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6 z9 ~5 r% o+ e
* W% E4 z* B% z- f. F; _( r& g*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W- @# ]+ b9 j# x7 N/ E0 d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
5 n. Q5 x, P3 Z" \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
. I$ i& p! ]/ e# S: _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
" C5 b3 N# P Y$ D: E! \$ h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y, o, @8 f0 l& n$ d0 d1 @
# i4 f! C s- _% p
善現就是「須菩提」,是中文的意譯,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須菩! \, E% E( N: A* `
提表現出來的是長壽,另有舍利子這些人也比佛的年齡大。所以,有些經典把「須菩
% V' }4 p6 A: e提」翻譯為「具壽」就是長壽的意思。等於我們中國人所稱鶴發童顏,南極仙翁,老壽2 d8 e) b7 e4 i9 f2 a+ {
星。不過須菩提不僅是老壽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儀軌,都足以
* g# d* ?/ J! u& _ V, d. t, L7 o# @領導當時佛的弟子們。他年高德劭,威儀氣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3 _- Y5 _, m: T4 M9 k C 佛教一般知道須菩提談空第一,這一本經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後世佛教,稱須菩提
( g9 G) v7 i2 \% J為尊者,連中國民間對他也非常熟悉。怎麼熟悉呢﹖大家都看過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天
4 R5 i. E) X: u' d9 q宮及七十二變的本事,都是從須菩提那裡學的,這是小說上寫的。孫悟空找到尊者,小1 p, s0 N0 d/ R5 r* R7 v0 [
說上把六祖見五祖那個故事,影射孫悟空訪道訪到了須菩提。西遊記中這一段,描寫得0 d8 k. u3 i1 k: Z3 s6 d
非常有趣,因此,須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國的民間十分流傳了。
' I i- g! Q; M+ H$ h l
# x9 Q7 b0 |) G8 L 善現須菩提0 Z' ~" u" a$ ?# R
# l+ o' l1 f) R. g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I3 N. j ~ X+ J1 D" Z4 g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 t4 Z) }3 L' o6 y% w/ z. L! }1 \6 R! q' }" r3 r
這一段文字,好像給我們寫了一段劇本,描寫當時的現場。「時」就是當時,就是
& i6 Z. h2 K. H8 Q8 {6 P7 v1 f佛把飯也吃好了,腳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鋪好了,兩腿也盤好了,準備休息。可是我們/ t9 [& Z* k' y) t' b. L7 u0 w
這一位須菩提老學長,不放過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點休息吧!我還有問題,代表大
# e+ E7 F2 O! e( o家提出來問。時長老須菩提,所謂長老,照佛學解釋「長老」的內涵,還有許多意思。
) e) d7 B. d& `0 u( E總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們提到過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在心經裡,向
+ p, |+ w5 v- j佛提問題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剛經的主角則是須菩提,另如楞
4 T$ B! k6 Y8 V& ? k嚴經的主角是阿難,每人的問題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經是從須菩提問問
7 Y: }& q) u, i1 Q: m& s題開始的,因為他談空第一,在大眾中,在所有同學裡,他要起立發言。我們現在發言5 D1 [# N1 W8 Q2 | M3 F
要舉個手,佛時代的規矩,是從座位上站起來。當時,大家都在坐著,須菩提站起來,, X. u8 W, Y4 ~ Q C" m4 A9 ~
偏袒右肩,這也是印度規矩,披著袈娑,一邊膀子露出來。
' M% ]* s: O: c. j- i/ o 關於偏袒右肩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時,可以用這
8 X5 W9 c" d6 z( {/ h/ m4 q' T5 ~個手膀,把年紀大的扶持過去。另有說法,認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 z4 b) H- @: M! [
所以用袈娑蓋著。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殺人等壞事,都是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5 a& G) U2 e6 [2 Q6 n, W! }2 O- q5 O5 @
香時,要左手去插,不許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說,插香要用右手,因為右手是吉, K; @5 _: i m D2 ?, e
祥之手,總之,這些都是後人的解釋。上古的許多禮節,有時代及地區的意義,後世把3 X, Y; ^5 t- C! ], _. E
那些習慣又加上各種解釋,有花招之嫌,我們姑且不管。$ }- \. z: y* o6 f6 B$ O
現在,須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單跪右腿,) o3 Z4 H# a8 Y$ X3 H! x" H' G
「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當時的禮貌,中國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開十指合
& d; A7 R4 I2 G( h% }1 m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實心的合法。順便給青年同學們也講一聲,許多人寫信給我,有
# w, d3 ?1 Y/ C( E' V的稱我「南法師」,我不是法師啊!我沒有出家。許多人寫信用佛家的規矩「合十」,/ \" ]! W7 S8 @' M6 U1 t
合十就是兩個手合攏來,合十問訊,也是一種禮貌。還有些同學來信問「和南」是甚麼3 J% \; T2 B2 X4 c
意思﹖和南是譯音,意思就是跪拜頂禮,五體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結果有一位同學就- A6 X) V6 d% k5 d
對我說:老師也姓南,南無阿彌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時侯,是選一6 B+ K& [8 Y) X9 u
個南字來的。我說那我不知道,我當時也許選錯了呢!這是有關與年輕同學們的趣味對
1 N& H8 c9 m* E& O話,由合掌順便提到。
7 @, h" c* V. g7 J; } Z 現在須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師先行個禮,「而白佛言」。白就是說話,古文叫道白,2 Y! s, x4 V7 R1 @! L& c) M% q9 J
是南北朝時侯的說法,後來唱戲的也有道白,唱的時侯是唱,不唱的時侯說幾句話,就
|3 ?/ Y& J, D& B4 g& r7 X" C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經上記載印度的禮貌,向長輩請示以前,要先來一套讚歎之
