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49|回复: 0

[庄子讲记] 庄子讲记 齐物论第二 (七) - 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1 15: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 1 G( D" I3 C8 F3 Q% G4 O

! v" h6 s4 ^# W3 n0 D**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 * W& x9 x) H- \4 \$ D7 |

) D( K9 v5 S# d“啮缺”、“王倪”是上古修道的人物,都被列入《高士传》,称为隐士,道家称作是古代的神仙。他们两个的对话很有意思。啮缺问:你知不知道,天地万物有一个到了最高处基本是相同的,绝对的,同一的那个东西?王倪答复:我哪里知道?换一句话说,我不知道。啮缺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你那个时候你不知道的?王倪说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懂。那么啮缺就问:既然这样,宇宙万物的最高处是无知吗?王倪又说,那我也不知道。我们中国文化有一个成语,叫“一问三不知”,就是出自这里。( p" t$ W) V3 |, N/ q

4 I& W6 N+ I) K$ G" e+ q他们的对话换一句话:“你懂不懂得道?”“我不知道。”“你怎么不懂得道?知不知道你为什么不懂得道?”“我也不知道?”“那么世界上没有道,没有智慧了?”“那我也不知道”,一问三不知。
( P7 P$ f" i1 r; g6 Z% a; n; H. w% S5 j' F& G, f6 \& W) z2 D
辩来辩去辩不完
" T  w$ D# \; M* N; ]: Z. b- ]
, w& X/ F4 Z3 w4 H( y讲到这里,王倪就答话了:“虽然,尝试言之,你虽然这样问,我实在不知道,但是, “尝试言之”,不过呢,我给你讲。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庸讵知”是庄子的文法,创作的一个文章体裁。在中国历代大文豪的文章中,尤其是苏东坡的文章,常常引用庄子的 “庸讵知”,不过这三个字也没有什么稀奇,拿现在的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你哪里知道。 “吾所谓知之”,我如果告诉你这些我都知道,那知道这个“知”,“非不知也”,懂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是智慧的愚痴,他的愚笨就越厉害。“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那是真正的无知。 ' o% u- Q, x6 f# O) S- A2 X

- z0 y2 b' ?9 g6 H3 T8 P% m1 q4 b3 I“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他说,你哪里知道,我告诉你一切都不知道,才是真知道,就等于说,不知道的是真知道,知道的不一定是真知道。讲了半天,这就是禅。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论辩,尽于 “知止”;最高的智慧,最高的学问,尽于 “知止 ”,一切到了最高处,无知。注意啊,我们在座的学佛学道,你认为自己懂得佛法,懂得修道,懂得中国哲学什么的,你所认为知道的,就是你最不知的。所以,你修道不成功,是头脑懂得太多,太聪明就是最笨的人。人有本能的自然的灵感,那个真智慧不属于学问,思想、聪明的,所以智辩尽于 “知止”,这是我个人的结论,不是定论。再进一步,我们知道,人不外乎知觉和感觉,知觉思想到了最高处,完全宁静,无所不知里头,实在好像无知,那是最高的境界。$ h; p1 [. E0 Z" _

  D9 j% O9 Q  n  c; s现在庄子又把知觉与感觉连起来讲,他说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是答复上面的话。庄子借用王倪的嘴巴往下讲,看起来他在狡辩:
) @$ N% {7 t* U/ K# M4 i
$ m1 n4 [# `* f( T& ~/ n; Z2 @) }** “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 ** # a* z' ^: O( ?  |/ s" o1 J; g8 o
/ ^  P, W9 }, R2 j
“民湿寝”,“民”就代表一般的人。我们人在水里头,或者睡的地方太潮湿, “腰疾偏死”,慢慢地腰也痛,肩膀也痛,风湿病就来了,结果风湿病还害得你死掉。 “鳅然乎哉?”那个泥鳅呢?一天到晚在水里,怎么没有腰痛呢?也没有风湿呢?可见这个感觉不一样。 “木处,则惴慄恂惧,”如果把一个人吊在或挂在树上,会害怕掉下来跌死。 “猿猴然乎哉?”猴子呢,越爬得高越好,越挂在树顶上越好。你看庄子这个论辩很巧妙,人在湿地上睡久了,会得风湿病,而泥鳅生活在水中没有风湿病。人爬高了怕跌死,而猴子越爬得高越好。 ) Q3 B6 E9 E, B0 J
! K: o) a, k3 P* m9 z0 |/ `
“三者”,人、泥鳅、猴子,“孰知正处?”你说说看,哪个感觉究竟是对的?哪个是正道?知觉感觉都不同,换句话,秉赋的生命功能不同,习惯不同,一切感觉思想就不同。
& E# K" _6 W, ^1 |) T
4 \- K+ m' [. A5 a  k; b0 j**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
( n- V4 w# G8 w3 ?7 E5 t7 d8 t

8 E8 d  Z0 U2 l, G8 \+ k  B. \“民食刍豢,”人类吃什么?菜、饭、肉,素的荤的合拢来。 “麋鹿食荐,”“麋”是头上没有长角的小鹿,属鹿的一种, “麋鹿”吃草。“蝍蛆甘带,”有一种虫像大蜈蚣,喜欢吃蛇。 “甘”就是觉得味道很好。“带”就是蛇。“鸱鸦耆鼠,”空中有种飞鸟,很凶的,叫老鸱,喜欢吃死老鼠。 7 m1 K. q" F5 s( g+ S
( v; p3 j$ |+ ~1 T/ K, w
“四者”,人、麋鹿、蛆、鸱鸦,人喜欢吃菜吃饭;糜鹿喜欢吃草;蛆喜欢吃蛇;鸱鸦喜欢吃臭的死老鼠。四样东西比起来,“孰知正味?”哪个是真正的对呢?这是饮食的不同。
- I; s# S! \- o- D) ^
3 r7 _& N1 u2 W# t1 K+ X+ R**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 d6 _: j2 e3 ]; \! Y# |0 z: P" c6 M5 Z
“猿猵狙”,“猿”是猴子的一种,猴子有猿、猴好几种,有猵,有猵狙,等于北方的牛有黄牛、水牛的分别一样。猴子里头有一种猴,同性恋,以 “猵狙”为雌。“麋”和“鹿”没有父母、兄弟、姐妹的分别,互相交配。 “鱼”与“鳅”做好朋友,甚至于它们互相交配。这是生物的现象。庄子对于生物很了解,常常引用到这些东西。“毛嫱”、“丽姬”是中国古代的两个美人,大家知道她们长得很漂亮。“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鱼看见她们就沉下去了,鸟看见她们就飞走了,山里的野兽看见她们就立即跑掉了。% H* ~7 K( ]  E3 S

* g; T4 p7 C" A; ]9 r& j) ]7 d“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哪样叫漂亮?哪样叫不漂亮?你以为漂亮的,而别的东西认为不漂亮。庄子骂人家逻辑诡辩,而他的诡辩比别人还厉害。& L5 _, F1 Y% i  s
* O/ `# v; z- z, U& |  e- ]$ O" v
这些看似不伦不类的比喻,但是拿现在的观念看,都深有科学道理,庄子所引用的每一样东西,如果把专门的资料找来,叫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来研究分析,觉得庄子引用得非常对。总而言之,这里提出了三点:第一,提出感受的不同;第二,提出饮食的不同。其實佛经上也有这种比喻,只是同庄子的说法不同,譬如说水,佛经上比庄子講得还玄一点,我們看到是水,佛经上讲饿鬼看到的不是水,是火,所以饿鬼的口一天到晚都是干的,不敢喝水,即使他喝水,一进到嘴里也会变成火了。这个我們没見过,但有一點我们知道,不会喝酒的人喝一口酒,嘴里烧得要死,酒不能说不是水呀,怎么会发烧呢?还有,佛说我们人吃的饮食,欲界天以上的天人看到臭得不得了,当我们吃最好的饮食,天人都要掩鼻而过,看都不敢看,觉得人这个动物,怎么吃这样脏的东西?佛经上说的这些,“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因为天人我们没有办法找来对证,饿鬼也没有办法站出来证明。莊子的这些比喻,拿生物来研究,是有道理的。第三,提出人性好恶的不同。因此庄子辩论的结果,推翻了春秋战国一般的諸子百家的学说,儒家、墨家讲怎么可以救国,怎么可以救世,怎么可以救人,等于美国人天天讲人道,實际上是搞得世界上不人道,同一个道理。
; t: W. U0 C4 D/ ^/ u3 Y: X1 p4 r# b  w  l9 ?6 ~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 P5 w8 c1 D1 h+ l! W

