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9|回复: 0

金刚经说什么(31)-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0 13: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 D9 m# ^! n! h5 l! o. Q
3 T" v8 Y0 ?; o; J【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 L( D8 x" M1 X
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
; T' F$ K5 D" e' y* n7 d2 k) W; B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l- l6 J8 _0 I
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 g0 I2 ?  V" D" O6 t
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n/ i+ v( q3 q) z8 }2 q! C& O

( N  N* O5 G. v6 i- y1 |    見不是見3 p& ]/ D9 y9 P" ?4 D' o" o

! Y( s! N6 }& Q6 g【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
! e0 s- y8 y% c: Y1 G( {4 [不。】
' }! Z7 z% G/ o% K2 a
: w$ P$ B8 i+ A  佛講到這裡,先問須菩提,假使有一個人說,佛說的,人見、我見、眾生見、壽者
! v; K. n- c4 F2 v見,對不對﹖佛經上都講四相,這裡又轉一個方向,提出來的不是「相」,而是「見」。
0 L6 K6 T6 v. O' X; L4 P「相」就是現象。「見」是自己的思想見解,是屬於精神領域。所謂見解,就是現在新  E* K" i8 `8 ^! f% p$ U
觀念所謂的觀點,都屬於見。所以禪宗的悟道叫做見地,要見到道,不是眼睛看見啊!5 V/ I+ x) [0 N/ T2 i: u. y
楞嚴經上講見道之見,有四句話:
6 J8 Z/ d/ e8 f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5 u/ h# Q* l0 e% W; C  你看這個佛經,討厭吧!都是甚麼見呀見的。第一個見,我們眼睛看見的見,心與7 Y4 W. {3 i% ~  q/ f0 G
眼看見。第二個是見道的見,換句話說,第一個見是所見之見,第二個是能見之見。我5 \7 n' ]( p! Y7 l1 I# O* _
們眼睛看東西,這是所見,這是現象。所見回過來,自己能夠見道,明心見性那個見,
+ G9 [: n: d0 \# _  ]' w不是所見之見,不是眼睛能夠看見一個現象,或者看見一個境界,那不是道啊!$ {5 m/ x$ n9 W# F; t0 m
  所以「見見之時」,自己回轉來看到見道之見,明心見性那個見的時候,「見非是
& _/ B  e% D1 G, w見」。這個能見,見道的見,不是眼睛看東西所見的見,故說「見非是見」。那麼能見, Z. F" k2 a/ [
道的見,難道還有一個境界嗎﹖「見猶離見」。當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聽,一切皆空8 B3 \! H% m- M
以後,說我見道了,有一個見存在,還是所見,這個見還是要拿掉,見猶離見,還要拿) @! X8 [8 Q& X% O8 g8 {
掉,空還要空下來。「見不能及」,真正明心見性的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不是心眼
6 N0 H. @2 z4 `' \9 c% e上有個所及,能見的見。說了一大堆的見,多麼難懂啊!$ S9 y+ f: u  t3 u7 s
  告訴我們明心見性之見,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撲咚一聲跳進水…
2 a' a! P1 e' O7 b  M& U' N…要一切見無所見,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談禪宗
8 K3 S8 u$ Y/ r; x$ m8 g了,明心見性有點影子了。記著!還只是一點影子啊!5 p0 V. R$ `# k+ z
