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24|回复: 2

金刚经说什么(9)-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5 02: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Y2 B5 G0 [! t! X, \# o, g# s
1 Y/ z( o0 N% L7 r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3 M: o7 s4 Y5 Q9 P- x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
. n1 N7 E, i- w' E9 u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 Z+ S+ ^) B7 D8 z
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
: j/ r- w/ ^4 l0 T# }* O2 {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7 r7 x. D, [& y9 b9 k) I! `7 K
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9 z9 x9 I, j9 S; h0 q/ B$ Q' I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
1 Q3 U" B4 k0 `, s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慾阿羅漢。世尊。我不作) z, Q4 A/ [) _
是念。我是離慾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 ?! ~7 f) }" N6 y
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F1 y; Z6 p0 j% Q
; E8 Q  V% N" ]& x8 H# q0 R
  在我們開始講第九分之前,先來解決幾個問題。
. C+ f7 [7 n! u0 h( ~9 ^  \; h
! h+ g4 O# y6 K7 x* i    見思惑/ b3 f0 e4 s& Q' L' p
: G* Y: p8 _( ~0 g" U; G
  我們都曉得佛學分成大乘小乘,嚴格的講,小乘裡頭又分兩個﹔一個是小乘,另一
, r8 x9 l  n0 {0 @4 E0 O個比小乘高一點,普通我們叫它中乘。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 q; Y, Q% K- w5 {: e/ |
  像阿難、須菩提等,在佛的弟子裡只能算是聲聞,再高一點就是獨覺佛,獨覺佛又
) E2 u. h3 s: i) ]+ k6 V+ N4 F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 A# h7 r, }. i& y  獨覺就算生在沒有佛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開悟﹔雖不算大) Q0 R, P6 g, O! }: w
徹大悟,可是還是作一個了不起的超現實的聖人,這個屬於獨覺,也叫做緣覺,仍屬於: O/ F1 M0 L2 M& f
小乘。
+ {2 h7 X+ P# \# p  Y  所謂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羅漢,果是
; Y! E1 e0 }5 t4 L% g9 O果位。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洹,這都是梵文譯音。三果羅漢叫阿那含。
/ O1 N7 q. f' U2 l8 I6 r. n四果羅漢叫阿羅漢。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 D8 S  Z  M$ K* s2 F1 U  A0 w: j& G
成羅漢。不過佛在世的時候,證得羅漢果的,出家人比較多。' W  m4 b  S& y- U4 a$ X5 E
  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思惑。6 f# Q6 I& `8 m2 r0 {2 M/ E
  「見惑」有五個,是思想上,學問上,觀念上的問題﹔就是「身見」、「邊見」、. ]# R8 ], F1 j3 U" B5 A  z/ y" F
「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大學問家,都脫不了見8 P5 E- h4 A7 W% [
惑的範圍﹔或者落在身見,或者落在邊見,思想學問愈高的人,這個五見愈厲害。邪見、$ o) m* `. d" T7 b  i  D
戒禁取見,多數是屬於宗教信仰方面的,認為非這樣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則1 Z9 Y, G' j" z
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甚麼東西才行,這些都屬於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
  t9 g1 y5 j  t4 z$ {& i9 F1 U5 @得修養,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見光了,認為這個光才是道,你沒有得到光* R; @' j% Z" U. }; e
就沒有道,這就落在見取見上,都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 e! T. Q. G1 h  `) M  「思惑」也有五個,就是貪、嗔、癡、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 `3 m1 G$ j  E
甚麼是貪﹖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 y" _, I$ v/ K- b* ~) H9 B) ]
  我們舉一個佛門裡的例子來說明,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做功德、蓋廟子、講
% V7 Z$ d5 ]% Y& _9 [經說法,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紀大了,就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
+ N' ~9 O, a* M* ^5 X那個鬼在閻王那裡拿了拘票,還帶個刑具手銬。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我
6 _! h/ ^8 i, J1 e, t6 ]% M$ O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給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們兩
7 L8 g0 |  D3 x( ~% F1 G& i個,再度你們老板,閻王我也去度他。那兩個小鬼被他說動了,就答應了。這個法師以
+ L4 a" B; y2 G+ T- x! l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萬念放下了,廟子也不修了,甚麼也不幹了,三天以後,無我
- x+ n2 \2 E5 C5 W* V7 y$ b2 D" _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甚麼都沒有,就是一片光明。這兩個小鬼第七天來了,看見一
