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5|回复: 0

金剛經說什么(7)-南懷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4 07: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6 O( L7 r7 c* q& ?# o8 d( q$ y
2 u3 w9 Y, u. h1 H) g0 T) K, }$ K【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 p9 f% ?* x4 x" w) Q& l( i: l) X
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
5 h- N! v- k# X1 b+ q% Q) f" O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 e/ |( |4 \: G/ O; W- b
有差別。】
" ^& P5 ^7 s& Y$ v/ q& u8 l0 {2 n  c
    得甚麼 說甚麼
& S6 z4 o( U$ b! q0 m+ m& Q: U0 F0 s2 l, v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A$ I3 Z$ O, z8 c

: \0 T8 ]! B8 ], C+ M$ _( i: g( \  講到這裡,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你認為我,一個成佛的人,得了無上/ k3 f% ]1 K9 R$ a
正等正覺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中文來講是大徹大悟,你認為成佛得道,真正得. F! t6 u9 D( g
到一個東西嗎﹖這是第一個問題。「如來有所說法耶」﹖你認為我平常在講經說法嗎﹖* U. Q1 ?8 W7 V) U, b7 O4 z$ k# S
反問須菩提兩個問題。* F0 U- {, x# l, z
% l1 @( p3 h$ s& u4 {  e: p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
. Q6 P) F/ T0 H; o) ^) ~% Z" u( ~可說。】" \% [4 ~' Z3 Y' t, W# A; b+ S  B

( `( H+ x+ ^- {' X+ Q  @% g! _  須菩提回答說: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據我學佛所了解的道理,沒有一個定法叫做3 D& `- I+ a6 z1 N, b: x
佛法。你們注意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念佛才是佛法,你錯了﹔; n: r1 v. \9 ~8 X0 V
認為參禪才是佛法,你又錯了﹔認為念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錯了﹔認為拜佛才是佛法,# m! [3 i: n  p
你更加錯了。. j. @& {3 m& ~: A& `  L
  甚麼叫做定法﹖佛說法等於一個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謂因材2 E9 O( H8 s! O+ w' d% a
施教,有時候罵人是教育,有時候獎勵人也是教育,恭維你是教育,給你難堪也是教育。
+ b$ l5 o" @/ v: |" y5 p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門打開就對了,所以說無有定法。
% Y9 J$ y  b7 U( e他說:據我所想,開悟,大徹大悟,沒有一個定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說有7 l) X4 E+ I# P" Q
一個一定的方法成佛,有個「悟」字的話,那佛法就是在騙人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g, i1 @1 n. u7 O那裡有定法呢﹖
/ U5 F4 p$ {* l9 s6 W5 Q  第二個問題須菩提的回答:「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的三藏十二部,金剛經這# @' r! U+ a$ k9 p" }- X" |
樣講法,圓覺經那樣講法,法華經又是一套說法,楞嚴經又是它的一套。等於有人說,  q8 a% {: _+ O+ \5 \
你們學佛的嘴巴好厲害啊!下雨出門,說是慈雲法雨,運氣好﹔太陽出來說慧日當空,
! |0 \- |/ }1 E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說慈雲普覆,反正都對。# n. V! D  y; _0 t- Y+ b7 {
  這叫甚麼﹖這叫「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法在那裡﹖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 C2 e% I# r; A( B# j
皆是佛法,金剛經下面會告訴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  E2 H: R: n- z* l- p9 \; e$ O
本來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入世。記得當年有老前輩問我:依你這個程度,為甚麼不出
% ?% ~2 }, ]- y% T6 h4 \3 t1 n' K/ n家呢﹖我說,你要搞清楚,我從來也沒有入過家。世界上那有個出﹖那有個入啊﹖不出
' F' `, L5 L$ C0 L6 Q# z+ W, B: w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 @1 S3 n/ f! ^; s9 I: y1 \
/ z5 L( K6 L, e+ A2 ^, P-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 P* U! T& \/ F  N4 U7 W2 Q& M* f% h- T* g1 j" ?2 c
  大家特別注意,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  I/ g& D  V8 S+ J7 ]
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不可取,不可說,說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個東西
! M* Y" S8 d( n1 Y說不出來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樣好菜,回來告訴我怎麼怎麼好,好了半天,我也覺得那
5 t# c/ `$ P  Y8 O2 [# M# _真好吃,我還是沒有吃到。他說的那麼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來,還是第二個月亮,不6 g" P+ X- u5 k  v. Y; }
是當時的好吃味道,對不對﹖佛法也是這樣,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
1 z" G0 C0 b' s8 h: {了。所以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非非法」,
4 P# c; T+ a6 T也不是沒有固定說法。/ b7 ^1 l! a7 b& |
9 A8 Z8 v8 S" P/ l' X. Q8 d& w
    程度的差別
0 Q8 S+ R- o. D$ ~
& |+ K: {- y1 M$ \  P0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K, G# w/ m, R, {

