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35|回复: 0

[阿含解脫道次第] 阿含解脫道次第 第五章 親近善知識 -- (空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3 15: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y茧 于 2010-1-26 01:52 编辑 5 ]( U, ]+ B: [5 x( G
8 d7 ]! `( s0 B9 w
第五章 親近善知識                  
" I+ @7 G) |# \5 c) g5 r8 T
  (第一節)如果親近惡知識,他會增長你的邪見,會讓你的正見退減。如果親近善知識,剛好是相反,他會增長你的正見,你的邪見會減少。【法義分享】: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但「惡知識」通常不會告訴眾生「我是惡知識」。他會設法讓跟隨者相信他是「善知識」、是「好人」。所以學佛一開始就要以智慧為前導。
! J' o/ K/ _+ X: H# f  @
: n3 }/ N2 }9 f* L3 I. a
  社會上也好、宗教上也好,政府或是媒體所在報導的不好宗派,後面有沒有死忠的信徒?有啊!還是有啊!他在死忠的信徒心目中,還是他的善知識啊!是大好人啊!所以,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我們學佛就是要冷靜、理智。另外,學佛的一個很重要觀念就是一定要「依法不依人」,非常重要!但是很不容易做到。一般都會依宗派,再來依山頭的這個人,一般都是一直在依人,依一個宗派啊!依一位大師啊!

7 I# J9 \% ?$ Q; |% p, O6 n
, E  ~' O, N" A, h1 \
  如果你依一個宗派、依某個人,立一個宗派的立場,於是「界線」就劃分出來了,「我是某某宗、某某派的,我是某某人的繼承人……」都被那個框框套住了,你很難跳出那個框框之外,而且別人跟你講框框之外的觀念,你都不聽、不接受啊!假如一個善知識或是一個宗教師,還會引導信徒去抓住他、依靠他,對他越抓越緊,坦白講:這樣的人他的「自我」都還沒有消失。
  e, B7 ?3 W# f  }
9 T+ g$ Z1 \0 G( H
  在此先介紹所謂的「四食」,因為在親近善知識方面,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很不容易突破的結。(第94頁)第十一章講「四食」,我們一般都只知道吃東西的這個吃,我們看後面的【法義分享】:四種食是「粗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 f/ ~0 a8 P/ r, _$ W8 T
: e; W# a: ?8 n& F& m1 D4 s( x
  什麼叫做「粗摶食」?就是指三餐飲食,能夠滋養色身,又稱為「段食」。為什麼三餐的飲食,叫做「摶食」?有時候簡稱作「摶食」,為什麼簡稱「摶食」?有時候就講「粗摶食」,有時候講「摶食」?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他們在印度的時候,包括現在的泰國、斯里蘭卡,他們在吃飯的時候是用手抓,佛陀以前是托缽,吃飯還是一樣用手抓,那些食物必須要把它捏成一摶,這樣才好送到口裡,因此捏成一摶一摶的。所以,「摶食」是三餐的飲食,「摶」就是這樣來的,給它捏成一摶、捏成一丸,這樣比較方便吃。
; d# }; R2 O. ]6 g8 [* X4 R* ^

0 W( r1 A' h, z7 i8 ~$ O% _, R
  所謂「觸食」,就是指感官的接觸享受,例如看美色、聽美樂、嘗美食……。「觸食」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六根」不會知足的,眼睛就是要看美色,耳朵要聽美樂。例如,本來沒錢的時候,覺得有幾千塊的一台音響,這樣就好了;當你現在漸漸比較有錢的時候,就會想要買一台幾萬塊的音響;再來更有錢的時候,聽到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音響,覺得聽起來的感受不一樣,於是那種欲貪就會出來了。

5 ?: c( D) e# v( |
/ z* l4 P* @! Y* w
  耳朵的觸,想要聽美樂的欲貪就會出來,於是又會希望能夠擁有更高級的音響,就是耳朵又想「吃」更高級的聲音,就是耳根在「吃」。他一定在接觸過之後,覺得很舒服、很好,就想擁有更多。「觸食」就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之後,覺得越舒服的,就想會要「吃」的越多,我們的種種欲貪都沒有知足啊!
$ E9 p9 ~; S/ A  e/ x) S2 ]

5 Z; a) @7 J7 l1 H$ W- B
  有關於動物的吃,就像「野性非洲」或是「生死一瞬間」影片,在國家地理頻道也常常播放。我們會看到獅子、老虎、花豹,牠們都常常會在吃那些羚羊、牛羚那些動物,以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有時候會覺得好像是殺戮戰場,但是我們有沒有去看到,原來動物世界是一個食物鏈,牠們都還會維持均衡,然而破壞生態均衡的卻是人類啊!一個人帶一支槍進去森林,比十頭獅子所吃的,都還多啊!人類的吃跟獅子、老虎的吃,跟一般動物的吃,有什麼不同?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 G8 m+ G  q: O& W, ^8 E

  p, }$ o; N: A) k, o) W7 }
  動物的吃跟人類的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動物一般的吃,牠們最主要是因為「需要」而吃,人類的吃是「慾望」而吃。動物的吃,牠們是因「需要」,牠們只要吃飽就好,所以這個有限。而人類的吃,慾望無窮啊!一個人帶一支槍進去森林,比十頭獅子所吃的都還多,因為慾望無窮!
$ U! ~: O1 N  j0 P" E" ~4 J

$ F; v2 p& N2 q  p
  一個修行者,像佛陀以前?什麼要維持「托缽」簡單的生活?他們就是看到眾生一直慾望在吃、吃、吃,對世間造成很大的傷害,於是他們也放下各方面的種種慾望,包括「六根」的種種食方面,都漸漸放下、放下!只放下到維持最單純、最基本的,我的生命能夠存活下去的最基本條件,這樣就好!他們回到因為「需要」而吃,欲望回到最單純,就是知足常樂,「知足」就是回到最基本的需要。
" M/ f& ]# K% D6 a+ |
. p7 V- |, @- Y5 a9 }+ g* r
  有關於藝術創作,以一般來講,應該就是有它市場的需求,你才需要創作這些藝術品,往往背後是因為有這方面市場的需要。如果以一個解脫者來講,他可以不需要這些種種藝術創作,因為真正最美的藝術是什麼?是解脫,還有大自然。真正最深奧、最美的藝術,是大自然啊!所以,一個解脫者是回歸到很單純的,因為他看到整個大自然就是非常奧妙,非常藝術的變化無窮,任何的雕刻都比不上活生生的藝術,當然這是心境滿高的。

5 C2 E3 ^3 ~: i5 u7 p3 n( S" [& g, e1 {: q+ I  }
  我們很多的藝術、美術、繪畫,這些是要協助有需要的眾生,因為眾生在這成長的過程,有他的需要啊!如果這些藝術創作,是因為眾生的需要,而協助眾生成長,這方面有它存在的意義。就像有些玩具是針對幼稚園階段的,有些玩具是針對國中階段的……,這些都是可以陪伴他們成長的一個意義存在。