( B ]- z" l0 [) w/ u辭。等於我們中國人看到老前輩就說:「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
9 U8 V; n$ y7 k/ n6 w( N' a顧,你老人家給我啟發太多了!」我也經常碰到年輕人對我這樣說。金剛經已經把讚歎& S/ V. A1 K8 N4 d+ `- [4 Y
的話濃縮成四個字了,其它的經典中,弟子們起來問佛,都是先說一大堆恭維話。佛是
- K4 t- \/ E" z( M$ z2 `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維完了,然後才張開眼睛說:你說吧!這裡的濃縮就是鳩摩羅什翻
: o% t- N+ z; M: E5 P" M譯的手筆,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間少有,少見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
. h. l; L& n! |師也翻譯過金剛經,還有其他人的翻譯,我個人的觀點和研究,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本,
1 F- _. g/ n2 {& ~: J0 L扼要簡單,妙不可言。
; [8 R5 `/ |6 M! A$ U# E; S 古代翻譯的規定是信、達、雅,我們看到很多佛經的翻譯,信則有之,很忠實原典﹔: R) ]' b& z% K4 W, O: a0 E
達,表達的清楚也有,但文字卻不大雅。像鳩摩羅什的翻譯,信、達、雅,皆兼而有之,
0 n. |, S$ s$ r6 |4 g非常難得。所以,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個譯本。
0 H+ h* m% O; X* k 須菩提接著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現在我們先來解釋兩個佛0 i/ c8 g* w5 s; X- R7 D
學名辭,一個是如來,一個是菩薩。( d3 c' P/ r* K. C/ q% V
* U- y7 ]9 I p
如來 菩薩
- ~1 t3 D4 x; L$ D* E# R9 _5 n
我們曉得「如來」也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有十種不同名稱,如來是一種,佛
! ~) e) \5 y3 l1 L1 e5 d是一種,世尊也是一種。不過,中國人搞慣了,經常聽到如來佛的稱法,把它連起來也
/ O5 y% Y$ m2 ?$ a蠻好。現在我們先說「如來」,這是對成道成佛者的通稱。釋迦牟尼就稱釋迦如來,或+ z# ~( H0 L) r( i2 _9 _7 I1 T# m
者稱釋迦如來佛,阿彌陀佛又稱阿彌陀如來。
* J4 _' F' i( D. U 阿彌陀、釋迦牟尼,那是個人的名字,就是特稱。如來及佛是通稱,等於我們中國
O: m8 g* Q2 P; g$ p! P* `稱聖人,孔子也是聖人,周公也是聖人,文王、堯舜都是聖人。聖人就是通稱,而孔子、
( T, H) C4 O0 v4 T) p: v8 s+ ^周公就是特稱。「如來」二字翻譯得很高明,所以,我經常對其他宗教的朋友說:你們
! R* L, h0 u5 w2 \想個辦法把經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們要弘揚一個宗教文化,那是離不開文學的啊!文2 J- N! u \% _; M7 `8 m* B0 T0 g
學的境界不好是吃不開的。
$ @, l, C" u! b+ ~# {* d 佛經翻譯的文學境界太高明了,它贏得了一切。譬如「如來」這個翻法,真是非常
" [+ k- J7 q8 k: B) D" a0 V高明。我們注意啊!來的相對就是去,他沒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
4 ~9 i0 @ ?# X: s" ^3 \1 B1 Z學了,一學就跑掉了。翻譯成「如來」,永遠是來的﹔來,終歸是好的。佛已成了道,
5 N3 m' c) s% e" r9 v6 u所以就叫如來。金剛經上有句話,是佛自己下的注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7 s. E! v* W7 k0 p
來。」無來也無去,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不高也不
8 E( d5 g9 w+ z8 P( G矮,都是平等,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用現在的觀念說,他永遠在你這裡,永
( I. @9 p( {( ?2 f, n2 k6 Z3 J遠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裡。所以後世我們中國有一首詩,描寫得3 _7 }4 W8 i3 a
非常好:( t6 H, A, `0 V& ?: V
& s5 k& Q% v" n4 X) N1 A7 K+ L 佛在心中莫浪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1 z* K/ K8 f- Q6 r! d# s
人人有個靈山塔 只向靈山塔下修
$ T4 ~5 C+ o i0 r3 @+ m0 w$ d' a; ^* R
浪字是古文的說法,就是亂,浪求就是亂求。不必到靈鷲山求佛,不要跑那麼遠了,
* |) B/ G& ~9 x因為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 f t! ~1 \3 t0 o- ?& O( d4 e
了。也有人另外一種說法:「不向靈山塔下求」。總之,這只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
' [* _+ ]3 c6 d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後世禪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 h9 I! s0 J- a5 g
以佛法來講,心外求法都屬於外道。
8 ]6 C: I. c+ o 另外一個佛學的名辭是「菩薩」,這也是梵文的翻譯,它的全稱是菩提薩綞。菩提
7 {8 X1 }* M* L0 x3 p! f的意思就是覺悟,薩綞是有情。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那就一點味道都沒有了。採& A% V9 w+ y* f* ]" z4 X0 ?. @& D
用梵文的音,簡譯成菩薩,現在我們都知道菩薩啦!如果當時翻譯成覺悟有情,年輕人' N+ {* m# n! d) ^
會以為戀愛經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譯。
# {# X; z. A" J. P7 n 所謂的覺悟,覺悟甚麼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這個( z8 o1 m, ?, _, ~( t7 m+ f- ~& @& M3 Z
覺悟。借用孟子的話:「以先知覺後知」,就是先知先覺的人,教導後知後覺的人。一
% e7 G( ~ l. X. r C個人如果覺悟了,悟道了,對一切功名富貴看不上,而萬事不管,腳底下抹油溜了,這+ R- V0 c* I" a9 r( ~- ^
種人叫做羅漢。但是菩薩境界則不然,覺悟了,解脫了世間一切的痛苦,自己升華了, c4 L m/ l$ C
但是,看到世上林林總總的眾生,還在苦難中,就要再回到世間廣度一切眾生。這種犧, A: ^2 i8 R1 L4 p) p& u2 x
牲自我,利益一切眾生的行為,就是所謂有情,是大乘菩薩道。
4 h3 Q, p( h( I2 Q 有情的另外一個意義是說,一切眾生,本身是有靈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 L @4 }( N' i3 {: z3 Y; |
情。古人有兩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d, c- ~5 \. I- M
一個人不俗氣很難,能夠脫離了俗氣,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薩則犧牲自我,
' J, ^1 H- }) B* E0 T3 M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薩,也就是覺悟有情。「菩薩」' f" g8 k! f2 q, Y, W0 O, h
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的一個總稱。9 C- P `) l' ^' t, e& ?
