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58|回复: 0

[柞里子] 【采风】《星条旗下》(48)-- 政法杂说(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4 07: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柞里子 于 2011-9-14 14:43 编辑
1 ^+ m2 M" E, }1 B. H
( J, C1 l) b* W( u9 Z0 o3.        政法杂说 (9)
3 D" f0 o- D8 n1 q" k7 f) T: u, j
* [5 s* v4 u( i; h5 q, ~9 q, o1 Y3.1        云端里看厮杀
1 Y, F; C# M" i0 B( a& M+ t' Q
8 }3 e7 i7 S, m* o$ w( R3 I         奥巴马的胜出,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虽然奥巴马并非一般的黑人,毕竟是黑人。美国选出个黑人总统属于头一回,不能不说具有历史性。不过,意义也就仅此而已。奥巴马的捧场客侈谈什么奥巴马的当选标准着新时代的来临,有些新闻媒体夸大其辞,甚至把奥巴马吹捧为世界人民的伟大领袖,则皆如痴人说梦!美国的总统不管是黑还是白,不管属于民主党还是属于共和党,都只能是美国体制下的总统、为美国利益服务的总统,无论是奥巴马的外交还是奥巴马的内政,都不可能出现任何革命性的、实质性的变化。但凡指望奥巴马引导美国与其前任一刀两断、分道扬镳的想法,必然落空。但凡鼓吹奥巴马将引导美国进入一个崭新时代的言论,必然属于自欺欺人。
# V1 N; d  A4 R# m) c" H         奥巴马上任前夕,作者写过一篇题为“展望美国体制改革”的文章,兹摘要如下,以供参考:
4 S/ ~" w* d: r; @5 j: r8 s
5 `: N3 d% n2 D: a% m         唱改革高调的奥巴马即将就任,能期望美国出现多少实质性的改革么?窃以为不能。为何而以为不能?不是因为奥巴马高调唱完之后旋即却起用一大帮旧朝元老,以至令其竞选时的铁杆拥护者们怀疑上当受骗。因为什么?因为奥巴马所高唱的改革,原本就只是措施性的,并不涉及政策,更遑论体制。比如,奥巴马反对出兵伊拉克,却全力支持以色列。出兵伊拉克,只是执行美国中东战略的措施。支持以色列,才是美国中东战略的政策。又比如,奥巴马批评如今弊病百出的医疗保险,可奥巴马提出的医疗保险新方案,只是对现存制度的修补,而不是从体制上更新为类似西北欧、加拿大等地的全民医疗保险。修补,只是措施上的改革,彻底更新,才是体制上的改革。+ R% a7 X" {6 N4 W4 J
         但凡新总统上任,无不面对措施改革的机会,而新总统一旦上任,也罕有不利用这机会者。既然奥巴马高唱的改革,仅限于措施的范围,奥巴马所想做的,自然不过是踵袭与重复历届总统的举措而已,其实并与实质性的改革无缘。
5 N' J: x' Y8 ]! c" k" Y7 f) J
6 {$ ~4 Y% J& c         美国如今所面临的困境,不是措施上的改革所能挽救的。不从体制上来一次更新,美国难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下场。那燕,不是去年的燕,是旧时王谢堂前的燕。
  Y5 ?, \3 O7 t$ }1 q         如何着手体制改革?当从总统选举开始。美国如今的总统选举,名之曰民意,其实已经沦为金钱的交易。但凡善筹款者,无往而不利。比如,八年前小布什虽然木讷、虽然笨拙,对手架不住他的财源滚滚。八年后的奥巴马虽然不白、虽然稚嫩,对手也架不住他的财源滚滚。