  楞嚴經上也有幾句很重要的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 {# D$ _- `. U" E知與見,後來是佛學一個專有名稱,知就是知道,把佛經道理都懂了的這個知。見,也
$ V' v) }  d) w: m9 S- B看到過這個現象、境界,就是知見。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來一切皆空,可是( {* w8 ^' M3 D2 a* u
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裡很清淨。但是有一個清淨在就不對了,「知見立知,即無
' V$ }+ j6 g4 g明本」,就是無明的根本。有一個清淨就會有一個不清淨的力量含藏在裡面,就有煩惱2 X2 d; F1 c% w$ F* [! C
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最後見到空,「斯即涅槃」,' ?" K5 d- ?9 k9 Q8 J5 L" O, y0 t- W
可以達到見的邊緣了。
* h! c9 H7 ~7 p3 j) p1 L* S* H
3 R' s; @! _- h7 X2 Z    知即無明本
7 w; x- p7 W% a1 d" U
( u7 [. t- `0 |3 S' ?  從前有好幾位大法師就是看經典走禪宗的路線,後來就悟道了。所以學禪不一定是
7 S  e+ M; e: A0 g! c6 C打坐參禪,不一定要打坐參公案、參話頭。宋朝溫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禪師,天天看佛
# l1 p) _/ P  _  ]1 @1 N經念佛。他看到前面這一段,忽然心血來潮,把原來的句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8 i# i5 k& A- u% p. L) S4 c
見無見。斯即涅槃。」改了標點,變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
# _9 Y: X/ D' R6 `/ q盤。」自己因而大徹大悟。後來他自稱「破楞嚴」,改了圈點破開來讀以後,自己忽然, V9 `% D, B' T" C1 \
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知見立」,有知有見,有個清淨有個覺性,「知即無
! h" q# `4 @) E$ i  x明本」,這一知,本身就是無明本,就是煩惱。「知見無」,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9 v( x# R  t" T, k+ M
空,空也空,「見斯即涅槃」,見到這個就是悟道了。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嚴破句,1 W+ E7 z( ~/ e
就懂進去了。0 }$ z' @! M. ~* M$ R/ F  a2 V
  現在我們說明了這個道理,說了半天,不要把話轉開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7 a2 c  p3 @. A. u; O: F
壽者見﹔金剛經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間也提過,以色見我,
& r# ~+ z# Q9 Q; h8 b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見,不能見如來。到這裡,忽然一轉,提出「見」,不提出相。, }' x2 C  M7 V* H
相是相,茶杯是現象,毛巾是現象,書本也是現象,我也是現象,他也是現象,你也是4 Z. h5 W  K) \7 W2 N) p
現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現象,連虛空也是現象,清淨也是現象,睡覺也是相,作
( v/ i: h$ ~8 f/ m" H- N7 r夢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現象都是生滅變化。) |! Z- \; ~# r9 x3 B6 F+ C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問他好嗎﹖好啊!好清淨。著相!著清淨之相。相不是道,; h8 f2 f8 L1 t# L8 \
