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读《论语》?(BY 柞里子)
/ N) ]& C8 \( C* M/ G1 S/ _( H/ M% b9 p
- x4 T1 K" }) u. Y& I2 [
9 H- q8 D0 n- I$ J' E" E就编辑水平而言,且不说衡之以今日的标准,即使与战国时代的著作,比如《庄子》、《荀子》、《韩非子》相比,《论语》也只能说是一本杂乱无章的小册子。虽然分成篇章,但篇章的划分与内容毫无关系。各篇的题目大都取第一句的前两字为名,也毫无意义可言。比如,第一篇篇名“学而”,取自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前两个字。如此这般说,绝对没有小觑《论语》之意。恰恰相反,如此杂乱无章,正好说明《论语》是一部原始与朴素之作,绝没有经过后人的润色从而失真。
7 R- G) I: P/ Q2 V/ F7 \
9 k X. l7 z7 B3 A7 D; q) M8 u! e自秦汉以降,下至打倒孔家店的那帮英雄好汉得势之前,《论语》是读书人必读之物。经过70-80年的中断,如今中国又重新兴起读《论语》的风潮。2 I+ Z9 q! d4 V) y7 h; H; W; X' I
( n5 [3 y: G- A% p& }: Q该怎么读?# J0 n/ ], I) |0 m* u3 a3 ]
- d7 _) ?$ F1 K c2 m
如果目的并不在于研究孔子的学术思想,而仅在于寻求个人道德修养的准则,其实根本不必读《论语》。为何不必?原因有二。
" a( O J' f9 k; @( X5 F1 C% F9 l( Z \& h" z/ |) a
其一,《论语》并非字字句句皆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事实上,任何人、任何神说的话、写的文章,都不可能字字句句皆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所谓神,无论是基督耶稣,还是马恩列斯毛鲁,都是人造的。无人便无神,有人然后有神。所谓“任何人、任何神”,不过是加重语气的说法,其实就是“任何人”。但凡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人,更不必读《论语》,因为《论语》是写给理性的人、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看的。以为存在“字字句句皆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者,还是去祷告为妙,读《论语》,只会自讨没趣。此外,孔子是无神论者,把孔子当成神,本身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 M5 e" U; q) `1 m- L% G
3 j5 |1 L( |' `/ {7 f" I
《论语》不仅并非字字句句皆真理,而且还包含一些….怎么说呢?有人会说包含一些糟粕。柞里子以为未见得合适。以柞里子之见,“糟粕”是古今中外皆视之为“恶”、为“劣”、为“不齿”者。《论语》中并没有这样的内容。《论语》有的,只是很少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说法。孔子之世,距今大约两千五百年。指望两千五百年前的人所说的话字字句句合乎当今之时宜,绝对不现实。不过,既有不合时宜的说法,逐字逐句读之,也大可不必。
! n0 N: a2 b6 k* s: g
+ _- p$ l: C/ Q2 W @8 \: H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已经将其道德修养理论浓缩为一个字。一个什么字?一个“恕”字。
6 u" D1 `, p: E0 a. }( o" r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一个“恕”字恐怕是过于概括、过于简练。不过,别急,还是不用读《论语》。因为孔子已经对“恕”字下了八个字的定义。八个什么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成今日的白话,就是“自己不愿接受的,别强加于他人”。8 H; F, K, n- S0 K
* R9 K$ C. g5 M7 }( F1 N( X9 C
不少人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一类的说法相提并论,以为异曲同工、大同小异。大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消极的、自律的、平和的态度。“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是积极的、外向的、嚣张的态度。惟其消极、自律、平和,故得为“恕”。积极、外向、嚣张,恰是“不恕”的表现。输出革命、输出民主、输出任何意识形态或宗教信仰,从而导致纷争、战争,都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结果。反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正是充分意识到与肯定个体人权的体现。
* L! a7 p! a8 Y) Z% W4 D6 Q1 f/ m' B: U; U Q1 L
倘若以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依然过于笼统,过于原则性,还是没有必要读《论语》。因为孔子已经把如何做人的细则归纳为这么一句话:2 w' I* g- \8 j( Y, J
0 _# Y ^6 \2 I$ c! `7 Q3 M$ e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7 Q* P0 K5 X) K* X" I1 U m) {4 E
, m9 d9 v" r$ e3 j0 j- Q
译成今日之白话,就是:“君子有九件事念念不忘:看要看得清楚,听要听得明白,脸色要保持温和,态度要保持恭敬,说话要诚实,办事要谨慎,有疑难要请教,忿恨时要考虑后患,有利益可得时要想想是否于理该得。”( I+ \, A+ o7 A
' V! Z u$ B& S6 l记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君子有九思”这么两段话,遵循之以为修身的准则,足矣。倘若人人都能实行之,必致和谐世界。, V/ V; N* A- f
" d, t- ^ ^& w) M6 f6 O诚然,不必读,不等于不可读。事实上,对于能读懂文言者而言,《论语》的可读性极高。如果与《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同读,效果将会更好。
: H* M& N- Q8 T0 g- h) i4 k! d' c9 G6 H4 V; ^; Q4 k |
真正不可读的是《孔子家语》。如今的《孔子家语》是一部伪书,原著早在汉代就已不存。伪书未必都不可读,但《孔子家语》这部伪书却的确不可读,因为其中充斥后代腐儒的腐朽思想。比如,捏造一些奇谈怪论以掩盖孔子之为私生子的事实。可怪的是,目前这部伪书好像挺受欢迎,到处皆可见。, g8 P, g4 e# E1 N; ~; o
# u- A( t! l4 G
孔子的思想集中表现于《论语》,有案可稽。可误会与误解却屡见不鲜、流传甚广。亦甚可怪。最常见的误会与误解有四。0 J4 o0 k) m$ P% {# A' Q
$ d" i' v( o' w: ^- y3 w" T其一:为仁不富,为富不仁。
( Z, D$ q/ P+ c+ U6 D$ {; ?
