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89|回复: 1

[欣赏] 黄庭坚书画理论对宋代蜀学的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13: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庭坚书画理论对宋代蜀学的贡献* Z" P! }2 \$ P
———从苏黄对比谈起. q  Y* P5 g0 z1 m: e. t9 Z( S: l1 O
邱世鸿# }" {& |: l$ s  J( @8 v) a( o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6): h8 X9 I& a# n7 c4 W

3 [" e- z! D$ o6 |7 `$ ?" t黄庭坚一生与苏轼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书法上有“苏黄 ”并称的美誉。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 ”,黄庭坚以诗文名满天下。本文想从北宋书画理论角度来谈谈黄庭坚对蜀学的贡献。黄庭坚书画理论与苏轼书画理论的对比:
" X* [* S% l2 f$ y; T1 ?% m! f" e: I
一、黄庭坚书画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苏轼思想& m# B" Y& N" y3 q
0 ]. v1 C% @" i& \
北宋以苏轼为首的“蜀学学派 ”异军突起 ,在北宋晚期辉煌灿烂 ,代表了宋学的最高水平。北宋从哲学体系看 ,蜀学不如二程所建立起来的“洛学 ”那样有完整的体系;但从文艺理论体系看 ,“洛学 ”自然更不能与蜀学相提并论。蜀学的贡献就在文艺观上的巨大突破 ,将宋学精神发挥到历史的高度 ,旷世绝响 ,至今令人回味。黄庭坚作为“蜀学 ”中的坚强后劲 ,其功不可没。苏黄有许多相似处 ,如主张“无意自功 ”,“胸次历落 ”,“积学为书 ”,“书贵独创 ”,“自然清新 ”等 ,继承了欧阳修以来的论书画传统 ,文道并重 ,并且生活经历也颇相似。苏轼在提出许多新奇、杰出的书论时 ,也有不少过偏或易于被人误解的观点 ,黄庭坚则提出相应的主张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苏轼书论 ,力求“深稳 ”,显示出冷静的理性精神。
: @* n& X/ \1 T  C6 _
7 S7 C. X$ w9 T, C" t- k, O(一 )完善了“有法 -无法 ”的用笔体系
5 [$ u8 D, v0 b3 a! e0 F, R! S  ^7 y" Q8 J( Y: z
苏轼的自然观是他天机感发 ,随物赋形 ,放笔挥写的结果 ,往往表现出豪气流转 ,妙手天成的特色;黄庭坚主张通过锻炼达到平淡 ,锻炼和运用法度而获得自由 ,强调内在学问对书画的影响 ,而苏轼更注重外在的“逸气 ”、“俊气 ”等对文艺的决定作用 ,喜欢从大的道理方面来论书 ,具有哲理高度 ,但并不适合初学者。黄庭坚更注重基础性的工作 ,强调法度、古法 ,正是对苏轼哲理论书的补充。就象他提出“夺胎 ”,“换骨 ”法一样 ,是为了纠正“意造 ”和“做作 ”的缺陷所作的努力。对“有法 ”与“无法 ”的探求 ,是宋人对书画问题的一大思考。黄庭坚认为“楷法高妙 ”,草法才能进步。苏轼认为“通其意 ”,“形理两全 ,然后可言晓画 ”。苏轼喜欢骏快爽意的书风 ,而黄庭坚求“深稳 ”,一外向 ,一内向 ,正好构成两极。互相补充。这是对“有意 -无意论 ”的自然观的具体化。黄庭坚在技巧上重视“有法 ”,但在风格上要追求“无法 ”,统于自然和“不俗 ”。6 a; Y5 t7 R$ k- J- x+ I( S
/ ]: V0 U4 t6 {# W3 @
(二 )对“文 (艺 ) ”,“道 (理 ) ”的关系拓展& S% p$ L8 N; C- W5 h# m/ I
9 r; k* m0 _2 N  q1 x- r1 r) s
蜀学对于“文 ”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视之如金玉;但又不废“道 ”,而能“文道并重 ”。在北宋“道 ”被重视 ,而“文 ”多被道学家所轻视。苏轼继了欧阳修的“重文并重 ”精神 ,这已说明了“蜀党 ”所代表的“蜀学 ”的“文道并重 ”传统。
  Z! e. p5 r' W
5 o' j+ o( ~  B4 b3 k* G; s+ \. c黄庭坚很好的秉承了苏轼所开创的重文道并重的传统 ,阐发更为具体 ,他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 ,把“至大至刚 ”的“浩然之气 ”与清心去欲、随缘任运的处世态度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既坚持节操 ,又超脱放达的人生哲学。所以 ,他要求的艺术境界是超然无住的。在书画理论中 ,我们能了解黄庭坚的“道 ”更偏向儒家思想 ,这正与他的诗文中所体现的现实关怀是一致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3: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发展了“韵胜论 ”、“胸次论 ”、“巧拙论 ”等观点* P. F( I- s$ o- ?' [
5 w- U7 x# j" j% O; o4 J. ]
(1)韵胜论是黄庭坚最重要的文艺思想。
( q" h; ]9 G$ u
3 ?+ c: p* Q  i* F9 N虽然在六朝时期 ,谢赫《古画品录 》就提出了“气韵生动 ”的法则 ,但对“韵 ”的内涵和外延并未作出规定。黄庭坚所倡导的“韵 ”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 ,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俗 ”之谓韵。/ Y; y# o& ^; y7 @' Z& R
0 m5 V  r. W& P" l- D# V4 G
苏轼《传神记 》云:“凡人意思各有所在 ,或在眉目 ,或在鼻口 ”。并未提出“韵 ”字 ,而黄庭坚将苏轼的意思化而用之于书画评论。“韵 ”在黄庭坚眼中就是“不俗 ”:一要脱离“时风 ”;二要“胸次高远 ”;三要“胸中有书万卷 ”。黄庭坚论“韵 ”总是与“不俗 ”联在一起。如“无尘埃气 ”,“出于笔墨之外 ”等 ,尤其是文人画在苏、黄那里得到长足发展。文人画之追求笔墨意趣 ,清远神似与诗中之神韵独标可谓异曲同工。苏轼论鲁公书法 ,推重其“人品 ”和“变法 ”精神;而黄庭坚却认为鲁公是“笔法超逸 ”,“萧然出于笔墨之外 ”,实际就是有韵 ,气节高 ,书品高 ,所以能“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 ”。黄庭坚自觉认识到艺事的精深华妙 ,风格的超迈流俗 ,归根结蒂取决于作家的思想道德修养 ,这反映了宋代新儒学的整体追求。
. k6 x! ?- s. G" Z
! E! M  @' U: \: H(2)“胸次论 ”是黄庭坚学养论、韵胜论的综合反映2 ]  k$ |+ @& t( T8 N  C, K3 z* Z
/ A/ U4 k# J" L
新儒家追求“浩然之气 ”,对心胸和襟怀比较强调。苏轼追求的是“意 ”,外在的“势 ”多动感 ,故求其神骏 ,爽快;黄庭坚追求的是“韵 ”,是内在的“味 ”多静态 ,故求其不俗 ,雅逸。二者互补成为蜀学占领宋代文艺理论制高点的完美保障。黄庭坚在《道臻师画墨竹序 》中提出“不加丹青 ,已极形似 ”的观点 ,对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即韵的强调 ,实际上是追求已种独立超然的人格。% X1 k; G, S0 `

