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了解不深的人,往往以为孔子是极端忠君思想的提倡者。事实呢,恰恰相反。. }8 Y1 `+ p3 Q7 z' n, y0 _
首先,“忠”这个字,在《论语》里,就并不包含后世的那个愚忠的意思。
( D e! N3 B# [+ g. e2 u* E《论语》中,涉及到“忠”的,有以下16条:: }# b" q4 v+ G6 H9 ?! Q
+ @ @1 v9 ~0 {5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 \ C y+ W: ?. c$ f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8;9.25、12.10基本相同)
& u& Z Z m! S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7 ^1 V- N0 ]% f# J( B; e/ x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
3 K" w9 h7 Y6 B4 V! O: k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 p+ n7 j9 j( U' [) m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5.19)# S6 ]' E& N A0 \& ~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
8 \) J: y$ Y: s7 n# K3 r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
1 P4 k* t, k, Z: t7 t4 ]2 s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12.14)2 g: L5 A8 R5 ^& d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
' f A, d3 @: k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9)
x% o( s8 e7 a2 R4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4.7)# m* ~/ p6 O7 ]3 O& P6 p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15.6)
; ~) }/ U: F3 }: r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16.10)
- }5 P0 N% }: Z1 ]2 a" Q/ {7 r) U& r . M6 y& p9 ~- Q9 }' H4 K1 ~
涉及到“忠”的这16则,主要是两个意思:一是指对朋友或一般人际交往之间的诚信和尽责;一是指在政府机关任职时忠于职守。最让人怀疑是否有“忠君”嫌疑的是季康子问和定公问两则,但是,这两则实际上仍然指的是忠于职守。如,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事君,不是忠君,而是指以忠于职守的行为和态度来侍奉国君,与直接的忠于君主本人的行为不同。
" Z" D' c# e+ @
2 k& c! f. X: X2 ?( |我们看看《孟子·滕文公下》的一则记载:6 [$ U& h+ G" V9 {0 N
0 b, }1 U6 R5 a6 d3 {0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5 v9 m. N+ H4 n( N \" m7 L
$ [" r3 j. s8 W, D1 o6 H9 U N% t
齐景公打猎,用旌旗招唤虞人(猎场管理员),虞人不来,齐景公就要杀他。为什么这个虞人不应招呢?因为古代君王打猎时有所召唤,要用特定的东西召唤特定身份的人,旌旗是召唤大夫的,弓是召唤士的,皮冠才是召唤虞人的。这个虞人因为齐景公不按礼的规定召唤他,他就坚持不应招,甚至为此不怕弃尸山沟,不怕掉脑袋。如此坚持职守,孔子很欣赏他。- F u5 r2 H8 M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理念,显然,这个虞人的行为,和我们后世理解的“忠君”完全不同,而孔子所赞赏和鼓吹的,乃是这样的“忠”。这样的“忠”,其实乃是指“忠于原则”。
/ E1 T8 c+ N9 T5 W6 \( t* L
5 w6 N9 Q8 w$ Y3 K《韩非子·二柄》中也有一个故事,可以看成是先秦人对职守的近乎刻板的遵守:1 h4 n( e9 j% z$ T. q
% O9 W" \/ V7 |# e& J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 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 B! l( n( F* H
8 [# C1 t) c; c0 @
韩昭侯喝醉睡着了,管帽子的官吏看见君王有些寒冷,就盖了一件衣服在君王身上。韩昭侯睡醒以后很高兴,问左右的人说:“谁给我盖的衣服?“左右的人回答说:“是管帽子的官员。”韩昭侯因此既降罪管帽子的官员,又杀了管衣服的官员。降罪管帽子的官员,认为管帽子的官员超越了自己的职权。杀掉管衣服的官员,则是认为这位官员失职。
1 `/ i" I: i6 f/ K
