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茧 于 2010-1-26 01:54 编辑 5 a, j, B) [1 b$ o
1 Y) ]' P# N9 `+ q. l第三章 深入體會世間苦難--老、病、死 . g: T7 A) r, J- P- @' J$ K& ^
書本第15頁的【法義分享】,有提到「老、病、死」都是偉大的「天使」,經常在刺激你、喚醒你--「醒來吧!不要再作夢了!」。由於觀察到「死神--黑洞」的厲害,所以悉達多太子無比的震撼!因而從太子王位跳下來,從此展開了覓道、求道、修道之旅。終於成道--解脫自在。記得!如果你的修行還沒有要去解開生死之謎,還沒有要去面對生死大事,那麼你的修行沒辦法很紮實,會是軟棉棉的。佛陀能夠放下太子王位下來,用生命去修行,就是因為體會到生命黑洞的厲害,體會到死亡的震撼,「老、病、死」讓他深深震撼。
# J6 _" F$ c' ^: e* S- ]$ Y' b9 g0 t# `
有的人會講說:「生、老、病、死」是正常現象,怕也沒用啊!我現在也覺得好像沒什麼可怕啊!……。很多是我們的一種「不知不覺」,再來是「後知後覺」。現在先來分析三種情況,解析第一段的經文重點。就是一位國王曾經聽過佛陀的講經說法,於是就跟佛陀講出他的體悟。 # @9 s. U6 \% h: [& ]
; z- a, d s& W2 ~7 y# }8 _9 |) o 是故我說:「嶮惡恐怖卒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於佛法教專心歸依」。 . u8 ~' F7 w; j6 J5 q
6 J" Q% l0 W8 {
這時候,這位國王就有相當多體悟,他說:哦!當「無常」現起,一些險惡恐怖、天災人禍的境界現起之時,眾生都是無比的恐慌。「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沒有其他的方法可避,還是要回來好好修行慈悲喜捨,好好回來修行才是辦法。佛陀就告訴這位大王:「如是!如是!」不錯!你也有很深入的體悟囉!「經常磨迮,謂惡劫、老、病、死,磨迮眾生」,「磨迮」可以當作是折磨,「惡劫」就是一些天災人禍、災難,「老、病、死」經常在折磨眾生。「當作何計呢?正當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唯有你真正的修義、修法,修福,也就是具有人天善法,再加上好好再聞思。
! P0 P# J1 P" o7 @$ ~# h! c! K% C. e6 G) j/ i1 o- Z3 U4 ~
當我們在聞思的時候,身心會漸漸柔軟下來,身、口、意衝動會緩和下來,原來開車很浮躁衝動,現在會柔軟下來,那一種衝動的減少,相對意外災害、意外車禍就會減少,就是真正的消災、真正的加持。所以,真正的消災、加持,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祥和、柔軟,衝動減少,能夠有「三妙行」的具體展現,這樣很多的災難會化於無形。你不會再騎機車去跟人家衝撞,意外災害就會減少很多,或是有時候遇到一些磨擦衝突現起,你不會在那裏跟人家逞強,很多的意外災害就可以消失。所以,我們身、口、意的衝動柔軟下來,就是真正在消災,真正的受益。
$ I/ W# c0 t# Z8 Q2 O
7 A6 l8 A6 Z5 g7 u* Q3 C7 F \) \0 T 佛陀就再進一步分析:「有如大石山,高廣無缺壞,周遍四方來,磨迮此大地;非兵馬咒術,力所能防禦,惡劫、老、病、死,經常磨迮眾生」不錯!今天有這樣的體會,你就會比較積極要修行,很多的天災人禍、無常這些,包括說更重要的老、病、死,這樣不斷在折磨眾生,佛陀就坦白講:「非兵馬咒術,力所能防禦」注意這幾個字!不是說擁有千軍萬馬,就可以免於一死,不是說你位高權大、財大勢大,就可以免於一死。
% z6 y" E* [0 U- D3 a3 }9 h) _
! `& ^/ P( _# [ G# b3 | 譬如秦始皇統一六國,但是秦始皇怕不怕死?很怕死啊!於是一方面去求長生不老的藥丹,一方面趕快建造兵馬俑,要預防他死後被人家報復、被人家圍剿,兵馬俑就是做為他死後的防衛體系,但是真的能夠防衛嗎?再譬如亞歷山大,他建造一個橫跨歐亞非的羅馬大帝國,但是亞歷山大三十幾歲就死了。拿破崙也是建立一個大帝國,後來是怎麼死的?是被關在一個小島鬱卒之後,很快就死了。 1 ?% R; Q+ Y) v/ Q' h! q
* V n: O/ R8 w2 X& {, d% A* b 所以,佛陀就講「老、病、死」,不是說你身為總統權高位大,有再大的財勢,所能夠解決得了。因為佛陀深透到這一層,因此體悟到縱然他當上國王,也沒辦法擺脫「老、病、死」。再者,不是說我遇到「老、病、死」,然後一直催咒、一直唸咒,死神就可以消失,還是一樣、照死啊!不是說一直在持咒或是做很多的法術、大法會,就可以消災,就可以真正把那些死神趕走,把那些惡運驅走?佛陀就講說這是沒辦法的。
. P- E3 @% C6 u+ H- ~4 z8 l7 B1 p2 T2 Q0 _
「非兵馬咒術,力所能防禦」,「力」是用武力,不是運用這些「兵馬咒術,力」所能夠對治的。所以,「人」最大的敵人是誰?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個「自己」,你用千軍萬馬就能夠對治得了嗎?在「阿含經」裡面,佛陀也一樣提到,你要戰勝千軍萬馬容易,要成為一個將帥、大將軍,在戰場上縱橫千萬里、所向無敵,這還容易啊!但是這個「自己」,這個最大的敵人,你卻莫可奈何啊!為什麼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們在無明遮障的情況之下,在那裏貪、瞋、痴,起惑、造業、受苦,然後不知道,就在那裏一直輪轉。 " W) p' l4 ?9 k, Q. h3 Q. V
6 Z. }2 ^, _+ Y2 e$ l$ ^/ z3 j
所以,是自己的知見、自己的視野、自己的框框,把我們束縛住了,讓自己不能夠解脫自在。本來宇宙的存在、實相真理是「無常」,偏偏卻一直要去抓個「常」,跟實相真理一直拉扯、對抗,本來實相真理的存在是「無我」,但是眾生卻偏偏一直在抓「我」,於是跟實相一直在對抗、在拉扯,這都是苦啊!苦啊!因為不明瞭實相,就會背道而馳。
