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 ' q0 m: D+ I8 n3 F" Q, A
4 W/ Q8 W' `* }, E,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 X- @6 s8 o# |8 p$ X- t% g% q9 d/ L
6 h$ Z; ^$ G( a) i; a( z庄子跟惠子可以说是好朋友,庄子对于惠子平时喜欢讲道理,以推理来说道理,以逻辑讲道,思想上是痛恶的。另一点,我们看出来,历史文化上,战国时候,各家学说争鸣,思想很发达,可是因为思想发达,论辩太多了,大家茫茫然,无所主。
9 J2 y1 q$ U+ L6 n9 R4 g; f4 N, O( \
历史上有三个阶段是学说思想非常发达的时期,一是战国时期,庄子这个时代;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清辩,三玄之说,其实不止于三玄;三是南宋北宋时期,实际上宋朝只有半个中国,应叫第二个南北朝,那个时候,理学特别发达,该学说一发达,对我们历史上产生三道痕迹,很悲哀。另外半个中国是辽、金、元,有他高度的文化,可是我们研究历史以汉人为主,往往把辽、金、元忘记了,这是不对的。天下都是在很乱的时候,学说思想非常发达,可是社会给思想挠乱了,所以庄子痛恶搞论辩搞思想。 : B$ O: b5 v3 H% N% \8 h1 T& B
$ r( e; ?. T, `* Q3 n/ i5 S**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
& g$ W1 E7 o- L8 p- O1 \
# S; y. M7 x, [0 ]" G庄子上面讲到一个实证的境界,提出一个名词,“滑疑之耀”,先把它摆在这里,这就是庄子的禅,后来的禅宗许多大师也这样,讲到最重要之处,一点题,刚刚点一句,等于照相一样: “你注意啊,笑一笑,笑笑 ……”“咔嚓”,镁光灯一亮,没有了,你准备啊,来不及也,已经给你照了。庄子的教育手法就是这个样子,你懂了也这一下,不懂也在这一下,下面又推开了,看起来不相干,其实是连带的。
. p" K g7 D2 v1 r3 Z. b. ?0 ?* H U9 H1 t) k% }
“今且言于此,”我先说,先声明:“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不晓得我讲的与你们讲逻辑的相同不相同,或者我讲的话合于你的逻辑,或者不合于你的逻辑。庄子的文章很活,也可以这么解释,不晓得我说的对不对。下面是他的结论: “类与不类,相与为类,”或者同你的也好,同他的也好,或者同两家都不同也好,管他对与不对,那就是我的,也总算是一个对吧。这就是论辩上正反合的论辩办法。“则与彼无以异矣。”这一句话,把自己建立逻辑观念又推翻了。( [, S3 G/ M, S; F2 n& _7 @
5 U; O6 S6 A8 V- R9 N( Y4 Q( i
总而言之,我现在要说一句话,不晓得对不对,你们的观念认为合不合逻辑,都不管,如果你们认为,都否定我这个不合逻辑,我自己也成立一个体系,虽然如此,也同你们一样乱七八糟,没有两样。这一段也可以这么解释,现在我先要同你讲一句话,不晓得中听或者是不中听,不管中听也好,不中听也好,反正我讲了,你一定要听,听了对不对,反正是狗屁的话,啰嗦过去就算了。你说庄子他有道理吧?他非常有道理,道理都对了。这几句文字,非常简单,如果用普通的方法看《庄子》,如果当国文老师,这几句很可以拿红笔划掉,有也行,没有也行,多余的。可是,真正懂逻辑的人写的逻辑文章,一个字都不能动它,他讲得非常清楚。换一句
2 a c6 s" J `; n5 K& _2 \1 g6 A1 K话说,一个人学会了这样一种论辩术,很高明了。, B' c& L& X3 ?% G& Y' t
9 t7 H, \9 H, L
道可道非常道 ! _, H6 F) {8 W1 |5 v. }( U2 Y
% m2 t' v! F% F$ T. v! t7 M8 M2 m**虽然,请尝言之。 **
5 y5 o1 w: _+ W1 j
A3 v- {1 p0 r' @- P3 @“虽然”,翻译成白话就是但是,“虽然”两个字从文章中哪里来? “则与彼无以异矣。”一句结论推翻了一切,就不必说话了,虽然不要说话,但是, “请尝言之”,我还是啰嗦给你说一说吧,结果他还是要说。 2 A2 i5 K9 n* p1 P* N
+ p l( J9 A- z& m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
2 l2 Y) U c; v, }/ C% W* X0 z; J5 a1 i" k1 o
这就啰嗦了,他说你要闻道,就是西方哲学家所要研究的先有鸡先有蛋?也就是宗教哲学所要研究的上帝从哪里来的?上帝的外婆谁生的?究竟宇宙从哪一天开始?这是西方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没有一个单独成立的系统,要讲中国哲学,有四样东西是要连起来的:第一文哲不分,文学家是哲学家,一个中国哲学家先要懂《诗经》、《易经》。《诗经》里头都是哲学,中国哲学。文哲素来不分,不像西方,哲学家、科学家、诗人都是独立的。第二文史不分,文学家和史学家不分。第三文政不分,一个大文豪往往是大政治家,这个政治也不是讲普通主观的政治,它同人生实际作人处事分不开的。第四文史哲也不分,大文豪往往是大政治家,也是史学家。
( f: {1 B: }/ h
! B! J8 C7 O8 D西方哲学,问先有鸡先有蛋?宇宙有创世纪,中国哲学没有谈这个东西,中国的哲学在哪里找呢?譬如我们随便举文学的境界,像隋唐之间的有名的诗,叫《春江花月夜》,这篇长诗充满了哲学问题,最有名的两句:“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文学境界,比先有鸡先有蛋这种问题好多了。我们经常讲苏东坡,现在讲他的笑话,苏东坡还在宋朝时就想当太空区的区长,为什么?他作的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很想坐火箭上去看看。这就说明,中国的哲学思想充满在文学著作里。如果把中国人的文学著作,文章、诗词、歌赋、对联里有关哲学的东西找出来,那不得了,哲学的问题,哲学的解答,多得很。; F0 v/ q- a2 _) u& Q
. u7 R' a! J' d) o" M2 D" x& y5 y庄子在这里,就提到这个哲学问题。天地间有一个 “未始”,还没有开始以前,对这个地球来说,男人女人还没有,鸡跟蛋都还没有。 “有始也者,”应该有一个东西开始。假说是个空,对呀,假使叫佛家来讲,就不要问了,原来是空的;假使是一个讲逻辑哲学的人就要问了,这个空是谁使它空起来的呢?这个空是自然空起来的,还是有人造出来的一个空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假使自然空起来,最后也必定归于空,这个空本来自然,那我何必要修道呢?我等到那一天自然空了就对了,何必辛苦修一场,白修的嘛!如果不是自然,那么这个空是谁造的呢?你说没得人造,那么这个空又从哪里来呢?这个问题会把人问疯的,我们不能再问了,如果再问下去结果非发疯不可。所以学哲学的人,因为问不出来究竟,最后很多都学到跳江了。
s: G3 J+ ~% H |
2 Q6 q. c( ?$ H, C+ d# V0 J7 a“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这里有个三段假设的问题,一段一段地向前面推。如果拿我们中国文化来做注解,那好辩,名称多嘛。 “有始也者”,有开始的,那叫太极。“有未始有始也者,”那叫无极。“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无极之前,我看最好起一个名字叫太太极。有人这样注解:“有始也者,”万物之始;“有未始有始也者,”叫太极;“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这叫无极。拿中国文化来注解它,这是三段。
f6 x2 _- ^ d, H# j5 Q# `3 I( Y* _5 v% h& Y