道不在相中。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你要立一個清淨是道,再加8 p" s% r# T' i. p
上背上督脈通了,前面任脈通了,拿水龍頭一開灌進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
5 t0 n% d: K- f0 `! Q著相。一著相,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要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6 b9 I7 c2 b  Q9 o
  所以現在告訴你知見之見是甚麼﹖他告訴須菩提,假使有人說,我提出我見、人見、. \$ r8 a) W# x/ a' t( Z. L
眾生見、壽者見,你說說看,那人了解我所說的意思沒有﹖他這個人還算真正學佛,懂" }  V6 l4 b0 D( Y' p7 I
了佛法嗎﹖+ N" y3 M2 K) @/ ^  H" ?0 B' Y
7 o% p! Z7 o! G2 O& {- k3 _' x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 i, m9 t0 }+ X6 k: I; n9 M; e  o- c5 @5 U3 Z" S6 h' R# t" r
  須菩提說,那不對的,這個人雖然學佛,根本不通啊,不懂佛法的道理。4 Z% E, X6 @# a+ o! g" d5 r
6 g& w. e; ?- Y; G* F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9 X. n! `- P5 x; U, }: V
見眾生見壽者見。】9 `) W$ I9 F9 c1 v* A$ T& J

  ]0 A" W5 E1 F0 ^" l  那麼佛也跟著說,你現在提出來一個假定的問題問我,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  a4 _8 u7 h2 y' t8 z) l; R
見,見道之見,這只是一個講話上的方便﹔假設有這麼一個見處,一個明心見性,見道8 ~! K+ Y) A% H3 g0 X2 a- s, t
之見,那也只是一個表達的方法而已,一個揭穿真義的名辭而已。實際上啊,明,無可
4 W4 u* e# R& T7 j明處﹔見,無可見處,所以叫做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1 }9 F8 H1 F, u6 A* ~
% @) }/ w+ a* C4 f+ o    如是知見/ \; ~* |0 }5 o$ M1 C

, a: T; x* B8 n0 g【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 }% \6 A+ ?3 Y3 Q% |
生法相。】
$ Z# d: I8 f7 c; |4 t0 R6 W$ \6 ^( N% e/ @: }$ e2 Z* l
  佛告訴須菩提最後的結論,你要注意啊!真正學大乘佛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5 K" [" D  a+ a% S& w0 `7 x1 ~
想求得大徹大悟的人,於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應「如是知」,要了解知道  o. c' s/ T+ F3 v8 Q  ^
金剛經這些一層一層的道理。「如是見」,要有這樣一個見解,所以有知有見。
& J* h  E) w; Y+ u$ T' H  知見兩個字,再加一個說明,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
- x0 p- t- N8 Y& K9 ^+ C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個次序。按次序來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發慧悟道。
+ W! c  E" P  m" @真的悟道了,解脫一切苦厄,但是解脫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質世間一切的束縛。當這些, ^+ B  z' Q8 J; e" E
慾界、色界一切的煩惱、情感都解脫光了以後,還有個東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見,這個