佛的出家弟子們,離開人世間妻兒、父母、家庭,這種出家眾叫做大比丘眾。在佛2 Y: h$ R; k, F% \: T
教經典中的出家眾,歸類到小乘的範圍,他們離開人世間的一切,專心於自己的修行,
# o2 ^% N' P( w) r9 }4 t& ~也就是放棄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羅漢的境界。這在中文叫做自了漢,只管自
3 D0 Q6 {( O; W2 N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禪宗則稱之謂擔板漢,挑一個板子走路,只看到這一面,看不; Y0 r u0 t2 O
見另一面。也就是說,把空的一面,清淨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於煩惱痛苦的一面,% A0 {+ L8 \0 V* O4 w. }
他拿塊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 \+ J' b7 g% e) \; e; t A 佛教裡表現實相叫示現,為表達那個形相,大菩薩們的示現都是在家的裝扮。譬如
9 P7 B' G; Z% ]7 ?6 k6 {2 A4 G大慈大悲觀世音、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以及一些菩薩等,都是在家人的裝束
& C& |* J" S M示現,除了大願地藏王菩薩。出家人是絕對不準穿華麗衣服的,絕對不準化妝的,可是5 ?/ P* i% q7 L" K3 d$ ?3 O
你看菩薩們,個個都是化妝的啊!又戴耳環,又掛項練,又戴戒指,叮叮當當,一身都
' O5 H% x7 s& x1 |9 D+ m掛滿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這是菩薩的塑像。這個道理是甚麼呢﹖就是說他是入世2 `) D& q% C T1 _3 r V
的,外形雖是入世的,心卻是出世的,所以菩薩境界謂之大乘。羅漢境界住空,不敢入
8 ~% R0 `& K' a4 @$ u! k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見心不煩,只管自己。
0 J- a) S2 ^6 P% _( A 但是菩薩道是非常難的,一般說來約有幾個路線,楞嚴經上說:「自未得度,先度0 Y6 d. I- S' E+ n( m' x
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f3 L) S4 k n' Z* I
前兩句說,有些人自己並沒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熱忱,願意先來救別人,幫助別人,
9 T/ ~# m8 A- r1 {' V教化別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這樣的人,自己雖沒有得度,沒有悟道,卻先去救助1 o% I( _# k! ?% Z( e8 k
別人,這是菩薩心腸,也就是菩薩發心。
- n9 k% K( s: w4 ?$ y' K 所謂「自覺已圓」,自己的覺悟,修行已經完全圓滿了。「能覺他者」,再來教化
% T/ i+ J. R. P! e( r% v: P& f人,「如來應世」,這是現在的佛,現生的佛。
0 _* A. X- C- Q. l2 c8 j+ F( {6 Z 菩薩是如來的前因,成了佛如來是菩薩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現在我們把如來及菩$ ^. E I' u2 \3 h
薩,大概簡單的解釋了,我們再回轉來看本經的原文。我們不要忘記了,現在須菩提還3 o5 Y9 [2 P8 H3 Q% f
跪在那裡,替我們來提問題,我們多講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眾笑)2 ?2 J; G7 ~' H
7 A% O/ S- t9 _' r1 N 六祖和金剛經 u- s$ E- ?& h4 v/ x: I" n7 x
* M7 C( e0 t2 g+ W- n
須菩提當時跪在那裡,替我們大家跪著,替當時的大眾同學們跪著,尤其為大乘入$ z# l. `% z) O* k1 m& _
世的菩薩們,包括那些出家但發心入世的出家菩薩們跪著。 E4 W" e7 p$ m
說到這裡,我們知道,在家有菩薩,出家一樣有菩薩,雖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
6 I! N- S- F! `9 r! F2 f: n5 k( o- g發心、願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薩道,這就叫做出家菩薩。4 }. [; q% S7 I: s
現在,須菩提替大家請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點閉眼睛,慢一點打坐,你看,那
2 [. m( p; l# a; E: V0 e0 g/ X" A2 _麼多跟你學的大乘菩薩們,你應該好好的照應他們,指點他們怎麼用功啊!怎麼修行& a7 J- b7 f. P3 I
啊!2 j2 K j5 B6 |' {. `- w4 `0 u7 Q
實際上,後來禪宗五祖就曾說過,要成佛悟道,專心念金剛經就可以了。甚至不識6 M( W$ U$ S' D: w
字,不會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就行了,這是經題的要點,是大智慧成就
6 T7 j7 h) T6 g( `到彼岸的意思。結果,六祖就是因金剛經而悟的﹔所以後世的中國禪宗,也叫做般若宗。5 P/ ^1 F& i) H, q9 y- z1 [
外國也有稱做達摩宗的,這都是因為五祖、六祖由金剛經直接傳承,鼓勵大家念金剛經3 q/ j I$ n- C* J0 H: _5 G3 g
這件事而來的。8 F( w" x3 v$ G
「善護念」這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後來禪宗興盛以後,, ?+ A: L5 \# D; ~# A
有一位在家居士,學問很好,要註解思益經,去見南陽忠國師。南陽忠國師說:好呀!
