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67|回复: 0

金刚经说什么(24)-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8 04: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9 g5 `9 H7 I- n9 v! a- s  S: W! Z! I9 ~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  p% Z- H5 I8 v& V$ d3 p
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 S0 ^. E# U, M1 C! \$ R8 m# U3 l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5 ~7 n! l/ t8 l" b8 ^$ K3 F/ G1 D' w! R3 E- g; T4 L1 a2 Z( `
  現在連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於是中間的一個結論。這個題目當時取的是福智& a6 `3 i% x0 m: H. }
無比,就是福報與智慧,這兩個是等稱,平等的清福。就是說要證得菩提、要成佛,就
6 {9 n+ z  M' L6 _4 v  l- x需要這兩樣本錢,在佛學的名辭就是資糧﹔是資本與糧食兩個觀念,也稱為福德資糧,4 u# G+ _$ `7 T7 i5 @
智慧資糧。
- r0 k  t* P, F; u8 z  現在這一品,再三重複的提出來這個觀念。這同一問題,為甚麼又重新出現在這裡
) p* m+ l( }/ C# [  G( a8 G3 N呢﹖因為上一品講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要想悟道,不0 F. Q; R/ h6 m$ e/ O4 {
是隨便打個坐,研究個公案,拜拜菩薩,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須要諸惡莫* V! t! F) U2 q+ o% S
作,眾善奉行才行。諸惡莫作是消極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要積極的修一切善法才能! w9 G1 v; {+ }) y" |# {3 d! A
到達開悟,證得大徹大悟的境界。
7 w2 [, B. i  \2 J  廿三品最後,還以法身實相般若本體來解說,「所謂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
& y8 t- Y- L+ \9 \2 _3 y! Z1 Q名一切善法。」簡單的說,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執著,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
8 L8 V9 }( `8 K) j$ s是菩薩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並沒有特殊之處,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為,是本份# G& C4 A& ~! }& X! ^: f6 }* w4 b
的事。2 o; [# K2 O) Y& r# B" v- m% A$ h
  現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結論:2 d2 [+ ~% @1 ?9 _9 C8 g
* W! \6 h  m: P  G/ {4 k
    修資糧/ ~+ f& h" n) d" b1 p

4 M* B& O6 e' x6 D【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8 v$ i: m7 v+ T0 f: W6 z

: t/ m4 Q8 K- [# c$ s7 J4 A  他告訴須菩提說,我們這個世界上,這個娑婆世界的南贍部洲,中間有一個須彌山,
& V! `/ G) I& c. T勉強用喜馬拉雅山比作須彌山﹔究竟喜馬拉雅山是不是須彌山,老實講到現在還是一個" {) G& y6 I" z1 m
嚴重的問題,不能夠貿然斷定。把佛經上說的須彌山解釋為喜馬拉雅山,是近幾十年研
$ I% e' e1 s+ v4 Y+ W/ c究佛學的假設肯定,這個假設的肯定很有問題,不能隨便相信。
: a" d: u) K. ?0 P  Y  打一個比喻來說,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大的山,稱它為須彌山,其它三千人千世界,, R5 t* H9 C+ i4 }% K
都有一個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須彌山。「如是等七寶聚」,這個「等」不要認為. T  E: J6 `! @$ N2 j2 w# A6 F
是把七寶布施了,把須彌山也布施了﹔須彌山布施給人沒有用,房子裡裝不下來,這個# c, f# h" B( z1 X1 s% x5 F
「等」是作比喻,等於須彌山那麼大的財富,七寶,珍珠,鑽石,集起來布施,這是一& d& B  ]- Z5 M* I0 G7 ?