1 q' D* q+ `" ]4 \& w知與見仍要解脫,最後要徹底的空。剛才舉出來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
. r7 e, u/ q7 e. ^, X5 H涅槃﹔這裡也講,發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應該對一切法,「如是知,如是
1 A0 e9 P- V2 k6 F. Q3 |見」。8 |# X; m/ E$ ~+ z4 a, {0 ~
  如是怎麼知﹖怎麼見呢﹖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麼所謂外道者,即
( a5 q  a* b7 B, {0 ]) a3 R! G) |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謂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謂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1 V! h! w% U( x# @5 l
是這一套!「一切」,整個歸納起來,空有都不住,無住、無著,所以一切法應如是知,& z0 i  w. w9 G  S$ [5 k. W0 N* Q  G0 P
如是見。9 _5 j5 G2 `3 V5 T' ?1 u! V0 b
  你理解了,也見到了這個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 t' M9 h+ T/ q8 G
佛法的教理都沒有弄清楚,情緒化跑來學佛參禪,全體是迷信!所以把知見搞清楚了,' V3 O/ S/ K0 z
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後,由這樣去理解它,這才是理性的。學佛修道是
3 n0 M# F/ ]  X- z1 N. ^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Q5 H) ~5 ~/ _1 g5 E

% x! }' }3 n- ?/ O. m    我們自己的法相
8 W' w; i, L. c$ c! d& J1 r7 o9 @! @; I: m9 s4 s) n+ k  O
  為甚麼說「不生法相」﹖為甚麼不說不「用」法相,或者不「住」法相,不「著」/ N! }& [  l" @
法相,不「落」法相呢﹖這些字都不用,而用不「生」法相,這是有區別的。
$ K- I7 I4 X, ?2 V: U  首先我們要了解甚麼叫法相﹖一切的現象、觀念都是現象,是意識思想構成的一個
' V' m* i% |6 }* x. l( K. S3 L形態。每個人意識裡都有自己一個構想,幻想﹔幻想久了,變成牢不可破的一個典型,( R9 F' e9 P+ Q# `- Q* d$ h8 |
自己就把它抓得牢牢的。這個就是意識思想境界裡的形態,在佛學名辭裡叫做法。法包( M6 i# ?- c6 ]1 x5 m, S6 o9 o
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觀念。+ F1 L/ F$ g2 m( C( i3 x' L) }8 e
  譬如大家認為大徹大悟,一片光明,都在清淨光明中,在一般人心目中,下意識已  {( _  Q0 M7 ]% b' Y6 G( s( o* S
經構成一個形態,認為悟了道打起坐來,大概內外一片光,連電力公司的發電機都可以/ p6 F+ U5 [1 ?" K: Q
不要了。把光明看成電燈光、太陽光、月亮光那樣,下意識的構成法相,構成一個形態
7 ]0 k& @) g# P1 s1 M& B在那裡。
/ J# k; J, i' m  又譬如說,悟道以後,大概甚麼都不要,甚麼也都不相幹,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 ~9 `  p' V8 p% ~. W
古廟深山,孤零零的坐在那裡,就以為成佛了。如果成了這樣的佛的話,世上多成一千
  K6 Z% I/ i8 O$ }) {個佛對我們也沒有關係﹔山裡早有的是佛,許多石頭、泥巴擺在那裡,從開天闢地到現
/ t" x' ~; m# B) f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們對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換句話說,那是5 t5 M" v& z+ x4 }