$ r6 h6 E* ~6 j* p片光明卻找不到他了。完了,上當了!這兩個小鬼說:大和尚你總要慈悲呀!說話要有) x+ {" A: z& x& ]; p6 v5 Y
信用,你說要度我們兩個,不然我們回到地獄去要坐牢啊!法師大定了,沒有聽見,也
9 e: V1 [" o0 d2 I5 d9 T" q/ J- i不管。兩個小鬼就商量,怎麼辦呢﹖只見這個光裡還有一絲黑影。有辦法了!這個和尚
* {; C7 \$ |5 G* k* z9 O5 _% P$ p- a還有一點不了道,還有一點烏的,那是不了之處。7 E- R  [4 Y5 V3 a, s
  因為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為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金縷袈裟。這個" S$ e" N. B: w* E
法師甚麼都無所謂,但很喜歡這個紫金缽盂,連打坐也端在手上,萬緣放下,只有缽盂4 K4 a7 G4 D* W5 E
還拿著。兩個小鬼看出來了,他甚麼都沒有了,只這一點貪還在。於是兩個小鬼就變老
, u3 V$ F" ]& B$ K7 s$ D鼠,去咬這個缽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動念了,一動念光沒有了,就現出身來,他倆
; ?3 z7 f' k6 D' k0 |9 h1 W+ c立刻把手銬銬上。和尚很奇怪,以為自己沒有得道,小鬼就說明經過,和尚聽了,把紫
$ r6 Z' L7 b" r& h8 O金缽卡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們一起見閻王去吧!這麼一下子,兩個小鬼也開悟# e. o8 ^; {. [- V- I
了。就是這一件故事,說明除貪之難。
  `, U$ L; W+ U' @  有一位朋友來談,他甚麼都不要,現在住在山上,最喜歡他那個茅蓬,那個清風明, ^4 R  T' U2 Y0 ~; {  N
月。我說:你真了不起,快要證道了,當心啊!還要被老鼠咬。貪一個茅蓬也是貪,真
$ {% K* x, D5 I修行是修這個,不要以為打坐氣脈通了,眼睛放光,以為那個是道,那個不是的!道在2 a: i# b8 A/ l  R
心念!在這個「思」念裡頭,這個東西叫思惑,在思想觀念裡頭,這一點解不開是不行& A0 v- p1 H7 N. s- r7 t7 g) t/ [
的。知識份子喜歡看書,照樣是這一念,貪戀於書也是貪,不要認為這個不是貪,沒有1 v# b4 {5 {$ e3 @, `/ r
那一點不是貪,貪是人性根本,範圍是非常非常廣泛的。
' ^3 g2 U5 P& V; Y+ e  w& T4 Q' u  有人自認不貪,甚麼都不要,年紀大了,功名富貴看通了。信不信﹖真來個功名富: s, s: s1 y/ g
貴擺在他前面,他照樣的去了。
& j& f/ o3 Z8 f; T$ {: V
$ b+ L3 B2 I4 A    誰不嗔 誰不癡慢疑
4 F8 G# @3 E1 t
2 ?' _5 F2 H+ w- p! C  再說「嗔」,嗔心嗔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嗔念,恨人、殺人、
9 C' ]5 j' w5 e" f( @6 X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說甚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淨,看到不  ~% o# C& E. P) k3 |: R4 B' z. M
乾淨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厭惡。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
# y% K/ X, N; m- ]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
* B8 F  b' G& _0 p1 ^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甚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8 k" U4 |& K. Q+ C
  「癡」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癡,癡癡呆呆,每一個人都癡。我有兩個好朋友,交
" v( o1 _. K. z2 _  e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學佛。我告訴他說你差不多了,兒女都出國得博士了,也都, d4 ]: a. h5 {8 T
結婚了,不過麼,我對這位朋友太太講,將來生了孫子你又去忙了。她說不會不會,老
4 U; h: j$ s, l- p5 h7 k9 |師啊!那個時候一定完全跟你學佛了。結果呢!兩老在家裡沒有事,唉呀!把外孫從美
8 r9 z7 E: W. _7 d, L) Q2 ?8 l) j  R國接過來玩玩吧!照樣癡起來。這還算很普通的,癡心有很多很多種,紅樓夢上林黛玉8 T1 M) U% c1 r* z7 u3 W) U
葬花,那個是癡到極點了,所以貪嗔癡,普通佛經上講三毒,就是使我們不能悟道,不: L) z7 ?5 Q/ a
能超凡入聖的三毒。
0 V% H( c: k. w! [  A& L" U3 |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們大家檢查一下,人最佩服的
9 ]$ Y6 x+ Z$ `8 q. I就是自己,每個人都佩服自己。至於阿Q精神,沒有辦法跟人家打,不要緊,自認還是0 }- P* Q8 B; s% |' ?$ m
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這個叫慢。- _& G2 A; O. n/ j! y6 F! c( W
  「疑」就更難了,佛學再研究下來,了解人性,人根本不會相信別人,因為有我,
5 o& ?% w% R, B- ]7 O- O3 J, W7 F0 r有我慢,所以人對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說,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甚麼
* S9 b  m; c# m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薩你保祐我,上帝你保祐我,你說他相信了沒有﹖拜下去, o& G8 d/ Y, i/ ^% @/ V
以後,心想,唉!不曉得靈不靈!都在疑。沒有一個會真正絕對信的人。所以貪、嗔、  X: [) L2 o/ j% ^- ?- S
癡、慢、疑這五樣,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脫。學佛是求解脫,能解脫一樣9 Y" M5 T: C4 B
已經是了不起了,五樣都能解脫了,才能夠證到四果羅漢。
  Q0 a4 d# P+ a+ J  前面講到四果的證果,就是我們學佛的重點﹔學佛先不談大乘,大乘是以小乘為基
: v7 G" ]8 u4 Q7 S, [( ?礎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來。7 ]8 y  S: P, _$ F' r$ J5 F+ N

  ^5 K9 Y/ ~7 k5 e1 F: G# ?4 I    話說再來人  p  Z6 U' {" v9 \

" w8 \& O9 V" I' _3 y0 Y+ B. s  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
