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w" B7 G; _- T9 F% p+ r% P) g
3 E* X* F5 I. o
一 、梅花三弄(笛子) . W1 W {8 e9 ~
此曲?借物咏怀,
" [6 [" M* }8 k+ `+ b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 r$ n, y2 ^$ p$ m3 a% K
+ T' l2 u6 D: ^+ _1 y
二、胡笳十八拍(古琴) " L/ \ Y1 H7 \9 a' n
9 `# R' a- [7 b- s7 o( E! `
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反应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 Y9 d1 i! n& `9 {
4 v s5 V3 d" t* o$ C5 `: k2 Q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 }) K- E3 P( S+ O3 S8 I* W# `% [( w: w. A# F6 N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 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 k1 U' x' p3 X0 g
' Y* \% W9 G q+ G; W `% A
三、汉宫秋月(二胡) ( D; f; @* @7 y
! a, o- p4 G* P( U& e: k4 J 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的情绪。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为二胡曲。据载,二胡是刘天华先生所传。《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 B; j5 C2 H8 N' Z
X% q" e$ |' r! U 四、广陵散(古琴) 3 Y1 Y' A/ M. x# _3 t1 d
* @* d+ ^) M' E# J0 ] 汉魏时期相和楚调组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糟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又一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与正史有出入)。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 z& m6 _& q- y6 \# |% p2 J5 Q, |& g8 ^) |8 M1 y7 e
后人曾为古琴曲《广陵散》所加分段标题,有的以与故事相应的情节取名,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这个悲壮的传说也确有不少相通之处。《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共四十五段。此曲早已绝响,解放后不少琴家才将它译奏出来。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6 v* V1 R9 N2 I6 _6 _" y
- n+ E4 D! e8 c& f3 s
五、高山流水(古筝)
; D+ l% d9 b" `3 f" G! N0 r& A |, |8 h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一首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乐曲。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 v6 x! L8 _( X/ M$ D
7 C/ |2 ^% P5 W. C- r 六、十面埋伏(琵琶)
* d5 ], Y! S& t4 }8 ^$ x8 f
4 T) k& s# w8 J% ]0 O( Z 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争战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明王 宝(1598-1662)《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6 c0 D: v& n0 |2 M% r1 K1 S+ v
: w% ?0 v9 Z h1 ^! L$ C+ n 第一部分: ' {9 L6 H+ [, X- A6 l8 ]
- g" f+ r2 z( [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音乐有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 G2 `5 ]7 o4 Q3 ~
2 A/ {/ a/ s" I7 U7 B# e& _* N (2)“吹打”。
: N* k- W! ^7 I$ l9 p. G6 n' M) l9 Y9 c# a! j( Y, Y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
# V" I$ i3 v" q" W7 ]+ ]
9 u0 ^# z, l- i6 n3 [3 R! a L 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 U& o3 v+ ?% F: i. d. A7 J- d; H' O: X" V
(4)“排阵”。 ! w9 _1 C7 i& H: p
4 R. d; n7 ?, J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 G" Q, z1 J- |. j
% V- n5 {5 N2 ]% n$ o
第二部分: ( U3 w# D! J8 x5 x0 u( M
+ G7 L% D& n1 Q" {# ]9 Z (6)埋伏 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 p- v1 k1 T5 `6 [( y% }
5 o \. |& M P4 W. ] (7)鸡鸣山小战 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4 F1 m' v; r! {. {/ _ [, B/ l" d: g: I* `5 B" E
(8)九里山大战 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 K; r& `; ^% d
/ w; T& ?2 V0 O- z 第三部分: / _$ P# o4 B5 G1 w7 Z3 h$ E
0 g/ P% W+ b w( Y
(9)项王败阵。
1 r3 ]$ ~; M$ u% W0 _4 { V% _' S' C. N- u4 t( ]
(10)乌江自刎 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c! {+ V: G' q8 K, d
- v2 {2 g, w% p/ l/ y! B9 b+ P, D
原曲还有:
) p4 x0 k+ J3 j. f0 ?) S8 e5 K! R8 @* R
(11)众串凯。 . `! m$ V [( f& a% \3 A
1 b$ l6 @1 s/ \8 a (12)诸将争功。
% B& R2 [3 W4 b
' O4 }1 O, \9 c% A (13)得胜回营。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
" z0 S, U0 a4 G* n
7 u( |+ q J- i0 f1 o 法。
0 f% P* B; \1 S. V7 d
7 H h8 G; J6 a, X7 I3 C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 G l0 d+ Q/ S) x9 ~6 T9 H
3 L9 c; Z1 I0 o) G5 e) l 七、平沙落雁(宋琴)
2 Z6 ?3 D* j+ k6 O% c; C
0 l1 ~1 F/ ^8 p1 C 明代称《雁落平沙》。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此曲琴谱最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 K6 m( f! I' n
7 t" `* S: \4 \8 |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 V- P& h' t% U' h3 F0 V0 j9 V
1 ~3 k3 ~8 o9 T9 s$ L' D0 C
八、渔樵问答(琴、箫)
8 [7 M8 a* a, s- n0 M% F/ \( }7 y+ a* s8 T
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7 g7 q) @' D5 w/ y3 M8 x$ D" {
6 E9 X1 ]; v5 M" K
九、夕阳萧鼓(琵琶、箫)
x# B& g4 A9 p& f7 @( w) e- {' V& T( p% q2 g" A
是抒情写意的乐曲,曾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一九二五年前後,上海大 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最早版本是1842年的“夕阳箫歌”,1864年前成书的《今乐考证》称为传统琵琶曲《夕阳箫歌》,1895年被改编为《浔阳琵琶》时已将以来的六段编成十段,各段分别借用唐代乐府题名,至1932年改为民乐合奏,定名《春江花月夜》,情趣也由原来“秋意晚江别”而发展成比较健康向上,春意盎然,清新优美。解放后用乐队合奏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回阑拍岸,8、桡鸣远籁,9、 乃归舟,10、尾声 $ j/ T8 b R7 L
( |% W- K4 ?/ l q6 v) Y% x1 \
十、阳春白雪(宋琴) 3 j# @, G/ a/ w. m3 p& d1 Z# f
$ v; o9 d9 x& z1 ~7 o4 T" |+ f6 z
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琵琶独奏曲,亦名《阳春白雪》,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7 i' W: U8 i+ ]- U
' a, I6 e% [2 ?& G: | 历来有“大阳春”和“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两种不同版本。前者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的乐谱;后者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1872 - 1951)所传,全曲只有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的乐曲。“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并以半轮、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绪。乐曲开头的八小节在后面循环再现,是全曲各个部分的“合头”。“承”部共两段:“风摆荷花”和“一轮明月”。在八小节“合头”再现以后,高音区展开的旋律更加花簇,结构也扩大了,情绪比“起”部更为热烈。“转”部包括“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三段,这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 / v4 V5 H6 u3 A3 Z h0 u
2 L+ ~" h# \1 a z% V6 p4 R 《八板》变体运用分割和倒装、变化节奏等方法加以展开,并在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尤其是第六段围绕徵音弹出的一连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活力。“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再现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扩充。通过慢起渐快的速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使全曲在强烈的气氛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