絕對的自我,看起來很解脫,一切事物不著,實際上是自我,為了自我而已!認為我要
4 t* q% P  m4 Y+ ^0 [這樣,因為他下意識的意識形態有了這個法相。
1 }2 A2 |3 A$ P/ n) J" v  一般人打坐入定甚麼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法,那是你的意識形態,是你造作了這: l# p' G, b( }3 y( j- @- y. j6 @9 C
個法相。乃至於說一切空了就是佛,空也是個法相,是個現象。有些人任督二脈打通了,
% i3 p- X- Z& {* f8 r/ O1 {' e奇經八脈打通了,河車大轉,也都是法相。我經常問:你轉河車,轉到甚麼時候啊﹖不8 @8 Q! Q8 p4 D- Z. ?4 d' A
要把自己轉昏了頭。你轉轉……總有不轉的時候吧﹖轉到甚麼時候才不轉呢﹖任督二脈, v: T' l8 R, B- B; R* v9 ]6 Q2 u
打通了,通到那裡去呢﹖通到陰溝裡去嗎﹖還是通到電力公司﹖還是通到上帝菩薩那! ^" J0 n5 I" L% l9 M5 y0 s
裡﹖你都要搞清楚啊!可是我們許多人,不知不覺的都落在自我的法相裡了。自我意識6 N2 z7 c! T2 ?" t+ _# }; ~: ?- L
形成一個道的觀念,一個道的樣子,一個道的模型。
! ?. R& @+ f0 Q# Y! y! s  由此我們就明白,為甚麼世界上的宗教,因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所畫的天堂也都不- O- `. R7 L4 \
同。我們的天堂是穿大袍子古代帝王相的人,一切房子都是中國古時候的。西方人的天, N" C7 t! {, @( `
堂是洋房,他的神和上帝也是高鼻子藍眼睛﹔阿拉伯人畫的另有不同。所以說,天堂是
/ i; u, T" i* E4 ]根據自己的心理形態構成的,誰能去證明呢﹖這些都是自己心理下意識構成的法相。
& r2 c" L: }% l  佛法唯識宗也稱為法相宗,法相宗是先從現象界開始分析研究,現象界也就是世間0 j" I# C" l9 t! O$ T
一切事,所謂的一切法﹔最後研究到心理狀態,研究到心性的本來,以至於證到整個宇$ n* n( c& M3 S( j: R
宙。也就是說,法相宗從現有的人生,現有的世界的相,加以分析,歸之於心,然後反
! x& v! Q. P( |% \2 D9 k) q回到形而上的本體。如果套一句佛學的名辭來講,這是從自己的身心入手,進而打破了
1 C! q. K# p& }; a5 M身心,證到形而上的本體。
1 S* p1 H2 R5 f5 Z' c8 C+ u  華嚴宗不同於法相宗,是先從形而上的宇宙觀開始,從大而無比的宇宙,慢慢收縮,
& ?% J6 B* f3 r最後會之於心,是使你由本體而了解自己。普通的佛學,是由你自己而了解了本體,這0 l& D; e6 K7 ?6 \4 O
是兩個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們必須要弄清楚。這些不同的路線不同的方法,佛學的名辭- f/ M; ]9 ]2 c. Y
就叫做法相,一切法相。  k, C6 L- t# v" ^( N
  現在金剛經快要結束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非常嚴重的道理,佛告訴須菩提,你
$ p0 }" r- R- d# I! t想證得無上菩提大徹大悟而成佛,你應該這個樣子知道,應該這樣去看清楚,理解清楚,& G2 M  G# u' R+ N  k" N- f7 R
應該這樣子相信,這樣去理解。怎麼理解呢﹖一句話,「不生法相」,你心裡不要造作: r& L) e, F1 q: a1 q% b
一個東西,你的下意識中,不要生出來一個佛的樣子。每個人心裡所理解的佛,所理解! h  v( l* {  ~6 C# Q6 {
的道,所理解清淨涅槃的境界,都各不相同,為甚麼不同呢﹖是你唯心所造,你自己生$ _% [) w. C" u3 F7 o; E
出來的,是此心所生。
$ F& H  j/ u1 d( p  所以你不要自生法相,不要再去找,不要構成一個自我意識的觀念。譬如我們上同
' }+ \, H- u% j9 y9 N* T/ O樣一個課,一百個同學中,各人理解的深淺程度都不相同,因為每人心裡自生法相,自
3 p1 [' q- Q; G. h+ Y己構成一個現象,都非究竟。這就是佛經上說,眾盲摸象,各執一端的道理。儘管瞎子
! O* M  i: ]  G, N7 F; b$ L摸象,各執一端,可是摸的那一端,也都是象的部分,並沒有錯。只能夠說,每人抓到/ I8 M+ {0 ?- h1 I