) t. N' s1 m7 h6 [4 I9 H7 i解脫,因為餘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餘情是剩餘下來的情感,斷不了的,還是要七9 m& G+ I( {: c- J! W6 a+ m5 F' _
還人間才能了。如果七還人間時,不曉得再進修,還是會後退的。
$ U! q6 c. ?3 N; C  修到了預流果的人,死後不到這個地球上來了,而升天去了。在天上的一輩子,比* L% Y( @7 ?% s0 I- ]3 D3 i
我們地球上長得多,天上的生命結束了再來做人,這一種人稱為再來人。當然再來人不
, k0 g7 p1 t6 w: `. x. Q$ H+ q% P曉得是男人還是女人,是漂亮或不漂亮,是大富貴或者是窮苦,都不一定的,這個帳很
; r. t  q/ _/ V1 W9 S難算,電腦也算不清。他們是來世間受報的,因為有些帳沒有還,要來還帳,七還人間,
' {' i( [* g# k. ]/ k# t生了死,死了生。
& l8 D9 W% v: @: v  e; f; b9 b& |# l  所以,依我看來,社會上很多都是再來人,當然在座之中也許很多,不過自己不知- S$ M  S2 W( a. G! j
道罷了。須陀洹再來人間,就是還債,自己也不知道。假使自己能夠知道,就已經不是
5 P9 j( i  N/ E9 \9 G7 u/ D& _4 C) U初果羅漢了,一下就超過去了。  H& O" g, ~/ s) m

* R* x& ?# N* ?# w- x    不來行嗎
$ U9 z- Q  E+ b. E' Z5 C& h- V2 L
  到了二果斯陀洹,是一還果了,思惑的根根拔出來一點,死後再來一次世間,把所
) y& ^# f9 s5 I  o有的債務清了,可以到另外清淨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暫時請假,還非究竟。
' e# y$ }1 Q, R0 j& d2 K/ ], W# |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佛經上說,
; u7 m1 }$ Z1 F, C4 K5 M; t8 D: l8 d) z他們涅槃的時候有幾句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梵行已立,
. e: S0 K6 Y' e. E) q我生已盡,清淨修行的,不一定得道啊!天人清淨境界的修行,已經建立得到了。所作( w$ I6 Z( a9 n1 I" e7 Z% ]
已辦,欠債還錢,債務都沒有了。不受後有,不再來了。有些經典上用四個字形容,
, X6 {" K# ^( N( K6 H" q「長揖世間」,向人世間作個揖,大家再見,不再來了,這個叫不還果,三果羅漢。有
9 {8 M7 S% K2 J6 V% R* D許多朋友學佛修道說人生好苦啊!想這一輩子修成功了,不再來。有那麼容易嗎﹖不再
7 B0 }' b# w6 r& j$ Y來要修到三果羅漢才行,才能長揖世間。要到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才算在這個世間成就。1 R& q9 e8 l3 \8 |' ?4 B7 E
  阿羅漢是譯音,阿是無的意思,阿羅漢就是無生,永遠沒有煩惱,沒有魔障,心中
" h6 m1 S  S5 ?% v( {之賊拔去了,此心永遠清淨光明,這是阿羅漢果。這四個羅漢果位,包括了三界的天人。8 C1 x3 ~7 m* k9 \. j0 e# Z4 m  I% B
2 Y. h6 v: `% [! L/ o2 K& b& u: m
    三界的天人
6 @% }+ t/ I# h9 V
6 P* b0 X$ a( o9 ?  初果、二果羅漢死後不來,就暫時升天去了,升的不是色界天,而是慾界天。我們
- h  I& C4 d6 X* e% W; K中國人講的三十三天,是慾界天的一個中心而已。這一層天的中心並沒有離開日月系統﹔
! o+ K- Y+ G7 @. P  u* S! I所謂慾界是指生命由男女情愛結合而延續的。不但人是如此,任何的生物都是由兩性雌
7 r9 T) }2 P7 W5 y4 B. _8 X+ w! J雄的關係而來,因為有愛有慾,所以稱為慾界。慾界裡的天人地位比我們高,譬如普通8 Z" u' v$ N2 b1 m6 C) o% w
民間拜神拜仙啊,稱所拜的神、仙是菩薩,這些都是慾界天天神的境界。初果羅漢死後
$ O2 d- a4 G5 W1 k" h7 l( s往生,是上不了色界天的,只是升到慾界天而已﹔因為他只斷了一部分的情,而且這個+ h& x; Z1 u( N) c
情是壓下去的,慾的根未盡,所以仍在慾界天。
+ c: ~/ W5 k- @" V9 B% I( ?1 \  有些人的表現,可以看出來是天人中的人,他的情緒與一般人不一樣,他一無所好,
% c* [& @" Z$ [! Y- ^. O或者只喜歡種種花啦!爬爬山啦!對人世間的一切很淡泊。他對人世間雖淡泊,但對於2 D  `* F9 W6 `+ \* {# a
山水花鳥還留情,所以還是慾界,只是他已經升華多了。+ C+ |% b8 _* F7 T
  到了三果,才能夠升到色界天,色界天的最高處「大自在天」,佛經中又叫「有頂( D. L4 y% U) y5 Y
天」,好像天頂有蓋一樣。佛經中說,假使從有頂天丟一塊石頭,佛說要十二萬億年才
# a* I1 y$ `6 k, u能到我們這個地方。換句話說,慾界天還在這個銀河系統,色界天已經超出銀河系統了。9 H5 t3 B% r# L6 N
  再上層是無色界天,那就難爬了,大阿羅漢可以到。大阿羅漢差別很大,譬如須菩6 A+ u3 }/ r9 K3 U. a6 V* M4 [
提、阿難、迦葉尊者,有時也稱大阿羅漢。嚴格講起來,釋迦牟尼佛也是大阿羅漢,不
' W0 K* t/ X( t5 ^+ U( b# @% Y7 y過,他這個大阿羅漢就大了,大到叫如來了,所以到達大阿羅漢的境界很難很難。我常
$ B! J$ `4 J& P4 i% q鼓勵愛寫小說的青年同學們,可以寫一本三界中的婚姻故事,一定暢銷﹔譬如慾界人道; e$ c" a0 s; F- b, T+ a) s8 C
小孩出生是從女性下生的,慾界天以上,有的是從男人肩膀上生,從坐膝邊上裂出來的,
3 `- r; x; O+ u5 t9 @: O* s- w5 B色界天人只有光色,無色界裡的天人,連形象都沒有了。6 s7 D! R- X( Y# u8 f
  我們的老祖宗,不是吃了蘋果變的,不是甚麼細菌變的,而是色界「光音天」的天
4 ~% ~  y6 `+ ], j! L' B3 J# N5 q" n人下來的。大概他們科學很發達,到太空來探險,他們一身有光,又不要吃東西,飛來. b3 O6 f2 W  \. _+ W: ]
飛去。可是有一次嘗了一下地味,大概是鹽巴,吃了以後身體變重了,飛不起來,所以3 W! D+ M+ O+ v4 l! o$ @/ \8 l$ t
就留下來了。這就是這個地球上人種的開始。光音天的人又是無色界裡下來的,至於無# i* z6 `* S. F( {5 y
色界的人種從那裡來,佛說不可說,那就要推到原人論去了。這些都是大問題,佛經裡/ b1 ^- W& K/ q/ C9 S8 J  l4 `
頭這些問題多得很,現在我們不要扯遠了,回轉來只談我們現在做人的修養﹔一個人要
: B2 z: H0 R7 x) J  W- s/ d" p9 c把心中的貪嗔癡慢疑洗刷乾淨,平等,慈悲,愛一切世人,設法除掉見思兩惑。9 y& t2 X% ^7 w7 }9 T
* @. t$ ^: |+ \  p
    解結去惑7 b+ p" u1 T9 z- A& v

6 }; c/ b( X& A  三界的見思兩惑叫做八十八結使,慾界裡最多,像八十八個疙瘩,結在一起。能夠
2 V. U, G- ], Y" o6 h: G修行解開一兩個,那已經不得了了,臉上放光了,能夠解開四五個,連頭髮都會發亮
& z8 \  x- w6 H  ]5 t: ?呢!所以真正講修行,就是解開結使,轉變自己心理的行為。心理行為轉變了,進一步
+ s# P; L" D) W) L3 c4 b能夠把智慧開發,斷了思想上、見解上的偏見,才叫做解脫。學佛修行,不論大乘小乘," u' r+ C/ i1 E: k9 k) ?: ?
