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2|回复: 0

给柞里子:被误解的孔子之一 孔子是个官迷吗?(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3 20: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一次接受一个年轻记者采访,记者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我愤怒而愕然。愕然的是,她如此年轻,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愤怒的是,她怎么用这样鄙夷不屑的口吻来和我谈孔子。稍微冷静一下后,我直视她的眼睛,告诉她:你一句话有两个错误,知道吗?9 a* [) b, Z- S" E: }
$ T; Q; b: F; g9 f# n
现在是她愕然了。我告诉她:你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双重的强加于人。首先,你强加给我们一个所谓的“事实”:“孔子是一个官迷”。其次,你还拉来大家一起做你的附议,也就是说,你不仅自己认为“孔子是一个官迷”,而且你还认定所有人都这样认为,从而造成一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效果:“孔子是一个官迷”于是成了一个人人承认并皆知的事实。那么,我告诉你:第一,也许你这么认为,但并不是“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比如,我就不这么认为。第二, “孔子是一个官迷”不是事实。: y+ `" T5 C* a: c
事实是什么呢?
" w! L5 r! g$ ^# @- b0 u" B
) s& A$ x& z! d首先,“我们”——从司马迁到今天的诸多孔子研究者——都知道孔子大约在20岁时就已经开始“仕”——也就是做官了。那一年孔子生子,鲁昭公给他送了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联系到三年前孔子赴季氏家宴被阳货赶出,我们说,孔子的“士”的身份随着这条鲤鱼被送回来了。还不仅如此。鲁昭公这样的抬举,表明这个20岁的年轻人出类拔萃,被上层社会认可。所以,接下来,顺理成章地,他就去季氏家里做家臣了。家臣就是官啊。因为,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个“家”,不是我们今天的人人有家的家,而是指一个世袭了很多特权和政治地位的“家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就是“官府”,季氏当时是执政,他的“家”,就相当于鲁国的“政务院”,阳货这样的首席家臣,实际上就是“政务院办公厅主任”。那么,孔子去季氏“家”做“家臣”,也就相当于去鲁国的政务院做公务员了。1 G2 k6 p! N" ?( t9 z% A

6 v. a8 q) d9 K  W! ~0 {% |, {孔子在季氏的政务院至少做了两任官:委吏和乘田,而且做得不错,很有政绩。“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孟子·万章下)到最后,甚至可能还做过管理祭祀、礼仪方面的较高级别的官,可以入太庙,可以参与会见国宾。这样一直到30岁左右。. o6 M  d* J1 [. p

- e; K4 ~! m5 W- L; E# o按说,孔子在政务院一做十年,要政绩有政绩,要资历有资历,要人缘有人缘(他个性好,温良恭俭让),等待他的,就是升迁。可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十五岁就“志于学”的他,为了自己的“学”,也为了辅助别人的学,为了自己“明明德”,也为了“亲民”(朱熹解释为新民——也就是教导人民),他突然辞职了,租几间民房,招几个学生,做私立学校的校长兼老师了。% g" A' ]( E! x
放弃高官(至少是做高官的前景),厚禄(此时他的收入一定远远高于他办学的那点学费),去从事私人教育,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8 v  ~1 g# `4 G. |$ O3 m0 b( h  h/ M

