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 S: X3 k' w0 C: z5 b2 F
! l3 {+ e4 Q0 p7 J R& r8 J【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J# \+ M; U/ F. F+ Y1 k/ I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
5 m' d/ N7 x/ C8 K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1 Q: y e# C! k2 X7 G3 \
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
+ x# p$ R I9 O. J+ I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 w$ h+ F9 l" r
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 B" `- N. t" Z'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
; {) @, R$ N6 v ], v# E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慾阿羅漢。世尊。我不作
$ D% N G6 f# G# C. {4 Q是念。我是離慾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 x. @$ j/ \) h
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J' a ~: n% K
$ D- N0 S3 z( r/ S9 J( V8 @ 在我們開始講第九分之前,先來解決幾個問題。
) }) ?0 s% c& D7 K% B; ]. @* c
9 B. E! ~6 ~* }& ]' R$ G5 i 見思惑0 C" P0 f5 p l/ i, G" }6 @ Q) K
2 v- g' b+ E. Q/ D5 m
我們都曉得佛學分成大乘小乘,嚴格的講,小乘裡頭又分兩個﹔一個是小乘,另一% ~+ C. E/ E" P, q
個比小乘高一點,普通我們叫它中乘。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7 J3 S* m% f# _' D
像阿難、須菩提等,在佛的弟子裡只能算是聲聞,再高一點就是獨覺佛,獨覺佛又
4 D2 A: o/ W E% F: o+ L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 V3 z/ r* u O) O. l
獨覺就算生在沒有佛沒有文化,甚至沒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開悟﹔雖不算大
3 W' v0 y8 q' H徹大悟,可是還是作一個了不起的超現實的聖人,這個屬於獨覺,也叫做緣覺,仍屬於
/ E' K1 k) m$ z3 Z( N* |小乘。, f& n8 H0 S' m k7 R: t5 h3 c4 A* y
所謂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羅漢,果是$ G! ]- k' }% b1 C
果位。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洹,這都是梵文譯音。三果羅漢叫阿那含。: c, ^# d6 i! }2 D, U2 M. f0 T
四果羅漢叫阿羅漢。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 F' \7 @) U: g* Y* F
成羅漢。不過佛在世的時候,證得羅漢果的,出家人比較多。
+ k; \ P. v# G5 a' O* K, K 如何能夠修到四果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思惑。
$ Y. u) d% T. W! V6 b( z 「見惑」有五個,是思想上,學問上,觀念上的問題﹔就是「身見」、「邊見」、
( Z$ T7 v% S* U% U1 o0 q「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許多宗教家、哲學家、大學問家,都脫不了見, @" T4 E% O! P( {) e
惑的範圍﹔或者落在身見,或者落在邊見,思想學問愈高的人,這個五見愈厲害。邪見、
0 g5 Z4 z( Q6 X: o k5 |& Y戒禁取見,多數是屬於宗教信仰方面的,認為非這樣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則
$ o( t* H+ c6 d$ ^+ w/ X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甚麼東西才行,這些都屬於戒禁取見。見取見是說自己的心
; }) t% n+ ^' B0 @# c3 k得修養,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見光了,認為這個光才是道,你沒有得到光' X5 v6 \. S2 n. c, J
就沒有道,這就落在見取見上,都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y; J* E0 C; ]% P
「思惑」也有五個,就是貪、嗔、癡、慢、疑,這也是人性,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 D6 h, P1 @4 b- C/ }
甚麼是貪﹖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 d+ |0 _ ^) }, Z8 \
我們舉一個佛門裡的例子來說明,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做功德、蓋廟子、講
6 A# S- B( Q3 y _$ b: k經說法,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年紀大了,就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 j2 `1 z% R+ ~" Y6 p5 @4 ^# i
那個鬼在閻王那裡拿了拘票,還帶個刑具手銬。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我1 o+ o6 h" c P
出家一輩子,只做了功德,沒有修持,你給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們兩
8 D7 A4 L; v% _3 F& j& \+ u5 m個,再度你們老板,閻王我也去度他。那兩個小鬼被他說動了,就答應了。這個法師以