都是五個程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x  }6 K8 j; [) H+ F  為甚麼要持戒呢﹖那是要使自己心中的結使不再與外界連起來,不再打結了,不準" D" c' |8 C5 O+ g) k
外面打進來,自己也不想打出去。但是持戒就要定力,所以要修定,打坐不過是修定的2 S+ Z, W) p4 Y# x8 x
一種方法而已!真正修定要隨時都在定,心中凝住在一點,止於至善,固定在善的一點
; V5 V( c7 x! l6 [& o3 M& Y上,這時,八十八結使還沒有動搖,要到達智慧發起了,結使才開始有一點點動搖﹔等, D3 e% N4 B: F3 `
到解脫了幾個結使,才解脫了思惑。8 I$ u6 J5 J0 T2 W8 [' v
  知見又不同了,見是看到,看到慧,見到性空緣起真正空性的一面,性空緣起翻過9 S* I& O7 m, h  {1 `
來是緣起性空。所以說佛法各宗各派,認為只有修中觀才對,或修甚麼才對的,對不起,. |0 j5 W4 j$ Y2 |' u  Q
你都困在五見裡的見取見了。主觀認為只有這個才對,你已經被它束縛住了。所以,要' `  j6 S( b# K! A" [! }1 @
把這一切解脫了,才能叫做學佛。
( W) D/ s/ \1 F3 @! e1 W  花了好大的力氣,報告到這裡為止。現在我們回過來看金剛經,這一節就是講這個9 v; S1 J/ O/ M5 i& s
問題。
( J, @( p/ n" [; N$ Z1 p& E4 G2 q9 Y
    初果的羅漢
* A+ P+ w/ F  M* n: ^9 D2 j- j: J" [+ R4 l$ x( k5 X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
4 T1 @1 @# s7 O- k- t( e& y尊。】0 T- y1 |2 z! L. E- W
3 s) T/ ^/ s7 t
  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須陀洹能作是念」,一個修道的初果羅漢,心0 b( c9 l" a! {) h- v
裡能不能有已經得須陀洹果的念頭﹖這個意思是一個悟道的人,能不能逢人便說他已經
- a# x( P2 k+ q; I4 [悟道了﹖如果真有人如此,大家不把他送瘋人院才怪。一個聖人,或有學問的人,處處' ]- `4 ]4 S6 p1 L# u. M2 L
掛個招牌,說自己是有學問的人,這不是瘋子嗎﹖中國人的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
6 T( g4 Y1 w% X5 ?' M問到家的人,意氣都很平和了,何況果位上的羅漢!所以,須菩提聽了佛的問話,就說
/ |  K+ B- R7 p% F7 D那不可能的。
( l- a9 e. k& O9 g, k) B& n# H  a! d' j' ^( q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 d* Q+ ~- n3 \/ o
* y9 z2 y4 H( q1 _  k  須陀洹就是預流果,預流就是入流,入甚麼流呢﹖人到聖人之流了,已經站到聖人* g1 k9 C0 `; O$ f+ |0 ~6 j4 O
隊伍裡去了﹔也可以說,他所悟的道已經入法性之流了。法性不是人性,人性是醜陋的
9 {! D( V6 _% F1 i6 ~一面,等於說,我們人性是這一面,法性是那一面,他已經由普通的縱慾、情感、愛欲
& e, K1 P/ E7 d$ i4 \脫出來,進入清淨的法性一面了。" D- a  e3 r3 p( q2 @& E. n: i
  佛說,怎麼樣夠達到初果羅漢呢﹖佛在這裡已經講到功夫了,剛才是講原則﹔所謂! o6 [- @! k" P& T1 h$ a
的入流,反而無所入。換言之,他證到空的境界,就是緣起不起了,緣起性空了,也就
0 f% I+ h3 ~/ e% r" T0 S是證到了性空,念念都是空的境界。4 T5 F9 q: p6 H! x5 P7 Z/ p
  所以說他不入色,眼睛視而不見,一切人、形像、青山綠水看著都很好,都無所謂
/ Z7 s/ y, ~6 e4 n了。普通人一看到好,結使就來,被好捉住了﹔初果羅漢不會被好境界捉走,此心歸到
* k; @7 N/ I0 U* g平淡,沒有事。不入聲、香、味、觸、法,這是甚麼境界﹖這就是應無所住,這就是真8 c" M4 r, H! I7 ~
的無所住。修養到在人世間作人、作事,利益一切人,一切都不住,心中都不留,甚至
( }+ W) D9 c  B' s& }% o' i& b8 E  Q) K做了無量的功德,過了就過了,能夠隨時如此,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都是這個境界,
9 M+ _( X* H) `5 H% R' ^1 k這才算接近初果羅漢。  O, |6 Y9 y7 m+ Q  S
  有一個年輕同學,過去也問過我,他說:老師啊,像我們現在打坐用功,經常楞住0 @/ y9 v, `; t
了,楞在那裡,好像看不看都沒有相幹,這是不是入到預流果啊﹖我說差不多啦!入到
" L; S# Y/ u6 O4 s) R芒果那裡去了,茫茫然,那是楞住了,那並不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7 m2 X2 b; k8 g  q6 |, z8 X
  你不要看這是楞住了,這也是有一點道理,只不過,這是他用功過程中的現象而4 z: I/ q5 j0 f+ k4 P
已!如果認為這樣就是入了預流果,那就不對了。有人修行用功,有時菜飯吃到嘴裡是3 v: i9 c3 q; s. d
甚麼味道也不曉得,你說真的不曉得味道嗎﹖又不是,他味道也知道,只是感受上沒有0 G9 B7 M) s9 @) S( [7 {/ J
那麼強烈,比較平淡而已!真正學佛用功,會到達這個境界的,可惜不能持久!而且都
, q. D  m1 c+ R) e  O0 s) U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偶然來一下,過兩天就沒有了。不要說我們是如此,連大阿羅漢們& H' [8 B7 E- ]/ M+ l$ p  u4 T5 U8 N
也不行啊!維摩經上都有,像迦葉尊者,及佛在世的一些大阿羅漢們。都難完全到達不9 T3 l5 b3 ?( f' O* T
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 U) V8 L) T& m/ {3 F# |! T9 W
8 j1 h7 g' `. [4 |% r
    迦葉起舞 畢陵慢心6 F0 G2 D  r6 m5 e6 \9 S/ E
3 a7 t" i4 E8 L3 a' o
  迦葉尊者定力之高是有名的,出家前,與太太兩人同修,約好假結婚,房間裡一個
) K" }7 ?" J# o; Z柱子為界,各住一邊,有夫婦之名,無夫婦之實,後來帶著太太一同出家。像他這樣高8 y' s9 Q5 Z1 F8 V$ g! S, h/ k