  ]+ H4 f: H% Z, q1 o
3 F) S* R5 H, y) ~( k. o9 {' V8 J
  至於「意思食」跟「識食」,也非常重要!因為一般很不容易看到。「意思食」是指意見、思想上的同化,這是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手腕。「識食」是深層的自我,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同時排斥與我相異者,這是一般宗教家、大法師們所易陷入的。這兩點很不容易看到,大家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證。
% K6 @7 L0 E, e5 C: S; F% D
3 D3 Q6 V2 e0 v3 r' w+ o
  什麼是「意思食」?意見思想上的同化,這是政治家、思想家最常用的,就像馬克斯就創造無產階級、共產理論,然後希望別人能夠附合他的這些理論,加入他的這種思想體系,就去傳播他的這些思想,於是很多的主義就這樣產生。包括說很多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們都是創造出一套理論,然後希望別人認同。

* v* a' [1 i# C8 o
! h* I, f4 E! H  B9 k6 S
  再來,每一個政黨都有他的黨綱,都有他們堅持的一些原則,他們提出這些,都是希望別人能夠認同他們的意思,認同他們的作為、認同他們的觀念,然後加入他們的黨派。認同的人越多,他們黨派的勢力就會越大,於是怎麼樣?他可以「吃」,「吃」進越多的東西進來,「吃」進越多眾生的「意思」進來,於是可以形成一個大的意識,然後形成一個很大的力量,這股力量就可以做為他奪權鬥爭的工具、奪權的力量。

4 `$ ?) v2 ~0 Y
5 Z! z; V( @0 O" Q) F8 G
  「意思食」就是背後有一個思想核心,他要聚集更多的「意思」進來,這是很明顯的一種情況。我們現在再看每一個人,不要認為說都是別人,事實上只要你還沒有解脫,「意思食」、「識食」,你幾乎天天都會有,幾乎天天都會存在。舉例來講,沒有針對任何人,你是一家之主,然後你認為「當太太的就要聽我的意思,照我的意見、照我的意思去做……」;或是當太太的希望先生「照我的欲望,照我的欲求,照我的意思去做……」。

9 z% \1 e* c- ?7 P3 o
- G- T+ E. ^7 c1 z4 h) I
  你希望別人依照你的意思去做,心態的背後就是我們的「意思食」,我們的意思要「吃」。當太太的,如果有一套很好的意思在心裏面醞釀,然後希望先生照這樣去做,如果先生照著這樣去做,妳就會很高興,因為妳吃到、妳吃到了。但是,如果先生沒有按照妳的意思去做呢?妳吃不到,就會生氣啊!包括父母親對小孩說很疼愛、關愛小孩子,但是有沒有看到很多父母親是把他的理想、他的欲望,把他的欲望影子投射在小孩子身上,然後小孩子成為父母親的一個欲望實踐者,背後都有父母親的「意思」、「意思食」在裡面,我本身實現不到的,於是希望透過小孩子來實現,背後都有「意思食」。小孩子符合我們父母親的欲望,我們就高興啊!如果小孩子做出來的,不符合父母親的欲望,你就傷心啊!痛苦啊!覺得小孩子不聽話。

/ x' g, F! M# u7 |" q. `1 {+ P- N# l" M; R# T
  所以,各種食物都是這樣,當你吃到了,你就會高興,因為你有得到;如果你吃不到,就會有苦。其他的,我們要慢慢去類推,很多我們的苦,是來自於我們四種食裡面,要吃、吃不到;我們的樂來自於四種食,其中的一種我們吃到了。

- V$ E  R, W, L% J5 u! o; P: a$ \( T; `0 Q0 D$ e
  所謂「識食」就是深層的「自我」,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同時排斥與我相異者,這是一般宗教家、大法師們所易陷入的。「識食」非常不容易看到,但是大家有上過這些課程之後,就可以對照出來,一方面避免自己將來落入框框裡面而不知道。「意思食」只要贊同我的意見、認同我的意思,這樣就好了。但是「識食」比「意思食」的要求標準又更嚴格、更高級。一般宗教大師要你成為他的忠實弟子,你必須皈依,然後還要改掉你的原來名字,這個宗派特有的標記要打上去,這只是外表而已,再來「你思想上要跟我要契合」,這樣才能夠師徒同心、心心相印,將來才可以成為我的傳人啊!
5 @  q  ?8 v6 ~% d8 G
8 g7 {6 q/ |8 e- R; L0 @
  都是有一個「我」,一個意識、大意識在背後作祟,希望把你徹底的洗腦,讓你的腦子裡面跟我的頻率相同,這樣才能夠心心相印,將來才可以作為我的傳人。所以,「意思食」是非常深的,因為深層的「自我」,會要聚集更多的我、我所。原始佛教有沒有所謂的皈依?佛陀是有所謂的「皈依」,但是《阿含經》裡面,佛陀有沒有去更改過任何弟子、一個人的名字?改稱姓氏是中國佛教才有,在原始佛法裡面,佛陀從來沒有去改過一個人的名字,除非你自己願意,除非你自己要,如果你覺得原來的名字很土、很俗,想要改一個名字,這是你自己喜歡,只要認定這樣就可以。

; T. p+ ]0 _2 D2 B- a4 b/ [
% [1 p! p* |" O, e" ~
  佛陀的弟子裡面有舍利佛、目鍵連、羅侯羅、阿難、舍利佛,都是他們的本名,佛陀沒有說你們加入我這個宗派之後,你們的法號就要改過來,沒有這回事!還是維持原來你的名字。經典裡面所用的,都是原來你的名稱,都是一樣維持你原來的名稱。佛陀本身並沒有指定他的繼承人,因為佛陀沒有創立宗教、沒有創立宗派、沒有創立山頭,只要有興趣、有心要跟我佛陀學習,你們都可以過來。只要你聞思修證可以之後,都是讓你們到各處去弘法,因為世間苦難的眾生需要脫離苦海。
: g9 `5 E  B; z! E6 v/ U0 ?