& m1 ]: r1 x  j% r2 Y% v4 C, H         善筹款,是本事,不错;是难得的本事,也不错。然而,善于筹款者未必善于治国。远的不说,刚刚卸任的小布什就是一例。不过,花费接近天文数字的金钱从事竞选活动之弊,其最者尚不在此。何在?在于拿人者手短。拿了人家那么多钱,上任之后能不买账?所以,美国的总统将如何执政,早在竞选之时就已经被捐助大量资金的利益集团所挟持,难得从美国全民的利益出发。如何改?制定如下法律:# ]+ Z! ]: H- T5 ]
         一切团体、组织,包括公司、工会、教会、基金等等,皆不得以任何方式参与或资助任何竞选人或任何竞选活动。个人政治捐款,总额每年不得超过$100美金。竞选人不得动用个人资金从事竞选。
% _% G: q. J; P  f9 F. b, h" ^         所谓金钱,也包括变相的转换。比如,媒体的免费宣传或偏袒的报道,就是变相的金钱资助。所以,除去以上三条之外,还得附加一条:一切媒体不得就竞选表态、不得对任何参选者发表任何评论。* ?6 i' K. V0 t# s, {$ }
         有以上四条立法,总统的竞选方才能在金钱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也才能使当选总统具备充分的独立施政基础,而不沦为利益集团的工具。
2 ^' U& L- w* p2 r         美国如今依然实行的选举人投票法,是历史的妥协陈迹,早已不合当今的国情。不仅无善可述,而且流弊众多。比如,总统竞选本应是面向全国的政治性活动,却经常因选举人制而成为争取某个或某几个在经济与政治上皆无关大局的小邦的一小撮选民的技术层次的努力。又如,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的投票,经常因选举人票数的大局已定而成为多此一举的废票。最大流弊,自然是获得多数选民票者,未必能胜出。远的,也不说。近在8年前的戈尔、小布什之争,前者之所以败,后者之所以胜,正是获得多数选民票反而败落,获得少数选民票反而胜出的例子。如何改?取缔选举人制度,施行全民直接选举法。' ]) H2 E+ ?; v8 k! n$ _
         美国总统任期四年,可以连任两届。近来美国总统罕有不恋栈者,为有第二春,第一届时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得罪各方神圣。还没干上两年就又为竞选连任而分心、而奋斗。结果如何?第一任上自然大都是一事无成。连选连任成功之后,想干点儿事情留名史册了,无奈时不我予,更架不住不出两年又难免不被下届竞选活动所干扰。如何改?取缔连任制,不得有第二任。改四年的任期为六年。如此,总统方才能上任伊始就全力以赴而无后顾之忧。
8 O2 q7 x6 ?) n  V1 ~- l$ I6 j         能指望新任总统推行这样的改革么?好像不能。为何不能?资格与资历并浅,面临棘手的经济危机,踌躇满志于充当美国历史上首任非白总统的角色。
2 [7 H% a4 v& X         资格与资料并浅,面临棘手的经济危机,皆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且不说奥巴马其人本无体制改革的愿望与志向,即使有,二者并浅兼危机之当前,绝对难以起步;即使勉强起步,也难得成功。- ]  }% m. R% J+ X# _- I$ ^! Y
         何以知其踌躇满志于充当美国历史上首任非白总统的角色?从其大张旗鼓、铺张浪费于就职典礼而后知。倘若真有体制改革的愿望,倘若真有体制改革的手腕,绝对不应放过利用就职典礼的绝好机会一显示之。如何利用?取缔劳民伤财、一事无成的就职庆典,代之以在办公室中发表一次实质性的就职演说。倘若他能为此,谁能不刮目相看、扼腕相叹?