- s; q: O1 ~) V, h" Y这就是忠于职守的观念,与忠于国君本人,不论是非曲直,唯君主的意愿是从,完全不同。
- \/ y8 f. z0 O- z. Y2 L" Z p. k" i: H
* C7 T. |2 Z: x6 h& [) ^在孔子看来,还不仅要忠于职守。作为一个担当道义的“士”,当他“仕”的时候,是要“行其义”(子路语)的,一旦自己所行之“义”和君主相冲突,那是要舍君取义的。所以,当子路问如何侍奉君主的时候,孔子正色道:“勿欺也,而犯之。”(14.22)——也就是说,告诉他大义所在,然后不惜冒犯他。
- ^ w4 m/ X3 E a2 e& |0 g5 j& c' N, R
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大臣”的称谓,否则不过是聊备一员的“具臣”而已。孔子说:“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1.24)直言之,一个士与君主的缘分,看道义。道义消失的地方,缘分自然终止。所以说,君臣以义合。如果君不义,那么,臣有两条路:一是像史鱼,直如矢,也尖锐如矢,和君对着干,干死拉倒;一是如蘧伯玉,老子不跟你玩,卷而去之,拜拜了。(15.7)
! f4 G; j7 m, T W5 P; e5 S2 z ; S& H `' |" z/ u
事实上,孔子不但没有臣下无条件忠君的思想,即便是要臣下忠于职守,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你君主首先必须以礼使臣。1 n3 Z( f( \$ j$ {7 u' q
还是一个和齐景公有关的故事。
8 ]/ s0 `: ~6 A8 y
1 t- D: o9 m: A" T' L! k齐景公喜欢声色犬马,生活奢靡,经常胡作非为。孔子觉得这个国君做得实在不像国君的样子,缺少国君应该有的庄重、威严,缺少国君应该有的相应的道德品质。
7 C( A& _8 m+ _. h# V+ c" `1 A+ O' G& ? t" P2 b$ _' }! @* b
所以,有一次齐景公问孔子:“好的政治应该是怎样的呢?”孔子给了他八个字:: c1 z+ p |. M8 |- `# V; `
9 ^$ o1 |% n" v: ?0 Q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j/ G9 B1 N+ q
# J, q6 S0 n8 e% C$ K5 L5 j对这八个字,不读书或不求甚解的人总是把它拿来说是孔子强调忠君。其实,即使就字面意思,也非常明白地表现了道德的双向平等观念,毫无单向臣服的意思。
# H% q. L! N1 ^# I2 D! A0 a
2 y" E& n( b' D @8 F2 ~这八个字这样排列,实际上有两种理解,两种翻译:
& v( |) i7 K i5 e, K$ h3 P8 p) L+ r- r( `
一种就按照字面来说,国君做得像国君的样子,臣子做得像臣子的样子,父亲做得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做得像儿子的样子。即使这样理解,也是孔子不偏不倚地在强调双方的义务、责任和权利。. m R9 S: n; P' T8 M6 O
( @, _ {3 q: S& V: m但是我们知道古汉语往往非常简略,往往省略了一些承接的关系,所以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理解为前后因果关系。如果加上这样的因果关系,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 \8 S/ V$ f6 |8 ^- z
) j0 G* a) y7 j/ D P首先国君做得像国君的样子,然后才有资格要求臣子做得像臣子的样子,国君做好在前,臣子做好在后。' ^ z k1 s, E+ N% a& t& s( }; _
$ A/ _% O0 I. O+ f; N& d
父亲首先尽到做父亲的责任,然后才能有资格得到子女将来的孝顺。) C9 Q6 O( `; b" W
7 T$ f9 z3 M3 U1 c( U我觉得这样来理解孔子的话可能更准确一点,因为孔子确实在很多地方一直强调强者的道德,而不强调弱者的道德。他总认为在上者应该先做好,然后才有资格要求下面的人做好。
! n7 V( b6 K+ F0 W9 l' s- G1 x- ~! a. Q& I5 v! V1 L
孔子这话,显然与他当时的感受有关,孔子明显的是告诫齐景公做国君要像个国君的样子—也就是说,他现在实在不像个样子。
0 w0 `9 Y% m5 e! ]2 }+ a但是,齐景公的理解能力显然受到他地位的局限——他的屁股决定了他的脑袋——他想到的君君,大概是作威作福,臣臣,当然是服服帖帖。于是,他高兴得眉开眼笑:“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糟糕的是,现在很多人读《论语》,理解能力和齐景公一样。+ B) a! P7 z6 c! j' |
3 C, c: v5 f' ?! [
孔子还有一个“七教”理论。2 ?/ Z8 x/ ?2 ^+ u/ M
3 |* u C# A/ V- V- r S1 h2 l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
( n! ^& w7 V; x( h; X r
9 G4 B `4 N/ O' A" K什么意思呢?就是上面敬老,下面才孝;上面尊长,下面才悌;上面散财乐施,下面才宽厚待人;上面亲近贤才,下面才选择良友;上面爱好德行,下面才不隐瞒实情;上面厌恶贪腐,下面才耻于争夺;上面廉洁谦让,下面才讲究节操。
\% `9 p2 g0 A. p5 P+ g# V
& Z; ^. F- T7 F- q% M, U8 `一切都取决于上面!
