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43|回复: 5

金刚经说什么(1)-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 05: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9 g* S4 _( |2 K: d4 U
0 J' A  q1 A* W, U& B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
+ W: ?7 s! a! U* {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3 T4 c8 H9 {! I7 `: N8 s
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5 A4 ], E$ d1 x& K0 ~6 E

; S* e+ }; K! b# d$ N/ _1 M3 r  照中國人讀書,就是這樣念,如果照念經的方法,要敲個木魚,嘟嘟嘟……一路念  @, a5 A8 Z$ M- \
下去。為甚麼敲木魚呢﹖魚是晝夜瞪著眼睛的,魚睡覺就是停在那裡不動了,休息一下
' s  v; }7 Z! H) S8 @9 s0 r就算睡覺了。所以我們廟裡敲這個木魚,是要我們精進,修道要效法魚的精神,晝夜努
4 B0 S* N& v! e7 d* {1 H9 a力不停。本經第一章,是說明一切各有因緣不同,佛講楞嚴經時,開頭另有不同﹔說佛. E3 }! V* O. F! w: V
有一天剛吃飽飯,他的兄弟阿難在城裡頭出事了,佛就馬上顯神通,頭頂放光,那光可! F( j, [9 K* ^. C% o1 s+ r
大了,化身一出來,傳一個咒子,叫文殊菩薩趕快去把阿難救回來。經典的開始雖都不
5 x4 L9 F4 {# M& `同,但是只有金剛經特別,沒有甚麼頭頂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卍字放光等等。金剛經  x! m( H' i& G/ g0 t- ]$ \+ L
只是從吃飯開始,吃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雲觀有副名對,從明朝開始的一
6 K, b4 K2 _; k8 u; G& }( T副對子:「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8 w8 @' B$ c, l* H: f  r5 E
  在我們平常的觀念裡,總認為佛走起路來一定是離地三寸,腳踩蓮花,騰空而去。
; E4 ^6 c  @7 q  F( v這本經記載的佛,卻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腳底心
+ ~9 D6 V! x8 `! P6 j6 E# r照樣踩到泥巴。所以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還是要吃飯,還是要打坐,就是那麼平常。1 L7 |5 {: Y9 y' `3 m1 ]4 [# C9 f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時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
" G5 _& p& b3 o) S(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  \+ n; d/ E( e6 j8 n0 W
同學千萬記住金剛經開頭佛的這個榜樣,這個精神。
: X9 [6 H3 X# Z9 }, R% F9 S4 N) s. I
    佛這樣說+ J; v; M: f% P! R. b8 C5 y% S

: |9 h0 R% c( v# n  l' U【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 @3 y3 Q4 t$ u
6 F. f/ z. s* I* n/ D$ `  每一本佛經開頭都是四個字:「如是我聞」。涅槃經上說,佛在涅槃的時侯,阿難
! V$ w1 M8 J; w9 V' p/ e8 ^問他:你要走了,將來我要記錄你的言語,別人怎會相信呢﹖還以為我是假造的。佛就
! T! o! R) X; f6 j& z& I) `. S% i6 c告訴阿難,在一本經開始時,加上「如是」二字,「我聞」的我是指阿難自己。「如是/ i' Z8 V0 C  h- ?+ S
我聞」就是我聽到佛這樣說。
3 k& O4 v1 H8 D% r- b  阿難的頭腦,像錄音機一樣,佛所講的東西,他一字不漏記得。為表示負責,他特1 _# F2 ]* ~8 p/ x/ J
別說明是「我聞」,是當時聽到佛說的。「如是」兩個字是古文,照我們中國文字的寫
7 o8 f% Q+ r! Z, p1 `法,應該是「我聞如是」,佛經翻成中文,產生了另外一種文學,用倒裝的文法。「如1 l+ _; d- B  q, Z0 A
是我聞」成為中國佛教文學的一種體裁,優美而有文藝氣息,鳩摩羅什譯經加上「如是( I9 B, R6 l& D! h1 W
我聞」,味道就不同了。; B7 ]" _1 @/ Y% h; s
  如果照舊式的講經方法,「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又可以講上兩個月。怎麼樣叫做
4 A% [+ A7 X. e. C. G如﹖如者,如如不動之如也,然後怎麼樣叫如如不動﹖如如不動者佛法之境界也……這" e" \- D1 b2 ^$ B% q
麼講起來就沒完沒了,現在我們就不講得離題太遠了。
# Y6 j5 i; Z( ]
* R# m+ v' s# ~4 [" h4 V- a9 i% E    那個時侯& i: i$ @1 f0 a9 d2 l: `