個譬喻。
; B. d2 p% @* P6 Z3 ?. E+ X8 f1 v9 {# N/ t* z1 Z5 M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4 J& |$ \/ ]' M# L% X
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4 j- v4 F6 V; _, w2 Q
; o' B7 a( ?' i' x, v! {
  拿那麼多的東西來布施,當然這個人的福報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經講過,這裡3 @  k9 P! n' A0 e, ^
又重複強調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
. X1 z4 l6 a: T& _. t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錢,得大利益,首先必須要行一切善。現在說這個人很行善,拿須: a* C' O2 S; ?3 w3 P. g' @
彌山那麼多的七寶布施了,縱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報也很大,這是一定的,這個問題
7 z( H0 [' \4 y就不要說了。
; B) l& D: g) e7 D# x# j0 F1 T7 `  現在他拿這個譬喻來強調,他說假定有一個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此」是專指6 `! G$ C- _5 [5 j$ L3 J  ?'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因為般若波羅密的經典很多,大般若波羅密經,就是大般若經,另
3 K8 M! p+ s# Q3 @外還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這種波羅密,那種波羅密,走的路線不同,都是講智慧成
( b% p3 c* ~5 N5 W* R( v% u3 f就。現在本經上講「此」,是專指金剛般若波羅密這一本經。假使有人以這本經的道理,' K4 a& U; J% z1 i0 i! b, \
不論是全部的意義,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那個福報比須彌山一- j; x' m( K5 ?% n9 p
樣多的七寶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 a, \( Y, I" q& p7 ~$ B/ B6 c8 G4 c: Q3 B. q3 R* x! V
    受持讀誦
$ l  g- K! g! x7 _9 w/ p/ f) b8 }) h
* c  x' L  U/ H5 t( j: ^' p  這裡我們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讀誦」有四個含義。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
! m6 I% q4 }, e) @數,還要領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6 T9 K/ u2 O7 a0 e
  我們諸位學佛研究金剛經,如果懂了這個空,平常碰到事情的時候,有沒有領受於( C' V& Q+ c9 t/ R( p; y
心﹖你說現在你還蠻舒服的,有點領受,那是沒有碰到事啊!一碰到事,像被人打一耳
  u7 u, y0 c0 K8 ^3 G光,罵你一句話,或者把你的錢倒了,或者現在就要到醫院開刀了,下一個鐘頭活不活4 _& i: @; n+ x
還不知道,這個時候看你空不空!如果說空得了,那是真金剛了,你真能夠受用了。
. }  d' L. j0 l5 A- O1 l  受還不行,必須能持,以此來修持。持者,等於拿一個拐棍,拿個手杖,永遠靠著0 F5 U/ \( I4 D& K+ i, Q
它走路,牢牢抓住,這個境界才不會動搖。就算現在去開刀,說不定麻醉回不來了,但
" c- ^' r- }% m1 q  H此心這個定境仍保持著,這就是受持。讀是看書,或輕聲贊過去,誦是要念出來,高聲
* o5 k/ u3 o" ?  Y# C朗誦。現在年輕人只是看書,看書卻不容易背得來。我們舊式的教育,是要背書的,背
- u5 G: T; F6 e是沒有用腦筋的,唱戲一樣,等於進到阿賴耶讖,不要用腦筋,隨時背來了。所以金剛' p! x' y. q# `+ K# V
經讀了還要朗誦,有所體會,就是受持讀誦,四個含義。
0 @. l  I8 N& P+ I! C
! |1 u  ~+ e4 e    真教化的功德8 L" P* F  d% J! I& q6 Y
, N, s# z& Y; h7 G. s9 E3 m
  他說假使有人,不要說全部金剛經,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讀誦,懂了這個道理,3 w( C* U+ D4 m
教人家,使人家解脫煩惱﹔教人家並不是要自己當老師,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4 y! v+ @% n/ i' T/ F3 \) a2 g
使人家能夠解脫煩惱。如果做到這樣,那麼這個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說用須彌山王