* R; _5 R9 x# P) G; J你學問好,可以註經啊!說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顆米在裡頭,再放一雙筷子在碗
. ~4 D% r1 d5 G上,然後問:你曉得我現在要幹甚麼嗎﹖居士說:師父,我不懂。南陽忠國師說:好了,
! v0 ^' _2 G; |% v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嗎﹖你隨便去翻譯,隨便去注解嗎﹖% h( C1 R4 ~ f0 i8 G
很多人以為自己佛學搞好了,就開始寫作了,可是研究鳩摩羅什的傳記,就知道他
' o* B, n; ?, i+ G2 x) Y) {是一個到達悟道、成道的大菩薩境界的人,他當時翻譯的「善護念」這三個字,真了不
1 U3 l2 {* b7 C8 l" O D起。9 X* h# r" S/ X" U: T- [" g2 N# i
+ m. v% S1 ~# \- i9 D
善護念
3 ^1 L6 b3 w5 }% J# i- f( |
* \, o2 \/ o$ }" {6 `8 Z# i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
% }- s# t; t& a1 Z/ Y( y+ l7 W( o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 K1 s2 Q/ v5 |& `5 V* j& n/ A
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 }0 `4 y. p4 E4 B' Y
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 ?" X* X# i) _4 q* Z% g
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決不是) N+ d# z K( ?( M) h$ X1 y
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 y3 U7 o/ e* s0 d$ h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
8 K6 A. ~$ m7 H/ ]! m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 t$ t) C; O: @
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那裡﹖就
* N$ z7 z+ ?# q8 M, f- O( Y6 N8 h+ ]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
7 X5 p+ a% f2 Q8 w2 l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裡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4 p- P0 ^1 h. S5 r, Z: P; Q
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裡非常重要的,隨時念2 [' m1 C+ z! w% r
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1 |0 N3 A! l0 j9 g* j
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
, s7 }# E. M* P- e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l' U8 | C/ T, a2 z 甚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 o/ w! u. L: v" f: L8 E
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裡,儘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
& k9 P; q- O6 m8 \ A9 J護念,他護一個甚麼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甚麼不高興,連
2 G: ~9 y- H4 |) i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B/ \4 E1 B$ R( c
1 O# J5 t( D/ G
尋愁覓恨
; d9 B% p/ P( n3 Z5 O8 W9 ]$ G1 D/ O, \* t, w4 p
煩惱些甚麼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是紅樓夢中的詞,描寫一個人的心情。* O% ?2 k0 ^# q8 \! N
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啊!「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裡講不出來,煩得
: r% K2 H' e: P) X0 a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飯吃飽了,看看花,郊/ B5 j9 ~$ J5 ?8 h& V- V; X
游一番,坐在那裡,沒有事啊!煩,為甚麼煩呢﹖「無故」,沒有理由的,又傻裡瓜嘰
% t9 K& j$ v' X6 _9 D! P9 q8 F6 L* G的……這就是描寫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當。所以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被推崇得那麼高,# z1 S2 h8 R; Z0 F+ K; b
是很有道理的。
! E$ D/ }6 e! c4 f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8 w* N$ H! g# ^ i, u3 W0 p0 [沒得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一下。噯!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 a: S- j% J9 V9 }# \
了。然後寫一篇文章罵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閑# q0 s; {( u2 @, Y
愁萬種是甚麼愁呢﹖閑來無事在愁。閑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萬種,講不出來的閑愁有
, l$ [8 P3 A; U! H- S; P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連東風都要怨,人9 {! U. ?) v# _8 L3 v# X) ~
情世故的描寫妙到極點。 D: }! v5 u1 X5 o2 j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 q; c& m7 S, Q. y: U1 `* c
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在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
0 \9 ?2 F4 h% J" t/ u" K" L照顧這個念頭,我們研究完了金剛經,看到佛說法高明,須菩提問話高明,不像我們有
+ g, F% }, [/ B# a些同學:老師,我打擾你兩分鐘。我說:一定要好幾分鐘,你何必客氣呢﹖多幾分鐘就
8 s& V! N; _# Q6 L+ s8 {0 d# m多幾分鐘。不老實,說要問問題就好了嘛!然後,他講了老半天,他講的話,我都聽了,# f9 u! j2 p) B, d. C. C8 p4 b. x
主題在那裡,我不知道,說了半天不曉得問甚麼,結果弄得我無語怨東風。* b5 \/ c3 G* n
+ Z+ H- `" b) _# e 金剛眼和發心
, X. K5 J% _- P- U5 t$ E7 g z1 a( Q" R: j& m: L; X
在須菩提問問題時,事實上答案就出來了,這是本經的精神不同於其他經典的地方。
; j+ }: Q2 [0 n, Y' |" f" g5 h B9 g佛抓到這個主題,答案的兩句話也是畫龍點睛。所以禪宗祖師,特別推崇這一本經,因
( Y8 O# I% g, K9 |& r% s為這一本經的經文精神特別。諸位要成佛,這兩句話已經講完了,問題與答案都在這兩
7 j. S9 T: D5 w0 ^句話中了。「善護念」,「善咐囑」,這兩句話等於許多同學問:老師啊,怎麼做功夫! a6 _- S& \+ e6 z3 `
呀﹖我現在還在練氣功啊,聽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還有許多人去求法,花了很: G/ Q" u) i# x1 i! m) l
多時間和金錢求個法來。法可以求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就是煩惱。法在那! R8 f5 k6 H/ V% }" C+ [
裡﹖法在你心中,就是「善護念」三個字。「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
) {/ O+ b6 T* W! L的成功和圓滿。這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金剛經的一隻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