青年同学应注意研究文字上的技巧,庄子这一段文字蛮啰嗦,我们就啰嗦不出来。 “有始也者,”有一个开始的;“有未始有始也者,”有一个没有开始以前的那个有开始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一个没有开始好像又有一点开始的那个东西。怎么这样讲话?好像是带有神经质的讲话。拿佛家来说,释迦牟尼以前的佛学论辩也是这样,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像中国的孔子一样删诗书,定礼乐,重新裁定就是 “能”、“所”两个字。譬如佛学讲八识,在释迦牟尼以前,有讲到十识,十一识,十二识的,后面引申很多,释迦牟尼佛把它们归纳起来,裁定为八识。这些都是论辩学说的建立。那么,庄子也是这样,他代表了中国上古这一思想。
) X1 u# Y0 R5 I8 d" Y, Z0 S2 H2 M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 % U- u+ p" L. b
' k0 O/ f" K! n; s
“有有也者,”有一个有;“有无也者,”有一个没有。有跟无是相对立的。 “有未始有无也者, ”有一个有无都没有开始的;“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有一个有和无都没有开始,就是刚才所讲的“能”与“所”的“能”。 , r) x* z! L' e- U1 p
0 p* b7 L& W |2 h( C“俄而有无矣,”天地还没有以前,空空洞洞,突然之间生出一个有,一个无,一面有,一面空,“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但是我们还不知道这个有与空,究竟是真的有,还是真的空?这个问题比较科学了,实际了。! _+ a- N/ G1 o$ _& d: f4 L3 @6 H
4 d8 v8 _3 \/ ~5 ?5 v3 B
空,是像空间一样空空洞洞的空,还是代表绝对没有了的空?我们到一个空的房间,或者到高山绝顶上见到天地太空,这个空是空间的空。那么,还有一个空是理念上的空,这个理念上的空同空间的空是两样。所以这个有跟空都如有如无也,究竟怎样叫做有,怎样叫做空?空是哪一个空?
! ]8 W) }0 h6 U8 a
: i1 O/ [9 V9 c**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
# v0 o5 X. L. S: C; a4 v$ u; u* G' l
庄子说,我现在提出一个理论,所谓宇宙万物有一个开始,有一个有,有一个空,我不知道所讲的空与有,“果有果无”,究竟是真正的有,还是真正的无?
6 e2 ?, c8 y7 C- `; o u
$ V- E' H; i6 b+ Q# L5 e庄子为什么讲这一段?上面所讨论的,宇宙有一个开始,有一个没有开始,不管有没有开始,只有一个空,一个有,在我们没有求证到空有以前,统统是思想假设的主题,是唯心所造,这很虚玄,靠不住的。把《庄子》研究到这里,全篇前后一看,他原来说这个。看他的文章,手法之高明,花拳绣腿,实际上他说得很清楚。换言之,天地间,人世间的一切学问,不管是宗教的,哲学的、科学的、古代诸子百家的,现在的科学分门别类,都有一个大原则,一切学问与人身心性命没有关系的,它不会成立不会存在。你说预言、卜卦、算命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吧?有关系,因为我们要知道生命究竟怎么样?所以它几千年都存在。有人说七月半有鬼,你知道有鬼无鬼?如果是庄子,就会说: “果其有鬼乎哉?果其无鬼乎哉?果其有鬼之于无鬼又何哉?”谁知道呢?可是它对人的身心性命有关系呀,无法解释的时候,说你撞到鬼了,因此鬼神之说它也存在。所以,天地间的学问,与人身心性命无关的,它不会存在,它自然淘汰了。那么与身心性命有关的呢?
% |( _4 [0 r$ Y
1 N1 G7 X! ] L9 \, J( N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c* [+ y. \+ o5 J; t/ r* D, r' u# d6 P% C! ?0 x( k; K; X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 r: Q9 Y S e. j% X% x8 } H3 W9 ?0 ]1 S8 N
庄子的《齐物论》点题了。
* H- I5 |$ h6 B/ E0 O3 G O2 t
' i0 ^2 Q+ s* e; `$ ^+ {! \7 g前面几个高潮告诉我们:“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高潮结论一起来,像台风骤起,海水倒灌,水流到平地,一点小水都没有,到最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个高潮到了最高峰。这就是庄子,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那个道。
% V" Q) t5 F0 m# S) t+ y5 y# v# I* L7 ~8 |
庄子批驳一般人讲逻辑,乱七八嘈,辩驳了半天,没有用,实际上,庄子本身就是大逻辑家。“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天地之间最大的是什么?秋天的毫毛。头发不是毫毛,刚生下来的小孩子身上的细毛叫“毫”,那很细,眼睛不好还看不见。秋天的毫更细,为什么秋天更细?人跟动物一样,春秋两季要换一层皮,所以春秋两季洗澡身体特别脏。到了秋天毛掉了,刚刚长出来的新毛是“秋毫”,细得不得了,看都看不见,那代表最小。什么东西最大? “秋毫”最大。 “太山”不说大,说小,这是什么话?你说什么叫大?大到无可说处,那也不大,你能理解的,都不大,没有办法理解的才最大,那也是最小,就在眼前。小得没有辨法看见,那当然最大,它同虚空一样。大小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大小,是非,善恶,都是唯心观念所生,没有毕竟的。故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古人把刚生下来的孩子就死掉叫“殇子”,有两种说法,一种三岁以内死的,一种七岁以内死的。反正小孩子死了就叫“殇子”。庄子说小孩子生下来就死了,寿命最长。我们的老祖宗有一个叫 “彭祖”,活了八百岁,那算短命。
8 X+ @! U y" s9 ^! _& ]9 W! }3 I' x8 ?. Z! U( n
空间的大小,寿命的长短,都是人唯心所造的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在哪里?庄子在上面都说完了,要我们去证悟。 % g: z5 |% j0 ~6 X# `
/ h& ~* \( t M3 ^7 _/ W“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个是道,没有办法解释了,大家读了也懂了,读了也得道了,因为都懂了嘛,你要注意,不要以为懂了, “天地与我并生”,并不是说天地就是我,也不是说我就是天地,天地还是天地,天地人并生,一起来的; “万物与我为一”,万物与我不是一个,都是那个东西的一份子。
9 n+ Y" h" L9 |; ^% O# I: v) `( O8 o& O6 r8 a3 H* c
这两句话看起来都懂了,其实我看许多人,引用错了,解释错了,都把 “天地与我并生”当成天地就是我,“万物与我为一”当成做馒头,把面、盐、糖合在一起,就叫咸甜馒头,完全错了。所以我们读了这两句,再看古人今人的许多注解,经常把这个重点搞错,这一错,错大了,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还不止。注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里特别提出来,天地是与我同存的,万物是与我同一的,我们跟万物同样都是那个东西的一份子,并非天地就是我,也不是我就是天地,物是物,我是我,天还是天,地还是地。# x B" ?0 l5 ^& \' S: ]