/ e& x7 `8 H! X1 t" Y! F         即使并无如今的经济危机,大张旗鼓、铺张浪费地搞什么就职庆典,已属平庸碌碌。在如今经济危乎殆哉的局面之下,仍旧搞这么一次盛况空前的庆典,其不智,与三大汽车公司第一把手乘坐专机去华盛顿向政府行乞,或者美国国际集团从政府领取巨额资助之后旋即在海滩举行奢侈的招待会并无二致。或曰:用于庆典的钱,不是民脂民膏。干卿底事?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与三大汽车的生意,原来又何尝有关民脂民膏?用钱不当,结果就都成了纳税人的负担。或曰:庆典活动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不错。不过,美国国际集团在的海滩举行的招待会难道不也提供了就业就会么?何以厚此而薄彼?- m4 m" i/ d/ K! \: Q* T' L

! D0 ]2 s5 S3 k2 Z         至于美国的经济困境,华尔街的瓦解只不过是引发灾难的导火线,而并非灾难的根源。根源何在?或以为在贪,或以为在管理,皆为隔靴搔痒之论。美国经济的症结之所在,一言以蔽之,在劳工成本过高。: u8 v: O$ s& F5 r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劳工成本过高,其来有自。不过,由于美国的生产力长期高踞世界首位,由于政治与技术的因素致使劳工市场未能及时国际化,美国劳工成本过高之危害,迟至近十五年来方才为有识之士认识清楚。有识之士始终只是少数,如今执迷不悟者依然多如过江之鲫。谁执迷不悟?但凡支持工会、反对利用国外劳力资源者皆是执迷不悟之辈。
, o2 ]5 t, l0 X" r( |+ R         美国生产力之所以高,与美国劳工的素质、能力从来关系甚微,主要依仗的是技术、生产规模、与生产管理方面的领先。换言之,美国劳工只是美国生产力高于其他国度的受益者,而不是创造者。在冷战结束之后,在中国市场开放之后,在讯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致令国际间的距离大大缩小之后,劳工市场的国际化,如水之走下,势在必行,无可逆转。但凡妄想通过行政手段挽救美国的劳工市场者,只能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下场,把美国经济引入死路。) |5 n1 U. f! E. n; P
         如何改?但凡上市公司,一律取缔工会。令劳工的价值回归市场的价值,而不是人为的价值。如此,美国的生产成本才能够不为工会所挟持从而丧失国际竞争能力。依靠外国劳工无利可图之时,公司自然会就地取材,雇用美国本土劳工。这才是挽救美国劳工市场的正道,也是从根本上挽救美国经济的唯一可取途径。舍此之外,别无可求。) b5 O! I2 o8 D2 ]  H$ p" ]6 D4 B
         或问:美国公司难道不应当无条件优先雇用美国劳工么?不如此,难道不是不爱国?难道不是奸商?但凡作如是想者,皆存在两点误解。误解之一,在华尔街上市的公司,其实无所谓美国的公司,而是全球全民的公司。既然从全球全民吸收资本,其经济负责的对象自然是全球全民,而不是限于美国劳工。误解之二,公司的生存完全依靠经济效益,赚钱则生存,亏损则倒闭。如果美国不降低劳工成本,雇用美国劳工的公司很难同雇用外国廉价劳力的公司竞争,结果不是倒闭,就得如三大汽车公司一样向政府伸手(结果极可能仍不免倒闭)。自己既不能生存,如何承当社会就业的负责?谁能是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理想人选?很不幸,绝对不是工会力挺、力挺工会的新任总统奥巴马。
1 w5 @* Z: l2 k! g# j. y0 y; m( \0 n# J& s4 C
         事实上,奥巴马的走马上任远不如美国新闻媒体鼓吹的那么伟大、那么光明。如果奥巴马不是美国新闻媒体的宠儿。一些不怎么光彩的事件恐怕早就成为家喻户晓的丑闻了。
5 r* l* Y& s8 b) l$ i         事件之一,伊利诺伊邦邦长卖官鬻爵案。
3 j5 ^* C7 t5 m. a; }/ E2 G3 _         奥巴马自伊利诺伊邦国会参议员荣登总统宝座,遗下的议员席位空缺待补。怎么补?依法,当由邦长任命。伊邦邦长名若德,姓巴拉戈耶维奇。根据姓氏推测,当是斯拉夫裔之后。查阅资料,果不其然。其父其母,皆是来自前南斯拉夫的移民。俗话道:英雄不问出身。出身如何,并不相干。相干的是:巴拉戈耶维奇在2002年以廉洁奉公的形象当选为伊邦邦长。这样的形象怎么挣来?得来全不费功夫?因为前任邦长乔治·瑞恩因贪污腐败而走人、不旋踵即锒铛入狱?