+ P% }$ F: R. z% b( B) U  「所以者何」,甚麼理由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法是這樣的; |: H: y3 C( q2 I
偉大!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 v, J* m( s& D
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只要你教人做1 {; ?# u' o7 i5 A6 I! E& U
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聖,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
8 s  A4 }' _, `, C' ]8 {1 l3 W6 h於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6 H# d) g5 K8 l( x; j  耶穌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
+ i( I+ Q7 h7 j. a$ }7 U9 Q* a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只有一個,不過呢,佛經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一
: l4 k$ W# g+ [: }) F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
3 p) Z& C; U) t* b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
! ^$ Y9 m5 c' k是道。) ^& h& B* {* z8 y* j+ ^( ]! J; k
  學佛的人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 Q* s) J' p8 a) i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 ~% r3 V+ @$ e1 g# n7 B
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它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
5 j( K; L3 N1 |; H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2 ?+ M" h$ w5 L8 B3 Q. P3 h' n& \. u7 I! b) d1 V
    入世出世平等/ s, |) k( F# v7 D' d

, o: E0 F' a  N5 x3 a, X" X  上一次我們講到第七品,我們現在再討論其中的重點。佛提出來,成了佛悟了道,( y3 _4 W7 }* X: s  {0 ]+ x0 W8 x1 ]
也無所謂悟。假使有一個無上大道的境界,有一個無上大道的觀念,悟了道,存在心中,$ K) u' B3 _3 L9 E
這已經不算道了,這是首先要了解的。再其次,說到佛的說法,「無有定法,如來可  A( r0 Q. J% \& n
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後世佛教裡有顯教,有密宗,及其他各宗各派的說法,執0 Z: m3 @/ I5 N; q2 w, g
著了任何一種認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對的。因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 o( ]# a; U, c/ p* p, Q  法華經上也說:「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世間的一切皆是佛法。法華經上又講
5 `- z( I, ?3 p$ D8 v「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並不一定說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
4 I) m# `; H1 N) j" a冷廟裡專修,才是佛法。治生產業就是大家謀生!或做生意等,各種生活的方式,皆與
8 z5 Q; K8 T5 K* z  s& K實相不相違背,同那個基本的形而上道,並沒有違背,並沒有兩樣。這是法華經上的要
6 `% Q# |5 [! h1 X  C: w7 H3 ^4 h點,名言。所以法華經成為佛法的一乘法門,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
  v) g! l+ G! T9 x# R是一樣的。至於說成就的過程當中,修持方面有難易的不同而已。這也就是「無有定法,, E7 P4 c. v, |
如來可說」的重點。
  J9 A- Z# y. D% i! j6 c# r$ y  佛引伸這個觀念再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等於佛自己把平生四
( `4 r$ D/ U4 C: x( H) L  |- S$ F( B/ D十九年說法,作了一個否定。實際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個肯定。他所講的各種法,
2 H7 U% ^  C3 [" j5 J各種道理,不能執著,執著了他任何一句話,就不對了﹔所以說不可取,不可說。這樣
; w3 {# u# f" o! [說:我們現在來解釋金剛經,已經犯了佛這個基本大戒,就是不可取不可說。此事自己
. @8 w3 x* B- w1 @, ?2 O' n會之於心就對了,佛所說法,如果認為有個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錯了﹔如果認為佛
' a# z, ^7 E8 q! E: F7 B4 j說法都是空的,無法可取,更錯了,所以說非法,也非非法。
& `- k& z5 L5 @: z9 r3 q  這並不是說非法就是對的,不執著就是對的,如果你說你這個人甚麼都不執著,你
6 P7 A. ?1 r8 k; E已經執著了,執著了一個不執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W5 T6 `" F: \9 h

$ N0 |5 M, H! \: p( F    聖賢之別
. ?& ?3 ?, e3 b4 U: v/ b
/ ~0 Z4 L2 K+ _* @7 Z6 v/ @  上次我們最後一分鐘講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們中文的習慣,
. a3 I+ w2 ]0 O% t& J2 u" N2 Y經常把賢聖兩個字倒過來,賢聖是講甚麼呢﹖中國文化無形中有個差別,修養、學識、
1 D  w2 N( @2 i0 E1 ^5 |/ z- ^道德到了最高處,稱為聖人。差一點的,還在修行的路上則稱賢。佛法分的更清楚。所: f; t) G- x- j0 e8 D1 H0 l* Q
謂三賢十聖,修大乘菩薩道有十地,十個層次,叫做十聖,十地菩薩上面是佛。初地之
* ^' i. [2 C: w4 i9 o前的修養,還有三十個層次,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修養到那個程度,沒有到達十* [+ G# ~# ~4 W, k; }$ T" K% C1 J
地的果位,屬於三賢。
2 M# A4 S& |. n; x: C8 @/ M( Y$ F  十聖呢﹖譬如說,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等,這些大菩薩們,才在聖果位。這' v6 n! A9 F5 V# |; K4 Z6 T
些都是分類法,是後世對修行的解釋。廣義的來舉例說明「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
: W( c% |3 R* r# g別」,譬如我們現在講一句話,教書及當學生久了的人,都有這個經驗,在課堂上講一" J( H( K8 V  R$ `& F! X
句話,下面一百個聽的人感受的程度都不同,理解的也不同。甚至有許多話,筆記記下
: \! o6 B& R( R2 m" p來,觀念都是灰色的,變樣很多。這就是說,人的智慧和理解,各有不同。也因此才有8 E2 \6 |% F  P9 `0 t/ O+ e$ w6 `0 \
各種宗教,各種層次智慧的差別不同。
; T9 G) I, ]# B, q' ?! z% I  現在講第七品我的偈子:
: _! l& A- `+ o  m
+ l* d6 X8 ~! }    第七品偈頌* m. t5 i' `9 G5 ?; V