- w0 U6 q" T; k# b) S. S: }* f那麼多的財富來布施,更大。前面那個布施是財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這個法布施,
+ X2 X; F4 c( _9 p7 w0 v  }7 A6 J佛學就叫做法布施。中國文化的觀點,這就是教育的功勞,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
0 g  q0 |1 O$ v, ]) ]解決人家心裡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V4 ?" M" N, p5 ^* N2 x; c
  他說這個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財富的功德,更大更多,兩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
# X0 o2 b# N/ A' n, l  S' X形財富來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較起來,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萬億分也不到。總而言
# b* t4 ]4 t7 y之,不能比就是不能比,怎麼說呢﹖如果我們那麼一講,聽起來不能比就是不能比,很
9 S1 p7 T+ V) k5 y! w土,很粗,就不像經典了﹔經典翻譯得非常美,「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用算數都
5 O% I, o/ v1 a  ]) ]" Z算不清。換句話說,拿現在誇張一點的話來講,電腦也算不清,數字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 _! L6 q1 Z+ l4 u6 K真到達不可算的數字是甚麼﹖是譬喻那個東西很大。就像我們經常說天一樣的大,這是
# n: y' |! U+ m7 t. i- g譬喻,你說那個天有多大啊﹖佛經上經常作譬喻,恆河沙那麼多,恆河沙有多少啊﹖誰2 s& T0 S. I+ D6 v
都不知道。這既說它的多,也說它的大,是譬喻的數目字。換句話說,當世界上最大的/ b& z3 g- ]3 I7 }
數目字沒有辦法以數字代表的時候,只好拿譬喻來作代表。
; _. W$ N4 c1 x2 H  這一段很容易懂,就是說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
5 q7 z# ^4 B6 R! @德,遠超過了物質布施的功德﹔因為那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簡稱為慧命。
" V3 `0 L5 J+ S7 P: h- |+ C8 T慧命就是智慧壽命的觀念,屬於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別大。這一節的內容就是說
0 E/ u5 E7 }* U9 g( H( |3 \( z% u明智慧的成就,智慧及自度的重要,我們給它的偈語如下:% o* X2 A% p' C9 ~

6 `( ^2 s, Y  q    第二十四品偈頌
& E' o9 ?, y7 ^! C- l+ M- @4 W# d" T4 p1 x$ }
    富嫌千口猶伶仃  貧恨身存似[糸+曳]刑
6 w1 B' n( K: X. ^* x; C    何事莊生齊物了  一聲青磬萬緣醒
5 `! d" w1 e: n! T8 u6 _8 x8 p
+ j, Z# m* O) p( l8 W! }) F  「富嫌千口猶伶仃」,禪宗祖師有句話:「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說一個很0 Z  D' C! R3 F2 T
有錢的家庭,有一百個兒子,每個兒子都有十來個孫子、傭人,所以全家有一千個丁口。8 k8 o4 l  h% [/ E( F
因為財富太大,又養那麼多人,感覺人還是不夠用。一個人窮到極點,如果連一碗陽春' K' W% ~9 q* f& a! W1 |) `: a' _3 F
面都吃不起的時候,真恨這個身體活著都是多餘!這兩個是很強烈的對比。富嫌千口少,
  ]. g: P, x* R, d/ Y- B7 _3 [貧恨一身多。就拿這兩句話作比方,富嫌千口猶伶仃,也是這個意思,富貴人家千口的
$ J  R7 V, B* x8 t3 o' s% P4 S家庭,自己還認為人口太少了,很寂寞。
( m4 ]* p) C# U# B9 q9 F/ A  「貧恨身存似[糸+曳]刑」,窮的時候,覺得這個身體活著是受刑,很痛苦。在這個貧富) N6 b% ]; V" U- L, @2 l
之間,我們可以看到,福報大了就是富貴功名、錢多地位高﹔但是天天都叫你忙,天天
# J5 [9 t0 V3 I  w4 F( p: h0 o/ x% j都叫你累,想睡五分鐘都很困難,沒有經過這個環境的不知道這個味道。也許有人會說,3 l+ c& B* @) s5 v, P! _/ Y% G, w
情願少睡五分鐘過過那個味道的癮。但是如果嘗夠了這種味道的人,再也不想回頭去試1 D/ K" S% ~4 ^
了,每天不是為自己活著的,不願意笑的時候也要笑,那個味道真難受啊!可是世界上6 k3 k1 ^& K4 ]9 O0 N
的人,認為這個是福報,這是世間的福報,真是多福多壽多難受!