* S  ?6 \' }* C2 L. o6 G9 ^- I         未必如此。有机会,也得善于把握。因不善把握、错失良机而遗憾终身者,大有人在。显然,巴拉戈耶维奇不是其中之一。2002年同巴拉戈耶维奇竞选的对手恰巧与乔治·瑞恩同姓,叫做吉穆·瑞恩。巴拉戈耶维奇逮住这两人同性的机会,向选民大声疾呼:咱不能再选出一个瑞恩吧?美国选民大都是白痴?有那么容易被忽悠?据报道,伊邦的选民还当真有不少混淆这两位并无瓜葛的瑞恩,因经验不足本来甚至不被本党领导看好的巴拉戈耶维奇居然因此而获胜。
- p5 t( _4 ^& L% [1 L         据曾为巴拉戈耶维奇的亲信、如今为奥巴马总统府幕僚长的拉穆·伊曼纽称:奥巴马当年是巴拉戈耶维奇帷幄之中的主要谋士之一。出于不言而喻的原因,巴拉戈耶维奇出事之后,伊曼纽立即修正了这一说法,说他夸大了奥巴马的作用。不过,依据作者的推敲。这事后的修正,实乃欲盖弥彰之举,难免“此地无银三百两”之讥。
: N( z4 `& _% _# V         证据何在?奥巴马在民主党内竞选时运用的主要策略,正是把希莱莉说成是克林顿的延续;在大选时运用的主要策略,正是把麦凯恩说成是小布什的延续。与巴拉戈耶维奇的把吉穆·瑞恩说成是乔治·瑞恩的延续,如出一辙。
: \% ^. C4 z4 h! _. P# ~- x         不仅止此。当年巴拉戈耶维奇胜出之时的演讲名句是:“女士们,先生们,今晚伊利诺伊人民投下了支持变革的选票。”也是侈谈变革,与奥巴马的竞选伎俩如出一辙。看准选民求变的心理,把自己打扮为改弦更张的旗手,难道不正是奥巴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的奥妙之所在么?% u  X% ~/ |' U6 _% U  w
         由此可见,如果说当年的奥巴马并非巴拉戈耶维奇的高参,则必定为其高足无疑。为胜出者的高参,为胜出者的高足,皆不足以为病。令奥巴马尴尬的是:“廉洁奉公”的巴拉戈耶维奇的前景不妙,大有步其前任锒铛入狱的可能。事出何因?也与奥巴马脱不了干系。因为漏子正出在奥巴马遗留的参议员空缺上。$ v2 T0 Z* p  P
         长话短说,巴拉戈耶维奇视这空缺为可居之奇货。不给他些许甜头就想要钻营这空缺?嘿嘿!没门儿。他对其手下亲信如此这般说。他开出什么样的价码?巴拉戈耶维奇开出上中下三个价码。上价,换取奥巴马政府内阁部长或者驻外大使。中价,邦长卸任后,在非牟利机构或者工会组织出任年薪$25万的职位。下价,为其妻提供年薪$15万的就业机会。
* J& t% u2 A; j0 S+ A' j         美国驻外大使之职,除驻中、苏等重要国度者外,早已沦为金钱的交易。但凡在竞选时出够资本的,想要谋取大使之职,只消向当选者打个招呼,罕有不如愿以偿者。由此可见,巴拉戈耶维奇的上价设想,并非异想天开。用议员席位作为交换的筹码,倒是前所未闻。不过,前所未闻,并非等同前不见古人。这设想是否有过不为草民百姓如作者所知的前例?还是确实出自巴拉戈耶维奇的首创?不敢置喙,姑置之勿论。, k2 B& k" ]4 v# @6 W& R9 t
         无论如何,巴拉戈耶维奇的上价设想,能令其如愿以偿者,舍奥巴马之外,别无其人。奥巴马卷入了么?奥巴马申明:本人以及下属均未与巴拉戈耶维奇有过不当的交道。“不当”两字,可圈可点。言外之意是:交道是有过的,只是没有留下把柄,你能奈我何?奥巴马与巴拉戈耶维奇的交道,通过谁?不是别人,不是外人。正是指出当年的奥巴马为当年的巴拉戈耶维奇高参的拉穆·伊曼纽。- u9 A6 S3 x. Z/ M5 Q