一點,合起來才是整個的象。要想完全了解整個大象的話,佛告訴我們的是「不生法" S  P* e% S  F1 @1 \" s' g
相」,一切不著。下面,佛又推翻了。2 A3 b1 i; u6 l( ?5 b! Z

, E1 N" v: c2 F8 I* {    我要過去  你過來& `3 v+ ]+ s) ]4 R. M" r2 j
5 T( ^+ ]- F. q' n; o$ n; [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w4 Z' `' \$ }; B5 B$ u" W, I6 x
* d/ B8 i7 o: ?3 h4 s1 s) c  佛經所說的法相,根本就不是法相,所以叫做法相。這個話在金剛經上常說。道理& Y% Q6 ?  @% F- l  \
在那裡﹖那些都是教育上的方法。等於過河的船,目的是使你過河,已經過了河就不要# [! {5 d$ {& Y2 w7 _
把船背著走,要趕緊把船丟下,走自己的路。9 ?4 I% N# D7 k( L
  佛經三藏十二部,各種各樣的說法,有時候說空,有時候說有,有時候說非空非有,
6 q1 k) A- e3 I. R# R' U: q有時候又說即空即有,究竟那一樣對呢﹖那一樣都對都不對,要你自己不生法相。' \$ t/ X4 g$ {6 p! U
  講一個法相,包括了各種現象,譬如唯識宗,除了把心的部分分成八個識來講外,
. C  W' C1 _4 I* I再把心理活動的現象,綱領原則性加以歸納,成為一百個法。如果詳細分析起來,當然8 q- Z! H% [  i) k( X( Q# G9 W
不止一百個﹔可是後世一般人研究唯識,就鑽進去爬不出來了。這些人鑽到甚麼境界裡* f3 U2 j& g% x. a  h) K
頭了呢﹖鑽到「有」,鑽到一切法「勝義有」的法相裡去了。就像龍樹菩薩講般若拿空
( ~$ v+ i( ]' i9 I來比方,與法相唯識宗的教育方法不同,可是一般人研究般若,又落到「空」的法相裡
" [$ H) C1 v% L2 U) b去了。所以說,任何法相都不能住,都不是。
! x5 T$ ?8 ]- `8 |4 A, D/ u7 G  佛最後告訴我們,所謂法相,「即非法相」,那只是講話的方便,機會的方便,教2 }) g3 \, i6 D9 |
育上的方便,目的是使你懂得。如果這樣不懂,他換另一個方法,總是想辦法使我們懂
) u7 y! H# A& O. t得。可是後世的人,把他的教育方法記錄下來以後,死死抓住他說過的那個空,或拚命
; S4 ]" W6 X% C9 G抓個有,永遠搞不清楚。事實上佛交代得很清楚,一切不落法相。不落法相以後,大家8 a8 ^+ l- F! Q% N: S
反而都說金剛經是說空的,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金剛經沒有任何重點是教我們觀空,金
0 {' a1 g. Z$ [剛經都是遮法,擋住你不正確的說法,至於正確的是個甚麼東西,要你自己去找。
" E' {) t4 o, K" n# |# ~( v  記得金剛經開始的時候,我曾經提到過禪宗的兩個公案,一個是兒子跟父親學小偷,
2 P8 E. i4 }" Y" w' E對不對﹖還有一個是坐牢的那個公案,現在再說一個禪宗故事。有一個年輕人出家學佛
( ^3 K3 q. [7 Y1 \+ q求道,想要開悟,跟著師父幾十年。這位師父總是對他非常嚴厲,生活、行為都管得非! q5 W' ?5 r& Y, N' o- g  v) q, m! g
常嚴。但是一問到佛法,師父總不肯說。這個人就像我們現在青年人學佛一樣,好像找
, s3 T* i" v4 E! |% x& u+ |; k到一位老師,馬上就有妙訣告訴他,傳你一個咒子羅,或者傳你一個方法,今天一打坐,# ]2 P# o) W6 h0 `/ U
明天就會飛了,就成佛了﹔自己意識中構成了這樣一個法相。這個人的心理也是如此。
. ?2 m8 w4 z) J: Z可是這個師父呢,問到他真正佛法時,就說:你自己參去!自己研究去!* m' ?! z: t2 l" g& G
  他自己暗想,十二三歲出家,天天求佛道,搞了幾十年,這個老師嘛!是天下有名
$ t- S& L) i9 C( v的大老師,是有道之士,跟著他卻辛苦的要命,佛法也沒有傳給他一點,心中真煩惱。, }) J6 F6 c4 y% E! c& G
有一天他想了一個辦法,帶了一把小刀上山,師父快要走這一條小路回來了,小路只能
  y- p% `. |% w& X) q- I$ J7 z8 r走一個人,他就站在路口等師父回來。那天下雨,山上路滑難走,他看見師父低著頭,
; I( y9 u" o/ ^( ?  {+ P慢慢走到了。其實他師父大概早知道這傢伙在那裡,他以為師父不知道,看到師父過來# k' v$ S  T. L2 B4 _  F