! U. B: T; ?2 `# t6 X
3 V6 H0 d. E+ I4 Q, }. p 「背道而馳」就是事實的存在是這樣,但是我們卻一直去一直在跟實相世界對抗,因為有這個「我」、「我所」,「我見」這些,於是形成自己在障礙自己,自己在束縛自己,然後不知道,就是愚痴。修行就是讓我們從「背道而馳」的世界醒過來,去了悟無常、了悟「無我」法印,如果你不了悟,就會產生苦的結果。記得!「苦」是來自於在我們跟「無常」、「無我」法則對抗,「苦諦」不是本來就存在,「苦」不是本來就存在,宇宙存在的實相是「無常」,「無常」是剎那生滅變化流動,「無我」也都是實相,但是我們不瞭解,然後常常在跟實相對抗,於是產生苦。
4 q/ ~! R4 C$ P4 l1 c, e$ ?# v9 t( U8 N. K
我們就一定要「橫柴拿入灶」、在跟實相對抗,才會產生苦。解脫者就是去了悟、體證到實相,先體證到「無常」,身、心逐漸放鬆,「五下分結」斷除了,到後來再繼續用功,又把這個「我」做最後的大死一番,真正體證到「無我」。像佛陀35歲之後,就是體悟這些真理實相,成為解脫自在的人,從顛倒夢想的世界醒過來,活在實相的世界裏面,跟宇宙存在的法則、韻律,一起流動、一起脈動,沒有任何的對抗、任何的用力拉扯,而解脫自在。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體悟「緣起法」,隨順著緣起,不會去背道而馳,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 ; ] @% W& Q/ z6 o! V4 a5 N( E: L
2 E# U' @5 r* q @& ?* w 對於生死問題,一般人是「很怕死」,有些人是「不知死活」,認為「死」是正常現象、沒什麼,好像沒什麼苦,所以不會怕死,因為還沒有去觸到。就像小孩子、嬰兒,很純真、很天真的活著,不知道死活、生死大事這方面,還沒有意識到死活問題。當漸漸成長之後,一般眾生都是很怕死,再有錢的人或是身為國王、總統,一樣都是很怕死。
/ ^) y+ w9 ?% r2 q! X% [8 }
9 U! L6 n0 ~( B! \ 再來說「不怕死」的,會講不怕死的有哪些人?一個是流氓,有正義感的人也會不怕死,再來還有一種人也會講說他不怕死,哪一種?很怕死、絕望的人,也會講不怕死。流氓跟有正義感的人,裏面都有逞強的成份,逞強是用在負面,逞強用在正面就成為打抱不平的正義方面。「很怕死」的人,事實上是用說不怕死,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這裏面一樣有逞強的成分。絕望的人則是因為走投無路。曾經有人講說「他阿媽說她不怕死」,然後問我像他阿媽這樣說,是不是屬於解脫的境界呢?認為他阿媽能夠體悟到不怕死,好像境界很高,於是問我說是不是解脫的境界?我就跟他講說是不是解脫的境界?我們暫時保留,不去下論斷。但是站在一個客觀立場來分析,她的不怕死,是因為這一條路已經一直走,走到怎麼樣呢?進退無路啊!怕也沒用,沒有選擇的餘地,她是要無奈的面對死亡,所以只好說不怕死,因為沒有選擇的餘地。 - D% p2 Y8 x8 o" a
4 K/ j ~* H+ F
這裡的「不怕死」,不是真正不怕死。只有四果阿羅漢、解脫者,才會沒有生死,他是生死一如,裏面完全沒有逞強,他本身就是「自我」已經死掉的人,真正是體證、體悟到「無我」,又做到「無我」,才能夠真正沒有生死、生死一如,這不是一個理想、一個口號,真正佛陀、阿羅漢他們,都是做到這樣。 7 }5 h. V! p5 {
& d6 E: n; E ?2 R. D/ y (第八章的第一經,第35頁)「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一句話就是證到阿羅漢的人,一個解脫者體證到之後,信心滿滿的一個宣言。「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後有」已經沒有「生死」這回事了,有生有死還是凡夫啊!解脫者沒有生、死這回事,就是溶入體證到《心經》所講的世界,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心經》的境界非常高、非常好,大家以後有因緣,可以實際慢慢逐步上來,就可以去體悟到。所以,學佛走在「阿含解脫道」上,真正有體悟、體證,沒有大、小乘之分。
5 D+ l& l1 y7 G2 E( [ `- E' B- n9 ^- A. \
正義感方面的「不怕死」,他裡面多少都帶有逞強。流氓他會講說不怕死,但是他是真的不怕死嗎?因為他沒有因果觀念,認為說死亡之後,二十年後又是好漢一條。但是,為什麼黑社會的人常常跟毒品、麻醉品合在一起?事實上,是他內心的空虛、恐懼、不安,然後他對外一個逞強說:「我不怕死!」但是當他面對自己,是沒辦法面對內心的恐懼不安,只好透過煙酒、興奮劑、麻醉劑,來麻醉自己,掩飾內心的不安,掩飾內心的空虛,知道嗎?所以,不是真正的不怕死,而是逞強講出來的。
" R, l- z. h, }! Z q9 d( `* w. M3 u
+ [$ u: `# {8 s; e% T, G4 k, _7 } 但是我們一般人說不怕死,覺得生死好像是很自然的現象,事實上有時候是因為我們的覺知很遲鈍,要學習從「不知不覺」提升到「後知後覺」,然後再提升到「先知先覺」。你要真正去面對它,才會走在「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上,不要自欺欺人,只要還沒有證悟到四果阿羅漢,生死大事都還沒有解開,所以要有「止觀雙運」,我們所有的修行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只是「方便法」,記得!所有的修行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只是「方便法」,讓我們的心澄靜下來,然後有深度的去反觀,有深度的去看現象界、實相界存在的實相,有深度的來看我們內心的不安、內心的苦、內心的恐懼,為什麼不敢單獨面對自己?為什麼會怕黑暗?為什麼靜不下來?這些要如實面對我們自己,才會發現到我們內心的恐懼不安。 5 C0 \4 H4 I8 c