( i! W0 e: W7 S8 E1 l5 ]0 v+ N! j) E' p- G6 B" |3 I
所以,孔子下面接着说:
0 q4 p w7 N: S% U
( C# K, J. g! H( ]% ]% W0 Z( r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孔子家语·王言解》)
2 z3 L. `: `$ E2 c/ f( d" ~6 r& y( R: J
上面的人是人民的表率啊!下面好不好,全看上面啊!& g$ K0 G3 B% N5 G! g+ Y- u
9 x" w: I5 U3 s! ?5 e" d7 C* G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20.2)! a9 K* `' B' {. [$ _% [9 s
: _4 C# z K: @/ l0 W
孔子晚年时,季康子曾经问孔子一个问题:“我如果把那些无道的人杀了,然后逼着百姓去走正道,怎么样?”' O9 B$ z3 ~1 o" h( d" T0 d, ^
- A4 v @ Q- E, e' k9 z5 t( n7 |
孔子的回答是:“子为政,焉用杀?”; }& y( O$ B/ A* [# N
. ]* U" t9 }1 N; w2 A你搞政治,怎么会用得着杀人这种手段呢?“子欲善,而民善矣。”你自己如果做得善,老百姓就会善。
, t/ V% I$ F! ^8 V/ J7 Z/ K
5 ~; w; S G+ J3 X接下来,孔子说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名言:
4 p/ P1 y# I- k/ ~; z
! r, b$ a3 F( @) Y3 E, s' m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 [7 X2 q' @5 k% F' E, z% Y9 i7 p, X& l$ x6 j+ t9 J2 D A7 }
君子的道德就像风一样,人民的道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所以草往哪个方向倒,责任不在草,而在于风。, D( `0 J1 @: F1 r: e {7 x
) v6 ]' q4 z7 J# F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怎么样,道德水平如何,道德风气如何,责任不在人民,在于统治阶级。
8 O- O% w' p4 s* k* t- c8 `" y) m$ T3 F1 v7 g# O
有一次,季康子觉得鲁国强盗很多,很忧虑,就问孔子怎么办。孔子的回答是:“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为什么有那么多强盗?是因为你自己骨子里也是这种人!你也贪婪!你也是侵夺他人、侵夺国家的大盗!假如哪一天你自己不强占人民的财产了,那么人民也就自然会变好了,责任还在你身上,不在人民身上。
2 }+ e: S" z4 S/ y7 {
* |6 R% `5 p2 S孔子曾经讲过一句话,非常好,可是我们一般的理解,都理解错了,或者是理解得很肤浅。哪一句话呢?孔子说:
: {$ j% @3 m! r! V. r* J$ Q8 A/ i& Z, L" a5 I1 d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 `1 r; t* C- T _, f$ _1 y+ [+ M
2 s+ K( {9 a/ M
这句话讲得好,但是我们一般人怎么理解的呢?很肤浅的理解是:君子讲义,小人讲利。% O' K. u- G( P4 j8 i( i, v
/ ?6 Y1 s/ t1 t
好像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的表扬,对小人的批评。甚至作为一种标签,讲利的都是小人,讲义的才是君子。
% T" W1 w- a+ B* n: b8 [0 N* I! D; K* ?
实际上,孔子的原话不是这个意思。9 p3 a; S' o# }& g* r; k7 N2 A
4 }7 T6 J) U4 w3 ^) q( \- M
首先,“君子”在这里不是指道德上的好人,而是指地位高的人;“小人”在这里也不是指道德上的坏人,而是指下层人。
+ D+ \0 K# B2 k0 N2 s/ w% ^“喻于”就是告知、说服的意思。
6 T7 q* e% C! P; W5 ~2 y+ A$ _3 s, F( K B$ A9 j3 N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君子,要用义来说服他、要求他;对小人,要用利来引导他、鼓励他。对君子,告诉他义在哪里;对小人,告诉他利在哪里。以义要求责难君子,以利鼓励诱导小人。+ G6 O& E' v, _( E6 ^9 `
) {5 G6 t" @& {
道德出了问题,责任在哪里?在上层。要和谁讲道德?要对谁要求道德?对上层。跟普通老百姓,应该告诉他,利在哪里就可以了。
+ i, q4 ?7 O- Q$ L2 ^/ V
. \1 i# I0 T# s* H T6 p$ U上层人要承担道义,下层人要关注权利。: P5 k$ i( `1 c3 v" N1 S7 R
) L* X3 c9 w6 R$ V0 U9 ]# e2 G不对普通百姓讲仁义道德的大道理,这是一个读书人的良知。
: V2 Q6 Q) _- G2 E, q, ~& p% M- K) z" R. }# `$ B7 g
实际上—0 ^7 @4 N- X0 i! R# q6 ?/ A' E; O
2 H5 U' G) m- f
苛上不责下,孔子之政道。9 g6 L& K7 |! [/ m- |
律己而宽人,孔子之友道。 h' t- A: n$ Q! a# ^
! f0 |5 ] R% f! F u$ g% e一个人,只要他坚持下层的立场,就不可能是一个什么“忠君”主义者。事实上,孔子本人也不是一个忠君的人,否则他岂能抛弃鲁定公而去周游列国,照后来那些头脑冬烘的儒生的所谓“忠臣不事二君”的观念,孔子岂止是“贰臣”,他不知侍奉过多少君主,不知是多少臣了。3 u; @ O) u6 l/ N
f- T6 k: J- B% b2 [; _: j5 M
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被公子小白逼死,管仲转事公子小白。这样的“不忠”,连子贡、子路都对管仲有意见,但孔子肯定他,甚至称他为“仁人”。4 e6 t G# x; Z3 q, g5 ]
/ F# Q5 u. L* @是的,孔子只忠于自己的职守,忠于自己的道义,忠于自己的良知。8 H4 s5 j1 Z" r6 |4 }6 S m/ e$ ?2 \ Q
4 j: S: S5 s' m5 c+ G0 Y* K+ C他要求我们的,告诫我们的,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