了,就一把抓住師父說:「師父啊,我告訴你,我幾十年求法,你不肯告訴我,今天我
( l( G" Q- `; k& a不要命了。」說著就把刀拿出來,「你再不告訴我佛法的話,師父啊,我要殺了你。」; H# }( b% C5 i0 e
這個師父很從容,手裡還拿把雨傘,看他這個樣子,就用手一把抓住他拿刀的手說:
! v# @* o3 |; K7 Z* Z" S「喂,路很窄,我要過去,你過來。」師父把他拉過來,自己就過去了。他聽到「我要
! u9 I7 o0 V2 R過去,你過來」就忽然大徹大悟了。" X- P5 f& h6 q+ |
  我們大家參參看,「我要過去,你過來」,這一句話他就悟道了,這個理由在甚麼' P( M/ B" E% h) J0 x
地方﹖這個就是所謂禪宗公案。現在大家很難找出答案,我說的也不是真的答案,只能
, x  L- B  Z) G9 c: t打個比方給你聽:我們大家學佛最困難,心中的煩惱,身體上的感覺,坐起來腿發麻,
- N* E0 Q  l2 C, M3 }! |不坐時心裡煩惱不斷﹔很想求到清淨,清淨永遠求不到。煩惱不斷,自己問自己怎麼
& j; o( t1 ]" c! g( p' r辦﹖你自己裡面的師父一定告訴你:「我要過去,你過來!」煩惱跑過了就是清淨,過
$ _1 ^' L4 O( o- u! j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生法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那麼簡
' S! L1 Q. B* e+ K- b( [7 Y單。所以說,我要過去,你過來,這一條路根本是通的,煩惱即是菩提,那裡有個煩惱+ h+ B7 n# f- {7 A
永遠停留在心中呢!你要是去想辦法把煩惱空掉,求個清淨,你不就是那個師父跟徒弟9 n8 V2 K/ B# S: \. y% C3 X! Z& M
永遠堵在路上,走不過來了嗎﹖4 {" a# `- T; D0 }
  你看人家的教育法很簡單,我要過去,你過來,也不理刀,也不理徒弟,這個徒弟
! v! w# e% e. D" `5 ]; z就清楚了,就悟道了。可見他平常都在自生法相,都是著了一個佛的觀念,著了一個道% z. M: H6 _* w! v/ L- m
的觀念。人生最怕是著魔,實際上,你學了佛法,學了道,把道跟佛法捆起來,你正是) O7 \8 B1 U+ S
著魔了﹔著了佛魔,著了道魔,著了功夫魔,著了清淨魔。: s. ^1 @: Z( T2 c( b" a3 \9 w3 u
  清淨也是魔啊!所以禪宗祖師有幾句話:「起心動念是天魔」,甚麼是天魔﹖是你
4 y0 p/ L9 x) V$ o. ]的起心動念而已,你自己生的法相。「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大家注意啊!很多人都落
  Y8 `$ _% _2 S. {在這個魔境,光想打起坐來甚麼都不知道,以為甚麼都不知道是入定,那個是不起心動3 D3 f9 `1 W/ Z6 ?7 K0 h5 Q
念,不起心動念落在五陰境界,是陰魔。「倒起不起是煩惱魔」,有時候好像很清淨,
" q- X4 X8 k8 T1 H  N你覺得很清淨嗎﹖有時候又覺得心裡頭好像有一點游絲雜念,可是也不要緊,可是也迷
# b, Z) [" H7 W+ ]- w, e. _迷糊糊,這個就是倒起不起煩惱魔,無明之魔。說甚麼走火入魔!魔從那裡來﹖魔完全
& k* s9 R2 {8 K, G% I/ W, f是自心所造,沒有其它的東西。「起心動念是天魔。不起心動念是陰魔。倒起不起是煩. l9 P3 z8 s! v6 {1 C# J. @
惱魔。」如此而已。1 D* @( |$ Z& Z6 f/ }* Z
  佛學把魔境分析得很清楚,禪宗的大師們是用歸納的方法,非常簡單扼要告訴你。9 {. H4 I" k$ K: P* V
實際上,這些心理的狀況,這些境界,都是自生法相。由此更進一步說,我們佛學越學3 n  X6 f& A+ r4 u1 S1 O8 ?
多了,唯識研究到最後,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學了,你越學的多,越被法相的繩子捆得緊,
& ]9 o  Q/ C" A' g3 b$ [% g都是著了法相。所以在快要作結論的時候,佛告訴我們,不生法相才是最究竟。我們給
! J6 |( H7 f1 g( v8 q8 V# ]  R它的結論偈子:$ [/ j0 D& D# A: T- L  t
- W1 J2 D. h4 A' }
   第三十一品偈頌
4 ~5 J- ?2 Y5 z( c: l4 c