4 i. C+ }0 Z5 m! H环境不同,感受就不同,教育环境的不同,思想观念也就不同,自己心理秉性也不同。有色盲的人,用正常眼睛看起来,不知道色盲的正常,还是我们的正常。等于我们到神经病医院,自己傻了,不知道他是神经病,还是我是神经病,搞不清了。神经病四面八方围到你的时候,搞了半天,发現我们是神经,他们是正常,你到了那个环境,分别不清了。但是你要搞清楚。7 E7 ?- z; X2 ]% X+ @

! ~& j/ ]4 a) }4 a- o$ r庄子说,依我看起来,你们天天讲“仁義之端,是非之涂,”辩来辩去,“樊然淆乱”,物质文明越发达,知识越普及,智慧越低落,人类的智慧越低落,文化越衰落。 “吾恶能知其辯”,你叫我来辩,我講不出哪里是真理?真理究竟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也懒得来辩。这一段话,是庄子借啮缺问王倪,王倪答复的话说的。说到这里,他们两个又对辩,作这一节的结论。
2 O4 S( b5 F( M) ^! o& }4 y6 B% j' u9 I5 @
至人的境界
' F5 K8 s- s* |" M& {, }
+ i* O! i2 x) X$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5 g% P  Q. `& k4 |! ^* ~% g

+ Z  |# m% P% e" E% Q- \啮缺说:既然你不知道人世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你不知道利害, “至人”都不知道利害吗?庄子这里提出来一个“至人”,得道的人。我们知道,庄子就人的价值,提出了三个名词,后来的中国文化道家道教经常引用,第一个是《逍遥游》提出的 “神人”,第二个在这一节提出的“至人”,后面还要提出“真人”。以庄子的观念,我们现在不是人,因为把人的本钱玩掉了,虽然我们活着,都在玩掉自己的本钱。人的本钱真做到会变成仁人,人变成仁人就超神入化,超出了物质的世界,升华到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我们人活在世间,没有达到人的真正价值,没有做到这个标准,道家叫做行尸走肉。我们是个尸体在走,里头空空洞洞的,没有东西,只是几十斤肉在街上跑就是了。但是人做到了,不是行尸走肉,那叫作做人。有时,同学跟我说笑,老师,你越来越瘦了,我说这是所谓标准的“行尸”,胖一点就是“走肉”。6 U; K) k1 n$ M

* Q3 K3 M! l- e$ C+ R庄子把“人籁”讲完了,下面由“人籁”又到了“天籁”: 2 r; y7 F( ~3 u) t0 G  ^
5 f( o; _# ]+ P9 q* d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 / Z6 d, T1 b& i8 z% V1 u
+ U' j* ^% W* a% j4 {2 X' i
中国文化里头,生命的价值,庄子在这里讲完了。我们做到了,印度佛教就叫成佛了,中国就是成神人了。
( h3 W& G9 l: x4 ?$ W
: k# D0 n8 L8 I6 F! V6 P王倪说,你老兄不要问这个问题,当然我们是普通人, “至人神矣!”“至人”是真正到了道的境界,已经达到神化。“大泽焚而不能热”,整个四大海洋,火山爆发,烧起来,庄子在上篇《逍遥游》提过,他觉得温暖,洗个澡,一点都不热。 “河汉冱而不能寒”,整个海洋,北极冰山化了,他觉得像吃了冰淇淋,到冷气间里坐坐,凉快凉快, “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整个地球震开裂了,山海动摇,海水干了,他一点没有感觉,也不害怕,觉得是小孩子把泥巴弄坏了。“至人”修养超神入化到了这个程度,庄子这么一写,中国后来道家神仙思想,《封神榜》等都是从这里来。# v2 X1 P. n+ L" P( G; W8 V

. ?0 V6 l9 A1 E, V4 P  t* n人做到了这个境界,不要坐飞机,手一招,天上的云就来了,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太阳、月亮拿来就是摩托车的两个轮子,就骑上了;“而游乎四海之外;”到宇宙外玩玩。“至人”修养到了生死同他毫不相干,他已经不生不死,物质世界的变化与他毫不相干。他当然不懂人世间什么叫是非,什么叫利害,不是不懂,而是人世间的是非,在他看来,犹如小孩子的争吵,跟自己毫不相干,就等于我们看蚂蚁打架,又等于看一群动物在笼子里自己闹,不相干。% c& N: u8 I, J+ @) k) F% H

2 ?% X( H+ I& A% f1 y9 B《齐物论》这一段,从“人籁”而到达“天籁”,把人的价值提到最高。道在哪里?每个人都有道,可是每个人自己丧失了。真正得了道,修行成功的人,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上面还有“乘云气,御飞龙。”骑在龙背上玩玩的。 9 x/ ~# y, m  l

1 e* q8 f$ n' H+ Q) ?6 \4 m4 D" h**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
3 _2 n" C* b9 T" S
- s7 w' |3 k8 |6 C- v**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
4 ~, |  X4 ]' q1 f4 Y2 X7 U

' l- w' K. D3 t+ a7 j9 f+ @孟浪之言 8 |8 w* @. c/ W% r6 x! g
+ f- F" K. ]& ]7 E
到这里,庄子又讲了一段故事,这是大家最容易犯的毛病。 ! L& u( J2 A& j* J; B
. i% X! @) Q9 E; @2 v+ ^( ]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 “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 0 k" E2 F$ M, P$ Y2 c
7 y! S, @3 ?9 c! t
“瞿鹊子”和“长梧子”都是古代道家《高士传》上的人物。瞿鹊子据说是孔子的学生,这里的“夫子”是孔子。瞿鹊子问长梧子:我听老师讲,得道的人,“不从事于务”,好像对于世俗的事务不需要管。这是我们一般修道人的思想,据我数十年之经验,凡是一有修道观念的人,这个人就废了,就完了。什么原因?第一,学道難,非常难,一般修道人认为 “从事於物”会扰乱我的道心,什么也不管,以为不管事才好修道;第二,修道本来是个自私的事,但是一般修道人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我要成道,想“乘云气,骑日月,”对不对?你们去研究,这是不是真的道?/ y) v+ v3 [% X% _9 Z& r% G

( n# J' W2 e% u: k4 i6 Z+ _瞿鹊子问长梧子:我听老师说,学道的人,不从事于世间的事物, “不就利,不违害,”好的事情不沾边,坏的事情也不管,真正修养到了这个地步很高。绝对的自我主義,在西方文化中叫做真正的自由,个人的自由主义发展到極點。可惜我们一般人没有学到 “不就利,不违害,”“不违害”就做不到,有“害”的地方就是要去,那就是《礼记》中讲士大夫、知识分子国難当头,见危受命,不怕祸害,我們做不到。“不就利,”修道的人,表面上万事不管,但是如果你传我一个道,对自己有利,我就磕头,你就是叫我龟孙子,我也干,虽然看起来很诚心,实际上做的动机却是 “就利”,对不对?佛家讲布施,为别人布施你的精神生命,基督教讲奉獻给大家,只要牺牲一点,对自己有害,就不干!对不對?0 ^4 h4 T$ w% c) a/ ~