定力的人,卻當天樂鳴空時,習氣深處貪愛音樂的根本發起了,他一邊閉眼盤腿打坐,
- M5 ?; D, }1 h; a- r3 `# S; n3 p一邊不自覺的打拍子,搖了起來,坐在那裡跳舞。這是甚麼道理呢﹖這就是維摩經上所* \! g3 R3 t( ^- t  r. n6 E/ N
講,餘習未斷。所以維摩經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來,落在大阿羅漢身上就7 d( |  T2 e: c. k4 A0 I- D7 f$ [
霑住了,落到大菩薩身上,霑不住就掉下來了。維摩居士說,一切大阿羅漢,八十八結
7 A. H  G* A2 A/ [3 }- G* g, q使斷了,但餘習未斷,剩餘那個根根的一點習慣還沒有斷,這就叫餘習末斷。大阿羅漢9 |; D: x( J- }
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平常人!2 i9 N8 f9 {& @5 I4 \! H' L1 v+ m# x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佛的弟子畢陵伽婆蹉,他已經是羅漢了,功夫很高又有神通。" b4 N2 {$ o* r: a3 K5 B. m& `8 j
據佛經上說,有一天他要過河,那河的管轄權屬於一個女河神,畢陵伽婆蹉站在河邊,: T- d) U8 J7 P- W
兩手一比,叫道:丫頭,你把那個水斷了,我要過去。女河神沒辦法,功力不及他,只
3 q; }2 q- ]: \* n% s$ b" ]% E; i好把水斷了讓他過去。事後這個女河神就來向佛告狀,說你的大弟子還罵人!脾氣那麼; w, b. a/ L5 ~3 N" A4 s3 m
大,罵我丫頭。佛就笑了,把他找來對他說:過河用神通是犯戒的!犯戒還不說,你還1 B; |! [: z: c
公然罵她。畢陵伽婆蹉說:佛啊!這很冤枉,丫頭,你講,我罵過你嗎﹖女河神說:佛
" ~8 z1 j0 V3 X9 a, I, ?7 t" k啊,你看當著你的面還罵我。畢陵伽婆蹉說:你怎麼搞的﹖丫頭,我實在沒有罵你。佛
$ y/ M) v$ m4 B對女河神說:你不要見怪,他五百世生婆羅門家,罵人罵慣了,結習未斷,所以這一生
5 o7 Q: Z( j  F2 v得了哮喘,果報還沒有還完呢﹖你以為他罵你啊!他沒有罵。畢陵伽婆蹉還說:我真的- F: A- V/ E$ z
沒有罵你,丫頭,你不要難過。等於有些人罵人罵慣了,你叫他道歉,他也道歉了,可
9 r: X5 _- E. f1 w7 D是他還再罵你一句。+ C& i' f; R2 N5 h9 e
  所以說,得了初果羅漢,對於六根六塵不是不動心,只能說入流而已,可是心念之
( l+ p; v$ @& x6 E' D6 c5 w$ l. ~流還沒有空,等於石頭壓草,碰到某種環境,還是會暴發的。關於這方面,有許多資料
7 ^, V4 p0 S: n3 \8 c. U記載,譬如蘇東坡,以及很多人,都是大修行人轉生來的,但是轉一轉生,他就忘記了。
# M! V2 h7 R% x1 V6 }( S4 x  再如明朝有名的王陽明,據有些文獻記載,就是一個老和尚轉世的。有一次王陽明
8 I+ n. m& M6 \. H來到江西一個廟子,看到一個房間鎖著,外面灰塵很厚。和尚說這個房間是不能開的,
3 I) f  A, R* J8 k0 V* J王陽明位高權重,懷疑廟子裡和尚做壞事,就下令一定要打開﹔進去只見一個涅槃老和
4 h9 i) k' Q" s尚的肉身,已經乾扁了,坐在那裡,前面掛著一塊布,上面寫了幾句話:「五十年前王
- o2 H8 I  G- l# ^( N  W! m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王陽明一看就傻了,但是他一生不再談這件事。
) [1 b5 U  p' `' r5 d/ Y" Y  這些都是甚麼道理呢﹖這是說明結使問題,前面我們講到,得羅漢果的七還人間,) d9 C8 A$ P6 S) T) P7 R
至於變成甚麼樣子的人,不一定。在四川時有位老前輩也很有名啦!他兩夫妻人很好,
: K5 ]% a2 `2 Q* C年輕時我很羨慕他們,我說人世間神仙眷屬就是你們,自己有別墅在山上,兩個人感情
' V" I. Y: g  L  l8 l1 I又好,子孫滿堂。他兩夫妻都學華嚴觀,太太還得過眼通。她說前生是個喇嘛,受他供9 G9 N7 Q4 Y  j1 N9 K6 J$ O' x
養,結果修行也沒有修好,騙吃騙喝,所以這輩子變成他太太服侍他的。因為她修劉洙) }$ e% W8 G9 P% ]+ O1 z" ], j- H# {
源先生那個佛法要領,自己前因後果很清楚,我認為這些都是再來人,這就是說到得預
' l( V- J8 q1 v. ^" J流果的道理。
. y5 F( f. `3 o* Q4 S& y  說了許多的故事,大家不要聽岔開了啊!所謂故事者,即非故事。現在再歸到金剛' `' W  ^- h, m, J% f. \
經。
9 a0 S+ q9 y( G3 W5 e3 S: T
7 J0 k3 [& s* f1 R" }0 I) j" y2 A; _    二果三果作甚麼
0 ~  m/ S2 c1 Y3 R, a% S4 @/ n- [. F0 `+ c& T" G, p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0 L/ y/ I, {# s4 Z. F" m
尊。】( `5 a& F+ `/ R" u+ N+ e! ~: l

* i- n3 H1 ~' }& b( w8 _+ `  佛又問須菩提,關於二果羅漢一樣的問題。
6 V" U, u, ]9 y6 \* D& J( x7 N8 G+ I+ `- v' a. x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C4 B$ O+ l3 B

1 ^/ {2 K6 p5 h9 \: f0 P  二果羅漢,只有一次回轉人間,名義上講再來一次,等於沒有來。甚麼道理呢﹖有
7 a; h0 H$ J* X) o  L許多人生死到了,過去的業債已經完了,有時候來入胎一下,在胎兒階段就流產了,就
! i* J" r0 ?* c+ }完了,這一生債算是還夠了。這是真的啊!講的很實在,聽起來好像死無對證。有許多
& S) B# O3 d. a* q: o- _* e( t$ D人眼父母的因緣很好,但是時間很短,緣也完了,他也不須要再來,你應該替他高興,
1 w6 u# U2 X7 ^6 z2 R: U" [他是已經成就了的人,只不過欠你這麼一點親情之債。但是你也欠他眼淚啊!你也為他
3 i+ z1 ?7 D8 r6 b傷心哭這麼一場,帳也完了,就可以了啦!這是二果斯陀含。
' A4 _6 H# K$ O, `
& c; i1 ^$ Y/ ^2 J; U4 ]3 A: b【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1 O0 O( i9 ]1 d4 `2 g