2 _+ {3 a/ r* [4 d- ^2 v
  「皈依」是一個人想要跟佛陀學習,所表露的一個誠心,因為「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你有真心要跟老師學習,老師才有辦法協助你突破。「皈依」等於說是向老師表明要決心學習,請老師能夠好好協助你解脫。只要宗教師本人還有「自我」,山頭影子一定會出來,如果沒有「自我」,就不會去要別人去抓住你,你只是協助眾生獨立,協助眾生自依止、法依止。只要能夠真正見到法、能夠獨立,就是到各處去弘法,完全沒有那一種束縛、沒有那一種繫縛。
6 `0 u# E+ v5 z- a0 _% t1 g2 C

; ^9 [$ M" }' U  \
  佛陀本人沒有建立道場,哪裡有供養他什麼道場,就到哪裡去講經說法,都是很單純的修行,以及為眾生少苦離苦而講經說法,所有的一切都是為這些目的而已,沒有那種建道場、建寺廟,然後要建立一個宗派……,都是很單純。佛陀那時候有沒有菩薩戒?是因為後來因緣時空的轉變、需要才產生出來的。

: V  M" T* d& b
* i) \0 G* Y! c8 t/ k& Z. E, R$ i
  以我們身體本身來講,在必須要輸血的時候,驗血型有A型、、B型、O型,還有AB型,它們每一種本身都帶有密碼,DNA密碼都不同。當你要輸血,必須經過一個檢驗,要血型符合才可以。當我們要更換皮膚,或是更換內臟器官,必須要先檢驗看看會不會排斥,尤其很精密的骨髓移植,更是要求嚴格標準,契合類似點需要更高,這樣才不會排斥。每一個細胞都有它的DNA,都有它的識別密碼,像我們在軍中當兵,要進入營區必須要先講口令,口令就是一個暗號,就是一個識別密碼,講對了,我們是同一國的,就可以進來,如果密碼不對,對不起!就不是我這一國的。

. s" _& s( I! |
9 K3 ?7 ^. }& p5 ?2 a
  我們身體每一個細胞本身,都有這樣一個識的分別,但是它會抓取,只要是相同的,它就會希望更多的;只要不同的,它就會排斥。所以,身體本身在先天上,就有這樣的一個分別,但是我們今天無法主宰身體,不是說一個解脫者喝下毒藥之後,毒藥能如甘露,都不會死?不是那一回事啦!絕對沒有那回事。我還是「有餘依」,身體本身還是有它的識別,但是我們的心胸、我們的心理、我們的心態,卻可以超越一切。
% U- Y# B/ o% b: s

. A7 {1 A# \  @0 z" ?, d) L
  所有的苦,是在於我們的心被種種框框架構拘束住,修行就是要超越這些框框。深層的「識食」不容易看到,但是我們要學習能夠去看到這些。佛陀所講的四種食,如果不能夠放下,還一直在貪愛、貪婪,生死輪迴就會繼續。所以,要去看到這幾種食,從比較粗淺的,然後慢慢看到越細、越深入的,這樣才能避免在將來成為人家的宗教師之後,結果本身在「意思食」、「識食」打滾都不知道。我們要先把這整個道路弄清楚,實修實證就不會走偏差。
. I3 b5 ]" q0 b3 _& o

- ~; K7 v9 {$ N6 U
  (第五章第三節)波斯匿王跟幾個國王在一個聚會中辯論:「『五欲功德,何者為勝?』其中有言色勝、有言聲勝、有言香勝、有言味勝、有言觸勝,竟無決定」亦即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境之中,哪一種才是最好、最優秀、最好的呢?大家「竟無決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為每個人的喜歡都不一樣,於是他們就來問佛陀:「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呢?」佛陀就告訴諸王:「各隨意適」隨個人的喜好啊!
& ]7 i. e' X- `$ [5 P6 X5 F4 R
1 W2 \( ~% e/ x4 @0 }% o/ ?
  「各隨意適」就是隨個人的喜好,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我悉有餘說」這些我都講過了,都各有優缺點。「以是因緣,我說五欲功德。然自有人於色適意,止愛一色,滿其志願,正使有正使過上有諸勝色,非其所愛,不觸不視,言己所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

, x' q! u5 V1 ^( f- S+ L1 S4 v: E( r4 d# t2 I
  「正使過上有勝諸勝色,非其所愛」只要他不要的,「不觸不視,言己所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在宗派方面也是一樣,如果你一直抓住某一個宗派,覺得這個宗派才是最好的,當有另外更好的宗派出現,就很難超越、很難放下這個框框,去接納更好的,目前就覺得說這是最好的,所以「言己所愛最為第一,無過其上」。

; r2 r/ p8 e  v5 j) W2 d0 p" B7 j3 _7 K' l8 R
  「當其所愛,輒言最勝,歡喜樂著,雖更有勝過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觸不視,唯我所愛者最勝最妙,無比無上」這也是我們很容易犯的毛病,因此要提醒自己,不要落入這一種框框。

: [  W- y& P) E: x
5 k/ e) k8 U4 T- |/ ]1 T
  【法義分享】:情人眼中出西施。「善、美」都沒有絕對的標準。當你內心生起某方面的欲求,那方面的前輩就會成為你現在的「善知識」。「賭神」是賭鬼的至尊,拳王是拳迷的偶像,財神爺是追錢族的最愛,物以類聚啊!修行方面同樣是五花八門,你內心生起什麼樣的欲求,就會去找能講出一套符合你內心欲求的善知識。你內心生起什麼樣的欲求,就會去找這方面的善知識、這方面的前輩,作為你的善知識。每一個眾生當下的善知識,是因為他內心有這方面的欲求。所以,我們學佛,要深層去看到內心有一個框框、有一個架構存在,然後去找一個能夠符合他這個框框架構的人,認為「喔!這就是我現在的善知識」,於是就會形成一種物以類聚。如果你想投機取巧,想走旁門左道,快速不勞而獲,或享用金錢換取,或是想抓取一些偶像來依靠,就會去找那些能夠滿足你內心欲求的,能夠講出一套符合你的,哇!你就很高興。
% E1 H! c9 J$ Q1 s
/ h5 L' n! A+ X
  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會去找有智慧的人。「物以類聚」就是你內心生起什麼樣的欲求,就會去找這方面的善知識,要自己去看到內心的動機。如果你現在是在追名求利,就會去找這方面的人。但是,我們講說「物以類聚」,不是說每個人都一定固定不變,智慧會隨著一個人的成長而轉變。因此,你十年前認定善知識的標準,跟現在所認定的標準不一樣,因為會隨著智慧的成長而變化。所以,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會去找有智慧的人。
8 c4 s% Q% Y' U. v
8 m) V; x' N( ^6 B$ q7 r
  (第四節)波斯匿王看到幾個人從門前經過,就跟他們恭敬問訊,佛陀問他:你為什麼對這些人這麼恭敬呢?波斯匿王就告訴佛陀說:「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覺得他們的法相很端莊、很威嚴,看起來就像很有修行的人,如果世間真的有解脫者,像他們這樣應該就一定是。
' m: B% I0 H+ x6 \: a. g

, _# Q1 \- e5 J7 W3 I) u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以你現在的眼光,都只是看到外表、外相而已,你看不到深層的內心啊!因為你沒有「他心智」,「『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不要草率下論斷啊!要親近一段期間之後,才能夠更清楚的了解。「當用智慧、不以不智」不要迷信啊!不要盲目相信、不要偶像崇拜。