/ E9 U2 ?0 o, v5 h: ~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萬念放下了,廟子也不修了,甚麼也不幹了,三天以後,無我
7 j% n: Q) n3 f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甚麼都沒有,就是一片光明。這兩個小鬼第七天來了,看見一8 g& v+ _% z! k D7 D
片光明卻找不到他了。完了,上當了!這兩個小鬼說:大和尚你總要慈悲呀!說話要有% j5 Y1 I2 {6 r2 O
信用,你說要度我們兩個,不然我們回到地獄去要坐牢啊!法師大定了,沒有聽見,也
0 J, }( A4 z$ N7 e S5 [不管。兩個小鬼就商量,怎麼辦呢﹖只見這個光裡還有一絲黑影。有辦法了!這個和尚
" N0 E& s3 I" {& Z; c0 v: q還有一點不了道,還有一點烏的,那是不了之處。2 q4 h; \7 f: l
因為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為國師,送給他一個紫金缽盂,和金縷袈裟。這個
t) k. _" r6 D& \; j法師甚麼都無所謂,但很喜歡這個紫金缽盂,連打坐也端在手上,萬緣放下,只有缽盂; O! t, M) S2 d9 a" W4 o5 j$ e( |
還拿著。兩個小鬼看出來了,他甚麼都沒有了,只這一點貪還在。於是兩個小鬼就變老
" z' F6 u- } B鼠,去咬這個缽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動念了,一動念光沒有了,就現出身來,他倆8 H6 {3 c0 W! a
立刻把手銬銬上。和尚很奇怪,以為自己沒有得道,小鬼就說明經過,和尚聽了,把紫. g& m2 H6 W, Y9 y, ^+ Q m
金缽卡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們一起見閻王去吧!這麼一下子,兩個小鬼也開悟
% _0 e" O2 q6 Y& L( |/ s了。就是這一件故事,說明除貪之難。
. i* A& }9 r; j+ Y/ T% B& M( x( D 有一位朋友來談,他甚麼都不要,現在住在山上,最喜歡他那個茅蓬,那個清風明
8 `6 R' f1 ^4 r月。我說:你真了不起,快要證道了,當心啊!還要被老鼠咬。貪一個茅蓬也是貪,真1 Q& E2 g. m. q: l
修行是修這個,不要以為打坐氣脈通了,眼睛放光,以為那個是道,那個不是的!道在# k, l* l% Q) G, V
心念!在這個「思」念裡頭,這個東西叫思惑,在思想觀念裡頭,這一點解不開是不行4 ?* h t7 p# x' ^; d8 n
的。知識份子喜歡看書,照樣是這一念,貪戀於書也是貪,不要認為這個不是貪,沒有
7 a7 U& C% c4 \5 {那一點不是貪,貪是人性根本,範圍是非常非常廣泛的。
0 z6 u6 p$ O% e7 p5 x 有人自認不貪,甚麼都不要,年紀大了,功名富貴看通了。信不信﹖真來個功名富, x. s+ j6 p1 v7 O
貴擺在他前面,他照樣的去了。
- o! ?/ ^9 F: Q" _& Z3 b0 M
s% w- R( n. E1 {; }; v1 U 誰不嗔 誰不癡慢疑
' L- Q' i& L! M; ?* @4 g. G
6 y4 D3 n0 u! D. p 再說「嗔」,嗔心嗔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嗔念,恨人、殺人、7 z ]* K! ?/ p, e
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說甚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淨,看到不6 z+ O9 l6 ?9 S9 i5 d* d3 W% V; T0 x
乾淨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厭惡。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這個
6 T* ]6 J& Q7 `9 ~# J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
# o3 }3 T( a" t, O1 l9 ?* h/ q- W參禪的、密宗的,隨便你甚麼宗,你說天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0 T7 W& n5 u$ G8 } 「癡」就更不要說了,大家都癡,癡癡呆呆,每一個人都癡。我有兩個好朋友,交
* x" j/ b, p( s1 n4 ?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學佛。我告訴他說你差不多了,兒女都出國得博士了,也都8 S5 O f- w% F0 @$ T/ T
結婚了,不過麼,我對這位朋友太太講,將來生了孫子你又去忙了。她說不會不會,老
* X' G: b/ G; D! S* b師啊!那個時候一定完全跟你學佛了。結果呢!兩老在家裡沒有事,唉呀!把外孫從美
& D/ M6 l5 L# ^7 S a6 d國接過來玩玩吧!照樣癡起來。這還算很普通的,癡心有很多很多種,紅樓夢上林黛玉
- ]% k& A: c/ r5 ]9 [: b葬花,那個是癡到極點了,所以貪嗔癡,普通佛經上講三毒,就是使我們不能悟道,不
2 ]8 q5 Y4 a. a能超凡入聖的三毒。
* T, g; E8 X9 \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們大家檢查一下,人最佩服的- x9 X5 }3 h5 s
就是自己,每個人都佩服自己。至於阿Q精神,沒有辦法跟人家打,不要緊,自認還是3 @$ V' @ N4 |
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這個叫慢。* C/ k. F$ Q* h8 o* {
「疑」就更難了,佛學再研究下來,了解人性,人根本不會相信別人,因為有我,% U i# S8 c% J* [2 R* S
有我慢,所以人對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說,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甚麼
, B* `$ C$ W4 [% M) e! c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薩你保祐我,上帝你保祐我,你說他相信了沒有﹖拜下去% }2 q1 X N, g/ B+ J
以後,心想,唉!不曉得靈不靈!都在疑。沒有一個會真正絕對信的人。所以貪、嗔、5 L: E6 U( K( x7 x! D
癡、慢、疑這五樣,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脫。學佛是求解脫,能解脫一樣8 s% ~2 W) d* K% _9 ~4 ]$ d# J