         巴拉戈耶维奇卖官鬻爵东窗事发之后,奥巴马以及其他与巴拉戈耶维奇难免瓜葛者群起而攻之、责令其辞职。这自然在情理之中,无足挂齿。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伊邦邦长巴拉戈耶维奇卖官鬻爵的调查,甚至可以追溯至巴拉戈耶维奇上任之前,早在2002年他当选之初,着手组建领导班子之时就已经开始。这么早就着手调查,不能不说有是些离奇古怪。! d" P) L" T9 y. m7 u7 d* f5 `" b9 g
不过,更为离奇古怪的,却不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张网之早,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收网之突然。调查业已长达6年之久,可见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工作态度本来是多么认真、多么负责、多么慎重其事!可一旦窃听到巴拉戈耶维奇企图与奥巴马进行交易,美国联邦调查局却立即收网,不等待结果浮出水面就把巴拉戈耶维奇捉拿归案。为何如此匆匆?为何如此仓促?为何如此手忙脚乱?答案只能有一个:抢救奥巴马。
  e, T3 j0 z, H) L+ G4 c3 z         何以言之?如果美国联邦调查局继续等待,会等出什么样的结果?只可能有三种结果。可能性之一,奥巴马断然拒绝,并且举报巴拉戈耶维奇。可能性之二,奥巴马既不交易,亦不揭发。可能性之三,双方达成协议。倘若结果为一,自然是平安无事。万一结果是二或者甚至是三,将如之何?总统任命官员,本来就是政治或者金钱交易。只要不授人以柄,既无人追究,亦不怕人追究。问题是:美国联邦调查局既然有窃听录音在手,能不追究么?想当年水门事件之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以大局为重而保持沉默,架不住有个化名深喉的人暗中把秘密透露给报社的记者。可见,即使美国联邦调查局重操当年的故伎,亦难以瞒天过海。秘密交易一旦泄露于众,怎么处置奥巴马?罢免?还没上任怎么罢免?且不说如何处置将成为一道司法难题,即使议会或者最高法院有招,不愁难,能不担忧处置奥巴马引发种族暴动么?如今美国的经济已经风雨飘摇、危在旦夕,如何还能经得起一场政治风暴外加一场种族暴动?绝对不能。因此,抢救奥巴马,势在必行。* S1 D5 t8 ]3 q9 K4 _# v/ `

& {! r0 y$ d9 F* R( {  T( g# {1 @- o# w& C, e7 t, i
         事件之二,内阁部长人选案。
' l3 E/ V# e6 ~         奥巴马提名新墨西哥邦邦长李察森出任商业部长,李查森因贪污腐败嫌疑而不得不退出。奥巴马提名李察森之时,已经明确知道李察森因贪污腐败在接受调查,为何置之不顾?
% J/ x6 q3 H! p, \, `. \* F         奥巴马提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内出任财政部长,盖特内偷税3万4千美元,在接受提名后才慌忙补缴,在国会听证会上诡称犯了个“诚实的”错误。真是“诚实的”错误么?只有天知地知、盖特内的良心知,外人自然是无从得知。不过,据报道,盖特内的偷税行径之一,是从其收入之中扣除其子夏令营一日住宿费用。且不说扣除属于不法,即使合法,那一日住宿费用相对于其收入而言还能不是如九牛一毛?这么点儿小钱都费尽心机去省,可见其人之吝啬猥琐。盖特内的偷税与偷税手法的低劣,奥巴马也是在提名之前就已经知悉,为何也置之不顾?8 @! q9 }/ Y8 C; l
         奥巴马提名克勒菲尔出任执行局第一把手兼管理与预算署副署长,克勒菲尔因偷税败露而不得不退出。克勒菲尔的偷税,也不是奥巴马不知道的秘密,为何也置之不顾?