( q, ^3 {: b( o! R
6 N- r$ H; r) T
  「經諸苦難,堪能自辨」要經過各種考驗,才能夠清楚知道。「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要去求真求證,不要盲目迷信。「見說知明,久而則知,非可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佛陀都是要我們用智慧去觀察、去分析,不要盲目迷信。所以,對善知識的認定標準,會隨著個人的智慧成長而異。人是在錯誤的摸索中,逐漸累積智慧而成長,在脫胎換骨之際,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是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

  _, u: E- K- ~, d
! m$ E2 S0 @6 a5 n! V6 M
  一個人何時能夠放下過去的偏執、偏見、執著?何時能夠照見自己是處在井底的青蛙?何時能夠照見自己是被框框架構套住?就會很高興、很歡喜的把這些放下。但是,在你要能夠放下突破之前,會有痛苦掙扎的階段,就像你原來極力抓住一個法門,比如你原來是淨土宗或是持咒的忠誠信仰者,原來持得很高興、很快樂,現在告訴你要放下這些,最初內心會有很大的衝擊,甚至會指責、批判別人,有人講出不符合你的意,違背你原來所認知的,就認為人家是在喝佛罵祖、違背經典,所謂「離經一字,等同魔說」,認為自己「所信仰的經典就是這樣,你們怎麼可以跟我所信的經典不一樣?!」你會一直時時抓著原來所信的宗派而不願意放。
2 Q7 H) X  D. H0 H9 `

8 Y  h5 S! l  U2 I6 C$ _* A  _9 s! E
  如果你抓住這樣,在這一生這一世越來越淨化,能夠真的解脫自在,你透過這個方便法門到達究竟,這樣也可以啊!沒關係!問題就是說,如果你學佛一段期間以來,到現在還不能夠解脫自在,還不能夠真正徹見「三法印」,不能夠體證「三法印」,不能夠體證「四聖諦」,給自己重新來過的機會,縱然脫胎換骨的過程會有痛苦,也是讓我們脫胎換骨成長的最好機會。所以,這裏的經文裡面有提到「經諸苦難」,要經歷各種的磨練,才能夠「堪能自辨」。
; e: B8 _4 O3 B6 c9 t" S
2 e0 i8 {) s6 p, d+ X
  人是在錯誤的摸索中,逐漸累積智慧而成長,真正要能夠走在八正道上,是要經歷過很多的錯誤,才會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八正道」?所以,在那脫胎換骨之際,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是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有痛苦、有衝擊,這是好現象,我們要放下過去的知見、歸零,給自己重新開始、重新認識真理。包括前面有講說在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那句話--宗教信仰往往阻礙人類認識真理,如果你是以「信」在先、「信」為主,就很難去突破信仰層面去求真求證,這樣對自己未必是好。

" A1 T  O0 Q! k9 X' i& x/ r9 i  {! b6 D# C1 ]; Y
  所以,我們要能夠勇於去突破,勇於去求真求證,經過聞、思、修、證,一定可以體證到真理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解脫自在。對自己沒信心,就是因為聞思基礎不夠,包括協助的人,也未必能夠真正體證、有實修實證。縱使你對於「三法印」再怎麼會講,如果沒有實修實證過來,是沒辦法引導別人去親證。今天在這裡跟大家結緣,我們一定要經過聞、思、修、證,將來具足聞思基礎之後,再進入實修實證。
) \, v& [3 P8 h& f6 v8 W0 O6 q
/ }0 B# f# y; m- Q' n
  現在好好研讀《阿含》方面,當建立聞思基礎之後,經過一年、最多兩年,假如在兩年之後,你還沒有真正見到法,還沒有真正很大的突破,就要放下!另外再找、另外再求。如果兩年不能有脫胎換骨的轉變,兩年已經算是比較久了,事實上只需要一年左右,經過半年的聞思,再經過幾次的實修,就可以親證到是真是假。現在大家要慢慢去聞思,聞思裡面就已經有在求真求證,因為大家都是知識分子。如果我所講的是虛假的,就禁不起考驗;如果我所講的是真實的,不管再怎麼求證,你越求證,就越證明真理就真理、實相就是實相,只怕你不求證而已。

- h# T% P% X- C, S# v  \$ {( q
0 K9 q# X% C% X; _& j( \5 S
  所以,把過去歸零放下,只要我們還沒有解脫,過去的那些知見,講嚴格一點,很多都會變成你的絆腳石,放下!歸零!給自己重新開始,重新認識真理,以單純的心來接觸,以單純的心來求證,放下一切的宗派,放下一切的迷信。
# X/ r5 r9 V1 U: Z

3 c3 j. z2 F' P4 p
  同樣講原始佛法,有人是著重在聞思方面,像學者在講《阿含》,與有實修實證的人在講《阿含》,會相同嗎?如果是實修實證,也一樣會引導大家去體證,因為真理實相就是如此。如果我本身沒有實修實證,就只能跟你們講一些佛學名相、一些個學問、一些知識、一些知見,這樣你本身再怎麼修,還是沒辦法真正體證到。有關於出入息方面,各位可以先回去溫習書本第23章,以後在課程陸續介紹的法義,要聽懂裡面的深義,最好能夠有呼吸這方面的配合,你的心能夠寧靜,你的體悟就會很深,才不會只是停留在頭腦裡面的知見。

$ I- H) P# ]8 R: l$ [8 z( F8 ^
( t. n: L, S, K' S3 ]$ Y
    【幻燈片】

5 |) y; N& K/ i* n2 u& A" E
1 o6 W: h  ]" W! ^' G
  幻燈片可以讓大家更具體去認識「無常」,但還不是實證的「無常」。你看在去年10月31日的晚上,象神颱風肆虐,一夜之間52人喪命,10人失蹤。剛好又一夜之間,再發生新航空難。在汐止的一個道場,裡面死了十幾人,但是在死亡之前,他們不會想到說下一分鐘他們會死掉。所以,一方面慢慢去體會「無常」。因為我當時看報紙也感到奇怪,於是曾經詢問當地汐止的人:「為什麼有的人可以逃出來,但是死亡的這十幾個人就逃不出來呢?」原因是有的人有恃無恐,認為「我們是在這裡修行,洪水不會淹到我們,可以消災、可以化除那些災難的……」變成太過於有恃無恐,而沒有警戒心。等到大水淹進來,就已經太慢了!就是太有把握才造成如此的悲劇。這是汐止人的夢懨啊!在兩年內竟然遭逢兩次很大的水災,這些都是一種「無常」的示現。
: b7 x2 y. D) Q- S