! s& S3 M( B4 G
當你如實面對這些,才會發現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學佛很重要的就是要實實在在,不要自欺欺人,我們生死大事還沒有解決,就要承認自己還有不足、還沒有解決,不是說學佛之後,到處跟別人炫耀「我懂很多、我很行、我學佛,我怎麼樣會觀察我的身、口、意,我的四念處修得多好,佛學知識懂得多少……」都不是的!那只是在「世間法」上面炫耀而已,一定要回來面對這方面有沒有徹底解決?問問自己就知道。你可以欺騙得了別人,欺騙不了自己;你可以欺騙得了一般人,欺騙不了明眼人。因為你內心安不安,一看都很清楚,你的眼神會如實告訴人家,你內心安不安都很清楚。
; X' R" O" h7 a0 a
: [" |( z5 K0 I' d7 Z: W1 @& n- Q 所以,學佛就是要實實在在回來面對這些,我們的修行才不會浪費掉生命,才會把生命集中到解脫生死點上面來,不要浪費生命!?的朝這方面精進用功,幾個月下來、一年之後,大家證初果的機率就很大。
1 h' \- n5 K/ B0 d0 l% L
5 W9 [) J. k2 P1 M 眾生常常是在一個趨樂避苦的世界,顯現趨樂避苦的心態,不斷在趨樂,不斷在避苦。「趨」樂就是不斷在抓,就會產生貪;「避苦」就是不斷在抗拒,就會產生瞋。於是不斷在趨樂避苦之中,一直在逃啊!逃啊!逃啊!沒辦法安下來,沒辦法停下來!往往會向心外去求法,去求一些能夠如願以償得到的樂,然後再祈求一些加持,舉辦法會消災,避開自己所不要的這些……。這種情況叫做「二元對立」,在「二元對立」裏面趨啊!避啊!都是沒完沒了的一直在逃啊!在跑啊!在抓啊!在追啊!等到有一天,你能夠透徹瞭解實相之後,這些幻相都會消失,於是就能夠安住於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剎那,不會再去趨樂避苦。因緣現起什麼樣的境界,你會完全的接受、完全的溶入。 ' W/ @- c# }9 c7 y
. Z. U5 s1 X6 y- [
所以,佛陀就有講到「緣起甚深」,你不瞭解這些因緣法則,於是不斷在趨樂避苦。當你看到實相之後,就會接受一切,但是這個接受不是無奈的接受。如果是無奈的接受,你心裡面會有一種「忍」,這個「忍」是不正確、不健康的一種修行方法。為什麼「忍」會有很多的負作用?事實上「忍」,內心是一種壓抑,會形成先傷害自己,第一個傷害的是自己。因為內心很多的憤恨、憤怒、不平,想發洩出來,但是又壓抑下來,想發洩出來又壓下來……,沒辦法宣洩。於是內心裏面就常常在拉扯拉扯,這樣第一個先傷害的是自己。
+ \9 r3 E4 Z! ~8 Z# a# r5 ^" X$ T; B7 w
再來,當他壓抑、慢慢的又忍,然後又壓抑,遇到境界又慢慢壓抑,心裏面的力量就像火山,醞釀、醞釀到一個情況,他就會爆發出來,於是就會傷害眾生。所以,修行方面沒有瞭解實相,才會用「忍」的;當你瞭解了實相,知道自己的貪、瞋、痴,於是就能夠去消化各種境界。逆境,你一定要去消化、要去接受,這個接受是完全沒有抗拒,不是無奈的。慈悲心要從自己這個「點」開始做起,慈悲是需要從點、線、面擴展。記得!實際在行慈悲,以及我們的修行,一樣都是要從點、線、面開始,「點」就是從自己開始做起,你這個「點」做好了,才能擴展成為「線」;「線」做出來了,才能夠擴展成為「面」;「面」建立了,才能夠進一步擴展到「空間」,亦即慈悲喜捨方面經文有提到從一方,然後擴展到二三四方,擴展到上下四維。「四維」就是擴展到整個虛空、十方法界,但是它一定要從這一點開始,從自己開始做起。 3 `# v7 v! E7 B1 T1 d
) F* U W4 ]! F 我們原來是在看別人的臉黑,都在指責別人,看別人不順眼,覺得這個人不好、那個人也不好……,都是在看到別人的臉黑。現在的修行是如實回來看到自己,修行很重要的關鍵,要能夠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貪、瞋的心態,真正有回來反觀自己。在歷緣對境的時候,隨時都會看到我們貪、瞋的現行。當你遇到一個境界,生起了貪心,你有去看到。當你真正有看到,就是修行上一個很重大的轉折點,原來的心是向外看,解脫法是向內看,因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把最大的敵人找出來,唯有你回來看,才能夠看到最大的敵人,才能夠解脫自在。
0 \1 i0 ~6 y7 Z/ C! U! {; X7 y ~! ]7 i7 G) y% i
所以,當你有向內在看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瞋、痴。當你看到的時候,最初不太敢接受自己,會想說「我怎麼可能會有這種心態?我怎麼會這樣的心態?」因為我們原先把自己的形象包裝得很好,樹立一個形象、一個偶像,今天回來面對自己的時候,哇!會不敢接受啊!但是,如果你逃避,又是在趨樂避苦,這樣就沒辦法真正如實面對自己,沒辦法認識我是誰。如果你逃避,真的又是錯失良機。
' ]2 N/ C! P4 U" D, ]& H# d% o0 A( W$ x# V5 s
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瞋、痴,再來呢?記得!你要先對自己慈悲,慈悲就是要能夠接納自己、包容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這是慈悲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先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現在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才會走上如實之道,才會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寧願真的醜,不要假的美,回來面對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這樣才會把握當下,才會知道怎麼去扭轉、怎麼去改變、怎麼去淨化。如果不接受自己,你又逃避,就無法扭轉淨化,又錯失掉提升的機會。 , _ I, e2 J5 h# p9 r0 X8 M6 G