; r4 w7 ]$ _4 c1 Y( W9 I这是文章的高潮。 : r7 Q$ n2 L, L& K6 `3 N
/ v; K& s1 m6 ?# [- r; k**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 j$ C" Z$ e' Y( ]6 _: e( z
% m; z# O/ k3 K- s庄子他老先生又来了,既然已经一体了,还有什么好讲?既然已经一体了,为什么没有话讲呢?这就是逻辑的道理。大家学禅宗,觉得禅宗很玄妙,禅宗的祖师就是搞最高逻辑的老师,没有一句话,一个动作不合逻辑,非常合理。你懂了《庄子》,也就懂了禅宗。譬如说,我已经不对了,你为什么骂我?既然已经不对了,骂骂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么既然已经不对了,骂与不骂都没有关系,所以骂可以,不骂也要得,都合理嘛。这个就是逻辑。
, y/ F$ C4 J4 w) {$ F1 _1 e/ E( V8 V# @$ w9 ^
我们现在有一个观念,看中国的哲学,喜欢西方文化的引证。这一百多年来,关于 “道”这个名称,我们在学术上,文学上习惯用西洋哲学思想的翻译,叫 “本体”。大家要知道,“经济”, “哲学”,“物理”,“自然科学”,这些名词,不是中国人翻译的,而是日本人翻译的,我们当时翻译西方文化,二手货,因为日本人用中国的文字首先翻译,我们翻译再看日本翻好的,这样就把二手货拿过来了,“哲学”,“经济”也就来了。譬如“经济”,这个词翻译得不大恰当,可现在经济也用了一百多年了。过去我们中国人讲的“经济”,思想观念可大了,以前过年门上贴的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双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什么叫经济呢?+ H `! a+ H8 y9 S
) Q+ i( r. k+ P: z- w9 c经纶天下,济世之才,这个学问在古代叫经世之学。后世西方文化的经济观念进来,把有东西弄出来卖,口袋里空空的,把它变出有钱来,这个东西叫经济。这一下,中国文化的经济观念完了。对西方把“道”翻译成本体,我们已经习惯了,有了这个名称后,现在研究哲学,一讲到本体,已经不是道的那个境界,思想观念已经有了个东西,就偏向唯物的思想去了。0 I5 {6 r- n8 o9 [& r! @1 @( _ t
{: n/ m7 a, [9 c1 U! a
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一段话呢?因为同这一节有关系,庄子提出来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一体的。“既已为一”,共存,是一个东西,“岂得有言乎?”既然是一个,为什么不讲呢?那么,就让你讲吧。7 Y0 X0 Q- u" C+ [: A
9 ?5 q+ V2 D$ c* ]
穷到源头穷亦空 1 x6 i# m+ o: t1 H
; x; l+ u0 E |: h' O6 ~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
1 k2 W `( |5 A7 ]" o! z4 g1 s, F2 F2 b! _" u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这个思想是从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的。“一与言为二”,说一个“一”,已经是两个了,等于说,我很客观地告诉你,说个客观,它已经是主观了,在这个观念里已经是两个了; “二与一为三,”告诉你这里只有一个,批驳你不要认为是两个,这个“一”是对“二”而言,我讲了这句话,这一句话讲出来中间已经有三个了。同一句话,三个存在。# s- }; T4 W9 {
/ a* f+ k2 Q& j$ J
所以太极含三,禅宗临济宗一句话含三玄门,一玄门有三要义,这理由,这道理都是逻辑。宇宙发生有三个层次,所以基督教圣父、圣母、圣子三位一体;佛家法、报、化三身三位一体;道家上清、太清、玉清,一气化三清,三位一体。天地间万事不过三,中国文化就是天、地、人三个符号。研究起来可以写一篇博士论文了,写博士论文小题大做,大题小做,你一定成功。
( B" x: A& D, P5 z
! W* p; G8 h2 C' X3 y$ X/ s5 h% G“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 ”“道生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也同庄子一样, “三”以后不谈了, “三”以后变成多少?电脑都算不清楚,什么叫 “巧历”,就是数学家。谈到科学,天文是第一位,世界科学的发展,最早是发展天文,中国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发达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马当先的。如果了解天文,必先研究数学。而中国的数学,六千年以前,也很发达。尤其发展到像《易经》的数理哲学,实在是精深幽远。中国文化的科学,全世界最早,几千年前就有,那时西方还没有发展。中国上古文化,数学叫历算,也叫历数。历算是干什么的?算天文的,尧舜黄帝的时候,就算二十八宿太阳月亮五星的行动跟我们地球的关系,所以建立了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一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是几千年前建立的。更妙的是,中国上古历算没有数字,数字太多了,归纳起来,只有用一个字代表。我看西方的科学发展,可以大胆地预言,将来数学发展到最高处时,不用数字了,于是产生一个新的八卦或者新的什么代号。2 [$ y k% O0 ~& h$ l4 ]
5 o5 Z; i; G/ m: }天地间“一生二”,“二生三”,过了 “三”以后无穷无尽地发展,“巧历不能得,”庄子讲最巧妙最高明的数学家,永远搞不清了,下不了一个结论了, “而况其凡乎!”最好的第一流的头脑,懂得天文数字的,都不能了解,何况一般的凡夫? , ~' t7 G% x I- i8 w
+ E: P# B" z8 y% v2 H) ?% z**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 **% c, K0 h' U6 R4 v1 K: h: ]3 h$ F
a; f: S7 o- a, X1 Z! y注意,讲宇宙的来源,当万物没有开始以前,究竟有没有,不去管他。听了这个话,你如果认为万物没有开始以前真的没有,你就错了,不过为了了解宇宙这个道体,宇宙的来源,只好把它切断。所以佛学也好,其它的科学、哲学、宗教也好,只好到这里把它截断。那么, “无”以前那一段有没有,我们不要先下结论,暂时保留在这里。
: R! v' B4 {- K# u
( J) V7 W& r; r$ s0 K0 j5 x/ e“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 ”这个层次的变化,以“三”为最有力的基础。就是说,从 “无”变到“有”,经过三个阶段。宇宙发生有三个层次,天地间万事不过三,所以中国的《易经》开始画卦,一卦为三爻,三爻成一卦,画成六爻是后人加上去的。 “而况自有适有乎?”由“无”到“有”经过三个层次,要由“有”回转到“无”就难了,还有一个更难的,由“有”再发展下去,无穷无尽,没有底了,佛家有一个名词,叫无量无边。研究佛学要注意,无量无边,无穷无尽,是有的发展,但是一般学佛的把这个名词当成空的观念,错了,在禅宗又要吃棒了。有的发展,无量无边,所以中国《易经》最后一卦叫“未济”,永远下不了结论,永远不需要做结论。你说没有结论的东西怎么办?这就结论。
% R+ U0 H' v+ C. |. q6 w
6 ~, o0 S' L `$ L, _- G**无适焉,因是已。 ** * |" U: s ?: G! d* b" D! W# S1 p