# n, J$ M1 x/ H& K* x
  一個空難,經過一、兩分鐘的燃燒之後,就成為一堆焦炭。但是在成為焦炭的前幾分鐘,他們會想到下一秒鐘就變成這樣嗎?要去深深體會「無常」啊!然而都還是很粗淺的體會「無常」,但是要先去了解,這些都是天使在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天使啊!同樣遭遇到這件事情,你看他們的家屬在心碎啊!為什麼他的家屬會心碎?因為「這是我的啊!我的啊!我的先生啊!我的父母親啊!我的子女啊!……」所以,如果你那個「我的」,越多、越牢固!當它有所變異的時候,你所遭受的痛苦就越深啊!
' R& g1 f$ N8 d
+ ~+ ^/ e* y1 z  @4 Z
  這是一條魚在掙扎,是用重複曝光,牠本來在這邊,然後又在這路上掙扎,牠前一分鐘還在水中,很快樂的游!下一分鐘牠就已經在陸地上奄奄一息。所以,不要以為說「我現在過得很好啊!我現在好像都地位很高啊!賺錢也都很順利啊!這好像沒什麼苦啊?你跟我講苦,我覺得沒有什麼苦啊!……」這樣就是變得「不知不覺」,不然就是「後知後覺」。你要能夠去體會無常感,你就越早有這一種危機意識,越早能夠建立「無常」觀念,那麼你對生命的抓取,就會漸漸地放下!很多的顛倒夢想,就會漸漸的減少!

& B) G6 S. O8 v) |, c% ^. o3 {1 r- D8 R" }, g
  這是草嶺,本來是一個觀光風景區,但是在九二一大地震,一夜之間只有幾秒鐘,不只是整座山裂開而已,它是整個爆開呢!本來這是整座山,裡面本來就只是一條小河,沒有這座湖泊,這邊是雲林縣、這邊是嘉義縣,一場九二一大地震,這座山爆開了,從這邊飛彈過來嘉義縣,這裏是風景區,結果住在山腰的那些人,整個都埋在深層底下,一方面要去體會這些「無常」。這些都是獨棟的別墅,結果在一夕之間只有幾分鐘、幾秒鐘之後,就形成為一堆瓦礫。這本來是一整排的房子,結果就成為一堆瓦礫,這些已經剷除掉,剩下一些牆壁而已。
% T& W' I! u" z5 h: q- q5 @
  H8 i+ I) p, J( [( U
  在發生新航空難之時,一位朋友在美國的父母親回來參加雙十國慶,然後在十月三十號那天要回美國,結果就搭上那班飛機,兩個人雙雙罹難,這也是給他很大的刺激,讓他更深刻去體會「無常」。因為我這個朋友本身是佛教徒,但是他父母親是基督教徒,他的兄弟姊妹也大部分是基督教徒,他們就是用基督教的儀式進行喪葬事宜。我去參加是一方面去了解,一方面也實際去看看基督教對生死方面,他們怎麼樣來處理?我是覺得如果有機會,可以去參加基督教、天主教的葬禮過程,因為這裡面有很多也是值得我們參考,他們處理葬禮的方式,很多也是值得我們省思、值得我們參考。
. o6 x- a; Z( F* H( l$ j0 c

7 E4 x" Y9 o6 N( k
  這是土撥鼠,牠兩隻手都一直在土中鑽地、撥土,然後在鑿打通道,牠在生的時候,也是一直吃、一直吃,如果我們沒有學佛、沒有開發智慧,我們一般也是這樣,「四種食」就是不斷在吃、吃、吃、吃啊!到最後就是四腳朝天、回歸大地。所以,我們要把生命的意義找尋出來啊!
( F& D% O. `1 _$ B1 n! m' F

' O7 v/ T  o( G1 r' {* `
  這是西藏的天葬,把屍體帶到天葬場,天葬師的責任就是把人的屍體解剖開,讓禿鷹來吃,牠們展翅是兩、三公尺大的禿鷹,你的死亡就是牠們的美食,牠們就把頭骨啄破,牠們的嘴巴都很堅硬,可以把骨頭啄破,然後吃裡面的腦髓。你們不要想說「這是他們,跟我無關啊!」錯了!你要去看看他們代表我們自己啊!當你死亡的時候,不是被這個鳥吃掉,不然就是讓火燒掉,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到後來都是回歸大自然,這就是食物鏈的循環,我們的身體來自地、水、火、風,死後一樣回歸地、水、火、風,讓禿鷹來吃他們的屍體。以後當禿鷹死亡,又是提供牠的屍體出來,成為別人的食物。

; g) x9 U. D& y, X9 g. ?# l  D9 K8 G4 c
  所以,我們學佛,佛陀要我們去體悟:你要在食物鏈裡面一直循環嗎?還是要提高你的視野、提高你的智慧,去跳脫這個循環呢?不然整個眾生就是在四種食裡面,一直在吃、吃……,吃跟被吃啊!學佛就是要能夠有智慧,去看清整個實相,然後跳脫那個循環,絕對不是消極的,是一個非常正面、非常積極的人生觀。
' H  V4 l& G$ }. ?, o
/ X5 M' i" E! m( l! O0 w
  這是黑洞,黑洞可以裝得下你的一切財產,可以裝得下你的一切名利,可以裝得下你的國土江山……。只要認為是你的一切,全部都可以裝得下,因此「你的」那些,都只是夢幻泡影啊!空啊!所以,真正學佛就一定要去探討那個苦,尤其是老、病、死,不要逃避啊!如果我們逃避這些,修行無法導入核心,一定要去體會到老、病、死,才會真正走在「出世間」的解脫道上。黑洞裡面慢慢讓一個英俊瀟灑的人,成為這一堆白骨。如果我們沒有走上「出世間」的解脫道也是一樣,再多的財產、再多的金銀財寶、再多赫赫的功名,到最後就是「荒塚一堆草沒了」。

4 n6 ?7 q- ~$ v# x
9 a9 n+ S( G- V: k- d+ i( C
  學佛,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負面的,事實上它是非常正面積極,能夠讓我們從眾生的食物鏈之中跳脫出來,契入不生不死。我們要去深度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如何把生命的意義活出來?如何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要先去看看這些墓塚,然後慢慢經過聞思、再進入實修,就要體會到很細膩的「無常」,當你的心越來越柔軟,就能夠進入「無常」的法流,那個「流」,它是個流動的、流體的。心要柔軟,然後去看這世間的苦,讓我們學佛的聞思動力積極發揮出來,等於說「欲神足」才會出來。
% @* ?- U$ w/ a8 _# f! W