' k/ \+ k6 ]% v8 @4 u8 t7 Z从此以后,一直到50岁,20多年的时间里,孔子就安心地在他的学校里,和学生们在一起,“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切磋,琢磨,讨论仁,讨论义,讨论政治,讨论成人,讨论君子小人,讨论出处穷通。心无旁骛,任从时光流逝,花落水流,青春不再,暮年到来。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 b- n- W8 |& L  }* T+ K' G
) ^5 }8 H4 I/ {$ z" \4 A8 u) ^$ d( A此时,鲁国的政治状况愈加令人担忧:一天天衰落下去的国运,强敌环伺;一天天混乱下去的政局,贼臣弄权。这时,孔子出山,挽救国家,已成朝野的一致吁求。于是,有贵族责怪孔子:“子奚不为政?”——你为什么不出来从政?孔子一笑,说:“《尚书》上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从事政治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 w& Q( Q7 ?% }" o& Q6 M/ K! n; K) J
/ q- s+ J% P0 J4 S& @
有弟子子贡的旁敲侧击:“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入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孔子敷衍道:“卖它吧!卖它吧!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哩。”
% R6 Z' k. i$ N& r$ ^  W. @- M# ]2 y4 i; i- H
甚至,最为可笑的一幕出现了:那个曾经把17岁的孔子从季氏家宴中赶出来的阳货,此时挟持了鲁定公、季桓子从而把持了鲁国大权,他也逼着孔子出来做官,还上演了一出“送礼逼人回访”,威逼孔子做官的活报剧。
' x: G; I# E6 n8 t' T, m8 z0 C5 z7 D3 \" J  G
他先放出风声,想让孔子去见他。但孔子装着不知道,不去见。他没办法,便乘孔子不在家,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按那时的规矩,大夫给士送礼物,如果士不在家,没能在家里接受,就要回拜大夫。他就要用一只蒸熟的小猪来换得孔子的回拜。他精于算计,孔子也不傻,孔子也打听到他不在家,才假装去拜见。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说是巧的很——孔子在路上遇到了阳货!6 R. N/ i- ^) `5 x/ T. O" q" E
0 g6 J* I+ C: f- ~: o& F1 c
阳货此时权势炫赫,说话的口气也冲:“过来!我对你说!”——“一个人收藏自己的才能而听任国家混乱,那叫仁吗?”——道理很正派,孔子无奈,只好说:“不可。”——“那么,本来喜欢从政却屡次错过机会。能叫智吗?”——理由也对。孔子只好又回答:“不可。”——“那你还等什么?”阳货这时已是图穷匕首现了:你还不快到我这儿来报到!孔子只好虚与周旋:“好吧,我准备去。”' |- O3 N" x( k$ H, e- f) p3 B( I

5 S8 s# q1 H7 J+ x8 E2 x$ I这一段对话,阳货一心要逼孔子出来做官,他的每一句话都咄咄逼人,而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在敷衍。一个急切而带威逼色彩;一个懒洋洋很无奈,却又不能公开绝裂。阳货极刚,孔子极柔,极刚遇极柔,竟让阳货的拔山之力无处施放。孔子没有冒犯他,没有拒绝他,但也没有答应他。到最后,阳货只能悻悻而退,而孔子则施施(音yī)而还。
. B( H/ Q# e1 K' w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3 P! q- U7 r, o/ v( w4 {
& w# [7 Y! z. e' ^# a不久,阳货倒台,鲁国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政治动荡之后,急需有人来收拾残局,收拾人心。这时,孔子出山了。从51岁到55岁,四年时间,孔子从乡长做起,一直做到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最后,甚至被季桓子任命为他的助手,相当于政务院副总理!
0 z; b5 f. S" |* c+ C" B* u' G
% k+ _8 d/ g" i) y4 p  f8 ]1 I在那样的时代,在鲁国这样特殊的国情下,这已经是士人做官的顶点了!
/ z4 v' p2 \  j2 C6 n) P: X7 J: e" {2 r) `
可是,就在官运如此亨通之时,孔子又不干了!他离开鲁国,以五十五岁的高龄,坐木轮车,走坎坷路,颠颠簸簸,周游列国去了!- i5 J; L# b$ f5 n0 \

& B& _5 {  n4 m3 l/ Y5 R8 [3 e, j有这样的“官迷”吗?* `3 p8 M& b# ?! ^
. B) l$ T, I2 Z6 X  N0 A' p! [# n0 `( N
有人会说,不是他不干了,是人家不让他干了。6 ?. X( e/ J9 [* x! n4 G