9 J% t% h4 t& X* {$ f ]“适”就是到达那里,既然到不了底,那就“因是已”,那就截止到这里,到目前为止。
! Y0 A# O+ Y C% n3 u N: b, A
. k% C8 Q' |, `: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 “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 v" ^4 V/ C1 t
0 Y# T6 J) y5 g0 L' G6 J接着庄子讲他的逻辑,这个逻辑不是空泛的讨论,是根据道是 “一”,绝对的,就在这里。或許因为我们喜欢用思想推测,庄子就用逻辑来表达。
6 j2 n; c# J- R* w
y/ M6 K+ _% H/ z0 ~; `' c**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 2 R6 `0 t$ h1 h$ T
& H5 ]& A8 b" l/ }# Y
“夫道未始有封,”这个道没有什么界限,无所谓形上形下,也无所谓古今,也无所谓本体非本体,“未始”不是开始的意思,“封”就是界限。“言未始有常,”“言”就是言语,代表所有的文字理论,也代表所有的思想,没有一个言论思想是永恒的真理,没有什么是永远存在的。如果言语文字可以确定,那就永远都不变,实际上人类言语文字,三十年变一次,再过六十年,我们的许多讲话,说不定后人又听不懂。 “为是而有畛也”,不得已,人文假设建立一个区域, “畛”就是界,畛界,建立一个象田坎一样的畛界。 3 D, e5 Q# E, s! }2 j* ? x# n3 a
$ A @* t8 f& Q4 p( s9 D**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
! `- J3 n4 W5 s( o8 R
, |3 c, k# M1 E4 ]% _ C% ~我们刚才上面提到了《易经》,莊子的 “八德”观念,跟孔子在《易经·系辞》上提出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相通。这个“方”字,有的人解释成猴子,这个理由不成立。“方”就是方位。东南西北,每一方位不同,人类动物植物矿物就不同。 “方以类聚”,以类来分开, “物以群分 ”,万物是一群一群的,这是孔子的思想。我们把庄子提出来的 “八德”,用孔子的《易经》思想一归纳,即“群、分、类、辩”四个字。+ c" t' c+ s# d5 [1 n" v9 s# S `
庄子用“八德”,这八个方法,八个程序的逻辑,把战国时的逻辑名家如惠子,公孙龙等人,辩得一塌糊涂,在庄子圆的逻辑面前站不住。禅宗也是走这个路线,如珠之走盘,没有边际,没有轮廓,逻辑论辩到这个地步,没有边际可以给你拿,没有尾巴给你抓。西方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正、反、合三段论法,印度有因明五段论辩法,有人讲中国的《易经》也是三段论辩法,我说不要乱讲,《易经》的辩证是八段乃至十段观象,那是有根有据的。只有大家学过 “卦”的道理,每一个卦的错综复杂,真是“八面玲珑”,都有八面的看法,最深点来讲,且有十面的看法。假若任何理论只是正、反、合,肯定,否定,矛盾统一,那么,也可以说永远只有否定,也可以说永远都是肯定啰!由这个道理,我们便知道老庄的思想与孔孟的学说,都是由 “易”理而来,就明白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5 O- C4 ^% q4 J! W: L5 z7 l1 S. i% i" ^; t" x- e
庄子在这个普通的论辩上,提出了 “八德”,他讲什么呢? “有左有右”,物理世界的次序; “有伦有义”,人文社会的次序;“有分有辩”,理念世界的次序;“有竞有争”,人类社会的现实。他不过用八个类别加以归纳。
/ P0 j7 H3 `" D) {9 `$ y- ]
% P2 e' M) u# `7 W0 j; e7 |- o我们知道,孔子让人家挖苦得最惨的是道家,这个圣人碰到道家的人物,每个都幽默他几句。但是天地良心,道家每个人都很捧孔子,后人不懂道家的幽默,不懂道家的机锋,以为在骂孔子,都错了。骂孔子最厉害是庄子,但捧孔子最厉害也是庄子,可以说庄子是孔子的知己。这里他又在捧了。3 J" b' h: y; d3 w$ }5 v
9 g- j5 n6 `; m春秋经世
6 U9 O! n; c, C/ ?! [* a
/ X# Q4 B% `" H$ k**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
* e7 j: s: J: A' ?& ^
! O% |+ h- G# Z1 b6 x青年同学特别要注意,我们现在提倡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什么?我还下不了定义,你说馆子里的菜,辣椒炒豆腐,那是中国文化?故宫博物院那些老祖宗的画,说我们的文化多么了不起,我经常告诉青年同学,了不起是我们祖宗的,不是你画的,对不对?所以要惭愧惭愧。如果有人问到中国文化,你把他带到故宫博物院,你怎样不把他带到你的书房处呢?因为你书房里没有东西,只好找老祖宗撑面子。所以中国文化下不了定义。( M B* e! I' s) W5 a
7 a/ y! F+ H6 N5 y* u, A! A* M; s* d讲中国文化哲学问题,宇宙的来源,先有鸡先有蛋? “江上何人初见月”?上帝怎样创造世界?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因为搞这个会搞逻辑,搞逻辑会搞发疯,你搞五千年还没有搞出结果,没有结论。所以《易经》最后一卦叫 “未济”,永远下不了结论,永远不需要做结论。如果拿现实来讲,我们老祖宗蛮聪明。
R* h' G( B0 D- C& Y5 m
2 g, e1 ?. _# b4 F6 e# _什么叫“六合”?东南西北四方加上下,叫 “六合”;四方加四个角,叫“八方”;佛教进入中国,八方加上下,叫 “十方”。“十方”是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中国文化关于宇宙天地的观念,“八方”和“六合”是稍后的观念。庄子提出,最早的上古文化,老祖宗对天地宇宙的观念叫 “六合”。天地以外究竟还有没有世界?人类是否是外星球过来的?这是中国文化和佛经里讨论得最厉害的事情,是有根有据的。人类从哪个外星球过来的?佛学里有明确地指定,怎么来的,坐什么来的。来了以后,流落在地球上,变成了我们的老祖宗。我们老祖宗流落在地球上很可怜的,是贪吃盐巴搞坏了的。 , B l; }4 r; E- t( P- ^2 X, ~
9 _. Q. z1 b1 A L1 j* X“六合”之外的事情,庄子说“圣人存而不论。”注意这个“存”字,不是没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永远存在,不过暂时不去追问,“存”而不论。
4 ~ I, O. l3 H* Z$ J
b4 t, R1 v3 g3 ? g D7 }那么宇宙的人事,“六合之内”呢?“圣人论而不议,”就是讨论研究不加以批判,不做一个严格的结论。
5 L" F. K+ x9 e( ?! V
J9 I7 E2 k" V在这两个原则之下,我们的历史比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完备,都早。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的历史,都是后人慢慢追溯的,例如印度,自己国家没有历史,到了十七世纪以后,才由德国人英国人写出印度史来。大部分的印度历史资料,保存翻译成中国的佛经经典《大藏经》里,西方人有意的不承认,都没有采用,很可惜。印度有两个原因,不大讲究自己的历史:没有时间观念,也没有数字观念。它的民族文化究竟好与不好?很好,很解脱。所以修道优哉游哉,饿了躺在香蕉树下,拿根香蕉吃吃,起来后打个坐;没有裤子,拿片叶子遮一遮,这很好。讲人文文化就不对了。2 s) [ F, @" V+ _( |) p+ x
: h# }# Z T4 w3 v