已經是了不起了,五樣都能解脫了,才能夠證到四果羅漢。9 C8 G) y: X# ~8 ]3 \) \& Q. J
前面講到四果的證果,就是我們學佛的重點﹔學佛先不談大乘,大乘是以小乘為基
( m3 w2 y! m( |9 M礎的,小乘都做不到,大乘大不起來。
7 B* u7 r- L: Z- k( O7 {
9 u$ k* ]8 O% N; l' l 話說再來人
; s" q6 [4 f& Y R6 j( R- d/ r+ w& U: w9 ^2 O9 _
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 o1 M6 y# _) n G2 w; x1 o& h9 b- o
解脫,因為餘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餘情是剩餘下來的情感,斷不了的,還是要七
6 _; p: k" ?% N4 s/ v9 z5 A還人間才能了。如果七還人間時,不曉得再進修,還是會後退的。: }( A/ v. [( ]" I
修到了預流果的人,死後不到這個地球上來了,而升天去了。在天上的一輩子,比9 ?& ]- {& n; I' l' x& B( ?' B
我們地球上長得多,天上的生命結束了再來做人,這一種人稱為再來人。當然再來人不" k! q, F5 Z% R J" B' w
曉得是男人還是女人,是漂亮或不漂亮,是大富貴或者是窮苦,都不一定的,這個帳很
1 m+ Y) V" k/ L9 H難算,電腦也算不清。他們是來世間受報的,因為有些帳沒有還,要來還帳,七還人間,' p: y+ H0 Y' n5 I: I4 p
生了死,死了生。. T( B& n; ]/ R+ M$ A4 z
所以,依我看來,社會上很多都是再來人,當然在座之中也許很多,不過自己不知
0 {4 Y) @, I7 H, R0 i9 @道罷了。須陀洹再來人間,就是還債,自己也不知道。假使自己能夠知道,就已經不是
% @/ }% P% j" l- [ D初果羅漢了,一下就超過去了。# \/ ^: V, z- S/ M, j4 h' o- o
! F" f: i1 z, k- r8 F* ?" G) G( X 不來行嗎
5 v2 { Y! K" `: }3 O; s
3 h2 Y4 K3 }* `% I" s6 C3 h 到了二果斯陀洹,是一還果了,思惑的根根拔出來一點,死後再來一次世間,把所: K9 O& e2 u( e, \5 a7 V
有的債務清了,可以到另外清淨的地方去,也只能算是暫時請假,還非究竟。: ]; R. }. U4 A4 s
三果阿那含叫做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佛經上說,
7 } \8 u; Y7 |! k他們涅槃的時候有幾句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梵行已立,; i1 f: I7 \( \8 e
我生已盡,清淨修行的,不一定得道啊!天人清淨境界的修行,已經建立得到了。所作3 L5 y# T% G' o% S9 ~
已辦,欠債還錢,債務都沒有了。不受後有,不再來了。有些經典上用四個字形容,
1 E* K' P" f3 ]2 l& ?「長揖世間」,向人世間作個揖,大家再見,不再來了,這個叫不還果,三果羅漢。有6 g. `4 k+ z' |
許多朋友學佛修道說人生好苦啊!想這一輩子修成功了,不再來。有那麼容易嗎﹖不再
/ l$ ?! R/ P0 S) {8 b. l6 h0 U/ h來要修到三果羅漢才行,才能長揖世間。要到四果阿羅漢的果位,才算在這個世間成就。% z6 ~* K! Y! ^5 Q8 g
阿羅漢是譯音,阿是無的意思,阿羅漢就是無生,永遠沒有煩惱,沒有魔障,心中
0 z$ \/ J/ e5 D3 `% |之賊拔去了,此心永遠清淨光明,這是阿羅漢果。這四個羅漢果位,包括了三界的天人。( j2 U9 ^5 l9 D7 i9 k0 I
9 G' r6 l1 s. I) l 三界的天人
; `: b B7 c0 v3 \& q9 `& _
! p) M/ h- N! ]/ V. H0 Y8 Z+ p 初果、二果羅漢死後不來,就暫時升天去了,升的不是色界天,而是慾界天。我們
+ O5 k/ d2 J( A% o1 Z0 w% l( z @6 P中國人講的三十三天,是慾界天的一個中心而已。這一層天的中心並沒有離開日月系統﹔
2 E: j1 @: m- W9 A1 t所謂慾界是指生命由男女情愛結合而延續的。不但人是如此,任何的生物都是由兩性雌
8 \8 L0 o0 w b) T* V; G雄的關係而來,因為有愛有慾,所以稱為慾界。慾界裡的天人地位比我們高,譬如普通* ]$ [) L$ k3 _: z% E$ |, J
民間拜神拜仙啊,稱所拜的神、仙是菩薩,這些都是慾界天天神的境界。初果羅漢死後( A1 y9 @0 x/ l/ A5 b, c7 a
往生,是上不了色界天的,只是升到慾界天而已﹔因為他只斷了一部分的情,而且這個6 ]: I/ O1 }2 ~+ _8 N4 _
情是壓下去的,慾的根未盡,所以仍在慾界天。
. i2 H/ j: t& ~: N; j* Q/ [ 有些人的表現,可以看出來是天人中的人,他的情緒與一般人不一樣,他一無所好,
+ k; x: P, J0 {, n, M或者只喜歡種種花啦!爬爬山啦!對人世間的一切很淡泊。他對人世間雖淡泊,但對於$ R; S) `( k9 r, E7 W
山水花鳥還留情,所以還是慾界,只是他已經升華多了。* Y9 @( {9 Z; a* F! _
到了三果,才能夠升到色界天,色界天的最高處「大自在天」,佛經中又叫「有頂
/ H+ E7 J X' R+ y天」,好像天頂有蓋一樣。佛經中說,假使從有頂天丟一塊石頭,佛說要十二萬億年才4 a' ?6 j+ l8 m: H
能到我們這個地方。換句話說,慾界天還在這個銀河系統,色界天已經超出銀河系統了。
" [; d, Q: R7 g. L6 M! ? 再上層是無色界天,那就難爬了,大阿羅漢可以到。大阿羅漢差別很大,譬如須菩
( S) g) {: E- K5 q i! P) O! P提、阿難、迦葉尊者,有時也稱大阿羅漢。嚴格講起來,釋迦牟尼佛也是大阿羅漢,不
# e3 i5 n! h5 b$ m過,他這個大阿羅漢就大了,大到叫如來了,所以到達大阿羅漢的境界很難很難。我常
7 y9 [% f/ f3 @鼓勵愛寫小說的青年同學們,可以寫一本三界中的婚姻故事,一定暢銷﹔譬如慾界人道
% y! ]2 ~; @1 d4 g) r7 g小孩出生是從女性下生的,慾界天以上,有的是從男人肩膀上生,從坐膝邊上裂出來的,
4 ?8 P7 z% J4 K* t# {: x; Q' U色界天人只有光色,無色界裡的天人,連形象都沒有了。
; B8 r* Y( @3 ~/ ^. } 我們的老祖宗,不是吃了蘋果變的,不是甚麼細菌變的,而是色界「光音天」的天3 C$ y A- g% u3 x* d; p) t
人下來的。大概他們科學很發達,到太空來探險,他們一身有光,又不要吃東西,飛來
; Z8 J& @ ?8 M+ f, ^4 d8 V6 i* L飛去。可是有一次嘗了一下地味,大概是鹽巴,吃了以後身體變重了,飛不起來,所以3 d$ c, L# B! x& J, N$ y
就留下來了。這就是這個地球上人種的開始。光音天的人又是無色界裡下來的,至於無
