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j, o! u* y7 G+ ]& B6 b
, n4 @) _4 K9 X* z3 D为什么写孔子?因为一直觉得孔子的形象被歪曲了,希望能够有机会还孔子以本来面目。谁歪曲了孔子?“五四”时代的好汉们有过歪曲孔子的企图,文革那会儿的英雄们也打过歪曲孔子的主意。不过,好像这两拨英雄好汉都不怎么高明。虽然攻击孔子不遗余力,却始终未能成功地塑造出一个新的孔子形象来。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孔子还是那个老样子。什么老样子?须发皓白,满额皱纹,背略驼,腰略弯,眼呈慈祥,面带和气。数年前为写作《孔子外传》找点儿实感,特地去孔子老家曲阜走了一趟。从济南乘车南下,沿途见到几处石雕作坊,雕的清一色都是孔子,这不足为奇,本在意料之中。家在孔子陵下住,不靠孔子吃饭,靠谁吃饭?令人遗憾的是,石雕千尊一律,也都是那个老态龙钟的样子,好像孔子从来没有年轻过。为什么都雕成那一个样子?有人说,那是孔子的标准像,渊源于明朝的一幅孔子画像图。这话不能说错,是有那么一张画,相信很多人都见过那画的翻版。不过,窃以为就这么简单地归功于那位无名氏画家,恐怕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到明朝那会儿,孔子其人,套用一句老子的话来说,不仅是早就死了,而且是连骨头都早就朽了。那会儿的画家怎么可能知道孔子长什么模样?所以,那张画像之所以会被广泛地接受,视之为标准,与其説是因为众人信其逼真,不如説是因为那张画上的形象正好与众人心目中的孔子不谋而合。9 p5 U/ U- Q7 R2 y8 Q, g Y
3 }5 n. E5 E+ \9 ^, F, M7 ~有些人的形象是经小说或戏剧造就的。比如,吕布永远是白面小生,诸葛亮永远是中年须生,就是因为《三国演义》以及由《三国演义》派生的戏剧所致。其实,以实际年龄论,诸葛亮只配作吕布之子。至于孔子形象的产生,则并非如此,恐怕首先是受累于孔子自己提倡的“中庸”之道。在不少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之中,“中庸” 等同“模棱两可”,“调和折中”“与世无争”,“忍气吞声”,“唾面自干”,“宁人息事”,“以德报怨”,“抹稀泥”,“捣浆糊”等等等等。如此这般修养,年轻人血气方刚,难得办到。于是,孔子就只配扮演老生这角色了。其实,“中庸”并不是这些意思,孔子也并非是没有棱角的人物。就拿“以德报怨”来说吧,这其实正是孔子所反对的。《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弟子问:以德报怨如何?孔子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倘若以德报怨,将何以报德?即其明证。
+ L# h+ ?- b* f6 L- Z+ n9 r
( v" {3 _6 O$ F6 D其次,则恐怕是受累于后世尊孔的儒生。既然尊孔,捧孔子之徒,大都是皓首穷经,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难道被这些人尊,被这些人捧的孔子不应当也是这个样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但凡这么想的人,都忘记了孔子是礼乐射驭书算皆能并善的文武全才。其实,在孔子那时代,贵族一律接受文武全才教育与训练。如果说孔子有什么不同,仅在于各项皆精而已。像后世的书生,或如今的知识分子这类以读书为业的人,在孔子的时代根本不存在。明朝的那幅孔子立像,正是因缺乏历史观念而产生误解的典型。
9 h F* u/ X& f- N% z! W! b& i& n) |4 q+ z1 D
如何确定孔子的形象?窃以为应从《论语》入手。《论语》虽然并非孔子自己的作品,其为孔子再传弟子所辑,无可置疑。而且所辑孔子言行,朴素原始,为真而不为伪,显而易见。令人不解的是,一些如今广泛接受为孔子的观点,虽然见诸《论语》,却恰好是孔子所批判,所反对的观点,而并非孔子所鼓吹,所主张的观点。比如,“以德报怨”,上文业已提及,此不复赘。比“以德报怨”更为众人所乐道的,有“三思而后行”与“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三思而后行”是季文子的行事准则,是孔子公开批判过的观点。孔子主张“再思”,反对“三思”。“三”与“再”,当然都是比拟之词。“三思”,意在“反复推敲”,“慎之又慎”。 “再思”,意在“戒浮戒躁”,“当机立断”。