! S1 U) _, }% T8 `真得道的圣人, “不喜求,”不喜欢要求什么; “不缘道,”不标榜自己在修道。大家注意,一般修道的人要求多得很,既要健康,又要长寿,又要发财……带个香蕉到庙子里拜拜,所有要求完了,香蕉带回来自己吃饱,总而言之,统统希求。还要大家看得起我,做起一副修道的样子,装模作样。
' \8 F* v8 \+ t( }
9 k# \# \. L" g1 @! G“无谓有謂,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你说他有所謂吗?看到他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不知道有什么目的,好像无所谓。你说他无所谓?他在世界上又活得很起劲,但是仔细研究,他虽然生活在人世间,照样做生意,照样骑摩托車,每天六点钟起床,匆匆忙忙地赶,晚上十二点钟才睡,而且忙得不得了,“而游乎尘垢之外”,但是他的心跳出了世俗的尘垢之外。
& Y3 H( D: f/ {) W# o  x
3 ^* ]8 n1 e, Z; |瞿鹊子说,我给老师那么讲,可老师呢,说我太孟浪,好高骛远,没有资格问这个话。我给老师骂了,但心里不服气, “而我以为妙道之行,”我认为真正得道的人一定是这样,“吾子以为奚若?”你认为怎么样?
* p( w, _7 s+ w
! @7 c. j3 G1 Y- t' R, M**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  H5 L/ Z, p3 n: o
$ D2 P3 e7 k+ j+ N
长梧子说:“你问的问题太大了,不要说你,就是我们老祖宗黄帝,得道的人, “之所听熒也”,你问他,他也会裝作听不懂,不是不知道,而是你问得太高了,不会答复你。 “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你的老师孔子哪里会知道。看起来莊子在骂孔子,实际上孔子也是用不知道表示不懂是真懂。
; ]+ W3 O! l& L7 [9 I
" \  n' e! @$ V' r0 k9 F“且女亦大早计,”你太急性了,牛吹得太早了;“见卵而求时夜,”看到鸡蛋,就想到明天早上公鸡会叫了,我会起床了,不要闹钟了;“见弹而求鸮炙。”看见了弹就想到明天我打到野鸭了,明天中午请你吃野味,你只不过子弹在手,还没上山打猎,打不打得到还是问题,所以老师骂你孟浪,不是真的吗?
& p& _. ]1 S# m1 l/ `
, S& G' L; y2 r' U注意啊,你看这一段,描写千古以来一般修道的人都是这样,打坐三天就想气脉通了,神通来了,再不然明心见性悟道了。有个学生曾经问我,老师啊,我在你这里坐了四个礼拜,一點都没有什么,我说这个楼上本来就没有什么,谁叫你来坐的呀。看到蛋就想到公鸡,看到了子弹就想到野味明天上桌子了,挨老师的骂是当然的。
! k9 @0 z3 H: {& A; U3 o. [" q/ U. ?; ]
姑妄言之姑听之 + ]4 W4 w5 f: V3 ]8 B

, \5 U8 E" B3 |** “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
: B  P" V( R- a; u
/ {1 Y0 s- Y8 z! n* R
长梧子接着说:“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你既然乱七八糟地问我,对不起,我乱七八糟地答复你,所以中国文化后来有一句成语“姑妄言之姑听之”,就是出自这里。你们年青人要知道,以前我们读书,写一篇文章,根据出在哪里?典故出在哪里?都要知道。如果不知道,老师就要把手心打肿。《聊斋》里头,王渔洋在书的开头题了一首诗: “姑妄言之姑听之,瓜棚豆架雨如丝,想来厌闻人间语,却话秋坟鬼唱时。 ”这是骂人的,骂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人,都是鬼。蒲松龄写了《聊斋》给王渔洋看,王渔洋准备出十万元买下稿子,蒲松龄不干,王渔洋知道这一定是个流传剧作,所以就写了这首诗。后来王渔洋依照《聊斋》再写一部,但始终不如蒲松龄之作,而这一首名诗却流传下来了。
3 v3 o. j) w2 B4 A
4 a2 j1 M; @( P这一段讲成道的圣人境界: * h  f7 Q6 H/ F9 ^7 S7 _

% ?% ^: e1 [# Y, x% }/ S; U% K“奚旁日月,”“旁”,是临近,可以把太阳月亮拿在手上玩; “挟宇宙,”整个宇宙他可以像拿手巾擦汗一样,扎在身边。真正得道的人能够到达这个境界。 0 z& _8 b+ n7 C6 w
/ ]) ^4 h# E. K5 D+ e% y
“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以文字讲,这三句话很讨厌。我们知道庄子上面提出有个名称叫做“滑疑”,讲 “滑疑之耀”,这里不用 “滑疑”了,用 “滑涽”,第一个字相同,第二个字不同。所谓“滑”,拿现在的观念就是不定,没有个固定的形态和样子,就是禅宗经常用的一句话,如珠子走盘。我们上面对 “滑疑”做的注解是非空非有,引用《楞严经》的 “脱粘内伏,耀发明性”来说明它。“滑涽”同“滑疑”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一样,只是“滑”程度深一些。“涽”字就是幽冥那个冥,“滑涽”就是空空洞洞,非常空录,没有呆板,比“滑疑”深一层,等于勉强一个比方,借用佛家的名称“寂灭的境界”。庄子说“为其吻合,”道修到那个境界,“心物一元”,心与物两个渗合,“吻合”为一;“置其滑涽,”已经证到寂灭的境界; “以隶相尊,”我们简单解释是完全平等,拿佛学的《金刚经》来注解是性相平等。到达这个境界,只有借用佛学来解释了,如果只用中国文化的文字来解释,起码要写几千字或万把字才能讲清楚,借用佛学来解释就简单明了。“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就是讲跟天地的精神相合,人和宇宙合一了。到达这个境界,使我们想到一个故事。+ A8 s& h- X! U) W2 `
- g$ }1 w0 I9 E3 H, @: N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刚出世时,就站起来走了七步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了两句话: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我们听了这两句话,很有一般宗教性的统治性的英雄气概,表面上看,好像是宗教教主自我推崇的话,如果真透过文字的意义,以佛学的意义来讲,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我”字,佛学本来标榜“无我”的,肉体是假借的房子,不是真我的生命,真我的生命暂时在肉体上。比方电能,通过电灯管而发亮,若通过录音机就发声,所以声光是电能发出来作用的现象,可以说,声光它本身不是电,也可以说它就是电,因为它发出作用的现象,电的能量通过声光,用过了就归还本位,就消散了。所以说人是无我,现在人本身是电灯管,好的时候,它发光,若坏了,就不发光,而电能并没有生灭,没有死亡,回到自己生命本来那个地方,你叫它主宰,神都可以,宇宙万物都是这个东西所变化的。这也就是西方哲学所讲的 “本体”,此 “本体”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是大家所共有的体,是大公无私的真我,不是现在私心占有的小我。释迦牟尼佛生下来所讲的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什么 “我”?就是大家自己这个“我”,“我”是什么?“我”就是心,心就是佛,不是宗教性的迷信,不是统治性的。庄子借长梧子答复瞿鹊子所讲的“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与释迦牟尼佛生下来所讲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同样的意义。3 S, A+ W5 O7 B4 G" a- |$ V1 C
  i3 t3 h, V! f1 R, h  i4 ]' D
中国文化自古相传,得道的人,把生命的真谛拿到手了,做到圣人的境界有没有?有的,不过瞿鹊子不可能相信,因此长梧子引用一段理由: “众人役役,圣人愚芚,”这个时候是得道的境界,并不是说离开人世间,另外有一个道,他是入世的。 “众人”就是一般人,“役役”,第一个“役”是动词,第二个 “役”是名词,就是奴役。为什么叫 “众人役役”?一般人活在世界上,都是被自己的欲望和身体所奴役,一辈子劳劳碌碌。像天气冷了快穿衣服,热了快脱衣服;饿了要吃,饱了要屙,忙得不得了,大部分的精神生命为身体做了奴隶。这就是 “众人”,佛家叫做凡夫。而 “圣人”境界不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笨, “愚”而“芚”,“芚”不是利钝的钝,“芚”是有生机的,外表笨,自己内在的生命生机充满。他是最高的智慧,他是 “葆光”,在“天府”中间,外面看起来“愚”。
, o7 c6 Q# }  _, f; [& D
/ Z; `( J; p) v# D  U到达这个时候:“参万岁而一成纯,”他超越了时间的观念,一万年他看起来就只是一刹那,他活一万年不过活一刹那。“参”是参和的参,如果写成“万岁而一成”,就统一了时间观念,活得很长,“参”者,参通、贯通、中合、融汇。“而一成纯”,到了万跟一一样,空间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他看都是合一的,“吻合”,就是一个,没有差别,也许活一秒钟等于一万年,活一万年不过一秒钟。因为时间观念完全是人的心理制造的,譬如人高兴,一天觉得很短就过去了,人遭遇痛苦的环境,半个钟头像过了一年。“成纯”,完全是一个纯清绝顶的“吻合”的境界。 “参万岁而一成纯”,参通了时空观念这个道理,引用佛学禅宗经常用两句话 “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 “念”就是思想观念,我们想古人到现在,一万年,五千年的历史就在一念之间,这一念,上下古今可以贯彻通,万万年都是唯心所造。
5 G4 B5 N' S' e5 {0 l% f4 H5 W3 P. _2 Y9 ?8 T6 W" `
“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这个时候,“心物一元”,身心一体,心物合一了。“万物尽然”,与物相同,人与物统一,同一个本体,不分彼此;“而以是相蕴”。“蕴”,含藏。道在哪里?在心物中,在心身上。 “而以是相蕴”,怎么解释呢?借用佛学的解释是无分别,一点分别都没有。修道成功,“心物一元”,人不会被物质奴役,物质世界一切万有,包括在此范畴之内,蕴藏其中。所以得道的人不是做物质的奴隶,万物乃至听他的指挥。因而可以达到 “旁日月,挟宇宙”的境界了。  B! }8 S5 w( r9 w, L, |3 [9 Y( }) A