! J( [( i0 r# [8 d: X; A" f! Z(3)巧拙论是黄庭坚由华返朴的新观点5 g$ M- L' l9 c! M

8 O. w. R( P3 O* @黄庭坚《李致尧乞书书卷后 》云: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 ,如新归子妆梳 ,百种点缀 ,终无烈妇态也 ”。此论是黄庭坚新论 ,苏轼未言之。黄庭坚对苏轼的“病处成妍 ”的辩护 ,也是认识到“病处 ”的“拙味 ”,有时胜于巧。他对苏轼早年“圆劲而有韵 ”,晚年“沉着痛快 ”的“天资解书 ”,甚为赞赏 ,因为他认为苏轼是天才 ,巧拙皆备 ,自然为宋代书中第一。他对时人不悟“巧拙 ”的辩证法的现象进行了批评。黄庭坚似乎在作多方面努力 ,融合两种风格。他的书画理论也是在作此努力 ,不失苏轼的豪放 ,但又更显理性和凝重。
/ |. N6 x' E! j1 M# \(四 )黄庭坚特别发展了“学养论 ”强调审美心胸很强调  _+ H7 Q' c, s% c. p* }$ H: U

9 }( v2 t8 ?/ G+ \4 M7 H苏轼在实践上开了“以才学为诗 ”的风气 ,黄庭坚从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奠定了“资书以为诗 ”的创作原则。从书画实践和理论来看 ,苏轼的理论无疑是一种“天才 ”论 ,而黄庭坚的理论更易被一般人所接受。苏轼强调“通学 ”,“诗书画引 ”融合以体的“文人画 ”本身就是学问贯通的象征。宋人重文治 ,所以博学之士甚多。书画作为最能体现学养的艺术 ,在黄庭坚手中更具有了“器以贯道 ”的性质。苏轼更喜欢“意气 ”所在的外向开拓。苏轼那种向外开拓的进取精神毕竟不是主流 ,它是少数天才的杰作。而大多数中智之人 ,必须经过向传统向古人学习才能进入妙境。这正是黄庭坚的睿智 ,他不愿误人子弟 ,而愿作扎实的功夫。黄庭坚的书画理论提出学养论 ,正是适应了时代思潮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