; ~* [, R  q  \2 }    巢空鳥跡水波紋  偶爾成文似錦雲7 j% s* Y/ N; l
    得失往來都不是  有無俱遣息紛紛9 |5 V7 t' g% N* P, _

4 r3 f; K/ B0 t4 I" ^6 b  這也是以中國禪宗的方式,來解釋金剛經這一品,並作了一個結論。5 P; c2 E8 J. R5 O2 d8 d
  「巢空鳥跡水波紋」,佛經上有這麼一個譬喻,說有一種鳥叫做巢空鳥,它不棲在, L) W2 i4 b' [; {
樹上,它的窩在虛空中,在虛空中生蛋,在虛空中孵小鳥,歸宿也在虛空中。這個鳥永
( }! U" h8 L: Z, Q2 c% H9 ?" |遠捉不住,來去無蹤,所以叫巢空鳥。本來鳥在虛空中飛,飛來飛去不留痕跡的,就是. ?  ^9 s5 a0 l
上一次我們引用蘇東坡的詩:應似飛鴻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鳥,在空中永遠不留爪跡的。8 Y" M6 I3 r, j7 P! c
水上的波紋畫過了,也沒有了。水波紋是你看到的,不能說沒有東西,但是它過後就沒) O! f8 E  f  p; D/ Z- U, z- V
有了。所以這些都是:
3 q$ Q. B9 j+ B. J+ J5 e+ |8 J  「偶爾成章似錦雲」,都是偶爾構成了文章,或一幅美麗的圖畫。
; O' F  I$ f' T  禪宗祖師還有一句話:「如蟲御木,偶爾成文」。有一隻蛀蟲咬樹的皮,忽然咬的
" s- u7 u% t. U9 R; W8 L6 ^形狀構成了花紋,使人覺得好像是鬼神在這棵樹上畫了一個符咒。其實那都是偶然撞到' Q# I4 V. @; B7 x: t
的,偶爾成文似錦雲,有時候也蠻好看的。這就說明一切聖賢說法,以及佛的說法都是
" J" {/ V( f* t* e, Q: J對機說法,這些都是偶爾成文,過後一切不留。
9 d$ G1 C& R7 l  了解了這個道理,再從龍樹菩薩,般若觀念,金剛經的道理,就曉得:「得失往來. e7 i: w# l9 M+ D* U3 r
都不是」,今天有一個境界,看到光啦!看到菩薩啦!或者做個甚麼好夢啦!夢中菩薩
, V% X# V7 Q/ d6 ^的指示還說了好幾天,說得高興的不得了。有時候又被夢嚇死了,要曉得一切都是偶然,2 i" N9 j  Z8 `2 ^% g; X
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本來都是沒有的。
! l& y, [9 H- v- {' B. F/ ?  「有無俱遣息紛紛」,所以一切都放下,能夠放下,則同佛法有點相近了。但是一1 i7 `, M+ i) H: _4 w
切放下,不是空啊!不是沒有啊!只說一切放下而已。" a" s8 O0 x$ i5 ?/ m* ~1 ^. ]" s! y
  金剛經由第一品到第七品,差不多是一個問題連下來,就是須菩提問,學佛的人,
& i0 \& {4 a7 i3 W" O  d怎麼樣使自己的心寧靜下來,心中許多的感情、思想、煩惱,怎麼樣降伏得下去﹖佛就8 L; Y& p7 U7 W) [2 K- |
答覆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伏他的心。後來,佛看須菩提不懂,佛又說了一句
2 z5 W2 T1 l; Y! y" l5 [話:應無所住。叫我們善護念。# A, z/ C6 L* C8 V1 a7 M
  到這裡為止,佛並沒有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是說應無所住,一切無所住。- T9 r5 U: `( r: [: u
因此佛法也無所住,也無定法可說。如果說佛法就是般若,就是金剛經,或阿彌陀經,9 Z/ i. v6 Z2 _
就錯了,因為你就住在那裡了,都有所住。佛只講到應無所住,不可住,不可說。所以/ |: n# g/ J8 [7 J
對各種差別的法門,也不必有所住,只要你心有所住,有所罣礙,都不是佛法。一個大
1 L$ K" s! f' A問題到這裡為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