只有中国从老祖宗开始就建立历史观念,这个历史叫春秋。我们学历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我们后世称它为 “春秋时代”,就是西周与东周之间的时代,孔子写了一本书叫《春秋》,后来 “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为什么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历史称为 “春秋”而不称为“冬夏”呢?照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冬夏也无不可。中国的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只有一个现象,一个冷一个热。冷到极点是冬天,热到极点是夏天;秋天是夏天进到冬天的中间,不冷不热,最舒服;春天是冬天进入夏天的中间,也是不冷不热,所以在我们的上古文化二十四个节气上,夏至是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冬至是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只有春分与秋分那两天,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不差分毫,这两天不冷也不热,所以称历史为春秋。春秋是最和平,最公平,“持其平也”,历史是持平的公论,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做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历史叫做 “春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写《春秋》,“从往今也”。如果大家认为,孔子的《春秋》写的历史,是从以往到今也,那就错了。 , F E/ L9 S& H4 i
) F* n `% Y l! t7 b1 X( F$ ?“春秋经世先王之治,”中国文化的开头就是“春秋”的道理,中华民族为什么那么重视历史文化呢?历史是给人类留下人生的经验,把人类历史过去的经验,兴衰成败、是非善恶,都留下给后世人做榜样,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经济之学,也叫经世之道,是救世救人的学问,不是学校经济系的经济。所以,《春秋》是 “经世”之学,是“先王之治”,使我们了解祖宗的文化,了解和平安乐是怎样。我们后世的子孙不孝,把天下人类弄成这样的痛苦,这就是非先王之治。 ( n$ }& m9 m4 c/ o1 o0 _' [& k
9 h6 H: ` D. F8 `8 d8 f6 A/ g' J
“春秋”的著法,是“议而不辩”,平论。孔子著《春秋》,像是现代报纸上国内外大事的重点记载。这个大标题,也是孔子对一件事下的定义,他的定义怎样下法呢?重点在 “微言大义”。所谓“微言”是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太相干的字,不太要紧的话,如果以文学的眼光来看,可以增删;但在《春秋》的精神上看,则一个字,都不能易动;因为它每个字中都有大义有深奥的意义包含在里面。所以后人说 “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 ”为什么害怕呢?一字表决,一个字下去,把你的罪名万代都判了。而“《春秋》责备贤者”,社会搞坏了,历史搞坏了,社会领导坏了,与老百姓无关,《春秋》要批评的是历史上负责的人。因为老百姓是被教育者,而你是负责教育,你有这个责任。这就是《春秋》的道理。5 k5 W2 g) m. X7 Z" Z: _' A
- G' J; n, d, n5 C& t {& d6 V P上次讲到,庄子提到中国文化的人伦之道,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这几句话,几乎成为中国文化儒、道、释三家的不易之论。后来的文化,关于历史哲学,东方哲学的看法,一切的观点,都是以这几句话作基础的,各方面都引用到,尤其儒家很严正地引用它,可是大家把这个本来忘记了,这几句话出处《庄子》,也可以说属于道家的思想。! Z& G1 h: x# ^5 W" m
" o; v( N- u4 t+ j( Y0 p. ]
对于庄子本题来说,说了半天,庄子在本篇还是讲逻辑观念问题,还是讲人文文化思想论辩的问题,现在他提出来我们传统文化人伦道德伦理的看法,以及人生哲学、一般哲学、历史哲学的看法,因此这一节的结论。 # W# t% }. b) f( P% S
5 C5 w& e+ a$ }9 ]5 w**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
! w+ E. r n6 C: e# K6 v# o# u2 D- \/ `% K2 e. a
“故分也者,”这个“分”念份量的份,“有不分也;”这个“分”念分开的分,所以各部分的看法,有些是不可分割的,要整体的看。“辩也者,有不辩也。”天地间道理讲不完,如果作逻辑观念的推理,辩下去,讲不完。辩到了最后,是无言之辩,没得话可讲。佛学《维摩诘经》上讲的 “不辩”,不说之说,不论之论,同庄子的观念一样。因此佛家论辩的最高处,就是释迦牟尼的自辩自答,没有什么可辩的,也没有什么可答的。2 ~5 }1 P) V6 a
1 i+ b, y8 U G: S2 c; |. u7 j真正的理是什么?一个字都没有,没有话可讲,那是真理。换句话说, “本体”“道体”是空的,等于佛家说的“不可思议”,到了最高处,佛学就有个名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宗经常提到。道理到了最高处,没有文字,没有理念,什么都谈不上,一切到那里都石沉大海,它本身包罗了一切文字,一切语言,一切思想。庄子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佛学并没有进入中国,可见东西方的圣人,有道之士,他们的境界都是一贯的。
; D) q6 I% K6 P, `' ]/ O* m r" S; T1 d7 m8 n5 i0 Z$ M
**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
, R$ F" E, b& v7 n+ V* `4 L3 z4 t9 W
既然这个道无可辩,无可答,什么原因呢? “圣人怀之,”“圣人”代表学问真正到了最高处,真正得了形而上道,“怀之”,胸怀里只有自己知道,这点说明起来比较难,很难透彻,也只好引用佛学的观点加以说明,佛学里的有一句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圣人怀之”,到了那个程度,那个境界,“圣人”只有自己知道。一般人呢?不在自己身心上体会,就只在嘴巴上论辩;“以相示也”,来表明自己的高明。“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如果从推理,从思辩上来求这个道,越辩神识越散乱,越辩越看不见道,距离道越远。
2 C1 X9 A( A8 k6 P0 o$ V7 ^
" i: G! M7 p8 U9 k接着,庄子连带讲一段人伦的思想,人伦的规范,由道讲到德。我们要了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道德两个字大部分的书还不合用,譬如《老子》上半部分是讲道,下半部分讲德,所以,道字与德字各有单独的一个内涵。这个德是讲用,人生的行为、言语、人伦道德的作用。现在,他由道说到德。: ~8 e1 e1 ?! R
: E# O5 K4 Q* z五不方能称其大 9 S" P: q% z0 c
+ h( |5 ?% d# U: L T5 g! L' n**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 X' {( V \3 }3 [- e: L
* V7 p3 Y& b2 ]" _8 E