+ T* X. |  P( n; D) u7 e  這是不還果,這一生過完就結束了,是三果了。
! f. s1 ^4 \. {+ Q# |+ i- O: l5 \8 ]6 _8 m, \; S3 m' c# v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 \. x9 j! a6 F2 |6 l
含。】
# X2 S5 _4 ]& l0 ^& e/ t' R' {6 C1 c/ p: @! j8 X/ C( r/ d$ y2 A
  三果羅漢就高了,說不來人間,也不一定,他還是來,因為他已經無生死可了,來
9 k6 }. U: N& s也不怕,只是羅漢有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
/ a/ [3 I  t; l迷,自己知道。
$ {7 S; E  J* j$ R' W+ Q  我自己這些年沒有到處跑,所以也沒有聽到甚麼﹔年輕在大陸時到處跑,聽了許多
+ S6 T# U: `. W8 b( k! c奇事。譬如我有一個四川朋友,他就告訴我記得三生的事情,他是很有名的一個名人,& R9 y0 e% u! ]; ~
學問好,文章好,當然他也不輕易講這種事。到了三果的再來人,有時候他明知而不說,( q* |% p( A3 I9 {* m3 d% C/ N. \$ J
因為他生死可以來去自由。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時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 c; }; Z$ Y% i1 e6 T
迷,出胎那一剎那迷掉了,各種情況不同,都是因為三果羅漢定力程度的差別而產生的2 }" a( ]7 c! k6 O7 k3 X* g
結果。這一品講三果羅漢「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就是因為三果羅漢生死來去比較
) [! T0 E2 s+ A4 G: H) O自由的原故。
  Q9 F; g& g+ |( ?* B
: F" G! x% p! {# B" B    羅漢的前途7 E' z' f( P) D* w3 W

! F* K/ h7 O# @4 a6 @4 [( i【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
' L3 M0 P8 U, O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2 \: L7 S  U/ T2 S' E' b/ k; T

  S% b1 h0 u" I  講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來人世間這個慾界了,實際上來不來呢﹖還是要來﹔就是/ q" \! K! E0 Y! I4 B
到了四果阿羅漢,也不是絕對的不來。大阿羅漢一定八萬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毀,毀/ z- q+ Z+ [! B2 B
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則已,一出定怎麼辦﹖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脫,才$ T4 ~- Q; n2 D0 B
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還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聲聞,向這個大乘,才能真正成
0 N5 H6 }9 G+ c. s) c就。也就是說,真正四果的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法
, S0 D# \0 W  x3 k& p' I證到空。如果你還有空的境界,就落在邊見了。如果說你是無邊,則又落在見取見了,6 N3 Z- y5 b8 I
這都是見地不真。" P( Z: W9 j) T
  所以真正的空,是沒有空的境界可得。我們現在有少數的同學朋友們,打坐坐的很) B! J. D7 i8 G4 W: R
好,自覺進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體大一點點的範! }# `% b% `- c0 @* G" X
圍!那不是空,那是一個洞,那樣的空是落入邊見的小邊見。* c" m5 _" N7 K7 \# p1 H
  為甚麼人會有空的範圍而落在邊見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與心力有限度,* \3 K( ^& ]* Z2 Z+ X- b! K
所以才會產生這一種見解。所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它是沒有限度,沒有範圍的無限。
& A* m4 l' [1 e最後我們看他的結論,這是須菩提講的:
9 ~" `6 u5 J) M+ B0 s# G
0 U$ `8 O) J5 }( R( G7 m【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T( q3 }' Q) }9 O
8 ?3 o  V8 H& m) Z; T0 G6 x
  須菩提認為,到達了阿羅漢的境界,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念頭存在。如果有這一
0 Z2 M" v2 w# ~& G$ x, G念在,一念就是萬念,這一念就會牽連到重重疊疊,所以華嚴經稱為帝網重重。帝就是* ~! {0 M( R) }5 Z8 v# k
大,我們的思想、感覺、情感,像一個無比大的大網,只要一個網眼洞動一下,其它的
( b& X: x, P5 E8 v' t6 `: k眼洞都跟著一起動,就是所謂帝網重重。我們修持的業力,心性的業力,一念動,百千- Q% H' I3 x( N/ E$ s
萬億念都牽動其中。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就是這個道理。
& ~" q. R& H. k/ l  所以說,大阿羅漢,如果有自覺已證到阿羅漢的境界,他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都有," w2 k) n3 `6 R3 ~! t( O0 V; Y  k
他只能算是個貨真價實的凡夫,根本沒有得道。拿禪宗來講,如果有人說他已經「悟」; @3 H5 D( B/ `: k5 o( ~! Y  ^
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誤」。有人還自認為是大徹大悟呢!當然羅!那是大錯大誤!