/ e; p/ ?) K1 y  k0 ?
  如果你有種種界線,就會被很多界線外的這些壓得很苦,如果還有「我慢」,後面的死神就跟在後面,唯有「自我」消失,你才會跟這整個溶為一體,苦才會消失。所以,為什麼真正的解脫就是要把那十個結一一解開?最深層的就是「我慢」跟「無明」,只要還有「我慢」,你的苦就不會消失,死神就是不會消失。
* q6 p7 m+ d2 n3 V# v
8 n( X7 H& }# x7 J2 T& \
  這是朝露、露珠,彩色的,生命如朝露,如果沒有好好珍惜,七、八十年的生命,真的很快就會過啦!很快!所以,好好學佛修行就要趁現在。現在能夠有一個穩定的工作,該做的工作,我們要認真負責、盡心去做,然後把其餘時間做一些篩選、過濾,騰出更多的時間探討生命哲學、生命意義,這是最深奧、最重要的一門課程。面對的人生苦海,這就像一個新生代,好像現在的你、我,然後看到前一輩、老一輩這樣,當他們面對茫茫的人生苦海,興起一種茫茫然的無力感。
2 v2 z+ G: i5 F

3 I7 ?7 H8 F. E% U& e# x0 }
  你現在是否要思考:「我面對茫茫人生大海,該怎麼樣去走呢?」這就是茫茫人生大海啊!眾生就是在苦海之中頭出頭沒啊!浪起浪落啊!所以,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方向要找尋出來,這樣生命才會過得很有意義。我們要從狹小的胸襟逐漸拉開,拉開我們的視野,拉開我們的視線,那種「自大」、「我慢」,才會漸漸地降伏。你要把視野拉開,從台灣拉到整個地球,然後再看到整個太陽系,在整個太陽系裡面,你只是地球裡面的一個小細菌而已,你的存在是有很多、很多的因緣聚合而成,這就是「緣起」!你才會存在!不是「我能」!
; T8 ]+ m. C  o) m; j1 k( f/ q5 K

6 G! K/ X: B/ P& |
  佛教所講的「無我」,因為要有很多因緣聚合而成,你才能夠做,不是我單獨能夠決定什麼,能夠做什麼,我們以後要慢慢去看到背後的因緣。《金剛經》有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也就是你要去看到那個背景,你要去看到很多的因緣,諸相非相。再來,你要把你的視野逐漸拉開,我們整個太陽系,也只是銀河系裡面的一粒沙,在這一粒沙裡面,你又在哪裡呢?所以,如果我們「自我」膨大的時候,就要把心胸拉開,讓那個「自我」縮小。但是,絕對不是那種消極悲觀,而是你慢慢去認清這是事實、實相。

# j4 {- X4 v* u' h* {9 F& B4 H: D+ R; F
  當你慢慢認清事實、實相之後,你的「自我」才會願意放,才會願意放下!才會願意死掉!當「自我」真的死掉之後,你才會溶入不生不死。天地雖大,但在整個空曠的宇宙中,卻只是滄海一粟,你在這一粟上,又是一個很小很小的細菌而已。如果更深入的講,淨土是在哪裡?正確的講,是在你的心中。
) g4 B! X% L5 O# H# _* K) C! I9 |: `
5 s8 J, j$ i4 M# k) D" f
  假如這是地球,你說西方在哪裡?而且地球是每分每秒都在自轉,現在這一秒鐘,我的西方在這裡,但是下一小時,你的西方是在這裡啊!再來你的西方是在這邊,再來到這邊、再這邊、、再這邊……。事實上,在整個宇宙存在的實相裡面,並沒有西方這個名詞,只是我們將它做出一個定義說有東、西、南、北方,如果向心外要去求個西方,哪裡是西方?因為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自轉,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動,整個太陽系也都在動,沒有一個定點。
2 m- ^! Q. x* r. Z1 O, z7 S6 s& p3 H

# y( R- R: d, |8 A
  所以,冷靜去看這個實相,就會知道沒有一個固定的西方,而且整個的全部都可以稱做西方,我也可以稱做東方,也可以稱做南方,因為整個地球它都在繞。因此,「淨土」的深層意思,淨土就在我們的心中,你心淨,佛土淨啊!心淨,眾生淨啊!把那十個結一一斷除掉,貪、瞋、癡止息掉,你就在極樂世界裡面,極樂世界就現前,涅槃彼岸就現前。身體上免不了會有死,但是你的心境上,沒有生沒有死,這個涵義很深,以後我們會再講到。如果沒有證到初果以上,談這些都會變成只是空談,所以我降低標準,我們以後在經典裡面會講到。
* X- ~7 p/ q! @' R

9 W9 F( y9 B( S0 q- O
  為什麼我們前面要先有這些法義聞思,再實修實證過來?佛陀也有講,你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龍樹也有講過,你要先從世俗諦,才能夠見到第一義諦。如果「三法印」、「世俗諦」的「法住智」方面,你沒有徹底了悟,沒有親證「無常法印」,要講涅槃那些,都變成是抽象的,原始佛法就是有一個次第上來。

  y1 h. T% i3 y: _6 Z6 l5 g% }" h! ^0 K. m* C. n
  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涅槃、空,有兩種情況:有的人誤解以為涅槃就是死的,所以很多大師都在勸人家說「你不要入涅槃啊!不可以入涅槃啊!」這是對涅槃不了解。有的把涅槃只是當作一個抽象的名相在講解,這些都變成落入一種空談。但是,原始佛法裡面,你只要照著步驟逐步上來,一定是可修可證可達,以後大家有因緣,我們這方面會慢慢再跟大家分享。如果你要心外去找個西方,是沒有一個地方叫做西方。
4 q0 m% t" O6 U; I
) ?' Z+ G) `7 `" g/ ]5 x( g/ ]
  阿羅漢就是沒有時空的拘限,心淨佛土淨,解脫者、阿羅漢的心淨,到哪裡都是極樂世界。這些必須要慢慢去實修實證,不必向心外去求淨土。前面有提過連銀河系都會相撞,如果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星球,則佛陀所講的「三法印」中的「無常法印」就推翻掉了。再講深入一點,沒有一個存在的現象界,沒有存在的一個星球,或是任何一個銀河系,它會恆常不滅,沒有這樣的一個地方。

4 \/ L; u, Z+ m% N& \1 _& ?& q
! @1 V4 B6 {; @' m5 M
  現象界一切的存在,它一定就是諸行無常、生滅變異,大家要去求真求證。在這茫茫苦海裡面,你要有求真求證找尋真理的魄力、決心。只要還沒有真正安心,還沒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就要認真去找!在黑暗之中,茫茫黑夜之中,「燈塔」就好像一個善知識、一部經典,就像那佛陀告訴我們解脫道,他就是一座燈塔,可以指引我們一個方向,告訴我們哪裡是解脫道,哪裡是涅槃寂靜的世界,「燈塔」就是能夠在黑暗中指引我們,就像一個善知識、一座燈塔,可以協助眾生從苦海、從黑暗中,找到涅槃彼岸,找到解脫的彼岸。