可以说,庄子对春秋战国时代,到处标榜的仁义道德,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也指示了一个正确的路线。那个时代,到处标榜仁义道德,事实上呢,可以说是最不仁,最不义的时代,老子也批评过。同时,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有一个反省的,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古以来,我们自己号称是礼仪之邦,号称是忠孝仁义之道,事实上,深入研究了历史文化,从历史的经验上记录的,我们对这几句话,是让人非常的难过,很痛心。你要知道,孔子提倡孝,可见社会上都不孝,因此才提倡孝,大家都不仁,所以他提出仁。等于说,社会有了这个病态,他因病给药。实际上,我们标榜的忠孝仁爱等等,几千年一样都没有做到。例如,庄子所提过的 “春秋经世先王之治”,拿孔子所举春秋四百二十多年的历史,子杀父的,臣杀君的,不知有多少。可以说,这个自己号称是礼仪之邦的民族,非常的不礼仪。知道了这个观点,才知道老子、庄子正是针对在文化学说上,教育上的这些标榜的目标、口号而进行的批评,认为这些标榜没有用,结果看到社会每一个人的行为完全是相反。
# x3 a( r- l3 e' w, b% z- W" n; O
4 X6 |, C+ K% H6 z3 c3 g因此,他在这里提到“大道不称,”真正的道是没有理由,没有名称的,不像我们的社会讲了几千年的道,现在社会上狭隘的宗教,譬如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等,这些以外,民间各种各样的什么一贯的二贯的,鸡蛋的鸭蛋的各种教,加上各种的迷信,起码都有一百多种,全世界的宗教有五六百种,每一个都说自己有道,而且都说自己是正道。但是庄子 “大道不称”的观念,就是大道没有名称的,真得道的人,自己也不标榜自己得了道。
$ I: ^/ f! _/ j9 m: }& a- z+ J6 b/ \7 s
“大辩不言”,这是针对当时惠子他们讲逻辑,讲思想,讲名学的,真正的道理到了最高处,没有话讲。看到这里,我们就想到一个历史故事。% s$ ^+ B g. X! l# N
$ I+ [: _% E9 R宋太祖赵匡胤刚做皇帝时,南唐还没有平定下来。南唐李后主文学很好,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就是他写的。李后主派了一位叫徐铉的出使宋朝,外交部向皇帝报告,派哪个外交官来接待他呢?等于现在讲,世界的名学者来做大事,哪一位有学问的人来接待呢?赵匡胤知道徐铉是鼎鼎大名的文学家,结果赵匡胤在自己卫队中,选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卫士,穿了外交礼服,去对付徐铉。徐铉到了宋朝,一一表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哲学、科学、文学都搬出来。而这位冒充外交官的卫士,唯唯是应,什么都不谈。三天以后,徐铉就认为宋朝的确有人才,以负责接待的先生来说,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学问。赵匡胤这一手很厉害,你学问再好,派一个没有学问的跟你谈。当然这个人要稳得住,如果没有学问反而爱谈,那就糟了。 “大辩不言”就是这个道理。
) A! b, v; Y% x- ^9 G1 l# N/ v5 l# f: }5 X- O
佛家也有一句话:“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禅宗注重的行为,不完全是打坐,所以百丈禅师讲“疾病以减食为汤药”,有了病最好少吃东西,肠胃清理一下,不管中医西医,这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是非越辩越糟糕,故“大辩不言。”
. G$ I- h: l* P7 n- _$ M* x+ y D: K' J' L4 U7 M$ F E
“大仁不仁”是什么道理呢?这个话就牵涉到道家的思想,我们大家都研究过老子,老子有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一般都认为老子这个话,讲宇宙是很残忍的,上天不仁慈,他把万物都看成刍狗,就是草扎的狗。上古我们的老祖宗是吃狗肉的,现在广东人保持了这一习俗,上古祭祖宗都要用狗肉来祭,大约到了商、周以后,在祭祀中,才渐渐免除了狗肉这项祭品,但在某些祀典中,仍然须用草扎一个象形的狗,替代一头真的狗,这就是刍狗的来源。刍狗还未登上祭坛之前仍是受人珍惜照顾,看得很重要。等到祭典完成,用过的刍狗就视同废物,任意抛弃,不值一顾了。这正如流传的民俗祭神,有时简化一点,不杀活猪,便用米粉做一个猪头来拜拜,拜过以后,也就可以随便任人当副食,而不像供在祭坛上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说天地并没有自己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的天心而生万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归于还灭。假如从天地的立场,视万物与人类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暂时存在,终归还灭的刍狗而已。表面看起来,老子说天地不仁慈,把万物当成刍狗一样在玩弄,但他不是这个意思,他同庄子 “大辩不言,大道不称,大仁不仁”的道理一样,天地并没有仁与不仁的观点。天地生万物,是非常的仁慈,好的它也生,坏的它也生,稻子它也生,毒药它也生,它包容万象,一切都是它所爱的,下雨也一样,好的地方下,坏的地方也下,太阳光也是这样。所以,天地是无心的,没有特别有个观念,没有特别有个标榜,它看万物都是平等的,自然而成。如果把人当成刍狗,万物也是刍狗,把刍狗当成人,人也就是刍狗,真正的“大仁”,如太阳一样,如天下雨一样,普遍的,自然的,它并没有对某一方面特别的仁。如果你有心来求,已经不是“大仁”,那是做出来的。
6 f" l6 {! l/ u! s$ @3 r8 o" J2 \% Y# ~+ Y) s; f
“大廉不嗛”,这个“廉”就是廉洁,中国文化里头,标榜人伦的道德,要求人非常廉洁,尤其历代要求做官的一定要做清官,清官就是廉洁,廉到什么程度呢?一清到底,家里稀饭都吃不起。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包公,铁面无私。我们中华文化的小说也好,历史也好,所标榜的清官铁面无私。什么是铁面?看了包公的历史传记就知道,包公一天到晚没得笑容,没有笑过,亲戚朋友一概不往来,脸板得像铁板一样,铁板的气色是青的,那个脸是铁面。老实讲,包公的学问很了不起,人品也了不起,如果他还活着,我不会跟他交朋友,因为没有味道。一个人脸板板的,像块铁一样,脸还发青,不要说没有红润,一点黄颜色都没有,大概有肝病或者其它什么病。他亲戚朋友一概不往来,当然家里很穷。这个很廉洁。实际上《包公案》这部小说,把历史上很多清官的故事,都集中在包公一个人身上。我们研究历史,包公固然了不起,包公的老板,宋仁宗同样了不起,有后台老板支持,尽管干,出了事老板负责,包公当然可以铁面。没有这种老板,不要说铁面,你肉面凉面都不行。所以包公了不起,宋仁宗更了不起。有后台老板支持,那我们每个公务员都可以做到铁面无私,不会铁也可以铜一下,不是做不到,而是要看时代环境允不允许。' B# z/ B5 H- O5 O# V
5 [* [+ ? f/ n- O“大廉不嗛”,真正的大廉没有谦让, “嗛”与谦是相通的。怎么叫 “不嗛”呢?比如说,廉洁的人不爱谈钱,谈钱不好,历代知识分子标榜做官要做清官,钱字都不敢谈,不愿意谈。中国文化里头,这个钱字还有另外一个别号“阿堵物”。南北朝时有个人叫王夷甫,很清高,做了大官以后,人家给他送钱送红包一概不要,而且连钱字提都不提,家里人等他睡着了,在床前摆着钱,等你明早下床总要讲把钱拿开吧,结果他醒来一看说,把这些 “阿堵物”拿开,就是把这些堵住他的东西拿开,还是不谈钱。