r8 u! s) {; S' o0 }- T+ d
不要說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瞋、痴之後,就一直停留在很挫折、指責、沮喪……負面的情緒,這樣又在傷害自己,都不是正確的。我們看到自己的臉黑,看到自己的貪、瞋、痴之後,第一個慚愧心會先生起,因為我們今天還在造成世間的苦,造成自己的苦、造成家人的苦,因為慚愧心生起,看到自己的不足,再來就是要給自己慈悲,接受真實的自己,給自己重新再來,就是「歸零」。唯有慈悲接受自己,才能夠「歸零」,如果你逃開、你掩飾,是不可能「歸零」的,又是不斷在趨樂避苦。 5 x9 Q6 C2 ]# B6 m" l% V
1 s" k8 g. V R/ s' c! a1 Z" L
所以,慈悲的第一個點開始,就是先對自己慈悲,面對真實的自己,寧願真的醜、不願假的美,這樣才會有重新「歸零」、脫胎換骨的機會,就是慈悲的具體展現。當你能夠如此展現,就會將心比心。我們原來都是嚴格在批判別人,不容易接納別人,不容易接受別人,或者嚴厲指責別人,都是「寬以待己,嚴以待人」,對別人總是有很多嚴厲的苛責、批判。但是現在呢?當我們接受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及臉黑之後,會看到事實上我的臉沒有比別人白,我的貪、瞋、痴沒有比別人少,這時候就會將心比心。當你接受自己的時候,也才能夠真正包容別人。記得!你真正接受自己,才會將心比心包容別人、體諒別人,這時候內心裡面的「忍」就會完全消失。
% C/ ~6 A0 E3 v. T% K% Y9 K4 o8 U2 _3 R: o7 }
「忍」是因為你都不知道這些過程、沒有去消化,認為自己很委屈,但是卻要展現出自己是一個修行者,這種「忍」是壓抑、不正確的。當你有這樣的心態,就會將心比心接受自己,然後包容別人、體諒別人,這時候的慈悲,才能夠真正從「點」來到「線」,從原來造成家人的痛苦,會明顯改變、身心柔軟,家人也會感覺到你的柔軟、脫胎換骨。所以,慈悲是要從「點」然後「線」,慢慢擴展到「面」,再慢慢擴展到我們在歷緣對境面對一切眾生,再來就是擴展到虛空法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我們平常就可以實際去體悟、去做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和轉折點就是接受自己,先對自己慈悲,才有可能真正對別人慈悲。 3 C7 T- @' j# l# E. L6 U
4 D9 S. y2 |9 m; @$ X 【幻燈片】
. h! R& E1 ] f$ R2 S/ C" y# c0 e1 g7 y5 H% t% C4 r) |. b
這是我在去年到屏東佳洛水前面的風吹沙,所拍攝的日出系列。一方面也是欣賞,一方面是從中去體會法。禪宗有三句話代表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個階段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第三個階段是「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現在還沒有體悟到「緣起法」,還沒有體證到「無常法」之前,大家要先「見山是山」。如果你的體悟比較深,可以進入到「見山不是山」,然後再來,如果以後又繼續用功,同樣的一張幻燈片,你又可以體悟到「見山又是山」。 " J$ J0 F! S M y) ]/ `6 b
9 B* U# @3 Z1 F9 F6 C) M$ w5 M 現在一方面讓大家來看大自然的生滅變化,每一個剎那都是不斷在變化,這一系列的幻燈片將近三十張,是我在拍攝日出的時候,同一天的前後約一個小時,大概二、三分鐘就拍一張,二、三分鐘就拍一張,讓大家去看一看整個地、水、火、風,它是一直剎那剎那在流動、在變化。一方面體會無常變化的法印,一方面去看看大自然的一種奧妙,更進一層大家慢慢去瞭解、體悟「緣起甚深」。 4 p ~0 b8 I1 _) G7 b
+ X3 c, V" {- F Z6 Y0 i: x9 h' F 「緣起」不是死板板的一些因緣條件,不是說一加一等於二,然後二加二等於四,不只是說一些條件湊合在一起而已,緣起的背後是非常深奧的,大家要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我們現在先以一種欣賞角度,然後看你能夠體會有多深。一方面先看風景、看整個日出的變化,我是幾乎從類似像懸崖的高處拍攝。這裡是海邊、海面,然後這是日出之前,一道曙光開始出來。這是第二張幻燈片,剛才的陽光、雲方面,跟現在已經不同了,大海在流動、雲在變動,然後陽光也不斷在變動,每一個剎那都是一直在流動、在變動,從中慢慢去體會「無常法印」,「無常」就是一個流體,還有慢慢去欣賞大自然的一種壯觀場面,大自然的氣勢、氣魄。
" U9 \. d3 |* q' u. t' [. H
. R( r3 [1 ]" `" Z. v$ P3 ? 當我在欣賞這些大自然的景色,整個就是溶入在這裏面,然後去感受,真的就是「緣起甚深」,以及更體會到那種「空」,甚深極甚深。有時候我們要多接近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會散發祥和的氣氛,以及一種大自然的大氣魄,讓我們打開胸襟、打開視野,事實上大自然是處處在跟我們講經說法。當我們慢慢聞思具足之後,可以處處都是見到法,溪聲盡是廣長舌啊!都是不斷在訴說法,以後大家可以見到。不管你到哪裏,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現在,都可以見到法。如果胸襟鬱悶之時,多去看看大自然景色,可以幫助我們把心胸打開。
8 x! @! l4 ?& T: A, w4 \! S1 W1 s. c% H; U; g4 E# x5 o