- W: Q7 i- c3 [; Z+ ]; \就像一個人身上有一萬塊錢,他絕不會在街上到處向人去講的,這是個普通的道理,更0 u/ G  N' |/ d' R# J" d% m5 W( s2 R
何況一個得道悟道的人,決不會自覺有道了。須菩提接著報告自己的心得。
' L9 D7 T, m4 R4 h- Z. Q' x+ C; J# \* J2 b$ [1 `5 `; G, q. m6 p) |5 P
    世上的第一名- e+ u" c9 L  I4 i* X

0 w, T# ]3 C$ l3 P; P5 x【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慾阿羅漢。】$ J0 I* |! O5 c7 c9 \0 G

- N6 h# [/ {, y4 ^; U" Z  須菩提說,佛說他(須菩提)已經證得了無諍三昧,一切無諍。你罵他也好,恭維
5 t" r1 y) |+ @+ Z* o# O8 b6 @# H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無所謂。不是沒有聽到啊!只是他聽到心中平常
0 }( c8 t" d: T$ w的很,既無歡喜亦無悲,是非一門,一切無諍。# F' R5 }) H3 V; R# u
  說到這裡,我想到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這個人的才華還不在老殘游記,而是老殘
  R- m4 y2 H; m游記中桃花林遇仙的六首詩。實際上這些詩都是劉鶚自己所作,後來有人在牆壁上看到
1 h% z0 p4 A" Z+ ~$ _" S/ B這些詩,其中有一句「回首滄桑五百年」,驚奇得不得了,等他出來的時候,那個人趕
. ^) e& Q3 @) n( G快跪下來拜,以為他就是神仙,其實那只是劉鶚作的詩。作詩總是亂打妄語的,我作詩
. ~, z5 s9 z/ L也是一樣﹔但是劉鶚的詩有時境界很好,我們因為講到無諍三昧,引用劉鶚的詩:. P/ y6 u3 ^0 @$ g% r2 ~
    曾拜瑤池九品蓮  希夷授我指玄篇
4 m. O' r5 {" N# P; I3 T. G/ C& H    光陰荏苒真容易  回首滄桑五百年
9 z8 g9 m: c! }* v8 ?  這一般人佛學都通得很喔!只能講他佛學很通達,修持功夫不見得。# R. P$ b# p% a9 v2 l9 O) g
  引用維摩經的境界,這就是天花著身。佛給須菩提的評語,說他已經得到無諍三昧,0 [: b5 `, L6 I# }9 r
但是下面一句話你注意啊!「人中最為第一」,還是人啊!是人類當中學問道德最高的。8 }0 w4 ?/ y, z) d. h9 @
以學佛四加行來講,人中最為第一就是世第一法,做人到了最高處,道德修養都是第一5 g5 x( @6 A1 c4 g
名,人中最為第一。佛給他的下一個評語「是第一離慾阿羅漢」,這是講須菩提在的時# B$ R1 D0 z: `
候,佛給他的評語,還只能夠超出慾界,所以是離慾阿羅漢。至於能不能完全跳出三界,
4 ?; |6 {8 E+ |( r2 _" ^在當時還不一定。後來西遊記寫須菩提收孫悟空的時候,那已經很高了(眾笑),但是1 T& ~! u: c; f  k
在佛講金剛經的時候,須菩提的程度只是離慾阿羅漢,絕對無欲而已。8 |9 s$ g; O9 a. ^" I( u& E& \
  這個欲是廣義的,不是指男女之間情愛之慾,是指一切的慾,連修道,貪戀打坐,- v5 R' _# _, P
貪戀清淨的那個慾望,都是慾。須菩提已經空了一切的慾,所以是第一離慾阿羅漢。
. y% D5 @# A, v9 z- @/ r# x
$ m5 A  F" |+ r【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慾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 O/ q, u7 ]/ t8 h, C' M+ l. c0 H5 o( U2 e8 ~
  他說,儘管你老人家給我這樣一個評語,說我已經達到這樣一個境界,但是,他說,% `  U; i$ T2 W( {/ |3 z
我絕對沒有這樣一個觀念,我不會認為我已經到達了人中第一,我更不會認為我已經得, _# c# Z4 m5 _* e
到阿羅漢道。
7 L; J8 |8 N' L& `. l" H9 f- x, n4 s! ^! C4 F0 m9 j5 c: M. W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 K9 R  P2 a8 P3 H# A0 b
那行。】7 e2 O$ T/ ?. M2 P% l
$ R( M$ R' c0 w  f
  這話怎麼講呢﹖假如佛給我這個評語,已經證到了離慾阿羅漢,是人中第一,在同8 k8 `2 `9 [- s! q' k' x
學裡頭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沒有想,絲毫沒有這個觀念﹔假定我心裡頭有這麼一點觀念,# g$ T8 m- x6 B8 [& K8 |1 M
您就不會說我是一個樂於寂靜的行者了。寂靜,就是徹底清淨的人,喜歡住山,自然就4 }$ i9 q9 V5 h
有一個寂靜的廟,廟在那裡﹖廟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詩:「人6 R4 B. _; I. R9 M. p  Z& }
人自有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 f" j* X- P$ N2 I: F; F# C  這一品就是說明四果羅漢的修法,金剛經上所討論的重點在甚麼地方﹖無所住,到' U" d! x# s6 g- u
了這個極果,心中還有這個得道的觀念,那就已經有所住了,那就錯了。所以我給他的8 E1 W( h6 }$ O, J3 l
結論偈語是這樣的:
. p; @( \: _2 ^' r( J# d/ i; z; W( g/ l4 P& D) Q+ f4 Y7 b
    第九品偈頌
% N1 t! D. t% M: g. E5 l7 @$ G0 h2 z$ o0 d% n% s
    四果階梯著意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 V# n1 `1 A4 s: Z$ v) I
    兒啼黃葉飄然落  誑捏空拳大小擎
3 V' l/ W. k( F/ k
, z8 O+ ^' D% `, C* W8 x  「四果階梯著意成」,羅漢有四個果位,大乘菩薩道有十地,這些是如何區分呢﹖
- I4 N0 N" P' l2 M( e# s6 N其實都是見地問題,所見的範圍,所見的程度,也是一念的關係。四果這個階梯怎麼來
; h- Y2 _* ]# k) W* b* I5 X3 u的﹖是由作意而成。
/ f; E3 k2 U) }# x- r6 z; K  「由來一念最難平」,人生學佛修道,這一念能平靜,則萬法皆空。但是這一念最
# C. ^, H) ]* F0 k8 \難平,這一念就是當下一念,由於貪嗔癡慢疑的感受及執著,當下這一念不能平,因此
1 C5 m( ?$ K( M- h- K2 F; T  ?4 m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費了。
