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拋開印泥顏色或者照相機問題。2 |$ F3 x% H; g& \8 F. W
9 H- |& N. o( _2 U2 w! g& X篆刻印章最常見的形狀是正方形,也有長方形、圓形或者橢圓形。少數有不規則形狀的,非方非圓。通常,姓名章用正方形,閑章(通常是一句格言、成語之類或者短句,輔助表達作者感受或者現狀)則沒有限制。下面這兩個印就是不規則形狀。7 t3 O$ w* Y2 a$ W `0 E
2 d. M9 t% Q1 k. H; X3 h我前面說過,白文印比朱文印容易掌握。為什么?首先,白文印的背景是紅色,本身就能界定一方印的邊界。因此,白文印的邊界可以根據需要而決定其有無。朱文印則一定要有邊界,否則整個印會有漂浮不穩的感覺。其次,朱文印用刻刀直接刻出來文字,白文印卻相反,要刻掉背景,把印文留出來,這本身就使得表達手段和要表現的內容多隔了一層,最后效果和最初設想之間肯定差別也要大一些。
, u- z. m8 V) a% ]2 O0 u/ [: V: s' P1 W7 p1 A
& i) M/ {$ Y6 D% c4 |2 U& |0 l# H* C7 R4 K2 ~2 v3 D5 }! K7 W
得真趣 浮生若夢1 w- P6 u1 i' s& S: E
* G, V# R2 ^& G# Z% O# c
0 l/ g0 F8 A6 J8 J9 ^
" S l5 R% v, k' _現在回到要說的這兩個印章上。不規則印章要考慮印章形狀的不規則和文字之間的關系,難度又增加一層。板橋的篆書功力在這里就充分顯示出來了。兩個印章相比較,我更喜歡後者。“浮生若夢”,中間兩個字以直筆畫為主,制造剛性視覺,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字(尤其是最後一部分)以彎曲筆畫為主,產生柔性視覺。上面部分較窄,為了筆畫安排平衡,把左右結構的“浮”字水字旁下移,整個字成了半包圍結構,這也讓水字旁有了更大的空間表達流動感。整個印章于是剛柔相濟,形成了和諧的美感。美中不足的是印章下方的邊界有些漫漶,如果不是印章本身的問題,就是印泥濃度不均。/ ~: D1 w- P, E6 W9 |. Q
% w( u& f/ K4 k7 V9 m0 t6 Y第一個“得真趣”就不如“浮生若夢”那樣富于變化,只有“得”字(篆書是上見下寸)上面的“見”,“目”字的右半是彎曲的,但是似乎是為了遷就印本身的形狀而做。不過,這些都不是大問題,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真字中間的“目”中部,得字右上方和趣字左下方,這三處沒有把印石刻掉,造成印面的漫漶和印文不清晰。如果說白文印殘破會造成滄桑之感,達到一種模擬古印的效果,那么朱文印沒有處理完好的背景給我的印象是有始無終的混亂感。當然,有可能由于印石質地不均勻,這些部分難于處理。無論如何,這部分對整個印章整體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