拍攝的那一天喔、剛好這些雲層的變化很多,而且雲層那一種線條,看起來就像以前布袋戲中史豔文要出場前的金光萬道,整個都是這樣光芒萬丈,這是太陽出來之前的種排場秀,很精采!整個雲層是這樣變化,太陽到現在還沒有出來,每一張幻燈片都是不斷在變化、變化、變化!每一個剎那都在變動,慢慢去體會「無常」,它就是一個流動。所有現象界的存在,萬事萬物都是一直在行、在變、在動,諸行無常,一直在變化、變化、變化。所以,每一個剎那、每一張幻燈片,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可能拍攝到完全相同的silde,因為每一個時空聚合的交會點,都是唯一的一次,一切都在流動、都在變化,每一張幻燈片都是唯一的存在,包括你現在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唯一的存在,你能夠掌握的也只有現在、當下這一秒,修行就是把握現在。 . B+ N0 e9 g4 J1 U* H
; n8 H9 k0 G/ x, r6 K
這張幻燈片的雲層有點像雕刻的,就像我們國內的雕刻大師朱銘,他有一個特色就是粗線條的表現方式,雲層就是這樣變化的。它的整個變化氣勢,我們是沒辦法用筆畫出它的生命,因為每一個剎那都在變化,大自然的那種真實感、整個變化,真的就是溶入法界裏面,跟天地合一,於是慢慢去體悟佛陀所講的「緣起甚深」。太陽已經出來了,在還沒有出來之前,剛好這些雲都很配合,好像很有力道的把它拉出來,展現光芒萬丈。一個日出畫面,可以體會到很多,每一張鏡頭的每一剎那,都是不斷在變化、不斷在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因緣際會,每一個時空都是只有一個交叉點,每一個時空所展現出來,都是只有唯一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張,你不可能拍到相同的第二張,這裏是要去體悟「無常」剎那生滅變異,從這些比較具體、比較容易看得到,慢慢去體會到愈來愈微細的每一個剎那、每一分、每一秒,都要體會到無常法流。
$ F, k0 X+ k- E8 b7 r+ X) D& c2 V% W1 A. g
當你真正體會「無常」法流,你的身心一定是很柔軟的。這些幻燈片都是同一天一系列這樣拍攝下來。再來這是在慈蓮寺拍攝的日出,在太陽還沒有出來,是日出前的雲海,這是實際的兩道山,其他這些都是雲,看起來就像一幅國畫,也像一個海洋,這可以聯想到「海市蜃樓」,看看大自然的風雲變化,當你慢慢從經典上的聞思法義,然後慢慢的互動,讓大家看到活生生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展現在大自然,展現在你當下的身、口、意之中,要看到活生生的佛法,所以處處都是在講經說法,一直無常剎那生滅,而且這整個都是緣起,緣生緣滅啊!這就是佛陀所講的緣起法則。要先知道緣起法,體會「三法印」,體證緣起法之後,當因緣成熟,我們再體會到下一步的涅槃、無為、空,因為那又是甚深極甚深。我們現要先看到活生生的佛法、緣起。 0 N) [" Q. \ G/ l \8 j. z# v
4 T3 Y, @+ Q& D+ D" L' g- a* r, m 這是淡水夕陽,整個都是金黃色的海面,如果你會看的話,溶入每一個當下去看法。這一張是太極花,含有很深的真理存在。整個宇宙運轉的法則,太極圖用簡單的一些圖形,簡單幾句話標示出來,以後我們會慢慢來深觀、來解析。這個就是無極,在無極階段是還沒有物質存在,但是慢慢經過因緣具足的時候,慢慢凝聚形成出來,無極然後生太極,太極然後再分裂生兩儀,兩儀又再分裂生四象,再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八卦出來了,再來呢?八、二、十六,我以前也看不到這個,後來當我們的心寧靜下來,慢慢接近大自然,深度去觀看的時候,哇!處處看到法啊!處處看到這些啟示啊!這裏面還有著很深的啟示,以後我們再來分享。也是跟佛陀所啟示的涅槃、無為、空、甚深極甚深,以及緣起、緣生、緣滅的緣起法則,一樣是非常深。
+ I, P: T8 ^: \# ^8 u2 [: F# t7 L& @
包括老子《道德經》裏面,也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萬法的代表,就是芸芸眾生、各色各樣。如果你沒有去看到這裏,沒有回來到這裏,你就會這個攻擊那個,那個排斥這個,這個排斥那個,這就是「身見」,認為我跟你不同,我跟你怎麼會相同?!就是所謂的「身見」。你要慢慢深入去看,就是要有深度的去看,你的胸襟視野越來越提升,越來越提升、越深度去看,看到整個大源頭之後,整個「身見」、「我見」才會斷除,這時候才會溶入一體的世界。
6 |) B. \/ ?2 D6 o$ b% I* j" Z+ f0 |% h2 q T( B% x; j
有學員在問:「證了四果阿羅漢之後,他還有需要再輪迴嗎?」不是說他有沒有需要輪迴,而是他已經沒有生死這回事了。「生死輪迴」有一種情況就是說,我還有一種使命,認為我很重要,我智慧很高,眾生很需要我,於是我要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就是說有一種願力、願望。當然,以菩薩道來講,這個精神是不錯,這是很好!但是我們現在回到佛陀最初所講的解脫道來講,一個人證到初果,他有幾次的生死輪迴?還有七次。二果呢?一次生死輪迴。三果呢?叫做不還果,他就是在往生的那一剎那,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四果阿羅漢,他是現世就己經解脫自在,沒有生死。
3 b. {" T5 I/ P) i8 `1 |& Y
% o( p, K* u t1 d 所以,一個人只要能夠證到初果,最多還會有七世的生死輪迴。一個人證到二果,是講說你在往生那一剎那,證到什麼果位?如果說一個人在死亡那一剎那,在這生前是證到二果而往生,以佛經來講會記錄說他往生兜率天,會像彌勒菩薩,他下一世來的時候,就是二果再來,然後他從小就會想要修行,因為那個種子一發出來,都會很快就要修行,像這樣他那一生那一世就可以成佛,可以證到四果。但是佛陀也不希望你是這樣往生,佛陀是希望真的大家是要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做到。 8 }8 t1 l1 c& _0 i+ K$ L