/ O" x- i5 ?! b1 v色界的人種從那裡來,佛說不可說,那就要推到原人論去了。這些都是大問題,佛經裡" J! R7 `+ m+ z* j3 i" j
頭這些問題多得很,現在我們不要扯遠了,回轉來只談我們現在做人的修養﹔一個人要8 C6 _- }' o' Q1 F: E N
把心中的貪嗔癡慢疑洗刷乾淨,平等,慈悲,愛一切世人,設法除掉見思兩惑。
6 X% B; X5 J$ U7 \2 m' ]6 R3 T) U8 P" Z/ i, P* Z/ j
解結去惑
, t7 m) y; n0 V, s' n, B/ C1 j; o* ^$ c; ^9 K6 T
三界的見思兩惑叫做八十八結使,慾界裡最多,像八十八個疙瘩,結在一起。能夠7 L ]4 T# D6 S& A& X* @
修行解開一兩個,那已經不得了了,臉上放光了,能夠解開四五個,連頭髮都會發亮. y. Q4 {2 L' d, L1 {0 m5 n! @
呢!所以真正講修行,就是解開結使,轉變自己心理的行為。心理行為轉變了,進一步4 Y& w3 A6 j+ q8 Q$ L6 v3 x% k
能夠把智慧開發,斷了思想上、見解上的偏見,才叫做解脫。學佛修行,不論大乘小乘,
! M! N1 _/ H- p+ n5 k* v8 B2 I8 U都是五個程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6 _/ B+ f" r& y$ K( |% u4 n 為甚麼要持戒呢﹖那是要使自己心中的結使不再與外界連起來,不再打結了,不準9 e z4 d u, H, j, Q1 U
外面打進來,自己也不想打出去。但是持戒就要定力,所以要修定,打坐不過是修定的6 [, ~) d( J5 T7 i4 Z; `6 \
一種方法而已!真正修定要隨時都在定,心中凝住在一點,止於至善,固定在善的一點
! {: ~- t" d" R9 T2 v6 m& o上,這時,八十八結使還沒有動搖,要到達智慧發起了,結使才開始有一點點動搖﹔等0 q5 M; }/ b3 O& x
到解脫了幾個結使,才解脫了思惑。. Y8 t- X0 [+ k4 t6 }
知見又不同了,見是看到,看到慧,見到性空緣起真正空性的一面,性空緣起翻過7 F+ y; h8 x9 H! q* h
來是緣起性空。所以說佛法各宗各派,認為只有修中觀才對,或修甚麼才對的,對不起,
~- H. s1 \+ A5 g你都困在五見裡的見取見了。主觀認為只有這個才對,你已經被它束縛住了。所以,要
8 _5 J9 j5 r+ f/ f) |0 \把這一切解脫了,才能叫做學佛。) l. j7 ~6 y0 C: V
花了好大的力氣,報告到這裡為止。現在我們回過來看金剛經,這一節就是講這個% T+ T. J; v" [3 V7 \1 I' i5 h! b3 ~
問題。; R: h; f! M& N# O8 i. p) e
! J2 z" @2 a& G# w+ F6 Z5 e 初果的羅漢
1 v/ y- ]; v$ ?& r6 n+ @
4 l9 F( T, ?. n5 O5 L【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
+ s& Q" M8 `6 Q尊。】, P6 x: I# ]) h8 v, a: Y5 Z
a) G% }# ^9 _' G& a 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須陀洹能作是念」,一個修道的初果羅漢,心- L/ I% q2 `6 P$ i+ i7 U j* c
裡能不能有已經得須陀洹果的念頭﹖這個意思是一個悟道的人,能不能逢人便說他已經& @: g6 n0 j8 P# A7 X1 B
悟道了﹖如果真有人如此,大家不把他送瘋人院才怪。一個聖人,或有學問的人,處處2 B1 F4 K; N. J2 D( e" h0 [
掛個招牌,說自己是有學問的人,這不是瘋子嗎﹖中國人的老話:學問深時意氣平。學& Y6 A4 ^0 {- l9 i3 {9 {' D
問到家的人,意氣都很平和了,何況果位上的羅漢!所以,須菩提聽了佛的問話,就說
* B! [ B! f, ]+ U$ p那不可能的。+ B: R3 z' W/ M" c
9 {$ a5 p5 V0 }6 B【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h2 k3 T5 H& i$ T% V# K7 K& g$ {
& H! @( @/ Y9 C, ?7 x
須陀洹就是預流果,預流就是入流,入甚麼流呢﹖人到聖人之流了,已經站到聖人
6 n% m: I: c4 A4 u隊伍裡去了﹔也可以說,他所悟的道已經入法性之流了。法性不是人性,人性是醜陋的) {! Y/ u3 ~& w u7 a
一面,等於說,我們人性是這一面,法性是那一面,他已經由普通的縱慾、情感、愛欲2 g: O+ l, w0 ]4 s% A
脫出來,進入清淨的法性一面了。& a; [! U4 P6 h$ K0 l2 C
佛說,怎麼樣夠達到初果羅漢呢﹖佛在這裡已經講到功夫了,剛才是講原則﹔所謂
8 j) b4 R2 u2 o: q$ |的入流,反而無所入。換言之,他證到空的境界,就是緣起不起了,緣起性空了,也就
& Y' u: j) @2 K+ ~" [. g是證到了性空,念念都是空的境界。
. @5 T1 V2 ~ V 所以說他不入色,眼睛視而不見,一切人、形像、青山綠水看著都很好,都無所謂, x3 k$ T5 }1 y7 [
了。普通人一看到好,結使就來,被好捉住了﹔初果羅漢不會被好境界捉走,此心歸到 T1 Z: p, [$ F/ B% N
平淡,沒有事。不入聲、香、味、觸、法,這是甚麼境界﹖這就是應無所住,這就是真
p6 `5 X) F" H- P& g. B的無所住。修養到在人世間作人、作事,利益一切人,一切都不住,心中都不留,甚至0 w' Z2 C9 ` @
做了無量的功德,過了就過了,能夠隨時如此,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都是這個境界,: N& h0 r+ i, O: C: v
這才算接近初果羅漢。3 D0 r: G( v2 E2 w
有一個年輕同學,過去也問過我,他說:老師啊,像我們現在打坐用功,經常楞住
+ u( u9 F2 r% Y$ m1 ^+ D了,楞在那裡,好像看不看都沒有相幹,這是不是入到預流果啊﹖我說差不多啦!入到
2 {% n& ?8 H& ~芒果那裡去了,茫茫然,那是楞住了,那並不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1 ?7 |& X" v2 M# ?0 ]0 f& R/ ^' ^
你不要看這是楞住了,這也是有一點道理,只不過,這是他用功過程中的現象而% A, v: Z0 Y3 u4 P
已!如果認為這樣就是入了預流果,那就不對了。有人修行用功,有時菜飯吃到嘴裡是
: N p# t- q! ?0 S) w# x甚麼味道也不曉得,你說真的不曉得味道嗎﹖又不是,他味道也知道,只是感受上沒有) q" g# A' V" @! y) Q
那麼強烈,比較平淡而已!真正學佛用功,會到達這個境界的,可惜不能持久!而且都