“三思”,正符合被误解的“中庸”,“再思”,才是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为富不仁”与“为仁不富”,是阳货的话,阳货是孔子的死敌。孔子对于致富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其一,致富为人所共有的欲望。其二,致富须以道,不能不择手段。其三,治国,当以致富为先,以礼教为后。其四,贫与富,与道德无关。“贫而乐,富而好礼”,是孔子心目中的最高个人修养标准。如果孔子如阳货一样,认为“为富不仁”,孔子的大弟子之中又怎么会有极善发财致富的子贡?富如子贡,贫如颜渊,同在孔门问道,正是孔子不以贫富衡量人物道德的铁证。8 Y& ~& H, j0 d# h8 l3 g
W/ Z3 w9 j4 ?( A6 E9 e+ O9 C另一个被人广泛误会的观点是“忠君”。孔子所谓的“忠君”,并非后代儒家所谓的“忠君”。区别何在?其一,孔子主张的“忠君”,是一日为其臣,一日为之尽心效力。后代儒家所谓的“忠君”,是一生一世,只效力或者效死于一姓。孔子在鲁不得意,去而之齐;在齐不得意,又去齐返鲁;在鲁再不得意,又去鲁而奔走于卫,陈,蔡,楚。如果衡之以后世儒家的“忠君”标准,那么,孔子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反复小人,连冯道都不如,何“忠君”之有?其二,孔子主张的“忠君”,是有条件的。什么是孔子的条件?孔子説:“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换言之,如果为君的不遵守使用臣下的惯例或规则,那么,为臣的就没有“忠君”的必要。后世儒家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见后世儒家所谓的“忠君”,是无条件的。二者之不同,判若泾卫。孔子之所以不得志于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遭到齐相妟婴的反对,而妟婴提出的主要反对理由,就是说孔子鼓吹的儒道,代表不忠君的思想。可见孔子以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当时不仅并无“忠君”的形象,而是恰恰相反,代表着“不忠君”的潮流。
B/ }! X L" D9 j1 E2 n$ K3 g1 _: D) r
自汉以降,历代帝王大都把孔子放在庙里供起来,与孔子厌恶鬼神的思想背道而驰。如今则把孔子当作教育家,这话虽不能说错,却也并不合孔子之意。孔子之志,其实在立功立德。开门收徒,传道授业,显然属于“英雄末路”。倘若志在当个教育家,在家里开馆就可以了,何必辛辛苦苦四处奔走于诸侯之庭?
6 z: B- p+ B# N2 s( k. g. v e2 S* { M; I# y0 k
写作《孔子外传》的目的既然在于恢复孔子的真实形象,对于以上种种误会,行文之时自然都尽力予以澄清。此外,《孔子外传》着重描写孔子的青年,中年,于晚年则着笔甚少。意思也正在树立一个非老年的孔子的形象。可惜出版社并不理解作者之意,封面上的孔子不仅是一老叟,而且正在给弟子上课。俨然一个老好教育家!
5 V2 U% i5 |2 [! v3 q3 m2 J: e n; _# x
关于孔子的身世与行迹,当以《左传》与《史记》为准。《史记》中明确记载孔子为私生子,后世腐儒企图掩盖,作过种种曲解。其中最为流行的当数《孔子家语》的说法。真本《孔子家语》早已失传,究竟写了些什么?无从得知。即使真本在,也不过是后人的历史小说创作,不足为凭。如今流传的《孔子家语》,是晋人的伪作,除刻意掩饰孔子为私生之外,还编造一些神化孔子的故事。这么一本毫无可取之处的伪作,如今却大量发行,不明其中奥妙究竟何在。) V- A& W8 l; S4 `% [* _2 ?3 }
3 a4 J9 K: n W u$ @! o0 }3 I
《孔子外传》对孔子的身世,在《史记》的基础之上,作了一些合乎逻辑的推测。比如,说孔子之所以能返回孔氏家族,是因为孔氏家族若不接受孔子则必令孔氏无后。这推测的历史根据是:孔子曾替孔子之兄嫁女。倘若孔子之兄尚在,其女之婚嫁何可由孔子经手?0 f; F* g+ b( Z8 a; [- ?
6 G( x w6 X' P( L. Z0 y6 f' z: {2 B
《孔子外传》既然是如上文所定义的历史小说,很多故事与细节当然都不见诸史册。不过,但凡涉及历史的大事,其演绎的部分也都如推测孔子回归孔氏一样,不是信口开河,凭空捏造,而是合乎逻辑的推测。惟其繁多,恕不能在此一一道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