' W8 q0 j. S  `2 C  g6 @' W4 s7 d1 w: d/ ~, _+ c7 v
  但是,燈塔只是協助你,不是要你把他當作偶像崇拜。善知識也只是協助你去找到法,去自依止、法依止,不是要你去抓他,善知識他只是協助你。今天所講的章節是「親近善知識」,他只是協助你從此岸到彼岸,協助你看到現象界的一切,也協助你看到「空」,看到涅槃彼岸。善知識就像一座橋,協助你從此岸到達彼岸,但是這一座橋不是要你停留在上面,不是要你去抓住這個人。

. r& V2 w3 U% O! J5 K: g' r& b9 y& v9 }) f, d
  所以,不要抓住任何人,不要抓住任何山頭,你要依法不依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樣才能夠到達彼岸。我們對於善知識,當然是存著一種感恩,但是不會去抓住他,這座橋只是協助你通過,以後課程逐步解析「五蘊」、「六根」、「六界」,就是要進一步了解我們身心「無常」的實相。我們前面課程有講述過,如果以麻雀的智慧,沒辦法看到「稻草人」是假的,但是以人的智慧,卻可以看到「稻草人」是假的,所以我們人不會被這個「假象」嚇到,但是麻雀卻會被這個「假象」驚嚇到。

; b% E- G% Y8 m7 y2 j+ F& d/ L3 T6 |
7 N. h' f( _! c  o0 t
  同樣的,我們在修行,就是要慢慢去深入,把我們原來抓得很牢緊的身、我、我所……這些,慢慢去體悟到「無常」,體悟到「無我」,就是智慧不斷的提昇,從麻雀的智慧,提升到人類的智慧,再從人類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
4 S8 }; |/ o9 f  s2 b; U% W& i

: H6 D  ]1 c! `0 N9 E
  當我們聞思佛法之後,有時候可以到溪邊,一方面去淨化身心,好好來過濾、來思惟,就是進入「止觀雙運」實修。溪流水有很多、很深的啟示,以後我們再來分享,溪聲盡是廣長舌,處處都在講經說法,流水它有很深的含意、很深的啟示,都在講經說法,你會看嗎?看得到嗎?所以,要去看到法。
# o, t) ^0 Z# W1 L' Y& ]' `

/ n# a( c9 P& ~: w1 L' d2 b
  我們修行進入聞、思、修,這是進入「修」的階段,大家有因緣要進入實修實證。如果你的視野心胸是在這裡,就會排斥旁邊這個,認為你跟他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把你的視野心胸提昇,就會跟他有一體的感覺,「一體世界」就能夠體悟出來。所以,你不會去排斥它。但是,當你提昇到這裡,認為這個跟你不同國度、不同種族,於是你就會排斥這個,所以就是「二元對立」。當你慢慢再提升,提昇上來到這裡,還是會排斥另一個……,這樣知道嗎?
. W$ h4 F* @( A4 S4 U
! E# k, ~8 f. U: T9 A# V4 H
  所以,我們很多的「二元對立」,我們被很多框框架構套住,那十層十層就是這樣,你要一層一層的上去,一層一層的突破,你越突破一層,視野心胸就會越來越寬廣、越寬大,到後來整個的「二元對立」,都可以會消失,這樣才能夠真正進入一體世界。當你慢慢地進入「一體世界」,才會真正的大慈大悲憫眾生,沒有「身見」、「我見」。當大家了悟「無常法印」之後,還要再去體證到「緣起甚深」的緣起,不是說一加一等於二,實相的存在是一加一之後變化無窮。「五蘊」不是五個「一」加起來就等於五,那個是死的,真正活的,它是一加一加一加……,五個「一」加起來,它是變化無窮的。
* `' r) P, _4 _7 T& v
' ?3 J& P/ z. H" M% W( h
  你要先看到法,然後再去看到「緣起甚深」的甚深,如果沒有去看到那個「甚深」,有的人學佛之後會變得很死板或是很僵化,就是沒有去看到那個活的。所以,這裡面都蘊藏著很多「緣起甚深」,蘊藏著很多的秘密、密碼、電腦條碼,竹子的每一枝、每一節都不同,這裡面有很多奧秘,都像是電腦條碼、密碼。我們學佛就像從地面上看的,跟在比較高層次看的,視野不會相同,因此我們要超越原來的視野,提昇到比較高層的視野來看,看到前景、也要看到背景,要看到諸相、也要看到非相,含意很深!以後我們解析五蘊、六界、六入處,都會繼續再深入介紹。
$ W- U; O3 L1 a1 V2 x0 {
% E7 l1 U* R( w& z3 |
  要看到前景、背景,看到諸相非相。原來所討厭、所不喜歡、所排斥的,當我們慢慢心胸打開之後,你不吃它、你不要它,沒關係!但是你也尊重它,因為在宇宙中、在地球上,也有它的意義存在。所以,從原來不喜歡的這一種世界,也能夠以平等心來尊重它。
% p5 G- {/ g( U
% j) V5 g4 Z9 o2 P2 I
  這是蟬殼、蟬蛻,蟬就是要剝掉原來的框框,才會飛起來啊!所以,讓我們能夠脫胎換骨,放下過去種種的執著,放下過去種種的知見,以無限的胸襟、無限的雅量,這樣我們才能夠接觸到無限的真理。

# L( ^( ?2 [6 V! h
( f7 P5 n2 ~: \8 |2 x- X
  這是河流的盡頭,這邊是大海,河流流到大海,就像一個「自我」流入大海之後,如果你的「自我」不死,在茫茫大海裡面還是很苦啊!你是大海裡面的一個小點,只要你有「自我」,你只是一個小點,當「自我」消失之後,你流入大海,是跟整個大海溶為一體,你就會進入到「無所在、無所不在」,只要「自我」還抓著、沒有溶入,你在大海裡面就只是一直抓著那個「我」,在那個界線一直抓著,只是裡面的一個小點,整個大海都是變成是你的界線之外的敵人,死神都在外面等著。如果那個「自我」消失,你就溶為一體。
8 y3 J! A/ b* a8 o& e5 W( c
- _/ _& w! R1 R+ K
  這一張是在佳洛水拍到的,很像一個人的骨頭,這裡有兩個眼睛、鼻子、嘴唇,然後這樣躺著,好像一個人進入涅槃。這一張就像一個人的「自我」死亡,然後一個新生命飛起來、脫胎換骨,也就是你要大死一番,才能夠進入不生不死,才能夠解脫自在。如果你有「身見」這些,就會排斥它,說「你怎麼跟我不一樣啊?」如果「身見」消失之後,大家就是一體、和平共存。
% F$ r9 Y9 D2 v4 E$ ?) ?7 g0 d/ J
, {2 I; u7 `6 I" |9 _6 ?
  同一棵玫瑰,然後不同的顏色。這是木棉,只要大家好好的聞思,生命就會不斷的開花,心花怒放啊!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就是智慧展開,你的心是無限的開展,解開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方向、生死大事,所以有的不安,所有的苦一定會消失,於是你的生命就是不斷的開花,就會這樣「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見佛」就是把你過去種種框框,都不斷破除掉,你的心花朵朵開啊!那些界線不斷一直破除掉。
! l1 S  U( |  D, H" m. M
7 }2 e. G2 |$ M
  當你去體悟到法,「見佛」就是見到法,不是看到佛陀的法身、法相,不是看到一個相,是去見到法,去體證到「三法印」,體證到「四聖諦」,花開見佛,然後逐步的在修行,一直聞思修證進去。「悟無生」,就會體證到「無生」,就是進入到不生不死、沒有生死。所以,原始佛法所講的解脫,都是可修、可證、可達,不是抽象的。