. I( b! ~' [& R' S' ?$ D         奥巴马提名前民主党参议院领袖戴舍尔出任卫生口第一把手兼卫生部长,两年前戴舍尔竞选连任参议员失败之后,成为医药、医疗保险业的首席代言人,与奥巴马竞选时鼓吹的医药与医疗保险改革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不仅止此,戴舍尔在前两年偷税12万美元。两事奥巴马也皆知,为何也皆置之不顾?不仅置之不顾,在戴舍尔知难而退之后,奥巴马还深表遗憾与懊丧。为何如此?# F# c5 _1 U  w/ f$ A" l! I7 C
         难道是美国没有干净的能人,非如此不可?不大可能。然则为何?难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果?自己不干净,难得有干净的人愿意效劳?* X) Y4 s3 _, D5 m5 ~8 J

. Y$ }( @8 Z8 ?8 E( K         事件之三,残疾奥运案。, t& s$ J% E! X. L( c$ z% L
         就任总统不出两月,奥巴马破天荒地客串电视闹剧。从来没有美国总统在电视搞笑节目中抛过头露过面,就像从来没有过非洲裔美国总统一样。思想保守的人颇不以为然,认为如此这般有失总统的尊严。作者不作如是想。总统应当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的尊严么?未必。如果能通过电视闹剧而树立与民同乐的形象,奥巴马走的,未必就不是一步好棋。可惜,奥巴马口不择言,搞成个祸从口出。
% z; A9 Y- I9 k. I; J+ l' ?' M) |         闹剧主持人问奥巴马保龄球战绩如何?奥巴马答:129分。主持人道:还不错嘛。奥巴马笑道:嘿嘿,也就残奥会的水平。这回话搁别处也许无所谓,可美国人偏偏对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残疾等等特别敏感。此言一出,立即遭到残疾人士协会、人权协会等组织的抨击。奥巴马不得不再三道歉,方才息事宁人。身为具有伊斯兰教背景的黑人,奥巴马对触犯种族与宗教的禁忌格外敏感,却浑然忘却残疾之禁忌。说明什么?大意?疏忽?还是得意忘形?总之,不是成熟政治领袖应当具有的素质。
1 u, W% Y7 i$ A- L1 k7 ~  E7 V" \1 p% l6 v# y: `* M0 e
         事件之四,华尔街奖金案。# p9 a6 @! T9 V/ z* S; \# N. u
        获悉华尔街员工2008年的奖金总额高达180亿美元,奥巴马勃然大怒道:很无耻嘛!说明奥巴马深明大义、体恤民情?非也。恰好说明奥巴马既无知,也无耻。
! A& ^( E4 ~- m        所谓奖金,一般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公司业绩挂钩的,公司赚得多,多得;公司赚得少,少得;公司不赚,一无所得。另一类是同员工个人工作指标挂钩的,超额完成指标,多得;完成指标,少得;不能完成指标,一无所得。无论公司是赚是赔,只要公司没有破产,后一类奖金必须分发。华尔街公司之所以需要政府资助,原因之一正在于没有现金支付第二类奖金。如果从政府获得的资助不得用于奖金,那么,这些公司即使获得资助依然得破产。既然如此,那还向政府伸手干什么?/ [' m, R. ~( q& q2 a4 @
        或以为华尔街员工一个个收入已经过高,既然公司亏损,就不应该再拿奖金了。乍听之下,这说法未必无理。细思之,则大不然。奖金也好,薪水也好,其实都是员工工作的报酬,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如果公司亏损就应当停放按个人工作指标而定的奖金,同理,公司亏损也应当少发员工的薪金。如果薪金可以同公司业绩脱离关系,按个人工作指标而定的奖金又何尝不能同公司业绩脱离关系?