  T' r; P2 C$ }# Z6 o: B6 J  「兒啼黃葉飄然落」,這是法華經上的典故。金剛經上教人不能夠執著佛的法,執
- G! f7 x0 L: N! y; }著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學佛的人。在法華經上,佛用另外的方法表達,佛說他說的法,等( S. Y" ^0 t' R# B$ g" f- G0 Q
於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那個小孩哭了,怎麼辦呢﹖為了使他不哭,順手檢了
, M& w- V& `; ?8 R! _一片黃葉來逗他,這個好玩啊!這個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雞毛也好,
# A% a0 E) G! i- ?樹葉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訴我們,他講的佛法,也就是這個樣子,指黃葉3 C! r) F( J6 P6 n+ C
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其實任何一法都是黃葉,都是為止兒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 w  J4 X8 l. C( p6 D* h1 s& j: O
黃葉就不要了。/ l. N. I- o6 e- I% A
  禪宗祖師有四句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達
; P5 c+ ~  L0 L6 T) U到這個境界就是佛,甚麼參禪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觀想啊!管它白骨紅粉都
. F. f& K5 p  x. f4 m可以觀﹔白骨觀不起來,觀紅粉,紅粉觀不起來,觀白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 n6 u( `: ~5 @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是金剛經徹底的意義,佛都告訴你了,你還要求這個法,# h5 ^* Q: S, e$ f  T1 D
求那個法,千裡迢迢從外國跑回來,非要在這裡學不可。那當然!因為你有一切心嘛!) N3 R# A/ B* _8 B7 F5 a8 Z( D( Y" E
你就必須要回來求一切法。" E$ a' k' @! t, H3 R7 I; T; W
  「誑捏空拳大小擎」,佛說他說法,如空拳哄小兒。小孩子哭,你只要能使他不哭," w" ^& y  p4 t
我裡邊有糖,我給你一毛錢,實際上都沒有,都是哄那個小孩子罷了。禪宗有個祖師五6 S  c* K( ?, b/ h* M" R
祖演,編了兩個故事,說明佛法修行的道理。) \/ k  r) H( {
+ a4 ^9 Y$ M) R) T6 A8 G
    小偷與越獄的人8 F; J' R- L7 ]- U1 o9 W! u
6 x) |) a5 N) U' c  ?
  一個是小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聽過的,我們再重複一次。有一個小偷本事高強,
! }' @- _& j5 Q, e兒子長大了,就纏著要他傳衣缽。有一天被兒子纏不過了,就答應當天夜裡帶他去偷。" Q  O: f8 k! c2 C" y- x" }
父子偷偷摸進了一家人家,發現房間內有個大櫃子,這個父親想辦法把鎖打開了,叫兒
+ }# B; [  m0 g# ]/ x' h子進去拿東西。兒子進了櫃子,這個父親立刻把櫃門關上鎖住,並且大叫有賊啊……然
- g  G' b* z/ l! B/ V& A3 A' c/ x9 `後自己跑掉了。這一家人被吵醒都起來了,點起燈火到處找,有個丫頭拿著蠟燭進了房
+ l  o& g0 K: `. N4 O間,櫃子中的兒子情急智生,就用口技學老鼠打架,吱吱吱吵個不停。丫頭叫了起來,
3 y/ r6 f; S# T. b太太,不得了啦!小偷沒看見,櫃子裡有老鼠作窩啊!立刻拿鑰匙開鎖,這個小偷的兒
+ {! ]; U% Z9 q  V; F' t. L7 }子衝出來,一口氣吧蠟燭吹滅,就跑掉了。跑回家中看見老子躺在那裡睡覺,兒子就把, [# g  ]* t& Y7 v  \+ s4 K/ u* Y1 e
他叫醒,質問他為甚麼這樣害自己的兒子!這個父親說:你不是出來了嗎﹖你成功啦!
9 I; m. t( n8 B" q2 f- l( T4 {衣缽傳給你啦!他說小偷無定法,只要你逃得出來,就成功了。所以五祖演第一個就告( n: b9 Q! ?, d: s& \% j/ I0 O) m5 |
訴徒弟們,要成佛沒有定法,隨便修那一樣,自己想辦法。0 H+ X: b; Q+ Y; X2 y1 n: H6 \! B
  有一次,五祖演對徒弟們說,佛法大乘、小乘,還來個金剛經,唉呀!不要那麼羅1 j, U$ H5 ~" u/ k( Y9 l  B  g: X
嗦!我告訴你們一個故事:
& H4 A" t$ e9 u% p9 @  有一個犯人坐牢,判了無期徒刑,他想逃出監牢,就與有些同牢的難友商量,那些
6 e, T4 X' L& _; ]5 w5 i$ @$ |做小偷的都不說話﹔可是不久小偷慢慢挖地洞,一天挖一點,最後成功了。等到小偷逃0 {! F4 f3 K& t
走,這個犯人就把地洞蓋好,他自己呢!不想逃,反而跟那個看守變成好朋友。家裡送3 f. ^  A) t$ @) l8 q) j
來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後來與看守人無話不談,大家放心他,曉得他
% l: L" p, d2 N/ Q& [不想逃。慢慢的,有一天家裡大拜拜,送來很多的蝦啊魚啊!肉啊!白蘭地酒、金門高" I1 N, J9 v/ M" h* H
粱、啤酒都有。他請這個牢裡的看守一起來慶祝,等到看守的人酒喝醉了,他就從看守+ R0 G) n0 [# i" {5 u% O
身上把鑰匙取出來,打開自己手銬腳鐐,穿上看守人的制服,把牢門打開,他就大搖大
1 C& H7 L# h( k! p擺的走了。" B- A. _% `/ }: `7 T) E
  五祖演說,那個學小乘的呀!就是學那個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個地洞逃出來,
! E* r( ?: Y, q# n! ?逃出來以後,還很可憐的,東躲西躲。學大乘的啊,想要跳出這個世界的牢籠,要跟牢3 k* C2 D% G. @2 j
犯、閻王、看守都變成朋友才行,學大乘就是這個樣子。佛法講三界如牢獄,至於甚麼1 i3 m5 w3 Y) y- f6 i
方法逃出來,不論念佛,拜佛,還是念咒子,是密宗還是顯教,都不管,你只要有辦法* z: u6 r' _2 R) n1 e/ J
出得來就行。這就是佛說無定法的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