) K" Y9 r1 E# X% l法眼藏。
8 C& T* V1 E& |" X
7 H! a& R5 W8 _& |$ Q# X(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1 ^7 P! W3 [- S& g
! Q) I7 V) T( A2 T+ J2 A3 t/ x8 M 這本經翻譯的很不同,來個「善男子、善女人」,分開得清清楚楚。我們年輕的時7 \% U* `* P/ Y; u) |; c, }" p
候很調皮,一邊念一邊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邊學佛,又到處
- h& @! n/ [ ]$ _玩耍的人,所以我們自稱「散男子」,是心在散亂中的天下散人。
" e) ?- j/ d9 r; x b: k+ o7 z# z2 [ 這裡講「發心」,發就是動機,發甚麼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 p3 `/ E1 e7 N+ n$ s
多羅」這四個字是梵文,中文勉強譯為「無上」,至高無上。「三」這個音就是正,
, _+ y" F1 b8 g; _& Y0 J, P: i「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覺悟,連起來就是說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n [% F2 i; N
但是文中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義﹔如果就其意義翻譯成禪5 _, K2 _$ g: x: o$ I
宗的大徹大悟,還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門,明心1 |' J- D/ P+ B+ P3 A
見性,由世俗超越而達到成佛的境界﹔在行為上是大慈大悲菩薩心,是菩提心,入世救
4 G2 `/ Y V! C# q( }! s! W* x一切眾生﹔在理上是大徹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義很, N5 U& n9 y' b
多,只能保持這個原文的音,讓後世人自己去解釋了。1 ~0 U! S- n h
換句話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個普通人發心學佛。佛法與其它
) h+ s6 q) x* D" e' f4 C3 }的宗教不同,認為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認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認為,8 B. \6 K7 @, p0 |0 _
只有「他」可以,我們只有等到「他」來幫忙,然後還都是聽「他」的,除「他」之外,
: Y7 V0 M( a# \7 H5 f* P8 x都是不對的。
5 z$ t' }; @/ [+ ~. b% t 佛法既認為一切眾生個個是佛,平等平等,但是,為甚麼眾生不能成佛呢﹖因為他7 b, x0 i9 t9 _5 z
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覺悟了,不再迷失,個個自性成佛。
2 c0 y5 T' R+ H# Q
. _- G4 W& w! U7 }9 |- g4 A 無權威 無主宰& f- v+ c& q( d6 f ?$ }
+ ^- M. i5 g% i! l$ ? 佛並不是權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這個主宰和權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
9 w" U) A: [2 X8 a8 E S說一個人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發自醒,自己覺悟,自己成佛,這才是
r5 g2 n" r+ V學佛的真精神。如果說去拜拜祈禱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薩保祐自己,老實
% l. S2 c7 S8 s/ g; F5 M5 ~說,佛不大管你這個閑事,佛會告訴你保護自己的方法。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一
6 g& [% I e+ X- F2 T1 Z樣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後天助,自助而後人助。換句話說,你自助而後佛助,如果今, O3 W$ }+ R- Q$ s" \
天做了壞事,趕快到佛菩薩前面禱告,說聲對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7 }0 I2 Y4 h8 \* ^- j8 ~% z
我們在西藏的時侯,雖然是佛國,也有做土匪的,搶了人以後,趕快到菩薩前跪下
3 u2 y: K# V* v! g# [- |+ G0 G懺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錢用完又去搶了,搶完又來懺悔,反覆來去,自心不能淨,
' l# d7 r P+ [4 N2 [佛也不會感應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這個道理。
$ ?6 i1 q: O' n$ n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這才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s6 q* e, T- ]' w我經常告誡年輕同學們:你們以為兩腿一盤就叫學佛,不盤就不是學佛,那叫做修腿,3 U1 [$ b, X( h/ i( ~
不是學佛。打坐不過是修定,是練習身心向學佛路上的準備工作而已,這個觀念一定要6 J5 c) _% i$ U8 w& l0 K O
搞清楚。0 p- f! R- S8 W I# T6 b7 t& p! e
那麼,真正的學佛困難在甚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這三個字也就是金剛眼。! r5 T" L& _; j9 l
須菩提說: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壞蛋們,因為壞蛋們不學佛!)這一切好人
2 r3 v3 ?. W- ?9 s' [3 B9 I: d們,要想明心見性,認識自己生命的本來,求無上大道發的這個心,有個大困難,就是
7 V# U* c4 U3 i/ F思想停不了,打起坐來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來,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
4 L! v9 Y+ [* _9 Z) ~ X爸媽媽、兒女、鈔票……不打坐還好,一坐下來,眼睛一閉,萬念齊飛。這就是此身煩8 Q9 `& R) W# G) s" [
惱不能斷,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問題。/ R8 r( S6 q2 Q2 H, k" o
9 e9 q% O: n/ s B) w" A7 ] 此心如何住6 D% [+ X, q @4 @- o3 h+ a" O5 C3 V
) [3 k3 G9 C6 |8 x: N7 B
須菩提講得很坦然,替大家發問,「云何應住﹖」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淨、
9 O* t: T- Y1 X ?$ f% Y4 N至善那個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裡亂七八糟,煩惱妄想怎麼能降伏下去﹖古今
& A5 ^" s4 I2 s( d0 e: {2 S5 ]% r3 ?中外,凡是講修養、學聖人、學佛,碰到的都是這個問題。「云何應住」這個心住不下5 m, p( D8 S, x' T4 ?4 O
去。如果念佛嘛!永遠念阿彌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這個念上,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 \5 l+ k! s% ~; H, }$ ~: L
心裡想明天要作甚麼,哎呀,阿彌陀佛,老王還欠我十塊錢沒有收回來,阿彌陀佛,阿6 j4 u O! d2 S/ O2 Q8 g; D2 r
彌陀佛,這怎麼辦……心住不下去!你禱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還是一樣的,壞7 U3 `$ u2 Y* \* }; W% o
念頭還是起啊!菩薩也幫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這許多的煩惱妄想,如% V* Q2 H# A" `, L
何降伏下去﹖這是個大問題。! o7 D0 ?: f. S, a
金剛經一開頭,像我們這個照像機一樣,甚麼灰塵都照出來,乾脆俐落,一點都不
1 B6 k; |) {4 G' U神秘。不管學那一宗那一派,第一個碰到的就是這個「云何應住」的問題,就是用甚麼
$ }6 v( N- B/ ^* }! j2 a) H辦法使此心能夠住下來。「云何降伏其心」,有甚麼辦法,使這個心的煩惱妄想降伏得
" t* J$ O/ S# R, [7 \) N. {下去!這問題問得很嚴重。
6 l' N0 G5 Y ~$ K, c5 B) G 我們年輕的時侯,經常有個感慨,讀金剛經,讀到這兩句,千古高人,同聲一嘆!