; o$ B( L9 K3 n5 r5 q后世道家修神仙之道,修长生不老的方法,都是这个思想下来的。! y4 H0 ~3 Z  X$ Q( @
( h! e& R; [; d, m7 q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 b4 _3 P4 X0 ?' [& P! D1 R- l7 n- p3 _
8 c; V  ^( c; A% B2 }7 r, z
跟着,庄子补充一个理由: . ?- j/ m! S# e( B7 P
/ f8 _/ C' R5 `8 F. E% c
**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 Y6 L% M" s3 B# h
4 Q* y/ i7 I8 W+ f& m
这就是庄子的文章,后世很多大文豪如苏东坡,都学这一套。让我们看,有许多废话,可以简化一点,但简化为白话文,用白话文写就很麻烦,比这还要多。古文是唱念出来的,白话文的文字是从嘴里讲出来的话。古人晓得语言文字三十年一变,以后时代变了,用白话记录下来的文字,几千年以后看起来不通了,因为那时的语言与现在的文字脱离了关系。中国字典从《康熙字典》到现在,增加到十几万字,但真正常用字不过几百个。认得两千五百至三千字,写文章足够用了。我经常告诉来学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不要走冤枉路,最直捷的方法是先去读 “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四本书,努力一点,三个月的时间,对中国文化基本就懂了。三字一句的《三字经》,把一部中国文化的简要的介绍完了。历史、政治、文学、作人、做事等等,都包括在内。尤其是《千字文》,一千个字,认识了这一千个字以后,对中国文化就有基本的概念。中国真正了不起的文人学者,认识了三千个中国字,就了不起了。假如你考我,要我坐下来默写三千个中国字来,我还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慢慢地去想。一般脑子里记下来一千多个字的,已经了不起了。有些还要翻翻字典,经常用的不过几百个字。所以《千字文》这本书,只一千个字,把中国文化的哲学、政治、经济等等,都说进去了,而且没有一个字重复的。这本书是梁武帝的时候,一个大臣叫周兴嗣,据说犯了错误,梁武帝要处罚他,要他一夜之间写一千个不同的字,而且要构成一篇文章,如果作不出来就问罪,作得出来就放了他。结果他以一日一夜的时间写成了《千字文》,头发都白了。即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四个字一句的韵文,从宇宙天文,一直说下来,说到作人做事,所谓“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不要以为《千字文》简单,现代人,能够马上把《千字文》讲得很好的,恐怕不多。有一本书《增广昔时贤文》,是一种民间的格言。过去读旧书的时候,等于一种课外读本,个个都会念,包括作人做事的道理在内。当然里面也有一些要不得的话,如 “闭门推出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的作风。但有很好的东西,都收进去了。
, p3 P# n; t* w& O; G! l. j# A  L4 g! c: R" c& x$ ?
讲中国文化,除四书五经以处,不要轻视了这几本小书,更不要轻视那些传奇小说。真说中国文化的流传与影响,这几本小书和一些小说发生的力量最大。四书五经,除了为考功名而外,平常研究起来又麻烦,就很少人去研究。而这几本书,浅近明白,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都表达出来了。
4 W  t8 j0 d# E: O: S: U! \! y5 p- f" K8 T3 ]& ?) e! m. G
我们中国的历史,自南北朝以迄清代,经过好几次的外族入侵,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站得住,外来的民族结果都被我们的文化所同化,就因为文化力量的伟大。有个哈佛大学的教授来问我,全世界的国家亡了就亡了,永远站不起来了,唯有中国经过好几次的大亡国,但永远打不垮,永远站得起来,理由在什么地方?我答复他说,关键在一个很简单的名词 “统一”,文化的统一,思想、文字的统一。现代的欧洲,和我们春秋战国的时候一样,交通不统一,经济不统一,言语不统一。我们中国言语,到现在也还没有统一过,广东话、福建话,各省各地都有他的方言。但秦汉文化统一以后,不但是整个中国,即使整个亚洲,包括日本、东南亚各国,都是中国文字。所以统一文化非常重要。尤其文字与语言脱开以后,没有时间距离,懂了这种文字,几千年后的人看几千年前的书是一贯的,不过只要花半年、一年时间熟悉文字就会了。过去《水浒传》、《红楼梦》这些白话文,你们青年现在看已变成古文了。关于庄子文学方面的这种写作方法,不多去研究了。
1 D6 T( q9 g* e2 M& ~- G1 b9 s% z9 d8 Z; ]& a6 z) ~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实际上只有两个观念,“予恶乎知”,我怎么样晓得,“说生之非惑邪?”“说”等于悦,一般人贪恋世界不一定是聪明的事。中国文化术语里有一句话 “好死不如恶生”,人再好的死掉都不愿意,宁可最坏的活着认为最舒服。人因为贪恋世界,许多人害怕没有钱,害怕没有饭吃,害怕生病,害怕年老,害怕很多很多的问题,最害怕的,就是害怕死,所以人生真到了最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禅宗标榜第一个问题是先 “了生死”,父母未生我以前,这个生命究竟在哪里?在没有生我以前究竟有没有?假设我们现在就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有没有天堂?有没有极乐世界?生死问题,这是个大问题。现在庄子提出生死问题,他说我哪里知道,“说生之非惑邪?”我们高兴自己活着,这不一定是聪明的道理,活着难道就是对的吗?看起来好像庄子在鼓励我们去死一样。   Z" n/ F% N: F# H3 w) T
/ X' o9 P  F1 S2 w. w, n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我哪里知道,一般人怕死。 “弱丧”,没有胆子,没有勇气。“而不知归者邪?”而不懂活着是住旅馆,死了是回去的道理。这是中国文化的讲法。上古祖宗大禹讲过两句名言:“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住旅馆,死是回家休息,等于说我们现在醒着坐在这里研究《庄子》,也是住旅馆,晚上回到床上,眼睛一闭真睡着了,是回去休息,生死同白天夜里一样。一篇有名的文章《春夜宴桃李园序》,其中有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几句,整个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去年、今年、明年,百代之过客,过了就算了,今年不是去年,去年过去了永远不回头;明年不是今年,更不是去年,永远不回来,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这篇文章是李白所作,从道家思想来的。; _: Y7 }0 f, y, }' @" {- Q