0 N& M7 g; D; t1 N* B7 r% w3 L! t% K, `
  有人問:「『末法』的分野是誰在劃分的??什麼會有「末法」的名相、分野出來?」

# Z) k2 v' \2 Z$ C
+ ~5 {% m, D& l  c! ^  n: ]
  這是後來在佛法流變上的區分,以原始佛法方面來講,是沒有所謂的末法之分。因為真正的法,它就是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法就是真理,真理就是超越時空。只是說,如果這一條解脫道沒有釐清出來,你見不到法,縱然法呈現在你眼前,你見不到,也等於是「末法」,「莫法度」啦!

( ~) j/ {2 w# _! j8 a
: W9 u; A$ Z( Q/ @4 r
  法、真理實相,它就呈現在大家眼前,如果你沒有看到,有、等於沒有,於是就變成「末法」。所以,真正「末法」,就是沒有見到法,都是活在末法時期,不管你學哪一個法門,都一樣啦!但是,如果我們純粹以原始佛法方面來講,法是沒有末法之分,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這樣,我們今天的修行,今天的聞、思、修,主要就是透過正確的聞思再實修,然後就是要去體證活生生、每分每秒,都呈現在大家身、口、意,呈現在大家眼前的這個法。當你真正認清「法」的時候,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所以這個法沒有末法之分。

1 G. T' L. _) {: c3 O- u4 Y- m2 C. y  y* ~# }! \$ `/ E( K. L
  有人問「釋迦牟尼佛是否真的由右?出生,然後走七步指天、指地,說:唯我獨尊?……這是文學的讚美?還是奇人軼事?」

( S" }2 ?- m8 X$ F
5 ~3 p8 C' Q# G/ L
  坦白講,這是屬於宗教信仰的問題,你是怎麼樣出生的,佛陀就是怎麼出生的,耶穌也是怎麼出生的。但是,以宗教信仰方面,會變成要把我的偶像神聖化、崇高化、要與眾不同……,這樣才可以。我們這樣出生,他不可以這樣出生,他要特別的一些現象,這樣才能夠顯現出他與眾不同,這是屬於宗教信仰的層面。

6 d6 I4 X& S3 }3 V8 ^- V% @( t& _8 A, E2 @& }# Q. B
  我們以冷靜、智慧來面對這種事實,你怎麼樣出生,佛陀就怎麼樣出生,就是這樣!有傳說說我們的神不是從子宮出來,我們的神是從右?的,於是佛教就認為釋迦牟尼佛,我們的大偶像,怎麼可以跟我們凡夫同樣都是從子宮、從陰道出來呢?!因此,才會有這些穿鑿附會的說法。所以,大家要回歸到理智的了解。

* `, o, U* `6 ]/ x* b) @5 h  f% t/ a& R6 k" \
  有人問「所謂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僧一定是出家人嗎?還是只要宣示法的人,都可以叫做僧?」
3 c7 ~& N7 x$ r$ ?" F, _
0 c$ j/ P. X: ?5 }" H
  這個僧,並不限出家人,事實上講的就是四雙八輩。什麼叫做「四雙八輩」?「四雙」就是向初果、證初果,在證初果以前,你要努力積極精進聞、思、修,這樣才能夠到達證初果。以各位來講,在還沒有證到初果以前,現在大家在聞、思、修的過程,都是在向初果。向初果、證初果,叫做「一雙」,「一雙」就是八輩裡面的兩種人。事實上,「四雙八輩」的意思是相同,只是不同的用詞而已,然後再來向二果、證二果,這是一雙,這樣就是四種人了。再來向三果、證三果,這樣就是第三雙,這有六種人了,再來是向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叫做「四雙八輩」。
7 Q! I0 K6 _8 v
5 A' N' h/ `! v( {
  真正能夠讓眾生皈依做善知識的,以佛陀的高標準要求,是要證到阿羅漢才可以。你要阿羅漢,才可以真正做眾生的善知識,以及眾生的皈依處,這只是一個引導的皈依而已,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所以,僧講的不是說理一個光頭之後,然後現個出家相,就是屬於那個僧、僧團,然後就可以收弟子,接受人家的皈依頂禮,不可以這樣!至少要證到初果的最低標準,否則絕對不可以收任何弟子,不可以讓人家頂禮,因為你自己的路、方向,該怎麼走都還不懂,什麼叫做正法,什麼叫做解脫道,都還不知道,你怎麼去引導別人呢?!就很容易以盲引盲。

  |! a8 ^& [4 g- B7 x
! Q4 j4 T4 n7 l. H
  僧,就是有修有證的修行人,當然出家人會佔比較多,因為他們等於說是專業,以佛陀當年,出家人會佔比較多,當然在家居士也會有,但是比例會比較少一點。然而今天已經是本末顛倒了,看到很多事實呈現在眼前,很多出家人反而忙於一些法會、法務,都是屬於「在家法」。曾經有一位比丘到慈蓮寺找我,就很感慨講說,他這五年來很喜歡研究原始佛法,看了這本書之後,很喜歡!就感慨的講:今天研究《阿含》、原始佛法的,竟然大部分都是在家人在研究;而真正研究有成的,也大部分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反而佔的很少。

  m& D1 c+ m6 H! y. t, @8 z2 g4 Q1 u  _+ H. D8 ]* Y
  當然,因為他本身是出家眾,也是很感慨,於是我問他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他也笑一笑說:因為出家人太忙了!太忙啊!一出家之後,就忙著很多的法務,真正實實在在去聞思修的很少。沒有真正走在阿含解脫道上,沒有真正走在「出世間法」的修行,你隨便現個出家相,然後就在收弟子,往往很容易以盲引盲。

3 X9 A2 j' c2 P, l1 g+ V5 M' b: f6 P: d  w
  「是不是宣示法的人,都可以叫做僧?」以高標準而言,不是說你會講法,就可以叫做僧,而是你要有真修實證,要真正有所體悟體證的,這樣才可以,不然你光是聞思,這樣都還不可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