5 n8 e6 z( B5 @! o+ @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偶然來一下,過兩天就沒有了。不要說我們是如此,連大阿羅漢們
( s- D ^* G) C1 }. w$ m也不行啊!維摩經上都有,像迦葉尊者,及佛在世的一些大阿羅漢們。都難完全到達不; ^! c' A# E: @/ d3 _2 p! K
入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 z4 K& s" T0 R
- u% j/ H7 k: S: f 迦葉起舞 畢陵慢心
; M* e# j; ]; [# d7 M: p; E# T$ b) v7 L# p; ?) G, P
迦葉尊者定力之高是有名的,出家前,與太太兩人同修,約好假結婚,房間裡一個$ u' e! I! f9 |6 a: E8 r; ?' ]
柱子為界,各住一邊,有夫婦之名,無夫婦之實,後來帶著太太一同出家。像他這樣高3 p: s3 D- i+ M( k* e2 B) m+ W( E' l8 h
定力的人,卻當天樂鳴空時,習氣深處貪愛音樂的根本發起了,他一邊閉眼盤腿打坐,& v1 Y8 @& q- Z8 P! U1 j( _
一邊不自覺的打拍子,搖了起來,坐在那裡跳舞。這是甚麼道理呢﹖這就是維摩經上所
; o! y( t* |8 X f) b z講,餘習未斷。所以維摩經有天女散花的描述,天女把花撒下來,落在大阿羅漢身上就
; Z& O( A1 S) B" W霑住了,落到大菩薩身上,霑不住就掉下來了。維摩居士說,一切大阿羅漢,八十八結' ^" I# v2 ? e4 m. d: t
使斷了,但餘習未斷,剩餘那個根根的一點習慣還沒有斷,這就叫餘習末斷。大阿羅漢7 Y. ?: S& f& K6 I& z1 ?: b
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平常人!/ P% |" W! P( I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佛的弟子畢陵伽婆蹉,他已經是羅漢了,功夫很高又有神通。' I) i1 |9 g: Y2 i" }) E
據佛經上說,有一天他要過河,那河的管轄權屬於一個女河神,畢陵伽婆蹉站在河邊,
3 G1 z1 V" W" @) v1 E兩手一比,叫道:丫頭,你把那個水斷了,我要過去。女河神沒辦法,功力不及他,只
/ [/ t) [( O( {/ x: h好把水斷了讓他過去。事後這個女河神就來向佛告狀,說你的大弟子還罵人!脾氣那麼
5 C a0 ], G* | b( `3 v大,罵我丫頭。佛就笑了,把他找來對他說:過河用神通是犯戒的!犯戒還不說,你還6 D+ v: f6 t5 U. [
公然罵她。畢陵伽婆蹉說:佛啊!這很冤枉,丫頭,你講,我罵過你嗎﹖女河神說:佛
1 E b5 \, V2 w: ]- }. N9 S啊,你看當著你的面還罵我。畢陵伽婆蹉說:你怎麼搞的﹖丫頭,我實在沒有罵你。佛
9 l- _# I/ Y' F% ? s對女河神說:你不要見怪,他五百世生婆羅門家,罵人罵慣了,結習未斷,所以這一生
" s+ v; j' s1 K! J得了哮喘,果報還沒有還完呢﹖你以為他罵你啊!他沒有罵。畢陵伽婆蹉還說:我真的
2 {5 Y$ e- f1 @沒有罵你,丫頭,你不要難過。等於有些人罵人罵慣了,你叫他道歉,他也道歉了,可
8 Z" {' _3 Q/ x# F3 Z% ~) j是他還再罵你一句。/ O0 p S/ H% N6 k" I/ I
所以說,得了初果羅漢,對於六根六塵不是不動心,只能說入流而已,可是心念之) m6 h6 I4 k- Y% ~0 e
流還沒有空,等於石頭壓草,碰到某種環境,還是會暴發的。關於這方面,有許多資料" x3 n! l. x7 `# C5 j2 b; v4 x
記載,譬如蘇東坡,以及很多人,都是大修行人轉生來的,但是轉一轉生,他就忘記了。2 n4 L: Y! s8 |, D) C
再如明朝有名的王陽明,據有些文獻記載,就是一個老和尚轉世的。有一次王陽明2 }8 n; A; M# L9 h+ X3 A
來到江西一個廟子,看到一個房間鎖著,外面灰塵很厚。和尚說這個房間是不能開的,* ?- `% R% `) @) Q
王陽明位高權重,懷疑廟子裡和尚做壞事,就下令一定要打開﹔進去只見一個涅槃老和& ?- n& V: q% x* I6 w) I
尚的肉身,已經乾扁了,坐在那裡,前面掛著一塊布,上面寫了幾句話:「五十年前王
! ?, |* t* g- o6 l w, W9 ]! d f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王陽明一看就傻了,但是他一生不再談這件事。
+ g% w4 S' _% D1 O+ v% B8 c4 a! } 這些都是甚麼道理呢﹖這是說明結使問題,前面我們講到,得羅漢果的七還人間,
# _( T4 a# {& o+ G* f2 I至於變成甚麼樣子的人,不一定。在四川時有位老前輩也很有名啦!他兩夫妻人很好,' d3 p6 Q3 J& b; R4 K* A! T4 A
年輕時我很羨慕他們,我說人世間神仙眷屬就是你們,自己有別墅在山上,兩個人感情! }, O7 g- E X$ ?* h7 y
又好,子孫滿堂。他兩夫妻都學華嚴觀,太太還得過眼通。她說前生是個喇嘛,受他供& X8 z$ l1 R9 B) p
養,結果修行也沒有修好,騙吃騙喝,所以這輩子變成他太太服侍他的。因為她修劉洙/ Q) l5 C" W' u1 }; P
源先生那個佛法要領,自己前因後果很清楚,我認為這些都是再來人,這就是說到得預' H$ |5 W+ r [6 f; W3 a \. g
流果的道理。
& P0 m! D( D. `3 x 說了許多的故事,大家不要聽岔開了啊!所謂故事者,即非故事。現在再歸到金剛
5 K/ C* n9 W. `5 v# ?- e" B y* S經。) u; Q2 \8 Y& l$ H; P8 R5 m$ r
* \- ~ _6 O5 ?/ D9 S
二果三果作甚麼: ]' s3 v1 Z; F$ f1 |
* f2 M2 e1 v3 d: W/ P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 w1 H+ |5 E' P9 K, U
尊。】+ v. |9 z2 I3 P" X; @/ O: i# A
% |7 D" `+ F) }! r2 b, ?( z 佛又問須菩提,關於二果羅漢一樣的問題。" L+ d# M6 p1 O0 v" P. i
! Y# `; d* S- a- a/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e- }0 i4 v" X6 d7 Q0 n$ `
1 L" u+ s' z% M$ @9 h
二果羅漢,只有一次回轉人間,名義上講再來一次,等於沒有來。甚麼道理呢﹖有
& y& z8 w2 X- g8 I許多人生死到了,過去的業債已經完了,有時候來入胎一下,在胎兒階段就流產了,就
! z0 [7 h5 h0 Q# Y' e; ?% m+ g% v完了,這一生債算是還夠了。這是真的啊!講的很實在,聽起來好像死無對證。有許多2 D7 p0 c* R; S
人眼父母的因緣很好,但是時間很短,緣也完了,他也不須要再來,你應該替他高興,