0 ~' f$ T$ R- r一般人对自己生命看得非常重要,怕死,而不晓得回去,庄子说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这样看来,庄子是不是劝我们早一点死?不然。我们晓得,中国历史上许多忠臣孝子,最有名的文天祥,“视死如归”这是我们文化最有名的四个字,是受道家的影响。历史上有多少忠臣,战死了还站着,尸体绝不倒下来,以致敌人的将领都对他崇拜万分,往往为他立祠建庙。特别是元朝名将董抟霄战死后,伤口流出来的不是血,是白光出来,尸体站立不倒,敌将赶快跪下磕头。满清入关时,很多忠臣战死后尸体不倒,敌人的将领都受中国文化影响,马上叫下面的人点香、点蜡烛,统帅跪下来一拜,尸体就倒下去了。所以我们中国人说: “聪明正直,死而为神。 ”只要人的品格好,如忠义的人,死了以后就可以为神。我们看见许多庙,大家都去膜拜,里面所供奉的神,就是这一类人所升华的。他们的修养精神,同中国文化庄子道家思想有关,不是佛教来了以后,才把生死问题看到另外一面。0 Z& l9 ]6 T3 k5 h$ M& ?/ |
$ c* J% P- _* _
下面庄子讲了一个非常滑稽的笑话,但又是真理。 : _+ c8 V$ X* G

/ [2 |, C% I0 F" A% n' F/ {8 C**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
/ n( _) U5 v7 Z9 Q! C  I
# ~' R; l& f. f  s% `
“丽之姬”就是丽姬,“丽”代表地方,也代表漂亮,后来变成她的名字,等于古代的西施一样。“艾”是地名。“封人”是管边境事务的人。丽姬是封人的女儿。中国古代,男女平等,男子叫男子,女子也叫女子,所以兄弟姊妹之间,对于妹妹可称女弟,对于姐姐可称女兄。男女搞得不平等是宋以后的事。晋国皇帝选丽姬做妃子,她离家时,痛哭流涕,泪沾衣襟。古代听说皇帝要选妃子,每家都慌了,年满十六岁以上的女孩子赶快出嫁,不然皇帝选走了,一入宫,一辈子见不着父母。所以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诗。“深宫二十年”还是小事情,还有一辈子不出来的。等丽姬到皇帝那里,变成皇后了,家里可以通来住了,这一下多舒服,多富贵,回想当初出来时,怕嫁给皇帝,在家里哭得一蹋糊涂,后来想想,越想当时越觉得当初荒唐、愚蠢、无知。 8 J6 ^! |6 I8 h3 o' u
) t3 v. ~( C0 v3 ?
**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
  u+ P& C+ f5 B# ^5 ]' C; I, P; W2 B
, ^2 X% V/ M9 W0 w! R% \. @谁又知道死的时候拼命哭,结果死了以后到那一边觉得很舒服,那个时候想起临死时那个哭是多余的。
* ~# v8 p, q2 [* j4 `% U: {7 b) v  S7 t, G3 u  A
庄子是这么说的,不过我们没有这个经验,大家等到有经验时,有没有办法通信?有没有办法通电话?我有个朋友六十几了,过去也是带兵作战,前几个月来看我,他说他新发明了一个道理,我问发明了什么道理?他说人家到我们这个年龄,怕到肿瘤医院,他说这个怕什么?上帝给我们一个生命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不给我们这个生命,连得癌症的机会,连死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总算给我们一个死的机会,多可贵呀!这就是很有勇气。
! |4 a0 V% _+ R& o& h. {
8 P" |1 Y6 Z7 B. o我们人只晓得万物不齐,生与死两个现象是最难齐的。生与死最不同,这是人生生命上的一个大转折。庄子这一段讲生与死一样,引用了 “丽姬出嫁”的故事,假定死了以后很舒服的话,很后悔。所以,看通了生死,生死齐一,齐一生死,就四个字,把生死解决了。
% |: v1 m2 v& T* [) R( a- O% ]3 R
大梦谁先觉
3 s4 n; n: @8 J. l9 n# c4 {
. U2 R: k+ b0 x+ b; ^**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
6 V7 }- U3 T9 S* ?3 E
* V& y# B( t3 A2 i' L" T这一段文章很明白,就是两个字。“梦”、“觉”,庄子写的文字很美,可以说是对梦的研究。中国文化对梦的研究有很多资料,医学对梦的研究同心理学大有关系。
  v6 D6 \% `  N8 u
4 }$ c7 s: {1 Y# X* I, [! V“梦饮酒者,旦而哭泣;”古人梦到喝酒,不一定是高兴的事,白天可能倒霉。中国人有句老话:“梦死得生”,梦到坏的,往往白天遭遇得好,不一定梦到好的就好,但是也不一定。 “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有人梦到痛苦的事,白天可能有人请你去打猎。梦境跟白天完全两样,但是我们要注意,“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做梦时绝对不晓得自己在做梦,对不对?晓得做梦就醒了。“梦之中又占其梦焉,”年青人经常梦中梦,梦里头觉得看书在做梦,一醒来,三重梦都没有了。“觉而后知其梦也。”醒来以后,觉得做梦,醒后才知道。
: r/ ~: K% M! L# U  v; ~7 j% d
9 O7 H1 S; N  N) Y“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我们夜里闭着眼睛睡着了,因为神经没有完全休息,眼睛一张开,哎呀!做了个梦,实际上你的思想、神经没有休息在想。 “觉而后知其梦也”,醒来才知做梦。我们白天也在做梦,人们现在的梦是张开眼睛做的,你不相信,现在把眼睛闭起来,前面就看不见了,所以人生就是一个大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两个梦的现象不同,实际上是一样的,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真正什么时候不做梦呢?必须得道,只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大彻大悟大清醒以后,晓得人生是 “大梦”。“大觉”两个字是庄子提出来的。唐朝翻译佛学《华严经》称释迦牟尼叫大觉金仙,很多佛经在翻译时用庄子的名词,如“众生”、“大觉”等等。另外,《三国演义》诸葛亮有首名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是道家思想境界的文学。人真悟道了,才晓得人生是个大梦,未悟道前不知道,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梦中。
" u! R3 ?" t& c7 k% o/ ~
" B- |2 v% v, e; U; z$ |! Q“而愚者自以为觉,”因为我们没有悟道,不知道现在自己在做白日梦,而 “愚者”自以为聪明,说自己是清醒的。“窃窃然”,就是偷偷的,非常自私的,心里面高兴。庄子说我问你,你认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很清醒,你那个“窃窃然知之”的心里:“君乎?”你能不能够知道做主的是谁呀?“牧乎?”你像牧童放牛一样,你鼻子给人家牵了。禅宗祖师很会骂人,骂得多漂亮。谁的鼻子给人家穿一个什么东西牵着走?牛不是鼻子给人家牵着走吗?鼻子给人家牵,给谁牵呢?无主宰,没有人牵你,可你自己被它牵住了,所以我们不晓得自己能够做生命的主宰。 “君乎?牧乎?”你被人家牵,你也不知道,“固哉!”你好顽固啊!好笨,不懂自己的人生。下面庄子借用瞿鹊子与长梧子的问答,引出孔子的言论。
( E, i, x  n2 {1 w- e$ O
8 O& E% M$ Z. n; @! M' ?+ w** “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
( q7 }% ^3 l0 E
- ^! r( ?) Q, S孔子对学生说:我同你们都在做梦,你以为我在传道,其实都是梦。 “予谓女梦,”现在我讲你们在做梦,这一句话“亦梦也”,我自己也在说梦话,也在做梦。 ' Q% t8 H, y- @% p1 T4 a