) o8 `; Y1 f. a# |& s' O) [% i+ X    九霄鶴唳響無痕  泣血杜鵑落盡魂
; o9 m4 d% u" z    譜到獅弦聲斷續  為誰辛苦唱荒村0 ?/ Z& ]/ T2 o! d& a0 {7 Y+ [

  h0 {$ v6 ^0 T) q- }5 A0 U  這是一個感想,在座的人,要是到過西北和中國的高山,或到過青城山峨嵋山,可; i* y5 p# F6 |& k' e# V+ x1 E
能會聽到白鶴的叫聲。中國文字很妙,雞叫是啼,鳥叫是鳴,虎叫是嘯,表示不同的聲
  a0 o2 B2 t; w' M' v7 |音形態﹔白鶴叫稱為鶴唳。白鶴是在高空叫的,聲音像打鑼一樣,傳得很遠,所以這個7 O# y7 `! ?% ~0 @9 i
鳥與其他的鳥特別不同。
' v7 S6 v* l5 t! x: _7 @; S" d  「九霄鶴唳響無痕」,就是說,佛的說法像九重天上的白鶴,叫聲響徹雲霄,要叫; q; L6 S: }) Q  L- {! y
醒世界上所有人的迷夢。但是,我們有沒有被他叫醒呢﹖世界上許多人是叫不醒的,想
+ ~' x) x' _% l8 B3 u% b3 X7 b一想真夠傷心。結果千裡迢迢去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變成杜鵑鳥一樣。3 r' d. W4 A$ R! l
  「泣血杜鵑落盡魂」,據說杜鵑是上古一個因亡國而傷心到極點的帝子,因為天天" J7 Q; N7 |2 e2 {- O7 m
哭,後來他的精魂變成杜鵑鳥,還在哭,哭到最後眼睛流血,滴在泥土上變成現在的杜
' T4 n1 {& V+ f$ q$ D鵑花。杜鵑另有很多的名字,也叫杜宇,也叫帝子,就是蜀國皇帝的兒子。我們後世學# K( O8 W" z; {+ D/ |. `9 N
佛學道的都是杜鵑,拋家棄子專心學佛,到最後,道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只怪自己沒有
4 J' a7 [* _! {: \$ \7 x遇到明師,沒有碰到佛,沒有得到法。其實佛法是最平凡,最簡單,佛在金剛經上都說, ~8 x: m3 A$ z% s( v5 a0 B
完了。) J  D5 f/ r2 @' k7 E
  「譜到獅弦聲斷續」,金剛經等於獅子之弦,用獅子身上的筋作弦的琴,它發出的3 }7 R: X% L" g# l5 R$ b; H
琴聲,百獸聽到都會頭痛,再重一點,百獸聽到腦子都裂了,因為獅子是百獸之王。佛% Z& k! V7 `+ ]) @7 s3 ~/ C
說的法是哲學裡的哲學,經典裡的經典,世界上真正形而上的道法,直截了當,全部都
5 Z6 s, }9 [/ s8 t告訴我們了,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琴譜彈到獅子之弦,這個聲音彈的金剛經也好,法
3 |1 ]" a: w$ B: X8 E& Z0 i華經也好,華嚴經也好,斷斷續續,都彈給我們聽了,高明的歌曲統統唱給我們聽了,4 @  q2 o$ {. c
我們還是不懂。等於一個叫化子沿門唱蓮花落一樣,唱了半天沒有人理,人不覺得好聽,3 Z0 h& i/ l1 M5 P
「為誰辛苦唱荒村」啊!這是對釋迦牟尼佛幽默一下。實際上,我真為釋迦牟尼佛一洒, a4 M$ {( M2 w
同情之淚,他講到三十一品了,快講完了,有誰懂得他呢﹖他又何必在那裡講呢﹖為誰4 x7 j9 L% b* y2 _
辛苦唱荒村啊﹖再唱一遍也沒有用,因為知音難遇啊,永遠不懂。實際上,他說的最親
/ x" `/ g5 O6 F8 \# H4 X切,最平凡。9 _; p& N9 K6 K4 D" @
  我們現在再一次回過頭來看,金剛經最開始,第一個重點是三個字──善護念。凡, u7 i+ i8 x( W( W3 b$ {
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善護念。護甚麼念﹖無所住。怎麼無所住﹖很4 l- x8 I6 E5 m+ m6 J: u. K
簡單,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怎麼樣呢﹖也是一樣,也是吃飯穿衣,飯吃飽了,洗腳打
6 J1 y9 G  L7 B, k) _* a坐,就是那麼平凡。沒有甚麼頭上放光啦!心窩子放光啦!六種神通啦!都不來。吃飯
3 b6 B6 T- S3 q( f  A  l: \5 o穿衣敷座而坐。然後你問話,他答覆,就是那麼簡單。金剛經就是平凡裡頭的真實,平& [0 l2 c: e! C8 |2 R. _6 O8 F( `
凡裡頭的超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