0 Z( h8 [+ z o, Y
佛陀本身就是成佛、解脫者,佛陀本身就是阿羅漢,在佛陀的十個佛號裏面有一個叫做「應供」,原來的名稱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是音譯,它的意譯、意思就是「應供」,因為一個解脫者是可以接受世間的供養。有的人會講說「證到了阿羅漢,就不會來渡眾生,好像就一走了之、不理我們,這樣你成佛、證到阿羅漢有什麼意思?!……」一般人會從字面上來解釋,認為阿羅漢好像只是自了漢,只是為自己,你自己走啊!沒有像我們要發大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
) R" G; D5 T. N2 @2 L. X! `% k4 ?& y7 B. C! R; r, @
「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的大悲大願之心,這是不錯!這是很好!也是你要有這一種心,才能夠真正來到證初果。因為那一種發願,是培養我們寬廣無限量的胸襟、心柔軟、慈悲心,但是這些都是在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當具足這些因緣之後,你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目地是為什麼?還是為了成佛啊!因為證到這樣果位的人,才是真正「為法做見證」,才是真正的「明眼」,才會成為一個明眼者。 + \/ b1 {9 G" g0 b6 Q4 E
- W6 u. N+ t. f# G. G5 ~6 N7 C) [ 在三果之前,還有「五上分結」沒有解開。「五上分結」其中兩個結,一個是「無明結」,一個是「我慢」,無明遮障,嚴格講就是還沒有真正的「明眼」。你還沒有「明眼」,就在那裏發什麼大心,說要協助眾生,但是幫忙還是有限。所以,依據《阿含經》的記載,佛陀都是要弟子成為四果阿羅漢,才能夠出去獨當一面弘法利益眾生,你要成為明眼人啊!
9 O0 ^( {5 @: `6 u. F3 Y9 t+ v9 x! c( M+ O/ Z' t( u5 |! {
所以,不用擔心證了四果,他就不來渡眾生。當你真正能夠證悟到,是真正「為法做見證」,就可以告訴眾生一條真正解脫生死輪迴之路,就可以真正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苦海,這是究竟的法。 " A7 w6 p. t' J, J
7 q# p! t- b& K& f3 x
所謂的「二萬劫復身心」,是後來的說法,《阿含經》裏面沒有這樣記載。所以,要證到阿羅漢難不難?不容易!也不會很困難!大家要對自己有信心,只要按照解脫道次第,這樣逐步的深入。現在最重要是你要能夠證到初果,一定要先能夠體證「三法印」的無常法印。先證到「無常法印」,身心柔軟,貪、瞋、痴就會很自然的淡薄,這樣就能夠證到初果。當你證到初果之後,二果、三果就容易上來,這裏就可以看你的因緣、看你的努力情況而體證。 # `4 A2 N! u1 z
}* O- H1 _1 ?; r
所謂的「菩薩果位」是後來大乘佛教所制訂出來的,當初佛陀在世的原始佛法時代,是沒有所謂的「菩薩果位」,也沒有講那些「菩薩果位」,在《四部阿含》裡面不會看到「菩薩果位」字句,是後來大乘佛教慢慢再做的歸納分辨,因此是後來才講的。在《阿含經》後面有提到「菩薩」幾個字,以及包括在佛陀的《本生譚》也提到「菩薩」,在原始佛法裏面有講到菩薩,是說在還沒有證到初果的前幾世,還是在家身、居士,那時候就是多培養一些人天善根福德因緣,一些善法。所以,菩薩道就是常常在供養,然後禮佛、恭敬的階段。 % Q8 D! U. f# z0 R; r. I8 Y
' `& O2 q6 D) r3 Z5 }+ s# r 早期佛陀是很少講到菩薩方面,有提到就是代表還沒有專修、進入解脫道以前,是在培養善根福德因緣的階段。當你慢慢具足之後,你會走上解脫道,會回來如實面對自已,會來到證初果。所以,你要證初果,必須要具足一些善根福德因緣的基礎。「菩薩果位」的這些說法,是後來大乘的說法,原始佛法裏面是沒有這些。佛陀就坦白講,阿羅漢就是佛陀,佛陀本身就是阿羅漢啦,只是名稱上的不同。 ( d; M1 x3 X9 s3 j, v
9 U" o5 g/ Q* q E6 x 就像雞蛋,你可以稱作是雞蛋,也可以用egg來稱呼,可以用英文、用日文、用台語……,都可以講啊!你不要在名相上,分別這個不同跟那個不同,不是啊!所以,佛陀本身、解脫者有十個名號,裡面其中一個是應供,就是阿羅漢。我們不要區分佛陀跟阿羅漢有很多的不同,還有幾力、幾力的區別,那只是我們眾生在做分辨,事實上沒有必要,這樣就是沒完沒了。不要連初果都沒有證到,卻一直在計較這些名相。
9 ]) {! N @0 Y/ U( _( R4 x# g4 C5 O# B
所以,重要是我們今天好不容易回到原始佛法,真是經過幾千年時空慢慢演變,加上現代的學者,包括歐美人士他們所發現的,發現回到原始佛法,把原始佛法找出來。上次我們第一堂課有講到佛教歷史方面,斯里蘭卡在後來十九世紀是被英國統治,歐美人士他們發現到東方文化的神祕學,有很多讓他們感到很驚訝,於是最初成立PTS學會、巴利聖典學會,是英國學者所成立的,他們進入實際的考證、實際的求證,才把這些源流慢慢整理出來解析。當時中國還是大國,但是發現說:奇怪!中國佛教怎麼呈現這樣?於是去進行整個對比、考證,經典是在什麼環境背景下產生。
5 i: V" R8 j3 P/ y- J1 b* F7 ^" ^ C) P% i
如果以求?求證的精神來講,歐美是比東方人更重視求?求證,因此是歐美先發現之後,再來是日本比中國更早五十年維新,於是就開放胸襟視野跟國際接觸,具備國際觀。所以,日本發現原始佛法、《阿含》方面,又比我們中國早五十年。中國是到了太虛大師當時要宗教改革,但但太虛大師58歲就走了,很可惜!直到近代的印順導師才重視到這方面。因此,中國重視原始佛法是在五十年前,經過印老這樣默默耕耘出來。我們今天好不容易能夠珍惜、掌握到,也是因為有這些前輩們的默默耕耘,我們才有這種因緣契入到原始佛法。 2 {2 ?' ~; }- u2 r( E% p
4 R! W3 m; [$ @: m3 s