: T- l( n4 R) s8 \* u那我们来看看这不让他干的“人家”都是谁。# K8 B* V0 ?8 i; Z/ M

1 `! X' R+ Z3 b# a此时,鲁国政坛能够影响孔子“官运”的,不外乎四个人:
0 m) ^. }+ r( A9 O4 d2 a. w鲁定公,季桓子,孟懿子,叔孙武叔。
' r* [/ q- ?# D: u鲁定公特别赏识孔子。他们还有是心照不宣的政治同盟。
9 W  i. T4 _2 G  b, W: E$ J% P季桓子特别信任孔子。不然不会让孔子作他的助手,而且,做了助手之后,孔子是“行乎季孙,三月不违”,非常融洽。
  u0 S0 ^: u. ]# m) N  \2 J孟懿子是孔子的学生。
7 j$ p" l# P2 i. v如果说有人不喜欢孔子,那也就是叔孙武叔。# g2 _7 ]' F& D) H1 Y, h
如果孔子是“官迷”,他难道不知道搞定这些人的关系至关重要吗?或者,他搞不定和这些人的关系吗?! x3 c0 @8 K3 o; k+ r/ ~
他做了大夫后,强君抑臣,堕三都,得罪三桓,弄得自己离开祖国,漂泊列国之间,颠沛周游之途,有这样不会做官的“官迷”吗?
/ b5 j* X; ^9 L+ K0 i0 e) p
7 N0 ~7 a% C+ }# g( W: Q孔子周游列国14年,去了7个国家,又有人说,孔子是找官做去的。
! C: `/ j( t' a( G4 U# f* P" [/ X- \" C: e$ y
这在逻辑上就不成立:如果要找官做,他何必离开鲁国?在鲁国他不是做得好好的吗?
" t9 Q* q# t2 d8 {1 |! G+ a/ F+ N+ c' I4 z/ H% C
《论语·微子》有这样一条记载:0 i6 s7 p' o0 {" c: n: {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 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w4 d: n' O2 d3 L$ A2 r
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免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为了保住职位而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N4 {/ \' s7 d8 d% o
- A6 K4 O& }3 ~
《论语》把这一则编入,岂不是在说孔子?9 B5 D9 ?) d' N! h' Y& b9 I
- _1 t% P, \6 a, q1 Y! f  ^
那么,孔子在列国之间周游时,是否就是没有做官的机会呢?2 x. E& W! ~7 m, U. O9 u9 o3 N
. E! I7 J! i* K, \) }" \( u
孔子离开鲁国,第一站就是卫国。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
  O$ W0 u" P, H9 z
4 N% G3 ^7 N) T$ X, L) g  F3 P“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 o% M: w9 t- n- S% }# {. L; n3 h6 s3 g( ^4 o" j& m# b
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六万,即使是六万斗,也折合72万斤的粟米,这实在不是一笔小数字,所以,孔子在鲁国做官,请原宪做管家,与之粟九百,原宪觉得太多了,要推辞。孔子说:“不要推辞!拿去周济你的亲戚同乡吧!”这样的高官厚禄,一旦弃之不顾,实在非一般人能做到,更非“官迷”能做到。( e7 U2 n: V7 _  L  k: G" ^

" F2 Y2 i- D  F& ]; z第二,卫灵公毫不犹豫,也给孔子六万,那不也就是希望孔子在他卫国做官吗?谁说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做官的机会呢?要知道,孔子此时,是当时列国之间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礼学专家,门生遍天下,是各国竞相争夺的高端人才啊!他离开鲁国,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把鲁国治理得蒸蒸日上,日益强大,使得齐国深感威胁,于是使用反间计,美人计,使得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如果我们把列国比作公司,那么,孔子就是最著名最成功的CEO,曾经使一个小公司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业绩辉煌,直接威胁到了齐国这样的大公司。这样的人,他还怕没有岗位吗?
6 Q: q3 m% O. ~- e
: q7 i" j* k, v) [6 ~: Y他后来确实一直没有得到过什么官职,但那不是别人不要他,而是他不要别人。正如他后来对卫国执政大臣孔文子所说的“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他就是一只择木的良禽,而那些诸侯并非他中意的能够托身并侍奉的善木。卫灵公在给孔子六万俸禄之后,就问过孔子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d; \+ W. P3 V
: M/ D8 x3 [0 Q2 w$ r& i) D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
# [/ J% A- Y# x/ i7 |8 m" a" Y. M6 u; y' Y& [  G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怎样列阵。孔子回答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我没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 {6 L$ H) y3 J; d! [9 x( k
9 q  ?: i$ P/ h$ r
原来,卫灵公此时奉行“先军政策”,置民生于不顾,只想着发展军事,到处挑衅。他问孔子战阵之事,一方面是因为孔子是这方面的专家,在鲁国也指挥过一些平叛之类的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他是借此试探孔子:你是否赞成我的先军政策?9 i3 a) z1 x# Q
" ]' h. T: j: _
孔子当然明白他的用意,如果支持他,就有官做;如果反对,就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孔子这样的仁德之人,怎么可能支持他的这种涂炭生灵的政策呢?于是孔子明确表态:不支持!) m2 U4 X- Q# m1 K' Q9 Q7 l

- y9 X, b  K7 C: m, g7 g7 {于是,第二天,孔子见卫灵公,卫灵公仰头看天上的大雁,不看孔子。孔子遂行。& |: l1 Y& m( s" q7 G, ?* D