& ~) `2 j, V" G$ ]" a8 l0 [这是孔子的死敌阳虎说的话,不是孔子说的话。孔子的观点是:
/ d6 Z5 C! t% [# C- l, h! p( A8 \' _( l6 _- ]3 o- z# a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 F6 T7 l$ ]) Y: G% H* c
3 u6 \, O( k9 o+ @/ ^意思是:“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以正当的途径得之,就不应当得;贫与贱是人人都讨厌的,如果不能以正当的途径去之,就不应当去”。4 i, Z& w( h7 `6 A. b2 |) [
9 X& t$ U& V7 t/ ~. G" w. H Y5 d6 Y可见孔子绝对没有排斥富贵之意,恰恰相反,肯定富贵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反对的只是不择手段谋取富贵。0 |! u0 j" ]% F4 H
: y! x& G& B. ]( O$ c# c其二,三思而后行。
; O. N6 s ^$ \" V0 l6 @7 c8 k l
这是当时对先于孔子的鲁国权臣季文子的评论。孔子反对“三思而后行”。孔子的观点是:“再,斯可矣”。思考两次就够了。所谓“三”与“再”,当然只是约略之辞。孔子反对的是:“反复多次思量”,主张的是:“认真的思考”。$ P( E6 c% F+ I$ v+ n5 a" A
* Q6 ]# A: `6 S ~( S其三,以德报怨。4 o: B/ ^5 l! m' [6 l4 u5 g
. W4 ]3 p) j& C+ F! r孔子反对“以德报怨”。孔子的主张是:“以直报怨”。所谓“直”,就是“公正”的意思。但凡以为“和稀泥、调和折中、不讲曲直一概宽容”等等,为孔子的“中庸”思想者,皆失之。
( z' d' ]: _+ m5 _; V% J8 |7 I p% l
/ O' \% k) ^' @8 C5 V4 N0 C其四,忠君。. h1 E) g5 J+ J; H) n4 y
! v$ P7 `1 ^0 D, o/ v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j# b' o& f. l/ x3 l* |
: O# n4 h6 u3 O3 [6 H# D“礼”,指规章制度。意思是:只有在为人君者根据规章制度使用臣子之时,臣子才有尽忠的必要。可见孔子的“忠君”思想是有条件的,与后世腐儒的愚忠大异其趣。
0 `$ u' H7 O. u- s8 ~9 n8 Q, B8 q. _) c
孔子一生奔走鲁、齐、卫、陈、蔡、楚等多国,不停地寻找出仕的机会。还差点儿追随公山不狃、佛肸造反。可见,孔子所谓的“忠君”,是指“一日为某人之臣,一日忠于某人”。并不是“一日为某人之臣,一世只能为某人之臣”。也与后世腐儒鼓吹的“忠于一姓”的思想分道扬镳。
% U! y S4 m) F
; m& _6 S& [+ L6 t8 h8 I最后想说说孔子的形象。提起孔子,往往令人想象出一位须发皓白、腰背略弯的老者。这样的形象也正是国内确定的所谓孔子官方像。其实,孔子何尝不曾年轻过?事实上,孔子的出名、出仕正在年轻之时。据史记的记载,孔子因个子高大而有“长人”的绰号。山东人是中国身高最高者,居山东而有“长人”的绰号,可见孔子乃长人国的长人。咱怎么就不能为孔子树立一个年轻、高大的帅哥形象,而非要满足于弯腰驼背的糟老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