今天大家好好下工夫聞、思、修,真正的原始佛法是屬於智慧型的,我所講述的「無常」、「無我」法印,是否真是宇宙的真理實相?大家可以保留,這不是要你用相信的,而是要你去求證。原始佛法就是讓你去求證、去現觀,都是在每一天、每一個當下,都可以去現觀、可以去求證。當你慢慢去求證,你聞、思、修,然後漸漸體會到法義的珍貴,於是就會升起信心,再來會精進用功,就能夠證到初果。你真的能夠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就會一路這樣上來。 : s, x) m& }1 K+ i
0 R- n! C& @2 c+ R. @, f" r (第15頁的第三節)「若見諦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處」。
6 u. a$ R) @+ A& G) u% y% W; l& d/ a3 } N8 b7 k! i h. j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比較,就是「見諦人」跟「凡夫」。「凡夫」是一般眾生、一般人,「見諦人」呢?以低標準來講,是指證到初果的人;若以高標準來講,是要四果阿羅漢,十個結都斷除的,才可以稱為高標準的「見諦人」。「凡夫」就是一般人,
* L# r- ^' [) y; H6 m1 k- t# w" c) q* H% F
「凡夫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處」凡夫是怎麼樣?向心外求法。而見諦人呢?他不會向心外求法,只有向內淨化。一個見諦人不會「捨離此內,從外求尊」,也就是心外求法或是依人不依法。「從外求尊」就是依人不依法的情況,對一個真正有證到初果的人是漸漸減少,真正不會依人不依法,是要到證阿羅漢果。「求福田者,終無是處」還著重在福田、世間功德。 $ `. ~7 o2 z% q+ }. A
: w% |3 c( k9 b. Q# e; w. x Q
所以,一個真正有見法、證果之人,向心外去求法、「依人」,去找一個山頭、去找一個偶像,這一種情況是不會存在、不會有的。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講,這是很普遍的現象。「若見諦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沒有這回事啦!不會這樣!「若凡夫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褔田者,必有是處」都是習慣向心外求法。
$ O4 [4 X+ m/ V, }# p! b: I2 M
2 o8 x0 H3 ]8 B7 j0 Q3 [ B 「阿難,若見諦人信卜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卜問吉凶者,必有是處」這就是一個比較。 / x; x' \. C, W
* U5 x6 W! p. o. K+ {
「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
( }0 S! k) ]; K9 L6 q5 x8 q, f- C$ V1 O
一個證果以上、真正有見法的人,他不會心外求法,也不會向外去求福田、求符咒、咒語,然後要消災保佑。真正一個見諦、證果的人,沒有這回事!但一般人、凡夫就會向心外求法,結果往往都是在很多的方便法上面,在執取、在抓取。佛陀就坦白講:有真正有見到法的人,絕對不會這樣做。當然,以今天的佛教型態,尤其是大乘佛教方面,很多的這些咒語,因為有它時空演變的因緣,我們也予以尊重,因為在時空的演變,也是沒辦法避免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究竟法,什麼是方便法,一定要區分此非常重要的關鍵。 & w2 q+ [. `# r, _
' B$ Z5 h) @( l2 j/ p
「必無是處」就是一個真正有見果的人,他一定不會這樣。「必有是處」是說一般凡夫還沒證果,就必然會這樣做,因為內心的空虛、內心的不安,他必須要向外,不知道要如何安其心,必須要向外去抓取一個讓他能夠把心安下來的依靠,但是卻不知道他所抓取的依靠,只是一個方便法、無常法,只是向外求……,他不容易察覺到。
Z/ X* G, C, o6 B6 q% c# }
9 K# l! i0 k% _0 z6 x0 c 「咒語」是屬於方便法,在原始佛法《四部阿含》、尤其是《雜阿含》裏面,都沒有所謂的「咒語」。在《四部阿含》裏面,可以找到一處有「咒語」,但是經過與南傳的考證、對比之後,發現同樣類似的這一經裡面,南傳的經文裏面並沒有「咒語」。由此就可以知道是後來北傳在流傳過程中添加進去的,也就只有《四部阿含》裏面有一句咒語,其他的經文裡面都沒有。「咒語」本來大部份是來自於婆羅門教,但是在整個融合交流過程中,就像大家「互相交換禮品」,結果就慢慢溶合,如果我們不知道什麼是「究竟」,於是以方便為究竟,這樣就是本末顛倒。
8 R# c1 p; d/ v6 K ^. j7 \2 B6 E8 ?8 o* b
原始佛法裏面,佛陀講的是怎麼樣才是真正解脫。現在假設你持百千萬句咒之後,真的能夠達到究竟解脫、達到心安,咒語就是協助你到達究竟解脫的一個方便法。所以,方便法門有很多種,打坐也是其中一種,觀呼吸也是其中一種,修「身念處」也是其中一種,唸佛也是其中一種……。所以,種種法門有八萬四千種,但是這些都是對治的「藥」,只是要幫助我們治病,不是要讓你以吃藥為目的。種種方便法門是讓我們心靜下來,然後去看到實相、看到真理,唯有能夠「止觀雙運」,才能開智慧。
' w. l, G9 m( m+ ~! k
9 {9 R2 w0 E: } 種種方便法門,都是讓我們的心定下來,是一個「止」的作用而已,因為我們「心」猿意馬,如果心飄動污濁、沒辦法定下來,就沒辦法看到實相。所以,因為凡夫內心的苦悶不安而不斷向外求,求取各種符咒、加持、消災、保佑,有智慧者是向內淨化身心、如實觀察,如實了知宇宙人生實相真理,如果還在求取各種符咒、加持、消災、保佑,表示都還在向外在求。但是我們要清楚明瞭這些只是一些安慰劑呢?止痛劑呢?還是真正能夠讓我們從根本來治療?讓我們真正覺醒呢?