2 Q# S1 e/ r: \ H7 d- ~* C他是已經成就了的人,只不過欠你這麼一點親情之債。但是你也欠他眼淚啊!你也為他* P J5 S f9 ^5 E6 l
傷心哭這麼一場,帳也完了,就可以了啦!這是二果斯陀含。+ S' T; v$ t+ D! N& H6 E
# E! B& r! [' u4 I& j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Z" i4 y% O! @0 D
. D3 T0 N S' \8 Q9 N 這是不還果,這一生過完就結束了,是三果了。4 z) l$ v2 p1 a0 `% ~
! S; ~) h3 s. N! i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
9 \/ Z( c# r7 n3 o, @含。】$ c: `$ V. x4 P7 E) k! ~& L0 A
: x1 l2 A- ]4 S: y- |7 _4 v
三果羅漢就高了,說不來人間,也不一定,他還是來,因為他已經無生死可了,來/ I" ?# n+ \) H1 A/ ~! e* ^; ?, l
也不怕,只是羅漢有隔陰之迷,投一個胎就迷掉了。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3 d6 b& a% H* V; A
迷,自己知道。
$ x4 W& H. ?0 \8 }6 x. p# ~ 我自己這些年沒有到處跑,所以也沒有聽到甚麼﹔年輕在大陸時到處跑,聽了許多
+ x+ b) j a- ^. V& Z奇事。譬如我有一個四川朋友,他就告訴我記得三生的事情,他是很有名的一個名人,
J9 X* B1 R, v5 L) |6 U: k學問好,文章好,當然他也不輕易講這種事。到了三果的再來人,有時候他明知而不說,& N/ R- Z& l5 J W. q. m* \7 L4 e( e
因為他生死可以來去自由。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時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
9 s7 ~5 e4 G: t' l' c0 T2 E/ U迷,出胎那一剎那迷掉了,各種情況不同,都是因為三果羅漢定力程度的差別而產生的
6 Q3 z" \( f, r/ u- }- r% P結果。這一品講三果羅漢「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就是因為三果羅漢生死來去比較
1 }1 z1 c6 \7 ], j3 k, K自由的原故。
) B7 t7 |3 |" }4 `3 A. S f! J `( Y
羅漢的前途4 Q' s g- k/ D! q/ {6 B( N
' s& I" m w- m; T9 n6 z, I* o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1 S6 z7 S \7 L0 Y- n2 Q* N. G
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9 R2 ^% [3 u2 o
+ Q7 V5 u7 ^2 e" |/ Y" m9 p
講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來人世間這個慾界了,實際上來不來呢﹖還是要來﹔就是3 W4 O9 C" a8 ]9 }( z
到了四果阿羅漢,也不是絕對的不來。大阿羅漢一定八萬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毀,毀
) @, s% k5 D) E" j0 X* i3 n8 z4 z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則已,一出定怎麼辦﹖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脫,才; h, B* v6 I# |( p
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還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聲聞,向這個大乘,才能真正成7 [/ r: ] x# O% e
就。也就是說,真正四果的阿羅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法
, v5 }0 M5 `: {6 }$ n% t證到空。如果你還有空的境界,就落在邊見了。如果說你是無邊,則又落在見取見了,
8 X/ v- p% T9 \這都是見地不真。$ G/ D7 i+ E5 U6 ?5 J/ P: a- b, ^* }
所以真正的空,是沒有空的境界可得。我們現在有少數的同學朋友們,打坐坐的很
: q0 s/ m2 b& b1 n9 D$ @+ {好,自覺進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萬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體大一點點的範
7 Z; n: t6 p0 z+ N圍!那不是空,那是一個洞,那樣的空是落入邊見的小邊見。
P( W, I# n7 E7 m; T* D 為甚麼人會有空的範圍而落在邊見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與心力有限度,8 `. M9 b$ d8 s2 [9 H, u" o% }3 Q
所以才會產生這一種見解。所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它是沒有限度,沒有範圍的無限。
; l$ m* A8 [! s+ p* c最後我們看他的結論,這是須菩提講的:3 a+ n+ G6 U' u) h1 z
7 A3 \* [$ e6 R0 I* T( y; Z2 j" P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l) |1 e6 Y) \' k1 a
, E0 f3 ^& i" \6 o& n
須菩提認為,到達了阿羅漢的境界,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念頭存在。如果有這一
. g% s: ?% S* U+ k, U0 o0 l% P念在,一念就是萬念,這一念就會牽連到重重疊疊,所以華嚴經稱為帝網重重。帝就是
/ G* n1 o( M% N6 p1 ]3 J大,我們的思想、感覺、情感,像一個無比大的大網,只要一個網眼洞動一下,其它的
9 R% S0 X* d+ R, [ d. Z. x( V. E眼洞都跟著一起動,就是所謂帝網重重。我們修持的業力,心性的業力,一念動,百千8 a3 l G8 M7 A2 n3 |) ?6 X
萬億念都牽動其中。說有一切有,說空一切空,就是這個道理。6 ?/ G- R% a$ d9 G& F1 c