$ N8 S, y. x+ \, Y谈钱就脏了?这倒不然,我倒赞成清代才子袁枚的思想, “不谈未必是清高”,因为你心中还有钱的观念,还有怕与不怕,人真到了最高处,无所谓钱与不钱了。这一句诗,说千古 “大廉不嗛”的道理都说完了。真正的廉洁就是人生冰清玉洁,任何行为都做到一清二白。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冰清玉洁,岂止不谈钱不要钱,没有嗛与不嗛,并不是不谦虚,他用不着标榜自己这个叫廉洁。
+ {. N, s* d1 ^" ^5 Y
* y8 j* b) O8 H" f“大廉不嗛”的道理,我经常说一个笑话,拿什么来比呢?拿猪来比,实际世界上最爱干净的是猪,研究生物学的都懂。你看猪一天到晚用嘴东拱西拱,人们以为猪脏,其实它最爱清洁了,脏东西一点都看不惯,看到脏东西就把它拱开,结果是越拱越脏。由这个笑话,我们可以了解,人真做到了冰清玉洁,一尘不染,不一定是真正的清廉,倒是在污浊的尘世打滚,心里不着任何一点外缘的,他可以做到“大廉”。这也就是庄子所讲的“大廉不嗛”的道理。
$ |( X- ^7 X9 Y0 r' ~* X( E& ^* b: e. m& h
“大勇不忮”,真正有勇气的人“不忮”。什么是“不忮”?以现代观念来解释,就是心中很正常、坦荡。孔武有力的人,他到处可以打架,站在那里,都要摆起一个样子给人看,但这不是 “大勇”。“大勇”的人看起来很文弱,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忮爱的表示。% x' V6 t; s+ M: d5 _
: ~ s5 F# E* W/ E! q
上面说的一个原则,就是人伦之道。庄子讲了半天,从 “吹万不同”开始,这一“吹”,怎么吹到这里来了呢?他提出“天籁”,“地籁”,“人籁”,这一段都是讲“人籁”。因为这一篇文章长,引用的文章四面八方,汪洋渊博,你被他的文章迷住了。这与《齐物论》有什么相干?这一段讲“人籁”,那么他相反地提到“人籁”就是人道。
( h' f* u) s0 `6 ~/ ~% w+ p
f0 i/ t9 Z7 j, h* w**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
3 ^% G) j/ J4 `, S0 n. ?3 \: c6 @% W. ^* i; ~
“道昭而不道 ”,“道昭”就是道无所不在,昭昭灵灵,没有固定的规范,没有固定的方法,你不要另外去找一个道。所以佛说的,老子说的,庄子说的,孔子说的,孟子说的,耶稣说的,穆罕默德说的,都对,都是说全体道的某一点,某一个个体。既然标榜了一个道,就不对了,道无所不在,随时随地都在那里,也都在人人的心灵中。因此, “道昭”,明明白白,“而不道”每个宗教,每个修道的,你说只有我这样才是道,他那个不是道,那你就无道。因为 “道昭而不道”,它很明白,无私的。 4 M4 Q% K) B$ V6 R9 {; o5 H
“言辩而不及”,天地的理论到了最高处,没有话讲了,讲出来的都不是。譬如,人如果有痛苦,有高兴,我们表达出来: “你痛不痛?”“好痛啊!”那不算痛,痛到了极点,没有话讲了,因为痛死了;“你高兴不高兴?”“我高兴到了极点!”那是有限度的,真高兴到了极点,会把人高兴死的。世界上情绪到了最高处,无言可讲,故“言辩而不及。” : r: u. M# I8 W% O; m
7 I: @/ w! H" }) J; p `: f
“仁常而不成,”什么是真正的仁慈,慈悲?那是很平常的。你冷了,我还有件衣服,你穿上;你饿了,我正好有块面包,你吃吧,很平常。不要说你饿了,我拿块面包给你吃,因为我学佛,是我慈悲你,那就完了。天地间哪个没有仁心?人人都有爱人之心,就是说每一样生物,它对别的一种生物有抵抗,有残害时,残害的心理是防御自己,但是它自己的种类,有时都有一种仁爱之心。所以仁道是常道,并不是不平常。“仁常而不成,”没有个陈规在那里。# {" c2 K, F' K3 j) t; C
, C) E5 _1 d1 p& L& y! L
“廉清而不信”,真正廉洁的人,自己显示清高。这个 “不信”不是讲没有信用,廉洁很清高,但不要讲信用,如果这样做文字解释就错了。真正的廉洁,清高,没有外面的信号,没有外面一个标榜给你看到,不展示出来给你看,清高就是清高。 , r4 s% q6 h2 b) L% i' @
: ~( } ]. o. \# _“勇忮而不成,”大勇的人如果标榜自己,处处表现出自己有力气,或者我会打人,我会做人,这已不成功了,不是真勇,真勇的人看起来没有勇的。 ' N0 u% R5 N4 u. }0 D
# s$ r7 [/ T0 F6 {5 m1 X**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 ~& d' |) Q9 e' a' e: Y9 \2 F; U1 s
z: B6 d; u% k4 t; ]' M% _
“五者”就是言语,思想,仁慈,廉洁,大勇,简言之,就是大仁,大智,大勇。这 “五者”,五个条件全都完备的人,“几向方矣”,差不多摸到向道的路上这个方向走了。
c2 M# U! H3 n% X8 h( e/ ?) B. p. T% @' f
绝顶聪明绝顶痴 # h2 J: X, P6 M8 b( \
2 w. I! o$ X9 {, E5 p9 A% X! H0 H: X2 s庄子这一段由“吹万不同”,“天籁”,“地籁”,讲到 “人籁”,他在这一节加一个研究的总结论: ; T: ~( L( y& B' J9 W
. W0 N2 H# ?9 J/ G$ ?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
, m# X% B. s3 W# ]2 K* m* f$ f7 U6 e( w9 n9 Q
“故知”,一般的知识智慧。道,有没有一个最高的标准?有, “止其所不知”,到了最高处,不知。所以真正了解了道的人,所有的智慧,知识,思想没有用处,用思想,知识的道理来推测,那不是道,跟道不相干。道最后到无念之境,无道可道,“止其所不知”。3 a6 z% G7 k/ _4 y A+ a6 L5 H
3 a. ~$ Q: E1 N: a, F8 X4 Z$ _南北朝时高僧,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他有名的文章《肇论》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离不开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篇《般若无知论》,智慧到最高处,没有智慧可谈,那是真正的智慧,那个就是道的智慧。这个观念同庄子所说的一样。我们在《论语》中也看到孔子学生问他,孔子说自己一无所知。什么都不会,因此能够样样会。如果一个人有某一专长,某一个最高境界,它会挡住一切。所以到了最高处,就像禅宗经常标榜的如珠子走盘,它没有一个方所,没有一个固定,它一无所知,因此无所不知。所以庄子说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知识最高处就是 “无知”,就是始终宁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不但孔子庄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学家,都是如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样,出身贫苦,什么都懂,行为做人也很相似于孔子,他说: “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真笑话!我什么都不懂。”这是真话。释迦牟尼也讲过这样的话。他十九岁放弃了王位而出家修道,到了三十二岁开始传教,八十一岁才死。四十九年之间,他最后自己的结论说: “我这四十九年中,没有讲过一个字,没有讲过一句话。 ”真理是语言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我们可以退一步说,庄子讲的 “无知”,是俗语说的 “半罐水响叮当,满罐水不响。”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硬是觉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觉到没有东西!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这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如果有个人表现出自己很有学问,不必考虑,这一定是 “半罐水”。从学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没练到家的人,就喜欢比画,他是筋骨发胀,并不是故意的。而练到了家的人,站在那里好像风都会把他吹倒,打他两个耳光,他会躲开,绝不动手。学问也是一样,一个人显得满腹经纶的样子,就是 “有限公司”了。所以真正的学问到了最高处是“无知”。0 y( n0 p+ ^+ j; ]& K