8 {+ d' a( l* X. S( ~5 ]+ f天下有这样的官迷吗?0 x! |* d) P' J9 C. i, A2 D  t& X
# M" l  q+ v' d5 F7 W/ K+ y' P, u
孔子当然不反对做官,也愿意做官,但是,正如他的学生子路所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那是为了推广道义!- x9 d& y0 O8 U
说到“仕”,我们来看看“士”。
% R3 u. v4 P7 D6 b% s
9 K0 k. c; s5 G& ?) [我们知道,士在孔子前,只是一个社会阶层,而且是一个患得患失的尴尬的阶层,儒在孔子前,只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委琐卑贱的职业。
* b+ F5 P! j0 t# K* n; S* u6 `( r1 r, }9 E+ C  q
士而仕本来是士族子弟的唯一正当出路,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法可以看出两者的必然路径:士族子弟一旦成人,就是仕。“仕”就是“士”的成人形式,所以,偏旁为“立人”。但是,孔子改变了这样的现实:- Z( J0 n9 j$ w6 P  c" s2 k
; a( U* y5 g, @1 `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言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篇》)
! i- G" o% y+ ], h! s$ X7 l. L' s; K; P) O
在这段话里,我们惊讶地发现:从政之人,仕,反而不是士。士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品格,而不是一种身份了。值得注意的是,如上所言,士本来就是一种社会阶层的称谓,这明白无疑,本来无须发问,就如我们今天无须问“何为公务员”“何为农民工”一样。但子贡为什么要对一个本来明白无疑的问题发问?这问本身,就说明了,孔子已经在对士进行重新塑造,赋予士新的内涵,子贡此问,问的就是孔子所要求于士的新内涵,新品质。$ E7 Y2 C, e: f% v; e2 V5 `& b5 m

/ m7 s% [9 H1 r9 A" t- @7 `0 t  j值得注意的是,子路也有此一问:
4 h5 E; C+ S. f* {* m# H, T
4 N' O$ a8 X$ ?: W+ R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子路篇》)
, K! j! E. k1 R+ s. _
* j2 ~  _+ \  ]子贡是个外交人才,所以孔子特别提到了“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子路性格刚直粗野,所以孔子特别嘱咐他要搞好朋友和兄弟之间的关系。可见,孔子是在塑造士的品格。孔子所办的私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学”——大人之学。在这样的“大学”里,他超越了知识和技术的“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加入了培养情怀、眼界、胸襟的“大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x; j' z' j" D0 P6 W

" t9 ?* \$ J3 K4 \* q( D我们看《论语》,孔子和弟子们讨论的,几乎没有专业,没有知识,更没有技术,有的是什么?是有关价值的讨论!唯有一个学生问他技术问题,被他骂回去了,那就是樊迟学稼:% z' f! z( D6 j+ [, s
& M, ^1 y: K  H& I& P: D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篇》)4 P# c& j' t" }& C

( g+ n& r8 C& \' Q孔子这三句话牵涉到三个词:礼,义,信。这不是知识,更不是技术,而是——价值!
& f. l7 M& h/ u2 W3 x3 G( N& m
经过孔子的重新改造,儒士的面貌焕然一新:* f. W* Y* x, y8 x3 W8 p6 k2 O3 `
7 P  F5 J3 e5 h; m. V$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
2 e( U5 M8 B& p; H. |$ h* T7 W, P  ?6 o" i2 [: F( X1 M" Y8 z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
; z$ b! ~( n1 ~" Q6 t1 _# i  V4 V$ b. Z$ m* `  C+ i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篇》)/ i$ K! |5 a  E& Y1 ]  k/ W
, S5 k# [, t+ [3 Q" V0 K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
+ |) |# L8 d7 B; v1 C! b! I8 y! p6 C+ ^- _. g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篇》)
  M/ h5 {1 R, U9 q3 P0 E) c/ y+ p6 I) M) C4 F: r3 F. P5 x4 u) ]; c
从此,“士”的人生目标不再是“仕”,而是承担价值:: O: M5 C0 T1 ?! v

- c7 `' K" f9 Q/ P% l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
! l7 R6 F  d* d
% [. L. L, L4 \$ [; z2 x& B& [; i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篇》)+ Z9 [- o! S8 v' \( N9 g
2 k" |4 }( j1 I1 k: q% `
故而,孔子 “君子不器”的主张,就是对传统儒和士的否定,是新兴儒和士的道德宣言。钱穆先生亦指出:“惟自孔子以后,而儒业始大变。……惟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儒,勿仅为职业儒。”
4 q& T  W! a5 v
$ N- C, ]* k6 c2 m1 \  v$ s6 C* c' O2 G所以,孔子不但不是“读书做官”传统的开创者,恰恰相反,是“士”而“仕”传统的终结者。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仕而优则学”,士的核心使命和定位都是“学”,而不再是做官!$ T' k0 y6 J;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