所以說,大阿羅漢,如果有自覺已證到阿羅漢的境界,他的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都有,
0 y& ^- `; s4 Q$ C9 m% [$ L他只能算是個貨真價實的凡夫,根本沒有得道。拿禪宗來講,如果有人說他已經「悟」, z9 w* t% \3 y' {8 P$ E& H
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誤」。有人還自認為是大徹大悟呢!當然羅!那是大錯大誤!2 }7 L$ C' L4 D8 P1 J ^
就像一個人身上有一萬塊錢,他絕不會在街上到處向人去講的,這是個普通的道理,更. C1 C. x+ \% Q' i4 k, O
何況一個得道悟道的人,決不會自覺有道了。須菩提接著報告自己的心得。
# z4 ~ x; u/ c. L6 y/ B
- i& {/ K0 u% E# L, R+ o 世上的第一名% ?( G+ _9 q$ I$ }$ @" N
! C. R$ _ t$ `9 U7 C% f/ t7 |8 O4 e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慾阿羅漢。】
! n2 t( d% ]( T0 G, A' h
* Y$ j' B* F! @( {+ d9 f" q3 l' H 須菩提說,佛說他(須菩提)已經證得了無諍三昧,一切無諍。你罵他也好,恭維5 @, e% B; s9 c0 ]+ ] y6 J
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無所謂。不是沒有聽到啊!只是他聽到心中平常0 g* @2 L2 m) r+ w
的很,既無歡喜亦無悲,是非一門,一切無諍。& }4 @. z& I; d! e
說到這裡,我想到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這個人的才華還不在老殘游記,而是老殘3 _3 h+ h& k8 n& H, y4 N6 R. e% j1 u
游記中桃花林遇仙的六首詩。實際上這些詩都是劉鶚自己所作,後來有人在牆壁上看到
3 B2 z" @. O0 t+ i+ L. P這些詩,其中有一句「回首滄桑五百年」,驚奇得不得了,等他出來的時候,那個人趕
8 s b, @5 U3 T# N# y快跪下來拜,以為他就是神仙,其實那只是劉鶚作的詩。作詩總是亂打妄語的,我作詩
4 ]: d/ A+ O6 h" Y8 g也是一樣﹔但是劉鶚的詩有時境界很好,我們因為講到無諍三昧,引用劉鶚的詩:& m2 I' O. F) F' B8 P
曾拜瑤池九品蓮 希夷授我指玄篇0 H) w2 w! Y+ I+ P
光陰荏苒真容易 回首滄桑五百年
! `% c& j& c- T0 X) T) q 這一般人佛學都通得很喔!只能講他佛學很通達,修持功夫不見得。9 y, D' Z8 P1 U5 k3 j
引用維摩經的境界,這就是天花著身。佛給須菩提的評語,說他已經得到無諍三昧,9 Q' s d& D8 z
但是下面一句話你注意啊!「人中最為第一」,還是人啊!是人類當中學問道德最高的。4 \- S) S3 r$ x" W! r+ H
以學佛四加行來講,人中最為第一就是世第一法,做人到了最高處,道德修養都是第一& N3 [+ ?8 z7 ^1 n
名,人中最為第一。佛給他的下一個評語「是第一離慾阿羅漢」,這是講須菩提在的時* g9 x' `; H& B; N( Q1 J& Q! G- O
候,佛給他的評語,還只能夠超出慾界,所以是離慾阿羅漢。至於能不能完全跳出三界,
" Z( U) a: f1 M0 D; Q/ |5 r在當時還不一定。後來西遊記寫須菩提收孫悟空的時候,那已經很高了(眾笑),但是6 {9 ]2 s& c+ m7 ?* n
在佛講金剛經的時候,須菩提的程度只是離慾阿羅漢,絕對無欲而已。
* z$ J/ U1 b0 a* f9 X9 T1 o 這個欲是廣義的,不是指男女之間情愛之慾,是指一切的慾,連修道,貪戀打坐,
7 J* i9 M) n6 S" b9 p( K貪戀清淨的那個慾望,都是慾。須菩提已經空了一切的慾,所以是第一離慾阿羅漢。
4 T5 K; t! C( M
. v. F# C; B+ c【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慾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 ~. l5 W; i7 L0 C/ w& y& m
4 e {4 ]2 O$ h$ e 他說,儘管你老人家給我這樣一個評語,說我已經達到這樣一個境界,但是,他說,4 Y9 r1 l: w+ d
我絕對沒有這樣一個觀念,我不會認為我已經到達了人中第一,我更不會認為我已經得9 ?5 w, a1 O4 \/ K
到阿羅漢道。* q; ?$ X0 o9 e i; ?
3 V1 x. y& ]% u% U2 v【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6 A7 b. H5 t1 C9 W# Y9 K. k
那行。】! `- d9 c3 w, I
, y, S: ] X, D2 m' i% t
這話怎麼講呢﹖假如佛給我這個評語,已經證到了離慾阿羅漢,是人中第一,在同
+ K v/ i+ f f5 T學裡頭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沒有想,絲毫沒有這個觀念﹔假定我心裡頭有這麼一點觀念,9 r6 C! @# {) c* y. `
您就不會說我是一個樂於寂靜的行者了。寂靜,就是徹底清淨的人,喜歡住山,自然就
# y7 H& ~# t5 [9 e' V) b- j有一個寂靜的廟,廟在那裡﹖廟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詩:「人
5 J W* l/ W$ d0 w. B" \人自有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 W" S% T2 U7 M5 Q( `) V" |$ ~3 _7 F 這一品就是說明四果羅漢的修法,金剛經上所討論的重點在甚麼地方﹖無所住,到- S; H- F9 _ [( e, D
了這個極果,心中還有這個得道的觀念,那就已經有所住了,那就錯了。所以我給他的( S$ w4 ?& P5 y6 H, t6 t- n$ t# \
結論偈語是這樣的:
/ S9 c" ^+ a0 T& F. a! Y% a; b, a7 i# d$ C. X
第九品偈頌
Z& J) ?' v! c$ |, D# z1 E9 c0 p. T6 s
四果階梯著意成 由來一念最難平( Q9 ~9 z: F' ]$ f; x7 B0 S7 Y2 ]) C
兒啼黃葉飄然落 誑捏空拳大小擎( A7 ]! a0 b3 D
% @. {2 ]2 j$ F7 B" } 「四果階梯著意成」,羅漢有四個果位,大乘菩薩道有十地,這些是如何區分呢﹖
2 i6 Q2 I3 v+ ^, v% R$ P其實都是見地問題,所見的範圍,所見的程度,也是一念的關係。四果這個階梯怎麼來 E+ o3 W8 l. u1 r
的﹖是由作意而成。
& |3 ?- g W/ J N 「由來一念最難平」,人生學佛修道,這一念能平靜,則萬法皆空。但是這一念最
