临安城御街北路棚桥一带的定民坊,还陪他度过了一段苦闷困窘的日子。2 H2 X+ G3 `- {2 T1 D) n
李嘉性情豪爽率真,兼且贪爱杯中之物,每次醉后,都是纳头便睡,而当一觉醒来,往往文思勃发,出口成诵。他和吴文英算是酒逢知己,吴文英曾经笑着将他比作他的四川同乡、诗人李白。李嘉一向就将吴文英当作了兄长和挚友。
& \( e' t4 {, q9 B4 M" C 而吴文英在不久前,也应了刚以宝章阁学士身份,迁任扬州知府兼淮东制置使(宋制,知府一职,一般都由朝臣兼任)的名臣赵葵之邀,出任他的幕僚。赵葵三年前因“端平入洛”之败,而尴尬地遭到降秩,只挂名兵部侍郎、淮东制置使的虚职,治所在于泗州,他本人却时常盘桓于临安城和溧阳的小筑之间,以诗画自娱。
% O1 O+ ?6 p7 Y0 m+ w( A+ b4 v6 o 两天后,他就要置舟北上了。
) m3 f* ^( w7 c3 m$ [5 H 想到朝夕相处的好友即将离别远足,此时李嘉的心情,未免有点黯然神伤。因此眼前的旖旎风光,反倒让他觉得抑郁沉重了。不过,即便如此,他的脸上仍然尽力显出一副从容冲淡的样子,不时地说上几句应景的话。/ W/ w2 j2 n' h$ G8 o
吴文英生性放荡不羁,对仕途一向看得很轻。自从十几年前两次参加乡试都不幸落第后,他便不再经意科考了,自此便四处冶游,出入于公卿名流之门,交游广泛。这几年,他是赵葵府上的常客,因此当赵葵接任了扬州知府之职,邀请他入幕时,他便欣然应允了。毕竟他跟年长他十五岁,但是性格豁达的赵葵颇为投合,另外又有了一份不薄的薪饷,而且任所又是临近前线的淮南东路治下的中心扬州,这对于向来在仕途上低调,然而暗地里又热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来说,也该算是有个可能有所作为的机会了。
' |6 J5 u; F* ^ B" | ( r7 U9 `8 S7 i% x5 E
*【端平入洛】: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在联合蒙古人攻陷蔡州等地,灭亡了金国后,趁着中原等地处于军事真空状态,暗中调动淮西六万军马,出兵收复河南一带的包括南京应天府(商丘),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阳)的原大宋领土,试图以此“据守关河”,向北防御的一次军事行动。然而,这次行动因为后勤供应出现严重问题,最终却遭到了以逸待劳的蒙古军的反扑,导致大败。史称“端平入洛”。这次布置不周的冒险的行动,也标志着宋、蒙战争的全面爆发。这次行动的主谋是南宋大将、淮东制置使赵葵,以及他的兄长、沿江制置副使赵范,还有淮西制置使全子才。他们的行动间接地得到了宋理宗以及当时朝中的主政,右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的支持。但是却遭到了大多数前线文武要员,比如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淮西制置司参谋官吴潜,破金大将孟拱,知安丰军杜皋,以及参知政事乔行简,刚返朝不久的名士真德秀等人的反对。“端平入洛”也动摇了宋理宗亲政后,朝廷中出现的“端平更化”的积极的政治基础。
* q; k* T, z0 ~7 G. X“端平入洛”后,宋蒙的联盟公开破裂。同年年底,蒙古使者王檝来到临安,谴责宋廷“败盟”。次年,窝阔台乘机发动了全面侵宋战争。因此,“端平入洛”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成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的导火索,尽管这场战争,因了蒙古人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而不可避免,战事的爆发只是迟早的事而已。& }/ h6 `8 L I
% b/ J, r- _3 _9 b1 j' N2 X6 h;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