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74|回复: 2

该怎么读《论语》?(BY 柞里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3 14: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怎么读《论语》?(BY 柞里子)
" f8 @# L( }/ z! i$ i5 r# @8 c6 Z+ O

7 L- A( W* I& q8 m& e6 _$ l. r& D2 p就编辑水平而言,且不说衡之以今日的标准,即使与战国时代的著作,比如《庄子》、《荀子》、《韩非子》相比,《论语》也只能说是一本杂乱无章的小册子。虽然分成篇章,但篇章的划分与内容毫无关系。各篇的题目大都取第一句的前两字为名,也毫无意义可言。比如,第一篇篇名“学而”,取自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前两个字。如此这般说,绝对没有小觑《论语》之意。恰恰相反,如此杂乱无章,正好说明《论语》是一部原始与朴素之作,绝没有经过后人的润色从而失真。1 _2 c0 L( s+ L  @

/ Z/ j( ?3 T" r% _6 a1 j& T. _自秦汉以降,下至打倒孔家店的那帮英雄好汉得势之前,《论语》是读书人必读之物。经过70-80年的中断,如今中国又重新兴起读《论语》的风潮。
) V$ H  Y. `# S2 }7 d
) V( a$ S5 b* F/ M; P5 P
该怎么读?1 l6 [1 P5 B, @1 R

  z( l; i( q) J: H9 A- {6 V如果目的并不在于研究孔子的学术思想,而仅在于寻求个人道德修养的准则,其实根本不必读《论语》。为何不必?原因有二。
" ~$ v3 @5 X% {% K+ p+ v
; D+ y. R& e4 h7 ~
其一,《论语》并非字字句句皆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事实上,任何人、任何神说的话、写的文章,都不可能字字句句皆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所谓神,无论是基督耶稣,还是马恩列斯毛鲁,都是人造的。无人便无神,有人然后有神。所谓“任何人、任何神”,不过是加重语气的说法,其实就是“任何人”。但凡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人,更不必读《论语》,因为《论语》是写给理性的人、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看的。以为存在“字字句句皆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者,还是去祷告为妙,读《论语》,只会自讨没趣。此外,孔子是无神论者,把孔子当成神,本身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2 l5 e8 C$ C6 `; W; J' G( c
( Q. c# D+ V% ~0 j% U# J
《论语》不仅并非字字句句皆真理,而且还包含一些….怎么说呢?有人会说包含一些糟粕。柞里子以为未见得合适。以柞里子之见,“糟粕”是古今中外皆视之为“恶”、为“劣”、为“不齿”者。《论语》中并没有这样的内容。《论语》有的,只是很少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说法。孔子之世,距今大约两千五百年。指望两千五百年前的人所说的话字字句句合乎当今之时宜,绝对不现实。不过,既有不合时宜的说法,逐字逐句读之,也大可不必。

; l) ~! U( z/ }+ F" ]$ E3 e7 I- ~2 ?4 f3 g! w7 Q
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已经将其道德修养理论浓缩为一个字。一个什么字?一个“恕”字。
" ]! \) w& @6 G# O& T' E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一个“恕”字恐怕是过于概括、过于简练。不过,别急,还是不用读《论语》。因为孔子已经对“恕”字下了八个字的定义。八个什么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成今日的白话,就是“自己不愿接受的,别强加于他人”。
& ^+ J  l& M& x

( ^' C( C9 P' h3 r不少人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一类的说法相提并论,以为异曲同工、大同小异。大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的、自律的、平和的态度。“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是积极的、外向的、嚣张的态度。惟其消极、自律、平和,故得为“恕”。积极、外向、嚣张,恰是“不恕”的表现。输出革命、输出民主、输出任何意识形态或宗教信仰,从而导致纷争、战争,都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结果。反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正是充分意识到与肯定个体人权的体现。

; N7 l3 H1 _: H% r5 H/ c  H
1 S: J% y& P3 B/ X倘若以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依然过于笼统,过于原则性,还是没有必要读《论语》。因为孔子已经把如何做人的细则归纳为这么一句话:

, Y. n' I. Y6 w2 X' d' F8 j- ^3 c' |7 D
- U' z8 o( `% f1 U. o  e“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z( x9 Q5 l: \, d  v' b- H$ M" x- M
译成今日之白话,就是:“君子有九件事念念不忘:看要看得清楚,听要听得明白,脸色要保持温和,态度要保持恭敬,说话要诚实,办事要谨慎,有疑难要请教,忿恨时要考虑后患,有利益可得时要想想是否于理该得。”
$ Q2 s/ T5 c1 C& u* D
- Y$ E* Z% i. k: Q  ]! V记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君子有九思”这么两段话,遵循之以为修身的准则,足矣。倘若人人都能实行之,必致和谐世界。