) h$ f# s& ^2 {3 d, ?3 ?** “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
3 M. V( q" @& b% M3 w, [( \+ I) w& ]5 ~1 T. g$ ?* j
这样讲的道理,是禅道的逻辑,不是正反合的普通逻辑,不是辩证法,也不是印度的因明,道家叫“吊诡”。“吊诡”就是佛家禅宗所谓“机锋”。中国学武的有一句话: “弓在弦上,不得不发 ”,弓拉满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机”。彼此两个机关相对,非常锋利,很快,不可以用思想,来不及用思想。等于战场上,两个人同时子弹射击,你怎么躲避子弹?没得思考,不能用后天的思考,锋利快速无比,就是“机锋”。庄子说的“吊诡”这个东西,若不借用禅宗、佛学来解释,越搞越不懂。% I, e9 K, I5 M; v0 V* s

, C0 o4 T+ i8 H( K我现在告诉大家,大家都在做梦,以孔子的话讲,我现在给你们讲学传道,也在说梦话,我姑妄言之,汝姑听之,你也是梦中乱听,实际上都没有一个真实的事。这种说法、道理,不是普通的教育,而是机锋的教育,普通人不懂,那么谁懂呢?) }# M& n& i# u6 D3 K8 [! y, z

0 g% i9 u) y6 D) \6 p/ l**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 c8 p/ U. o7 q  U
5 J6 @( D& Z$ I. x: [; J$ w
庄子说,现在讲给你们听你们也不懂,只有千万年后,碰到一个大智慧的圣人会懂这个道理。“旦暮遇之也。”等于早晚当面看到一样,一点都不稀奇。你看庄子多会写文章,他没有骂人,但把天下人都骂完了,你们统统不懂,只有万年以后高明的人会懂我的话。等于司马迁写完《史记》后,在自序中有 “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其人”,这是骂人的话,我写的《史记》,你们不懂,只好藏在山洞里,“传之于其人”,将来也同庄子所讲的千秋万代后,有聪明的人会懂我的话。) k+ T  f7 e& A: j5 j/ x: b$ ?+ W
. o8 q( _8 D5 T! z" t
我一辈子喜欢到处买书,我常常给朋友讲,多买一点书,留起来。好几个朋友给我说,买书是好的,可我看不懂,现在的房子买回去没地方放。我说你第二个理由,马马虎虎还成其个理由,第一个理由不成立:你看不懂,书留着,你的孙子都看不懂?你把孙子都看成你这么笨?说不定,你的儿子比你聪明,就看懂了。认为书看不懂,不买书是很笨的。
3 n0 M, x: F' Q4 i7 l% l- g6 x6 ]4 r& B4 j5 l# D
庄子提到“吊诡”的这一段话,不大使逻辑。东一句,西一句,白天是梦,夜里也是梦,现在也是梦,我说这一句话也是梦,大家都是梦,梦也是梦,最后说这些话不要听, “吊诡”,听了也不懂,这是什么逻辑?但是你说不符合逻辑,又觉得有理。因此,他转过来,又批评了惠子这些讲辩证逻辑的。
. r; y1 s8 A3 i/ H3 D: d1 ~" f% W7 O$ J. V* Z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9 j" C) a, y9 B3 b
) M' S7 M! G0 t7 s; r) X' [
道只能够悟,没有办法用思想去思考,更没有办法用逻辑去推理,也不能从文字去追寻,若以文字推理、思考,离道越来越远,即使用辩证的方法去辩证这个道,你假使胜了我,我没有胜你,这样一来,你真的是对,我真的是错了吗?反过来,假使我胜了你,你不能胜我,难道我真的就对了,你真的就错了吗? “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那世界上或者假定是不对的。“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或者说你我主客观双方都是错。* P$ h5 Y6 H7 A: c. c" L
: ]3 K8 q! f/ r: Y
总而言之,天地间哪一个是对?哪一个是错?天地间的是非没有办法下一个定论。 “我与若不能相知也。”结果以我们人类的思想,来判断一个真正的是非,没有办法下断语,因此也可以下个结论,我与你统统是无知。如此说来,一般人认为真正的有学问、聪明,都是 “黮闇”。庄子提出一个名词叫“黮闇”,“黮”是暗淡,“闇”是什么?白的里头有黑斑、斑点,有污点。 “黮闇”是什么东西?引用佛学的名词就是“无明”。我们现在不能悟道,被自己片片墨黑的乌云盖住了,人类都在“无明”中,但是自己还认为是智慧。“吾谁使正之?”到哪里找一个有智慧的人来纠正我们思想中的错误呢? $ }* S! Y) |2 I
" j5 I. g& I. C# n
**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
4 w5 F+ X) v9 h  M% g2 k1 k
1 i- H- O( t+ j. d假使一个人的思想跟你一样,既然他的思想跟你一样,他来做评判,已经有偏了,怎么能够“正”呢?假使一个人的思想同我一样,来做评判,也已经有偏了,怎么能够 “正”呢?假使一个人的思想同你同我完全不同,既然如此,他来做公正人,他怎么可以确定呢?假使找一个与你我思想一样的做公正人,既然他与你我一样,也就不能做公正人。庄子四面八方都把你兜住了,世界上没有办法找一个真正的判断与公正。
1 H8 a* {+ g' K# W( i* u; L  Y9 F- d- a/ \  W% J% m/ n- K
“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我与你以及一般人都不能“相知”,谁都没有真正得道的智慧,既然没有真正得道的智慧,那么对于普通常识,大家都一样,所以我们要求得真理,到哪里去找呢?“而待彼也邪?”我们自己找不到,只有靠另外一个他,他是谁?不知道。假使有另外一个他,那么这个他是什么呢? 4 b. z0 g2 b/ W2 ?- A- J# M
. T, Z) P# `( N5 G! q, p
**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 O: C! c) U  y1 t" N8 D: N& G
. m0 c9 r$ _6 c6 y5 b# q
庄子提出一个名称,“天倪”,这个“天”不是宗教的天,不是天主、天神那个天,也不是科学上天体的天,在中国文化代表这个道。所以要研究上古中国文化,碰到几个大问题,一个 “道”字,一个“天”字,都有四、五种解释。譬如老子讲的 “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或者儒家书里讲的“天”,有时候代表天体,科学自然界的天,有时候代表宗教性的神,等于上帝、神;有时候什么都不代表,就是个代名词,是抽象的。这里所讲的 “和之以天倪”,真正达到道的境界,自然空灵,所谓是非两停了,也可以讲是非两泯,无是也无非,亦即是非寂然,就是庄子讲的“天倪”。 . y2 C, |) i/ M* k) ~( o2 N

; j* [8 c9 _7 d- g“是不是,”你讲“是”,是你主观的成见,不一定是对的,客观的看,你这个主观 “不是”。同样的道理,“然不然,”你认为对的,也不一定对,都是主观的性质。假使你客观认为是对的,真正确定“是”,你这个客观也就是主观。任何人讲:我现在讲话很客观,一讲出来,已经主观了。中间是非常恶之辩别,没有办法弄清,都是相对的。 “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对与不对,也没有办法确定,无法辩。  c; F4 H6 v* J  p