& o2 Q& b7 x8 C' Z
下面一段还是讲“人籁”,人伦之道,因为把人伦之道做完了,才能由 “地籁”到“天籁”,超越人的世界。因此,庄子说人伦之道,由普通一个人,怎样去修道? 1 \7 h' ] K. w0 L; `7 K* A
+ i8 X! S/ v: q5 @& R' `) s**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
( V; D( Z8 s& @& V0 z6 x% y" V2 `9 M
( w' e% R( u5 O; S) T庄子说,假使你懂了最高处没有语言文字可以讲,一切言语思想所不能到达的道理,是 “不言之辩,不道之道”,没有各种的法则,也没有道理可讲形而上的道。1 F9 b' q' g# C, _; V8 t0 w) k4 m
道在哪里?就在平凡,非常平凡,非常现成中。“若有能知,”假使能知道这个,认清了这个方向修道,“此之谓天府。”庄子定名为“天府”,这个“天”不是天文上形象的天,而是指理念世界的天,“府”就是它的宫殿,用“天府”来代表形容道的宝库,拿现在的话讲,就是道的渊源。你懂了这个以后: ( M9 K8 c1 Y9 K2 t5 O n
4 e- y; _" _3 A% y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
$ H: e5 o/ A1 t: |/ I6 y
5 K9 K% q% _# Q7 u& f6 ]/ H真讲做功夫,修禅修佛同修道家是一样的。譬如流行的瑜伽的打坐,学道的打坐,学佛的打坐,你坐起来干什么?坐在那里辩论,心里自己给自己辩论:这个不对吧?这个不大静吧?这个不是功夫吧?这个气脉没有通吧?这个恐怕不是道吧?都是闭着眼睛坐在那里心里思辩。真到达了内心无争的境界,没有思辩,脑子里心里绝对的清净, “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也没有管什么方法,什么都不管了,那么,你已经跟道的东西接近了,就是庄子讲的 “此之谓天府”。修养到了这个境界: “注焉而不满,”像流水一样,永远把水灌进去都灌不满,所以老子也讲,此时才叫 “虚怀若谷”,心中空空洞洞的,像山谷一样,流水尽管灌进去,一万年一亿年的流水也灌不满,它没有底的;同样的, “酌焉而不竭, ”像流水一样,你把它舀掉,也永远舀不完,它不增不减。那么,这个“道”的能量,身心的能量哪里来的?
" O! G' w6 C0 C/ J$ _
1 t. E5 Y' u% ?2 \“不知其所由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不知道的来源,也不知道的去处。 “此之谓葆光,”生命的光辉永远是挥发的,永远是存在的。3 }7 ?. o+ Q# Y, L6 F7 \& f: ]6 v
1 O5 j9 c9 |; f6 E" w3 }大家修道,不管修道家、密宗、禅、瑜伽,做到这样,对了。庄子现在传我们道,这个方法很好,不要你打坐,不要你念咒子,免得一个咒子学来,还要花五千块钱,划不来。万一要念咒了,就念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 ”就行了。这是庄子的咒子。出自《庄子》的“天府”、“葆光”,后来道家经常引用。内在的光辉永远在挥发,这是讲内养之学,每个人内在的修养,就是修道。下面讲外用之学,就是仁道。
3 ?7 Z0 U1 n# E0 n& @! |' }
' x% D0 Y, L! ~4 }1 P)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 **1 W$ x( ^% M- I2 z
% b( s2 M* [0 y* x( m$ F圣人也有烦恼
8 G! s2 [# o9 l3 S1 N& B7 L! } U9 D& E2 d. Y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
& U: t5 ^; s. Q8 z
+ I' S1 G" N/ J( O4 K0 L1 V! ?3 @, g研究中国三代以上的上古史,庄子这里提出来的资料,不是根据孔子那里来的,别的地方很少看到这个资料。庄子说尧当皇帝时,所谓公天下,要培养一个继承人,就是舜。舜跟着从政三四十年,从小职员开始到宰相,当了副皇帝四五十年,尧到一百多岁才交位给他。有一天,尧问舜,西南方的边疆,有两个小国家,“宗脍”、“胥敖”,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边疆地区的这两个小国家,是被我们上古老祖宗赶出了家门的,流落在边疆;一种认为西藏、云南边疆地区都是。是不是?不知道。宗脍同胥敖因为不服教化,文的教化不行,要武的教化,尧想出兵打他们。尧是圣人,以道德做政治的,道德实在教化不了,只好出兵去打。 " t7 W$ A. m/ j( u
: {5 O8 m4 x) l! f L4 K: K n9 R/ n“南面而不释然,”“南面”是形容帝王的境界,中国古代帝王素来坐北朝南。读古书读到南面称雄,这就是王者。因为中国古代方向有一定,所以几千年帝王专制时代,老百姓的房子不准身正南的,总要偏一点。如果向正南,不得了,你想当皇帝啊,杀头的。只有每个地方的政府机关,寺庙,可以坐北身南。尧告诉舜,他想出兵打宗脍、胥敖, “南面”坐着一想,“不释然 ”,心里头总是难过。 “其故何也?”心里放不下这件事,这是什么理由?如果这一段历史是真的,1 f+ f0 v7 C& y6 i! [9 @# q
$ Q8 z" E7 d2 s* S
我们可以看到,尧讲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实际上,尧舜传位之间,真正的实权已经交给舜了,但主要的事情还要跟尧讲一声,一方面尧主要想测验一下,你接位了,有没有仁慈的心理,一方面虽然尧舜是已经到了圣人的境界,有时候心里遇到一点不满意的事情,还是很难平下去,可以从这两方面看。 5 {4 H; {6 E0 h9 Y+ d# r
+ Y( e) I% D0 A2 {0 }' i s**舜曰:“夫二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0 w1 Q/ s+ `3 ~/ u
" E6 O; ]$ C: U! `5 ~
舜答复说:这两个同民族的同胞被赶出去了,现在还在边疆,文化落后,过着野蛮的禽兽一样的生活,你心里过不去,我心里也过不去。“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古时代讲天上有十个太阳,光明遍照万物,舜告诉尧:凡是人类你都要爱护,还有我们人类的同胞流落在边疆,你心里当然很难过,但是他们又不听教化,你想出兵去打,又不愿意,这是当然的,这就是仁慈。况且你的道德爱天下,爱万民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比太阳还要光明,你想到这个事情,当然心里不高兴。
5 y9 y, w8 F# F. l! a4 s K, s6 F: o/ p, {
《齐物论》的这一段讲人伦之道,说“人籁”。我们用普通的观念讲,庄子讲到这里,人伦之道差不多告一小段落,跟着提出人超越于平常的生命,而找回来真正的生命的道理。7 @; Z7 i& `5 d) Y6 l9 R2 l/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