$ i  O5 z" D: a" k8 l  相反的,窮的人在山裡住著,有一位禪師一個人住在茅蓬裡,有人問他覺得怎麼
5 p) ?2 X: }. r# M樣﹖他說:「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還有站腳的地方。「今年貧,連錐也無」,連
3 N5 Y- x% \8 b$ H( z5 t# g0 n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了,你看窮成甚麼樣子!這是形容窮嗎﹖不是的,他是形容自己真正
1 q* ~, B# E9 V/ Q! B到達了空。換句話說,去年空還有個空的境界,今年空,連空境界都沒有了。
* b* q- E$ Z/ t0 n9 t' B  空沒有了,你說是甚麼東西﹖真是徹底的空了,就是形容這個。所以我們說,真覺' _8 h3 X) J4 E* k$ J- m( x
得自己形體存在是受刑、受罪,還是有個東西在那裡。但是貧跟富是代表有福報的人及
; n; m( ]9 M5 Y7 g8 M- O  X8 K" v沒有福報的人,兩種人生活的現象是相對的兩頭。好看與不好看,漂亮與不漂亮,胖與( c7 G0 s; c0 X) ?; [$ y
瘦,長與短,都是相對的兩頭。世間法都是相對的,有好看就有不好看,有窮的時候就+ H( q: j2 C" [& q$ W+ i6 E
有富的時候。窮人的富是甚麼呢﹖本來一塊錢都沒有,突然有了五十塊,那比有錢人突. H; f2 [3 _4 q. A- H$ {: u4 q2 d' }
然中了馬票幾十萬的港幣還舒服!所以窮富是對比。有福報,沒有福報,都是對比,這0 `) v% n6 E% i) P# f7 X9 n
是生滅的兩個現象,不究竟。
0 d/ ~. _( e, s& i  「何事莊生齊物了」,莊子的齊物論,拿本體來看,一切都是平等,有錢有財富,
: @0 C& J) m7 k# I最後也要死。窮的人最後也要死,死的味道都是一樣,誰都是一樣。一切萬有皆是齊物,
+ r9 x0 e) U+ \; {. F大家坐在這裡,白的、黑的,胖的、瘦的,男的,女的,每個人不平等,但有一件事情' ^( T0 x- u5 s8 B2 C# w  i2 n. v$ c5 X
很平等,今天夜裡四點鐘到六點鍾,大家都沉睡了,沉睡中,那個糊裡糊塗的境界很平
& T8 _& g3 I3 Z4 \  T等。有智慧也是那麼糊裡糊塗,沒有智慧也是那麼糊裡糊塗。有錢的也是那麼糊裡糊塗. ], E& U/ V8 R
睡著,沒有錢的也是那麼糊裡糊塗睡著,這個是平等的。拿這個作比方來說,在本體上
- `) D  z8 s& P/ e一切都是平等,這就是齊物。
( Q8 `3 y5 Q' I' A- _2 S3 _+ N  萬物是不齊的,不平等,有高低,五個指頭都不齊的,但是它變成一隻手的時候,
1 D- |2 |5 P& I通通是齊的,它就是一隻手。手跟腳也不平等,等到沒有手腳時,也沒有我了,也就齊- t0 c7 E) a8 Y" P, s" M
了,就平等了,這是莊子的齊物論。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福報也就無所謂大與不大。) u5 _( `3 r: F+ J8 q! g
  「一聲青磬萬緣醒」,真正的福報是甚麼福報呢﹖清福,人間的清福。當我們真正
+ B9 @2 L" z- h( V  j煩惱痛苦到極點,當我們一切的痛苦煩惱無辦法解決的時候,跑到深山古廟,偶然聽到1 j  R3 l/ c7 y& x
一聲「叮」,青磬一響,被它敲醒了,萬念皆空。那個時候啊,甚麼都沒有,那真是大  |$ c+ n( T' S/ ]
夢初醒,這個是大福報。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所有的福報,都不如了解金剛經般若的. c. j2 J2 Z/ h/ i% E
解脫真義。般若解脫真義,就是我們給它的一句結論,一聲青磬萬緣醒,這個時候是真3 \" ~: V) T" n& V2 Y
福報。+ d7 n* D9 B+ \9 h5 \- o
  中國的文學為甚麼把木魚叫紅魚呢﹖因為廟子上的木魚多半漆成紅顏色,磬放久了,6 G' ]/ W- @% F$ i, P! V0 J# t' ~
顏色都變成青銅色,所以叫做青磬,紅魚青磬,紅跟青是文學上的形容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