6 ^; ?4 w3 i1 e讲了半天,庄子的文章等于佛学的四个字:“不可思议”,最高的真理就这四个字。不可以用思想知识去推测,不可用逻辑思辩来断定。诸位年青同学要注意, “不可思议”是一个方法上的说法,但是我们看了这一句话,马上下意识的一个主观错误观念就产生了,当成不能思议,完全错了。这个“不可思议”是讲方法上,并不是一个确定观念:不可思议是不能思议。拿佛学来讲,这叫做“遮法”:这个门这个路子是错的,方法上是用错了的,所以把你遮起来,停止你这个方法。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庄子讲到这里,同佛学理论完全沟通了。所以,用思辩推测形而上道,完全错了。打坐修道的人注意,你们坐着什么都不想,认为我现在坐起来很空,认为我这个就是道,你要晓得你已经犯了一个错误,你那个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的,你怎么知道那是道呢?对不对?你认为是道那是你认为的。以佛学中观正见来看,你这个就不是正见,是偏见。因而学佛和研究道是同样的。你说不要逻辑,逻辑非常重要,用逻辑用过了,马上把它推翻。所以庄子接着说:
1 `5 G% D* _5 ]0 t: [2 R, C. U# z% n6 o* t1 p# V- p
“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一切人类文化都是从人的思想来,论辩是靠言语文字表达出来,变化的声音变化出来,谓之 “化声”。凡是“化声”,都是“相待”,就是相对,不是绝对。“若其不相待,”你要求一个不“相待”,即真正的绝对,必须“和之以天倪”,就是得道。( O7 G3 r2 [5 }9 u7 a& N" p; u: k
$ W) `) V7 [* h$ Y" @& E
因为人没有到达道的境界,不能得到 “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曼衍”、“穷年”都是庄子的专用名词。因为人不懂这个道理,几千年来,东西方学问思想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乱,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思想战争。严格来讲,二十世纪的思想战争就是唯物同唯心思想的战争。人类文明为什么 “曼衍”,越衍变越多,因为不能得道, “所以穷年也”。所以无穷无尽的日子,你去搞学问,越搞越钻牛角尖,千年万年都搞不清楚,找不出真理来。那么,怎样得到“天倪”的境界而得道呢? 6 v+ D- ^9 ^+ Z+ R$ s  J
8 r6 h; Z- t2 G, w9 E9 k5 S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要真的得道,“忘年”,忘记了时间,“忘义”,忘记了一切理论道理,乃至道家、老子、庄子、佛学都丢开,一切都丢掉。这给我们懒人哲学多好,尤其青年学生不肯学习,不肯写文章,坐起来懒得想,然后把四个字拿出来,我是学庄子修道的,“忘年忘义”,什么都考不出来最好。 “振于无竟,”“振”是自己站起,站到什么地方?站到无量无边的境界里,“无竟”就是无穷尽。民国初年,一位佛学大师叫欧阳竟无先生,就是 “无竟 ”这个观念来的。所以最后只有一句话,“故寓诸无竟。”就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  p- X, G+ p5 @! {- d$ I0 v
% [4 z  C8 z( ], k4 L3 R
庄子时代,“无竟”这个观念已经有了,佛学来了就是无量无边。“无竟”的观念也就是《易经》的道理,譬如《易经》用 “乾”“坤”两卦开头,最后是“未济”结束,永远是无穷尽。佛学唯识学讲“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我们的思想像流水一样,黄河之水天上来,永远在流,无穷无尽。当我们看到一个浪头的时候,事实上这个浪头已经过去了,是接上来的另一个新浪头,当在看这新的第二个浪头时,它又已经过去了。佛学告诉我们,任何过程都有四个阶段:生、住、异、灭,我们的思想、感觉、年龄、身体,当一个钟头乃至一分钟前坐在这里的我,与此时坐在这里的我,已经不知道经过多少变化了。所以 “今我非故我”,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前一分钟的我了。都过去了,像流水一样,不断地向前去。所谓 “江水东流去不回”,历史永远不会回头,时间永远不会回头。人生永远像浪头一样,一波一波地过去了,要想拉回来是做不到了。《论语》中孔子告诉学生:“逝者如斯夫,”流水不断地过去了,永远不回头。年青人听了,不要认为这样很灰心,这是叫你不要留恋在今天,下面有句话: “不舍昼夜”,像流水一样,不管白天夜里,要永远不断地往前涌进。这就是庄子讲的 “无竟”的道理。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易经》乾卦的卦辞,乾代表了天,中国文化是用乾代表了天体,现在的名词就是宇宙,“天行健”是永远强健地运行。“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教我们效法宇宙一样生生不息,即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断前进。也就是《大学》这部书中引用汤之盘铭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因为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以修道学佛的境界,是不断地前进、扩展、伟大、成就。 , ?  d5 e. d' _% ]  F/ z* Q$ X. l

$ ^1 X) j9 f; i8 u9 v& b$ N( o1 {( p% L**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
* |+ f" ]: U8 `2 I3 j5 c% V4 [6 r, Z# T' d" @( ~" q/ h" _
天地蜩双翼 + t* U( t3 r/ c) [! C9 N( A
. j: l, s; p# S# W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
# S4 _" m# F0 ~" z" j7 M& J6 |2 q; H) L% j" }
“景”就是影。“罔两”是什么呢?中国文化有一种讲法即影子。人站在太阳底下有影子,在月光下最易看出来,中秋节快来了,在月光下,尤其在稻田野外有水的地方,看自己的影子,影子外面还有个圈圈。你们看到过没有?(众默然)。自己影子没有看过?!可惜你们诸位青年同学在都市里生长,真可怜,连自己影子都没有看到过。我们在乡下生长的,夜里走路,两边都是稻田,看自己的影子另有一番风味,而且影子外面还有个光圈。 “罔两”就是影子外面的光圈,那个影子的影子。 7 [. i; Z% X4 J$ e* D
8 A3 j& d4 i; R* M& d
“曩子行,今子止;”“曩”就是过去,刚刚你在走,现在你又止住; “曩子坐,今子起。”刚刚你又坐着,现在又起来。 “何其无特操与?”你那么心思不定,一下动,一下坐,像猴子一样,你怎么没有自己特别的中心与主张啊?“罔两”骂 “景”这个影子。 ' P( p5 U4 S: ^9 d  x1 w
" z+ ~2 s* H' z* M, B2 |- J
**景曰: “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
- J; \  \6 H/ j4 @2 m8 D0 G
* z5 ^. r2 j$ l0 L: a“景”说:你哪里晓得我的痛苦,我不想坐不想走,可我后面还有个老板。 “有待”就是相对的。他要走,我就要跟;他要坐,我就要坐;他要躺下,我就要躺下。 “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我再告诉你,我那个老板也是个可怜人,他也做不了主,他后面还有个老板,那个老板就是自己的思想。
1 G" C0 l3 ]' V6 p+ A( k0 T0 Y/ j2 [* G
“罔两”骂“景”很可怜,“景”说你不要骂我可怜,我有个老板,就是这个肉体,你别看这个老板了不起,他后面还有个老板,就是我们里头有个思想。你看,有三个老板。人一辈子赚钱也好,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做学问也好,教书也好,画画也好,跳舞也好,反正都不是你搞的,都是另外一个老板在弄。
' n4 a4 m8 c2 @4 A0 f- {
: r. f; c4 ~1 y5 ?! s+ B2 j: i“吾待蛇蚹蜩翼邪?”“景”告诉“罔两”,你以为我有什么了不起呀,我还是帮人的,是人家的附属品,我像蛇的肚子下面那个皮,是附在人家的身体上的。据说蛇走得很快,就是靠肚子下面那个皮,粗粗的,有弹性,所以走得快,叫 “蛇蚹”。“蜩翼”就是知了,夏天薄薄的翅膀。 “蜩翼”、“蛇蚹”是庄子提出的名词,中国文学很多诗词都用到,以后你们看到好的诗词一提到 “蜩翼”,上次引用过憨山大师的诗: “天地蜩双翼,乾坤马一毛 ”,“天地蜩双翼”就是出在这里,“乾坤马一毛”出自《齐物论》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古代佛门中的高僧大德,儒释道没有不通的,这些大师,对三家学问滚瓜烂熟,因而下笔为文,一出言,一出语,每样东西都非常宝贵。青年同学研究文学,经常担心本钱不够,你说你有思想,你读了《庄子》应该知道,你那个思想都靠不住,免谈了。但是要读懂佛学,儒道和中国文化诸子百家不通,无法入手。
! v% m+ H% G' z9 n
; k. K! \' }2 G& U1 i+ n3 e“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景”又讲,天地间生命真的主宰在哪里?他说我也不知道, “恶识所以然?”你真不知道吧?“恶识所以不然?”不一定不知道,世界上有人会知道,你如果有一天大彻大悟了就知道。一切都是不知道“所以然”,你要是知道了这个“所以然”,知道了“所以然”的后面是什么,你就悟道了。7 ?: Z1 t* D  D8 T5 K