% b) D" |$ h7 D- I( k* o
. @# `4 Y) _4 @ 「愚痴無聞凡夫於此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
1 v0 t0 }8 h: p: x- w6 ^3 G$ e7 c. t4 e% m$ u6 d+ `& |- O" \; f a
「多聞聖弟子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u9 \6 w6 ]% R5 S4 O7 X Y: J$ s8 i5 t0 H
「多聞聖弟子」就是有見諦的人、有修有證的人。注意這兩個對比,這是一般眾生與解脫者的相異之處,尤其是在面臨重大境界現前考驗之際。修行證果的檢驗不是在禪修中,而是在歷緣對境的實際考驗中。我們一般人都是「鐵齒硬牙」,很多人就是苦吃不夠,都不會覺得修行很重要,反而覺得名利很好、誘惑性很強!能夠滿足他的所需。在年輕時候就要積極學佛的人,究竟還是佔比較少數。所以,大部份都是人生有相當的歷練、體悟之後,會要進一步去突破、進一步去追求,才會深入原始佛法。而一般人呢?有的還是在「不知不覺」,有的能夠來到「後知後覺」,像「不知不覺」的人還是很麻木,敏感度還是很遲鈍,當他遇到一些逆境考驗衝擊,這時候又不會去珍惜這樣境界的考驗,反而又是不斷在逃啊!在避啊!在怨天尤人啊!不是從逆境裏面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哪裏?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 1 I% u! {, k! g* t
1 k' p- q7 \; ]" D! G( y5 P
一般人、愚痴凡夫,遇到「生身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的逆境衝擊,讓他很憤怒,甚至在他瀕臨生死關頭,有的還會覺得說如果這一關能夠渡過,又可以活到120歲,感覺又沒事了,覺得說又逃過一劫,而沒有從逆境裏面去體會,從中去體悟、去學習,就是「鐵齒硬牙」般,有的又很不信,認為苦沒什麼啊!面對死亡也覺得沒什麼啊!一般人面對逆境或惱、或死,結果到最後呢?「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都一直在趨樂避苦,這一次災難逃過、躲過了,又沒有醒過來,還是又繼續,於是災難又再起,就這樣一次再逃過一次,也是這樣一世、一世,再又逃過另外一世,一世逃過一世。
5 i# l& n) i2 Y( \/ t- `& s! c- y, a0 b* A! }$ u8 T: P
「長淪沒溺,無止息處」都一直在趨樂避苦,一直在趨樂,然後避苦,一直在逃、一直在抓,也是一樣抓得很苦,然後一直在逃,也是逃的很苦。他不知道苦是一個天使,苦是天使在喚醒你,讓你能夠從「不知不覺」,然後提昇到「後知後覺」,再提昇到「先知先覺」。所以,如果會把握你現在種種的苦,就是在提醒你人生的實相、眾生的實相、苦海的實相,能不能從中去覺悟到?要不要走出這個苦海?還是繼續在苦海裏面繞呢?繼續在苦海裏面玩這些趨樂避苦的遊戲呢?這樣因為「心」沒有一個止息處,「心」沒辦法安下來,也不知道如何安下來。 & O p+ }% W- S
4 @" `/ N8 d0 }& B0 I( }8 q$ _ z. V 但是,一個見諦人就不一樣,他不管遇到各種逆境、各種災難,都能夠安住於每一個當下。注意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一個真正有證果的人,一個真正見法的人,他是安住在每一個當下,不是說一個修行證果的人就沒有災難,全部都是一帆風順,全部都是沒有災難。當然他是會大幅減少,但是並不是說都沒有,因為「無常法則」就在運轉,問題就是當他面臨逆境災難考驗之時,都是安止在每一個當下。
7 Z8 W; H3 v* E6 c8 G
: N- ]; w5 f% ?# @$ t: Q 有的人會擔心說,學佛之人會不會消極悲觀?絕對不會的。這是因為不瞭解什麼叫做「解脫」。一般人不是樂觀、就是悲觀,但是真正學佛、智慧型而有證果的人,他是什麼樣的人生觀?如實觀。一般人才是樂觀跟悲觀,一個真正有證果的人,他的人生觀是如實觀。有的人認為佛教文字看起來都是「厭」啦!「離欲」啦!「一切行止息」啦!「涅槃寂靜」啦!看起來好像都是一些負面的字句,認為佛教是悲觀,。事實上,是因為沒有瞭解佛法的深義,一般人是在樂觀跟悲觀裏面趨樂避苦,當他在順境抓得很如意、很順利,就是樂觀的人生;當他處處碰壁,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悲觀的人生。但是學佛的人是超越這兩者,他是如實觀。怎麼樣才能夠進入如實觀,超越相對二元對立?等一下會再深入剖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