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97|回复: 3

[柞里子] 书法杂说(2)(BY 柞里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1 20: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柞里子:书法杂说(2)        7 s5 T( H( d# G: ?. c. g% t

0 o0 V* [1 B! B% Y书法溯源& R, a7 @: r9 ?1 r7 P1 R: L/ ?
# W2 @( d# n1 }' x: [' C  _) E. G
正像书法并不等于汉字一样,书法溯源也不等于追溯文字的原始。书法的源流以古文和籀文为宗,其次为秦书八体,再次为通行六体,最后才数甲骨、钟鼎和简牍。甲骨文早于古文,钟鼎早于秦书八体,简牍早于通行六体,甲骨、钟鼎与简牍之所以在书法源流上奉陪末座,是因为三者早已沉埋地下,其出土而为人所知、为人所效仿为一种书法的年代反而远在通行六体之后。古文相传为苍颉所创,苍颉相传为黄帝的史官。籀文相传为史籀所书,史籀相传为周宣王的史官。迭用“相传”,因为年代久远,其说之为真为讹,皆不免令人存疑。! B0 @6 c/ N) ]& V' t, c5 o! d" z

$ V* C- C: x6 a7 k7 D! k; x4 c或以为“籀文”即“古文”,其说欠妥。因为“古文”为对某特定文字形式的统称,而“籀文”实乃一家之书法。由此观之,称“籀文”为书法之始似乎更加妥当。古文早已失传,后世所谓的古文真迹皆为赝品。石鼓文相传即为籀文。六十年代石鼓曾在北京故宫展出,柞里子虽有幸目击,无奈岁在垂髫,学识浅陋,惶惶然如睹天书,姑妄信之尚且不能,焉能信口雌黄,辩其真伪。+ Q! J5 W6 g- J$ Y
7 F5 y8 c& w  V% E" v4 r
所谓秦书八体,曰“大篆”,曰“刻符”,曰“虫书”,曰“摹印”,曰“署书”,曰“殳书”,曰“小篆”,曰“隶书”。大篆即古文。虫书又称为“虫鸟书”。柞里子曾在某出土文物展览上见过一把青铜宝剑,柄上刻有“越王勾践”等数字,正作虫鸟体。殳书也见诸兵器,想必与虫书同为今日所谓之艺术字体。署书用于签名,摹印用于图章,刻符用于符令,皆为特殊用途之书法。3 P; a3 c( h# G1 }8 M" b# W+ z1 i

) w/ z5 r0 P$ a% y3 g' O+ {以上六体虽为所谓秦书八体之一,其实皆为先秦时代所创。之所以归纳于秦书八体之中,大约是因为此六体者,在秦尚通行,秦亡而与之俱亡。秦所创者仅有小篆与隶书两体。小篆为李斯作,隶书为程邈创。小篆之所以称之为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顾名思义,当是为大篆之简体。隶书本为便于史隶书写文书而设,故亦称史书。史与隶,皆指下级行政人员,尤指类似如今秘书一类之职。以意推之,所谓隶书,又当为小篆之简体。$ i% `: w' R. q  Y: b
8 [  d% q# E. |4 j! x3 L
小篆原本有六处石刻传世,分别为绎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与会稽。前四处皆在山东,会稽为今日浙江之绍兴,碣石所指不详,或以为在当今之河北境内。绎山石刻真迹亡于唐以前,杜甫有诗曰:“绎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可以为证。泰山石刻宋欧阳修、赵明诚皆曾目击,据说至清乾隆年间方受毁于火,今仅存数字。琅琊台、之罘与碣石之石刻早已不知去向。会稽石刻唐时尚完好,至宋则已不见诸着录。元代有摹本出,来路不明。除幸存的泰山石刻数字之外,小篆尚有铸造在秦权上的金文传世。3 k9 @" y. u, _+ Q7 E( B1 w* U+ b1 Z
! A4 Q2 A2 B& ?0 K; A$ i' @2 p: |8 r
所谓通行六体,指篆、隶、分、草、真、行。所谓通行者,指自汉代通行至近代。篆即秦之小篆,至汉大篆已失传,因而无须在小篆前加“小”字以示甄别。隶书虽始于秦,至汉方大盛。盛行到何种程度?汉谚曰:“何以礼义为?史书而士宦”。此谚不仅道出隶书在汉代盛行的程度,也反映出当时一些人对隶书盛行的不满。由此可见因简体字而引起的意识形态之争古已有之,并非始于今日。
1 @! b8 |' ~- F  ?2 P隶书在汉代又衍生出分书与章草。前者用于法令,后者用于奏章。分书既用于法令,可见分书在汉代已经取代小篆成为政府法定的正体,而小篆则已退居古文的地位,不再是日常实用的文字。分书又称之为八分书,因起笔与落笔取上下左右分飞之势而得名。' W5 M$ ~5 {9 S% g+ M

# M5 i$ o7 p, }% z汉代的隶书笔法原本平拙,这种笔法似乎因不为后人所欣赏而失传,现在一般人所谓的隶书,实为汉代的分书。章草既用于奏章,势必不能癫狂到难以认识的程度。事实上,章草的结构与写法都有一定之规,不像如今流行的草书那么大而化之、非凭借上下文难以识读。现代流行的草书当自行书出。+ t6 ~) Z, O2 H0 o8 G" b
; n0 {& y: z8 d' e
分书据说为汉末文化名人蔡邕所创,至于章草为何人所作,则众说纷纷,莫衷一是。唐代以前所谓的真书,即汉代之分书。唐以后所谓的真书,则指现代所谓的楷书。行书相传为汉刘德升所创。行书而兼有真书韵味者,称之为真行;行书而带草书笔法者,称之为草行。真行后代不多见,今日所谓的行书,皆为草行。4 S8 ?; k7 w" v: Z- e

- ^5 L/ x# k+ Z3 K% R2 x# _自汉迄魏初,碑文均用分书。真书之入石,始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以后真书用之日广,草隶皆望尘莫及。唐孙礼虔所谓“趋势适用,行书为要;提勒方幅,真乃居先”,恰到好处地概括了这种演变。
# O0 j0 S8 k/ T1 d9 I $ q7 G  q" g+ L& t+ {& N
甲骨、钟鼎、简牍清季以后出土渐多。无论写刻,皆非出自名家之手,但因其结构古朴浑拙,遂有临摹其体者,然至今仍处偏师之地位而未入书法之主流。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1: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柞老道的这一节要是附加点书法图说就好了,呵呵!
发表于 2010-4-25 23: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年前旧板桥 于 2010-4-25 15:10 编辑
0 X! F) ~$ _1 |3 X+ l5 A& K
! \; {6 E7 ?5 e0 `: a柞里子先生费心了,书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追求美的历史,柞里子先生的文字就是在向读者展示着一条中国特有的书法的美的历程。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3: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板桥兄啊,这位柞老道是个老学究,啥都鼓捣,嘿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