1 y0 Q7 G$ I* S% F) D2 ?難平,這一念就是當下一念,由於貪嗔癡慢疑的感受及執著,當下這一念不能平,因此& J" ~9 x1 r% y4 O* ]
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費了。 y- t" E9 s1 F' R
「兒啼黃葉飄然落」,這是法華經上的典故。金剛經上教人不能夠執著佛的法,執& ~$ b9 a* E0 @9 J6 S
著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學佛的人。在法華經上,佛用另外的方法表達,佛說他說的法,等! X: L- _- {# W7 \ z: m
於指黃葉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那個小孩哭了,怎麼辦呢﹖為了使他不哭,順手檢了6 V; w8 S4 P5 Z6 ^6 g
一片黃葉來逗他,這個好玩啊!這個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雞毛也好,
. n1 f; y, b$ U1 ^樹葉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訴我們,他講的佛法,也就是這個樣子,指黃葉6 x7 v8 a6 E; B; x5 R
為黃金,為止兒啼而已!其實任何一法都是黃葉,都是為止兒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
( }+ c" F) c5 x9 }$ R/ o% E黃葉就不要了。* Q* v* V1 f& o+ X
禪宗祖師有四句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達6 a. A8 w9 {, O& ?) T- n
到這個境界就是佛,甚麼參禪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觀想啊!管它白骨紅粉都3 r$ A3 R% y* g+ z
可以觀﹔白骨觀不起來,觀紅粉,紅粉觀不起來,觀白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 g, r" M. ]+ `9 n7 ?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是金剛經徹底的意義,佛都告訴你了,你還要求這個法,' E4 r+ i2 ~! p4 k3 J+ b, G
求那個法,千裡迢迢從外國跑回來,非要在這裡學不可。那當然!因為你有一切心嘛!& h0 a" Z* b) J& R$ E$ Z( Z
你就必須要回來求一切法。! P* ?, G7 B3 c9 G0 i, s
「誑捏空拳大小擎」,佛說他說法,如空拳哄小兒。小孩子哭,你只要能使他不哭,3 m- V4 i. ?! I; p. q1 x
我裡邊有糖,我給你一毛錢,實際上都沒有,都是哄那個小孩子罷了。禪宗有個祖師五
; f! H J/ [1 t4 X( F# D0 [ h& `祖演,編了兩個故事,說明佛法修行的道理。
1 K) y. ]5 m/ i9 j
" P/ \3 u$ r" V" ~" q5 G4 x 小偷與越獄的人
) A g- D4 Y% w; _4 \$ R
- E2 l" |! \$ f) c7 U4 E# v S 一個是小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聽過的,我們再重複一次。有一個小偷本事高強,2 V/ {9 F! m z
兒子長大了,就纏著要他傳衣缽。有一天被兒子纏不過了,就答應當天夜裡帶他去偷。) b$ A/ ~: S1 F3 ]3 Q
父子偷偷摸進了一家人家,發現房間內有個大櫃子,這個父親想辦法把鎖打開了,叫兒' d1 ?- V0 ~; Y+ ~ P, O
子進去拿東西。兒子進了櫃子,這個父親立刻把櫃門關上鎖住,並且大叫有賊啊……然) [, _8 t7 T+ _. ~) E9 P4 o" f
後自己跑掉了。這一家人被吵醒都起來了,點起燈火到處找,有個丫頭拿著蠟燭進了房 F/ R2 }: Y4 R6 \
間,櫃子中的兒子情急智生,就用口技學老鼠打架,吱吱吱吵個不停。丫頭叫了起來,# z& a; K1 \) n4 r. p2 J
太太,不得了啦!小偷沒看見,櫃子裡有老鼠作窩啊!立刻拿鑰匙開鎖,這個小偷的兒
1 O7 x! Q b; ?8 \! b+ a子衝出來,一口氣吧蠟燭吹滅,就跑掉了。跑回家中看見老子躺在那裡睡覺,兒子就把# i- |' V8 O. s' d% ~" Q
他叫醒,質問他為甚麼這樣害自己的兒子!這個父親說:你不是出來了嗎﹖你成功啦!. m5 t- S3 z# u: o1 s4 n; M
衣缽傳給你啦!他說小偷無定法,只要你逃得出來,就成功了。所以五祖演第一個就告
4 d. a; O) M4 a9 M' X; Z0 D0 W( `訴徒弟們,要成佛沒有定法,隨便修那一樣,自己想辦法。4 M/ h+ ^5 m# N' \
有一次,五祖演對徒弟們說,佛法大乘、小乘,還來個金剛經,唉呀!不要那麼羅
! C/ X& k" S+ s/ W {1 P嗦!我告訴你們一個故事:
; C5 S/ K* V6 i& F/ s 有一個犯人坐牢,判了無期徒刑,他想逃出監牢,就與有些同牢的難友商量,那些2 D$ Q+ X/ k) N R
做小偷的都不說話﹔可是不久小偷慢慢挖地洞,一天挖一點,最後成功了。等到小偷逃" _% L7 G4 i. s$ c i" `2 O
走,這個犯人就把地洞蓋好,他自己呢!不想逃,反而跟那個看守變成好朋友。家裡送" Q# v, g' M$ T- d+ C5 ^ @
來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後來與看守人無話不談,大家放心他,曉得他
0 W2 m( ]% P; @6 q' U5 a: o不想逃。慢慢的,有一天家裡大拜拜,送來很多的蝦啊魚啊!肉啊!白蘭地酒、金門高) c2 {) F5 k4 d7 y0 `4 `, M: j6 K1 p
粱、啤酒都有。他請這個牢裡的看守一起來慶祝,等到看守的人酒喝醉了,他就從看守
; j4 d; B- H. Z身上把鑰匙取出來,打開自己手銬腳鐐,穿上看守人的制服,把牢門打開,他就大搖大
% k* k( R' y7 I$ D5 z8 u, m) u擺的走了。
3 x2 c! h5 K" ?6 p9 m, o 五祖演說,那個學小乘的呀!就是學那個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個地洞逃出來,# E& @7 Z& y. A8 H
逃出來以後,還很可憐的,東躲西躲。學大乘的啊,想要跳出這個世界的牢籠,要跟牢0 W. h0 E* H- n1 a
犯、閻王、看守都變成朋友才行,學大乘就是這個樣子。佛法講三界如牢獄,至於甚麼/ H0 F2 G, L) I
方法逃出來,不論念佛,拜佛,還是念咒子,是密宗還是顯教,都不管,你只要有辦法2 d" e. ~ P3 @+ w
出得來就行。這就是佛說無定法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