: O5 B' v9 ^+ n3 r8 ]. |/ |        至于华尔街员工的收入是否过高,窃以为的确过高。不过,所谓过高,是同其他人相比而言。就这种意义来说,收入过高的岂止是华尔街员工而已?汽车工会工人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工会的工人,工会工人的收入远远高于非工会的工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远远高于技术人员,医生、律师的收入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人员。如果可以责问华尔街员工:凭什么比人高?同理,也可以责问这些人:凭什么比人高?如果收入应该拉平或至少尽量看齐,那么,总统难道不也应该大大减薪么?既然房租、水电、汽车、飞机、司机、厨师、家务助理、保镖、等等等等统统免费了,还要40万美元的年薪干什么?* e+ u* @- k& P$ C
再进一步说,美国人的收入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民相比,难道不是也高出很多么?既然人权应当超越国界,收入为何就必须囿于国界?如果收入应该拉平,如果但凡亏损就应当降低收入,负债累累的美国人难道不应该全面减薪,向印度、中国的薪水看齐么?不明乎此而单单迁怒于华尔街,显然属于无知。
' n" S. ?% j0 L* p         180亿美元的确不是个小数目,不过,这是用于华尔街成千上万员工一年的奖金总和。用于奥巴马一人就职庆典的一次性花费,高达多少?高达1亿5千万美元。奖金,因有合同法律责任,非发放不可。就职庆典,完全可以取消。因必须发放的180亿奖金而大怒,而指责其为无耻,却完全忘却自己无端的铺张与挥霍,这叫什么?舍“无耻”二字之外,实无以名之。. M" d  ^' y* j. f' j9 b
% b$ Q  q1 x% i+ h9 W: X9 V. f& z- e
         事件之五,撤销保留职位回扣案。
* [- y: v5 v1 Y4 }        奥巴马竞选之时,颇以经济内行自居。当选之后,选民对其力挽狂澜、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期待亦复甚高。即将上任之时,令人久候的经济刺激方案终于出笼。其中不乏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新意么?姑且按下不表。且说方案出笼之后,其中“保留职位回扣”的设想,立即遭到大多数民主党议员的指责与质疑。面对自己人的反对,奥巴马不旋踵即表示愿意取消这一构想。显示出奥巴马从谏如流的优点?也许。值得欣赏么?也许。不过,从奥巴马的从谏如流,应当可以看到更多实质性的问题。2 _2 E6 w+ @6 x$ e9 Q: d" X4 U
          所谓“保留职位回扣”,指倘若雇主保留原本打算解雇的雇员的职位,令其留任,则政府予雇主美金3000的回扣,以褒奖其为社会就业作出的贡献。意思不可谓不善、不可谓不美。问题在于:如何判断“原本打算解雇”云云?怎么能够知道雇主一个个都诚实可信,绝不谎报“原本打算解雇”的数字?从华尔街金融风暴可见,美国的商界并非一片净土。恰恰相反,奸商其实无处不在、其实无孔不入。
8 M) j" x/ }+ @5 \  Q/ D" {          就理论而言,雇主完全可以声称全体雇员都是原本打算解雇的,因为原本打算关门大吉,只是为了对社会就业作出贡献方才予以挽留。当然,奸商们通常都不是依循理论办事的傻冒,想必没什么雇主会出此下策。不过,如果把10%至20%的雇员说成是原本打算解雇的,在如今经济大坏的局面下,则很难判断其真实与否。如果因难以判断就不予回扣,是失信于民。失信于民,无异于对经济大坏的局势火上加油,有谁敢?国会不敢。总统也不敢。如果因无法判断遂统统予以回扣,则势必面临两个难题。其一,如果所有雇主都这么办,政府付得起这笔钱么?其二,即使大胆印钞票,满足雇主的需要,结果却可能同解决社会就业了不相干,因为这些所谓“原本打算解雇”的,实际上很可能是“原本不打算解雇”的,无论政府是否给予回扣,雇主都会因工作需要而留任。
; P+ z+ G: t' A          奥巴马的刺激方案,应当是久经奥巴马本人及其手下的经济专家深思熟虑之后方才提出的,却竟然包含这么个无须经济专家一眼就能看出的、低水平的破绽,说明什么?
% d* }7 Q/ E9 _9 W          如果这回扣的主意出自奥巴马手下的专家,奥巴马本人只是赞同而已,说明奥巴马本人及其手下的所谓经济专家,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的高手,不仅不具备应付经济危机的能力,而且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最起码的常识。如果这回扣的主意出自奥巴马本人,奥巴马手下的专家只是附和而已,说明奥巴马本人只是个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至于奥巴马的手下,或者同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或者皆是溜须拍马、阿谀谄媚之流。无论为何,从奥巴马撤销保留职位回扣一案所能看到的,皆非美国草民之福。
' R& a8 H% J& r4 M" M, f; A2 M. _$ a* b  p% t/ c
% O# C% N9 |' C  G! ]

4 X) r( Z+ g. @# w0 I8 Y
2 a/ x4 D" i. s0 l$ ?; m) X2 Y
. V! ?5 ~1 n$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