7 C. i& M- g+ Q9 N; l. \% V % J% G& g5 f" L, ]( n" I
诚然,不必读,不等于不可读。事实上,对于能读懂文言者而言,《论语》的可读性极高。如果与《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同读,效果将会更好。
7 }# Q" X% T* H) Y% F: V" S

. W5 W  B8 w2 p1 n4 G2 o% t真正不可读的是《孔子家语》。如今的《孔子家语》是一部伪书,原著早在汉代就已不存。伪书未必都不可读,但《孔子家语》这部伪书却的确不可读,因为其中充斥后代腐儒的腐朽思想。比如,捏造一些奇谈怪论以掩盖孔子之为私生子的事实。可怪的是,目前这部伪书好像挺受欢迎,到处皆可见。

/ d! G: \1 y  b( w
" r  U- x+ r- X! m孔子的思想集中表现于《论语》,有案可稽。可误会与误解却屡见不鲜、流传甚广。亦甚可怪。最常见的误会与误解有四。
% h% v5 `& d  F8 y
3 M4 ?1 ]5 M7 |9 z' ]; L
其一:为仁不富,为富不仁。
! U( Q8 E  F, t+ _, @& Y* U

' A0 }4 l# i% \+ N. w这是孔子的死敌阳虎说的话,不是孔子说的话。孔子的观点是:

- q9 K2 h& o4 F1 p# T; e8 P! ]3 W+ O! J3 T$ c"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 P9 t9 `( A9 O% v0 `+ M% Y3 V
) {1 l, {9 N7 o5 c* n, @
意思是:“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以正当的途径得之,就不应当得;贫与贱是人人都讨厌的,如果不能以正当的途径去之,就不应当去”。
) w. \3 n/ s/ W! X/ @4 s$ f* z
- G) c0 Z0 ]( e. t1 O: H可见孔子绝对没有排斥富贵之意,恰恰相反,肯定富贵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反对的只是不择手段谋取富贵。% E0 M5 P  `! L2 H# x' K( N

! r0 ^* A- e4 `: _- a% a" S其二,三思而后行。) r2 a6 P7 c( f* b

2 E1 N$ ~8 [3 T8 L这是当时对先于孔子的鲁国权臣季文子的评论。孔子反对“三思而后行”。孔子的观点是:“再,斯可矣”。思考两次就够了。所谓“三”与“再”,当然只是约略之辞。孔子反对的是:“反复多次思量”,主张的是:“认真的思考”。
$ H+ X" O0 f* G4 |# v
6 o- Q! q, M. U6 D& B其三,以德报怨。
) N# H0 S( O  m2 |2 \. C
2 j  m( D0 J! ?0 }1 W& g: P; K
孔子反对“以德报怨”。孔子的主张是:“以直报怨”。所谓“直”,就是“公正”的意思。但凡以为“和稀泥、调和折中、不讲曲直一概宽容”等等,为孔子的“中庸”思想者,皆失之。
% [$ X0 M' n( ]$ I

: D+ `0 V3 t/ [$ W7 M其四,忠君。

" C: c) j+ T/ K+ o$ j4 u1 P! X5 p( ~4 z- x; [5 S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D& e; e# b. T+ \0 C
5 Z8 H" w! U# x) r& L/ {
“礼”,指规章制度。意思是:只有在为人君者根据规章制度使用臣子之时,臣子才有尽忠的必要。可见孔子的“忠君”思想是有条件的,与后世腐儒的愚忠大异其趣。8 p9 v3 K7 W4 ^( t; {% h, ]" t

1 e9 c% W% _8 p3 z4 E孔子一生奔走鲁、齐、卫、陈、蔡、楚等多国,不停地寻找出仕的机会。还差点儿追随公山不狃、佛肸造反。可见,孔子所谓的“忠君”,是指“一日为某人之臣,一日忠于某人”。并不是“一日为某人之臣,一世只能为某人之臣”。也与后世腐儒鼓吹的“忠于一姓”的思想分道扬镳。
5 w. \- j0 a6 O6 a# p* E3 x' e
" K- ~, c- H* o8 L9 h
最后想说说孔子的形象。提起孔子,往往令人想象出一位须发皓白、腰背略弯的老者。这样的形象也正是国内确定的所谓孔子官方像。其实,孔子何尝不曾年轻过?事实上,孔子的出名、出仕正在年轻之时。据史记的记载,孔子因个子高大而有“长人”的绰号。山东人是中国身高最高者,居山东而有“长人”的绰号,可见孔子乃长人国的长人。咱怎么就不能为孔子树立一个年轻、高大的帅哥形象,而非要满足于弯腰驼背的糟老头子?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15: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篇,立即非常理解柞老道正在连载的《孔子外传》许多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