6 ]) G. p' k7 L7 W" K# O7 R& ?% N這個問題太難了。一個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沒有辦法征服自己這個心念﹔一個英雄可以
' [* k C! D- k) R9 ?+ V+ a統治全世界,沒有辦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聖人之難成,道之難得0 v. q- |5 e* f' Z( e' y' p
也!你說學法,學各種法,天法學來都沒有用!法歸法,煩惱歸煩惱。念咒子嗎﹖煩惱
( A% Y/ C! L/ K U6 l: W比你咒子還厲害,你咒它,它咒你,這個煩惱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麼厲害。所以「雲% h! r0 |. x6 V: s
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個問題問得非常之好。
4 {& O1 r5 a7 D- `+ o- S3 w) F; A
" ~1 U( t/ v1 o1 O&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
' |! S2 q" L; h3 a% \: `當為汝說。】
: X- b7 ^6 t; m
" l0 ]9 S: R3 \' e/ f0 Q/ s0 [ 佛聽了須菩提的問題,他眼睛又張開了,這個問題問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來了。9 T+ H. Q+ @9 F" w- {
善哉!善哉!就是問得好極了。佛說:「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 S3 ^$ R) ]7 c( ]
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看佛經應該像看劇本一樣的看,才能進入經典的實
: x8 g' K, P3 D: O) a況,才會有心得。我說把佛經當劇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進入這個情況,經典是經典,
9 l& E7 A7 s7 `$ F你是你,沒有用。( l, p) s; Q ] A; u/ h
現在,假設我們當時跟須菩提跪在一起,佛說:好,好,須菩提,照你剛才問的問
! [" Q- x+ |" x$ l% H8 E' W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釋迦牟尼佛說:「汝
I9 Q8 b/ J4 Y" M今諦聽」,你現在注意啊!好好聽。「諦」是仔細、小心,也有一點意思是你要小心注
+ z1 i( v/ ~) g/ }2 x- o意,我要答覆你了。「當為汝說」,你問的問題太好了,我應當給你講。這時須菩提還
- U4 P6 F( l' i! H7 ^ e跪在那裡。
4 i9 I) @6 [! c: Q* Q: M5 n& S" ]' \5 _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 q* E* A7 d% N" C) V* K2 E
願樂欲聞。】7 i' K; s6 C, N3 z. V. s
- | R8 L _+ ?2 Z, {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個人,發求無上大道的心,應該這樣把心住下來,2 Q+ x: V! E5 `, K
應該這樣把心降伏下去。. L5 K5 x' v# A. ^( R! \, F: R6 Z
說完這一句話,他老人家又閉起眼睛來了。須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頭一看,「唯
' P" X2 O3 l; }! Y1 [然。世尊」,經文中說「唯」就是答應,「然」就是好。我準備好好的聽,世尊啊,; h1 R8 ^1 {' ^
「願樂欲聞」,我高興極了,正等著聽呢!他跪在那裡瞎等,佛卻沒有說下文了。大家' n, }- U/ ~: k+ g
看這個劇本寫的好不好﹖經典是好劇本,我們在座也有寫劇本的高手,而寫這個劇本的
, L$ M3 M7 F) l2 t% n& B才是真高手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這樣講﹖沒有錯吧﹖
+ g2 I3 g8 {# T: z: d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看佛說的這句話,善哉!善哉!你問的好啊,須菩提,照你剛才
% j$ H! l3 z$ x& h% I' p2 s6 I5 y, c" \, a說的,佛要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是不是﹖須菩提說:是啊!我是問的這個。: J* \9 V. X" O- o7 E8 z; t( `
他說你仔細聽著,我講給你聽,當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時侯,就是這樣住了,
0 @- ?+ _# D( K5 ?1 F4 w7 D' ]就是這樣,這個妄念已經下去了,就好了,就是這樣嘛!8 R% E( o* U, V& X( P4 B- B* M
假設我來講的話,我當然不是佛啦!不過我來講的話,不是那麼講。如果我當演員,! L; R( d" Z O. T2 q* s' n2 S2 Q
演這個釋迦牟尼佛,這個時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閉下來,眉毛掛下來,慢慢說:
. n8 b6 ?2 d# O+ b+ a0 s0 b「善哉!善哉!阿彌陀佛!」不是這樣。我會說:「你聽著啊!你注意,你問的這個問9 h+ @6 C& ?& U( f9 E5 ?
題,當你要求道的這一念發起來的時侯」,說時一邊就瞪住他。
7 e" B4 u+ L: h 半天,須菩提也不懂,傻裡瓜嘰的:佛啊,我在這裡聽啊!換句話說,你沒有答覆0 z: w5 a; [6 N6 \# \
我呀!# R' c" C3 B: u* n" f, f- d4 L
實際上,這個時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7 [ _/ V: r; a+ ~
8 u' c, P" Q7 M4 I1 j' d 止住的持名念佛% V0 p, d9 s% D* d
_. ?6 j) ?, E7 m7 W# S
「住」就是住在這裡,等於住在房子裡,停在那裡。但是怎麼樣能把煩惱妄想停住. G; p" r6 j; O) n
呢﹖佛說:就是這樣住。
: C# ~% g- J. I3 s: H9 ]8 [( Y 我們都知道,學佛最困難的,就是把心中的思慮、情緒、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種宗, X! F; X$ C% d! K: s4 d8 X
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寧靜,所謂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雖多,總括起來
! R# D$ F8 P' j" H, U. O只有一個法門,就是止與觀,使一個人思想專一,止住在一點上。9 _5 K9 q! j) j3 f: Z
譬如淨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專一在這一點上。南無是皈依,
4 h5 K1 _/ `8 w阿彌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彌陀這一位佛。說到念佛,有個笑話告訴年輕同學們知道,
% L$ y& b7 r0 L8 V4 z有一個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誠懇,他的兒子很煩,覺得這個媽媽
- }6 [9 p/ I+ e! L1 B* _1 o一天到晚阿彌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彌陀佛,這個兒子喊:媽!老太太問幹甚
! K" F- x2 \7 e. c2 }! U麼﹖兒子不響了。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念起來,念得很起勁。兒子又喊:媽!媽!