' N4 W! Z8 z$ D: w讲到这里,《齐物论》快要做结论了。文章开头,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学生颜成子游问:老师,你今天不对呀,你好像同以前两样。那个时候,南郭子綦入定去了。学生一问,他说:你不懂,这个时候我“无我”了。由这样一个故事开始,然后告诉颜成子游 “无我”境界里头发生宇宙万物,“吹万不同”。真正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万物皆齐,没有不齐的,那是进入道的境界。如果忘记了开头,最后这个结论就做不了。
6 y- H& I' O  x' F  s( H7 }) U" {; d0 ^* g: T" Y' t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9 N7 ^5 J% K! M6 m0 k8 m7 q
. r, i  Z, W7 E6 I5 k/ h  u3 h
庄生晓梦迷蝴蝶 4 Y0 _1 g, P- }" w/ w% q
  E4 N+ N) \7 ^( S% c0 h
庄子自喻。庄子拿自己本身来做结论。 8 v2 k/ G7 s% z# @+ q% @
" \  n1 {( ?" s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4 k  D1 x( _! W( x3 \$ K

/ m/ `* ?; l0 i2 c$ n# L& |4 e庄子讲从前我做了个梦,梦到不知道有我了,觉得自己是个蝴蝶。像梁山伯祝英台一样,变成蝴蝶了。那个飞呀,就像青年人做的白话诗一样:飞呀,飞得真高兴呀! “栩栩然”,形容飞得飘飘的。“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自己梦到当蝴蝶,真舒服啊!那个时候,不知道我是庄周。“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一下梦醒了,“蘧蘧”是形容,唉呀!我还是庄周。
, I8 l  t' S. Z- R: T- t0 ^9 Z  P. G0 W9 n/ @5 ?7 R5 V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1 x+ ^$ d* r5 P
2 b0 _( n& C, R1 Y& j: |+ d! {
这一下糟糕了,我搞不清楚了,究竟蝴蝶梦见化成了庄周?还是庄周梦见化成了蝴蝶?
7 Y1 F2 F% I  i  v2 c! r' u! _0 m0 ]" l
现在不管庄周,想想我们自己,人生活着就是个梦,就是几十斤肉在做梦。梦到变成我了吗?等到我哪一天大醒了那个时候,是我变成肉,还是肉变成我吗?这就不知道了。所以,是蝴蝶梦庄子?还是庄子梦蝴蝶?庄子没有下结论。这个还不说,譬如一个年青人,结了婚,生了孩子,你究竟是由女儿、儿子变成妈妈、爸爸?还是由爸爸、妈妈变成儿子、女儿?这是个问题。庄子前面讲,“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这个梦境很难把握。我们现在活着,生活的历程,前途的好坏,也如梦境一样,不可以把握。这个大梦中间,究竟哪个对?
1 b5 p# ~! c! v7 H4 B  O
1 _" H/ g' k" U- h: J( z'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 D1 C: {) {, r
- V# W, o2 {- h7 D3 X; K
究竟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庄周?这个中间一定有个分界、主宰,道理。
8 c  \  `7 S, S$ S: A# A$ Y0 q
* L' m1 W/ c; L* u8 m2 M* T+ B- R譬如说:“我昨夜做个梦,把我吓死了!”现在想起来很好笑,对不对?大家都清楚,生理上不对了,就会做梦,这一类叫病梦。《黄帝内经》上讲 “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与;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厥气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地窌苑中;客于股(月直),则梦礼节拜起;客于(月直),则梦溲便。 ”5 [1 \  d. Q/ U

. k) j# E+ M. l4 N3 Z你再想,我昨夜里做梦,“把我吓死了!”你看,现在还在说梦话,还是在昨夜的梦中。这是个大问题。那么,不管是昨夜做梦,还是现在在说梦话,昨夜做梦时,你知道不知道在做梦?你们一定说不知道。错了!当做梦时,我们很清楚,晓得红烧肉,也晓得去挟;喜欢吃肥的,一定选那个肥的;梦中喜欢的人,你看到高兴得不得了;你梦中并没有糊涂,对吧?我们现在醒着,是真糊涂,你不要认为我现在不像梦中。那么,试把眼睛一闭,马上前面的东西看不见了,如梦一样,过去了。昨天的事情,今天一想,也过去了,很快地过去了。你今天全部都想起来吧?都糊涂了!所以你白天认为自己清醒的这个主宰,是个大糊涂,梦中认为那个糊里糊涂的并没有糊涂。; K: e$ S4 u' i4 y

7 }2 o- s8 b! e! A* v4 K生死的道理,生命的道理,应在这里研究。庄子这里点题点得非常清楚。
2 y+ |6 ?- u, }) |) ^' [# f
" Z1 x6 f6 B: _- h《齐物论》由无我开始,讲到最后的结论,一句话:
- X4 u3 f$ i& S. ~, n0 D$ s  B9 G4 }
**此之谓物化。 **
' B7 X7 c1 Y9 s
# P( o9 C, `' _0 i中国文化道家的思想,宇宙都是万物在互相变化,宇宙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不过是锅炉里的化学品而已。我们把青菜、饭、萝卜等装进去,化学出来,变成身上营养成份等,等我们死了以后,肉烂了变成肥料,又变成青菜、萝卜。彼此都在化,化来化去 “物化”了。生与死,道家称为“物化”。另一个生命的变化开始了,没有什么可悲的,活着也没有什么可喜的。所以在妇产科前不要送喜帖,殡仪馆前不要送挽联,不过是一个睡觉去了,一个来做梦,如此而已。
9 a: ^( ^3 K$ W- \1 E/ ~# e2 }! e
/ b* G5 T+ x5 E9 n) X5 w1 H我们注意,《逍遥游》是第一篇,怎样能得逍遥?我们普通人很可怜, “众人役役”,被物质所变化,我们只接受物质影响我们的变化,做不了主;得道的人,做了物化之主,才能逍遥。 “逍遥”“游”,就是佛学讲的解脱。我经常讲笑话,学佛学个解脱,学道学个逍遥,但学佛学道的人可怕得很,我最怕磕头,他磕头我要跟着他磕,磕了头很局促。学佛学道的人一点都不解脱逍遥,这样不对,那样不合道,你晓得什么叫道?你又没有得道?你说别人说的,别人也没有得
9 f, L& G7 Q! g
9 D; ^' N0 D9 K/ X% t道。你看,都在上当。所以学佛学道的人既不解脱,又不逍遥,真可怜,不学还好些,不学还清爽。那么怎么才能逍遥呢?庄子说,要真把握了物化之主,才能逍遥,跟着才能 “齐物”。宇宙万物不平等之间 “同一”平等,这个“同一”平等是什么呢?形而上的道。《逍遥游》《齐物论》两篇是连着的,不能分。乃至内七篇都是连着的。# Q$ q1 v, M% j4 `$ v6 X

8 N4 Y- s) z2 i/ L悟道以后为什么讲梦?真正悟道的人,“醒梦一如”,白天跟做梦一样,梦跟白天一样。你们学禅念佛打坐做功夫,我只要问两个问题,你们就垮了:你念佛、打坐很定,白天骂你也不生气,做梦时如何?如果做梦还不行,梦中做不了主,你的功夫没有用。偶尔一次,梦中做得了主,瞎猫碰到死老鼠,那不算数。就是梦中做得了主仍不算数,你有没有做到 “醒梦一如”?白天跟梦里一样,梦境跟白天一样。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要谈禅宗,那是讲理论的,这是实际的。做到了“醒梦一如”,还没有“了生死”。真要把握住“物化”才能“了生死”。所以“醒梦一如”是初步的境界,做到了真正 “了生死”要“觉梦双清”。“觉”就是悟道。大彻大悟以后, “觉梦双清”几乎接近了达到道的境界。所以偶尔做做功夫,蛮像修道的样子,在梦中完全反复,那是两回事。庄子梦到变蝴蝶,我们梦到变糊涂了,就不对了。所以,年青人不要随便谈禅,什么青蛙“扑通”一声跳进水也是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