6 W0 R n) N7 X B1 o! f D那老太太說:幹甚麼﹖兒子又不響。老太太有一點不高興了,不過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
1 a5 C: O# W" N* ~' s! }* S阿彌陀佛……兒子又喊:媽!媽!媽!這個老太太氣了說:討厭,我在念佛,你吵甚麼。' N: R4 W' x; U* a4 R
兒子說:媽媽,你看,我還是你兒子呢!不過叫了三次,你就煩了,你不停的叫阿彌陀
4 A i- X! x$ O) x3 {$ k2 h佛,阿彌陀佛不是煩死了嗎﹖這個話表面上聽起來是笑話,但是它所包涵的意義,實在) l, o7 {" j% F4 Y" X$ X- d1 x5 D
是很深刻的,不要輕易把它看成一個笑話。
4 r% W2 x* y3 {* K+ e9 d' y 念阿彌陀佛是持名,等於叫媽,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義,不過現在我們 s u9 F2 |/ ` N Y. U
不是討論這個問題,而是說這一種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亂,達到止、住的境界。
% c2 K) G8 h% }! s n( S我們大家普通念阿彌陀佛,一邊念,一邊也照樣的胡思亂想,就像一支蠟燭點在那裡, ?! J9 R3 D! M4 |; K+ T7 Q
雖然有蠟燭的光亮,旁邊的煙卻也在冒。又像石頭壓草,旁邊的雜草還是長出來。這種
3 t6 I- ^( W! w& X' k情形不能算一心不亂,因為沒有住,沒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亂,忘記了自己,忘記了; } C. v+ ?( T) i$ q" O$ p
身體,忘記了一切的境況,勉強算是有一點點一心不亂的樣子。作到了專一,一心不亂0 y" M' i5 U+ _0 p9 D
的時侯是止,念頭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7 q2 [1 ?' U- j5 O
/ m# x3 b3 v& E V b 百千三昧的定境4 E M& p$ x9 f, `0 g
3 N- }5 x% D. V3 Q
我們都聽說過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種境界,時間沒有了,他會坐在那裡七八, i4 g$ {+ `( f* K; B
天、一個月,自己只覺得是彈指之間而已。不過大家要認識,這不過是所有定境中的一6 j& b7 Y% o. e3 a+ y
種定而已,並不是說每一個定境都是如此,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0 l, o9 w4 j+ [2 O" \+ L3 L 佛法講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種定境是,雖日理萬機,分秒都沒有休息,
5 I* d- d F: r2 X2 H但是他的心境永遠在定,同外界一點都不相幹。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難的。像
% Z3 _: {9 V, d+ `& E6 m年紀大一點的人睡不著,因為心不能定。年紀越大思想越複雜,因此影響了腦神經,不
6 k- V4 x4 J w4 A能休息下來。
' i) I( I3 j. @% Z 等於說,我們腦子是個機器,心臟也是個機器,但是它的開關並不是機器本身,而
/ l: W i2 u1 h是後面另一個東西﹔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裡的作用。所以一切學佛,一切; V& P0 w$ a, w( e' I
入道之門,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幾十年,雖然坐在那裡,但是內心還是& _% C5 C. C. B; G6 Y% m% [2 u: u7 @( I
很亂,不過偶爾感覺到一點清淨,一點舒服而已。一點清淨舒服還只是生理的反應與心9 }# Q! o, G1 c- V
境上的一點寧定,而真正的定,幾乎沒有辦法做到。( K" p7 g$ k' S! o
佛學經常拿海水來說明人的心境,我們的思想、情感,歸納起來,只是感覺與知覺,
1 A$ T: J' m4 z8 T8 `$ v/ ~它們像流水一樣,永遠在流,不斷的流,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就是! P; A6 [; L* H( p2 K* _, v- E
那麼一個現象。所謂真正的定,佛經有一句話: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一個有大智慧、1 J: l6 b0 C k, n$ x7 h, }$ ]
大氣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連彎都懶得轉,( V! N3 ^4 V/ r: y/ l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過了。假使我們做功夫有這個氣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覺0 R8 A9 E* S' q4 h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把它切斷得了,那正是淨土的初步現象,是真正的寧靜,達到
. R7 C" l! t1 e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漸漸的進修,生理、心理起各種的變化,才可以達到定的境界。這+ m6 Z0 w+ g7 n" `# u% p r% J; N
樣,初步的修養就有基礎了。現在金剛經裡還沒有講「定」,先講「住」。3 \( x$ L( c# Z: K+ h
「住」這個字,與「止」,與「定」是不一樣的,而且很不一樣。
! i; Q' H+ U3 q5 ?* Y$ E, ], R 先說這個「止」。止可以說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覺、感覺停止,用力把它止- ?2 V9 z0 y) K0 ?5 Z
在一處。等於我們拿一顆釘子,把它釘在一個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 V# p( ~$ l0 B% q X 所謂「定」,等於小孩子玩的轉陀羅,最後不轉了,它站在那裡不動了,這隻是個8 ^6 M" |4 q, K+ m
定的比方。1 n7 k d0 V" C- D- f; ^5 J
這個「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樣。住是很安詳的擺在那裡。這些不是依
' r+ q) U: _, ?7 {7 @照佛學的道理來說,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義來配合佛學的道理加以說明。
. Z4 v/ s! h9 l) E# N2 J 不管學佛不學佛,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中文有一句俗語:
" `, l% U! s, N* z, N「隨遇而安」,安與住一樣,但人不能做到隨遇而安,因為人不滿足自己、不滿足現實,
* A5 Q* R9 D% ]+ q永遠不滿足,永遠在追求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理由可以講很多,追求事業,甚至於有4 {& x/ f3 i) `2 f, U2 X; [( p
些同學說人生是為了追求人生,學哲學的人說為了追求真理。你說真理賣多少錢一斤﹖* {* Y' X( ?9 w* y* W1 I( X
他說講不出來價錢。真理也是個空洞的名辭,你說人生有甚麼價值﹖這個都是人為的藉7 y, c5 g F! B- O6 e
口,所以說在人生過程上,「隨遇而安」就很難了。
' p( a8 x$ y8 I* ]" d0 U; P9 _' K 例如,好幾位學佛的老朋友們,在家專心修行不方便,與修行團體住一起又說住不
/ K% T5 e1 P& A; a' ^0 ]慣。其實,他是不能「隨遇而安」而已!他不能「應如是住」,連換一個床鋪都不行了,. K# C y% |1 w9 U Z8 R2 M) a4 H8 R
何況其他。實際上,床鋪同環境真有那麼嚴重嗎﹖沒有,因為此心不能安,所以環境與! f4 T% k+ K8 O; n+ @" Q
事物突然改變,我們就不習慣了,因為這個心不能坦然安住下來,這是普通的道理。
) I) u7 A: {. ]8 | 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是開始學佛遭遇到最困難的問題,也就是心不能安。現在. \+ T$ ]# L8 \4 J+ u( X0 L
佛告訴他,就是你問的時侯,已經住了,就是你問的時侯,已經沒有妄想煩惱了。這個% S# N5 d) t% F
意思也有一個比方,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時侯,就在這個時侯,我們的心是
+ b7 L$ n4 h7 G" p+ q: d住的喔!像普通講的楞住了,這一段的住,雖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當這個心理現象,
h8 l* _6 p" W. n! w9 Q受到突然刺激的時侯,好像凝定住了,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從這個現象 W* g4 y% @% q; M
可以了解,心的住確實有「定」的道理。, e8 @6 @2 E' l" y; N
8 S, L, T) j0 q* G
三步曲
, L! \' B+ X9 P8 j* V7 o+ ]3 ?
7 g7 q7 N' \% r8 C) ~! v/ } 大家都聽過佛教一句俗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
* r% r3 r4 i) j佛在西天,越來越遠了。那天有一個同學說,他也該回去對父母盡點孝心了,他說這話
! K; Q. \: {7 M時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後,爸爸說:你怎麼又回來那麼晚!他看到爸爸' N) l% A' K# [
那個臉色,實在不是味道,這一下與想回家孝順那一念相比較,又變成佛在大殿了。爸0 L/ U' y2 R; x( r0 { e/ y8 d
爸再嘀嘀咕咕訓他一頓,結果本來是想回來盡孝心,現在卻到房間躺在床上睡了,那就" G( ?$ N2 Q! |. f- e
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與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樣的。
! @! c, e9 Z2 N9 I4 c/ f, K& M3 A! b 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麼輕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這樣% t! P9 r! s5 O9 F, i
住,就是這樣降伏你的心。換言之,你問問題的時侯,你的心已經沒有煩惱了,就在這
) b j* D3 x4 w; N- G# S d個時侯,就是禪宗所謂當下即是,當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個方法。6 N1 Q6 x- q) P% j& W' v/ P
譬如我們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間要懺悔,這麼一寧靜的時侯,就
) \ `8 \4 G$ {' @5 j0 ^是佛的境界,你的煩惱已經沒有了,再沒有第二個方法。如果你硬要想辦法把這個煩惱
: m) ?' X# e( H怎麼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擾亂,並不能夠使你安住,這是又進一步的道理。
- _0 {4 C8 I: H2 j8 {8 c8 b 再進一步的道理,金剛經的內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
: N# t& G0 M, E4 x7 p; j$ O% S同之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這個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 q) L* L' Y) J% @" G# U
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0 h# Z( ]# {! ] l% r3 [8 Y+ @9 j- A. _
如何住和無所住& T9 A, @1 {7 y- J6 L2 b
2 l$ @6 i; F( E! o
現在講大乘的智慧,「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你那個時侯,已經安住了﹔不+ C1 g7 N9 u7 o! V3 y/ R. q
過剎那之間你不能把握而已,因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夠把握這一剎那之間的安住,就
: _! N* k9 [* N2 c+ ?可以到家了。這個是重點,整個金剛經全部講完,就是教我們如何住,也就是無所住,
9 D; t9 I/ o5 k0 ^# h; W3 S2 m不須要住。前面我們提到過,一個學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幾個月,
+ l7 P- I* m8 x @( M4 x( b" n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積來的,就是把此心安住。3 v$ \* M$ i! v a& c3 G
可是,此心本來不住。怎麼說呢﹖譬如我現在講話,從八點鐘開始講到現在,廿分
: ~0 @* J8 F4 U/ w z3 \+ ]鐘了,每一句話都是我心裡講出來的,講過了如行雲流水都沒有了,「無所住」。如果
3 Y& ?' u* l' V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講幾分鐘,我就不能講話了,因為心住於時計。諸位假使聽了一句
3 \* V0 j4 ^9 A7 }1 G; w5 D1 l4 q$ H. ^話,心裡在批判,這一句話好,那一句亂七八糟,你心在想,下一句也聽不進去了,因. P. X9 V0 U& x$ \! f' U, U1 ?: R
為你有所住。 u$ D j: k* O8 L( I' [$ b4 p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無所住即是住。拿禪宗來講,住即不住,不住即住。1 D3 q' l6 A: a8 c) \
無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養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
$ s p% f3 \) i2 |: n% a" r! S) H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4 o4 }, B; U8 D" t$ x" O
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他是
1 r7 }: V: d) }2 r3 R學禪的,他的詩文境界高,與佛法、禪的境界相合。他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
; M4 Q$ k- t" [' Q0 }3 c事如春夢了無痕」。; [7 `2 ^% Z. V7 X
這是千古的名句,因為他學佛,懂了這個道理。人似秋鴻來有信,蘇東坡要到鄉下* h* a9 ]1 B$ b6 e
去喝酒,去年去了一個地方,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了。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
2 T, G' u6 Q2 v, p+ y情過了,象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無
- e8 j/ q9 {3 w$ t4 A痕跡。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 O$ o: X# C- L, d' |
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 a: y8 R$ k# |) ]: j$ K0 V/ _3 c
無痕的。
! k; ^6 e5 @: P7 O. [+ } 人生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就不須要再研究金剛經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
' z7 `& s' F. b3 i& \5 l( R其心,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須要降。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
9 v# Q% [% }9 f# K( {7 B0 s1 \惱,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侯,一切都沒有了,永遠拉不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