7 Q; P1 [8 q% K4 ]# K8 N  「一時」這兩個字,倒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一本佛經記載時間、年齡﹔佛經都是
9 g  t. P& j8 R+ Z$ p「一時」這兩個字。拿白話文來解釋,「一時」就是「那個時侯」。那個時侯就是那個
+ |$ D' j2 i5 o時侯,那個時侯也就是這個時侯,所以這個「一時」很妙。2 H4 ^: ^: ^% p- c# ~- j
  我們研究印度的文化及歷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時間,所以印度人沒有歷史觀念。4 O1 \2 S* N3 k8 o
十七世紀以後,靠著英國以及東西方一批學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國的歷史,7 b. F/ E! ]* c
是從古老開始五千年一直下來的。所以有些人要學梵文來研究佛學,那就是一個非常滑
2 ?; R4 O8 I) E6 W. F* B稽的事。尤其是現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連一本原經都
, U4 T" o% C7 F" {* W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後的梵文,有南印、北印、東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
/ `5 Z$ w8 M2 e' d, t" n/ k7 S8 Y. g% x同。我們當時翻譯過來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語的發音也有不同,這些舊的梵文,現在影7 S/ G, O0 C; U8 W
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說,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學家,用十七世紀以後,歐洲人整理出來的/ D3 L. k; j% o; q* p
梵文,追究少數留下來南傳佛教的本子,想探討整個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話來說:「緣; r% s* ^. k. `1 J9 L0 K' E
木而求魚」。! q4 n: c1 K4 T/ l
  當然,這個事情我也很少提到,嚴格的來說,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國大藏經裡。/ Y- W2 N# }  `" a, Y( |
這一兩百年來,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東方的佛學,日本人也跟著亂叫。所以說,花很大
3 r0 f$ r5 k7 ^的精神學梵文,為了研究佛學,真是浪費光陰,又誤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 \( @3 l& }1 b$ v7 s
吧!當然,梵文也是一種文字語言,可以去學,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幹的。" \+ r% U+ S9 `# y  v2 \4 l
  再說,印度人除了沒有時間觀念而沒有歷史外,數字觀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經上這
/ M* H0 |# v: J1 X8 R6 P裡八萬四千,那裡八萬四千,等於杭州人說:「木老老」,多得不可數的意思。印度人% w) L) r2 p9 e
說多得很就是八萬四千。9 ~2 h; L5 A% X, H0 F( d2 R
  「一時」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沒有時間觀念。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
" F/ X. d# b% A5 M+ F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相對的,真正的時間,萬年一念,一( P6 t, ?! L0 V+ V9 T
念萬年,沒有古今,沒有去來,等於一首古詩:「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
# A. s  h0 ~2 V; W) Q& T( Z# {0 g  月亮、太陽、風、山河,它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的那個天,那個雲,也就是我們
" K0 ]& t' N5 l2 x! e現在看到的這個天和雲,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 c9 J. T2 @( t& _7 X  {
有淺深。有些人看到風景很高興,痛苦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悲哀的要想死,都是個人
+ v" e5 g1 z* j) M# q, R, C自己唯心所造。
7 O" p. R2 s* l! E# i" c  在科學上的了解,時間是相對的,在佛法上時間是唯心,不是絕對的。痛苦的時侯,
, ?) B, W3 K* M+ m8 W& m一分一秒卻有一萬年那麼長,幸福快樂的時侯,一萬年一百年,也不過一剎那就過去了。! z: j- o, i. v3 V
因此佛法已經點題了,「一時」,就是無古今,也無未來。
$ N  O1 |7 B9 s9 W6 @) T- c9 r4 ^# K' R' }! K* P
    舍衛國的講堂
% E; j3 Y' O8 T* D/ }: v3 V: P8 D& \4 D3 }8 Z) G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佛由三十一歲開始說法,直到八十歲,在四* G# \7 D, q5 o1 j3 g& e( n+ U' J5 p
十九年之間,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衛國。舍衛國在中印度,經濟文化發達,財; k6 Q5 |9 p0 g/ b9 |+ v
富很多。舍衛國的國王,就是楞嚴經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裡有位長者,) ?4 L/ B" A* F* F0 }9 ~& S, L$ e
年高有道德,是舍衛國一個大財主,名叫「給孤獨」長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 u; }; X! ]1 e2 J, V3 P
他到波斯匿城去給兒子相親,遇到了佛,對佛產生了信仰。他請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說法,. e6 p. H+ B$ U
而且要給佛蓋一個講堂。佛說:有因緣,你蓋好講堂我就來。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4 p7 S- q+ _3 @4 h/ S
個最好的場地,但是卻屬於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來一個條件,如果長者能把黃金打. P$ L" J1 @, O
成的葉子,一片片鋪滿了八十頃的地,就把這地賣給他。
$ F1 j8 a% n% g0 v  給孤獨長者愛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幫忙,專門做好事,所以叫做
7 y! R: g& A3 S, U9 ^「給孤獨」。他真的把金葉子一片片去鋪那八十頃地,鋪了一半的時侯,有人報告了太, ?, [$ Q) v" s4 d9 o2 m
子,太子問他為甚麼這樣作﹖長者說:「那真是佛啊!是真的聖人。」太子說:「我相$ N, u6 q' `8 C3 r& {( N1 s6 w$ Q
信你的話,你不要鋪了,我們兩個人共同建造吧!」所以這個講堂就是祗樹,祗陀太子、. _6 O0 P3 i+ V" z
給孤獨長者兩人合力所蓋,稱為「祗樹給孤獨園」。楞嚴經也是在這個地方講的,這個
6 T# S! I$ C, P9 q園林是佛的大講堂,經常在這裡說法。( E8 a/ t0 A0 _$ t$ t

& [* V* s# @; l% R: w$ N    千二百五十人" T+ ?' O5 V. B+ G- w- K; t
: S+ y  B1 e5 B5 ~) S3 e- r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0 ~3 a( f- E  A  b; z& u! i% M
- g3 F; y( l: t! p- J
  每一本佛經,都提到這兩句話,不論佛在那裡說法,都是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
6 u/ q) g2 e5 w* B! A+ R) N人俱。佛說法的時侯,難道都是出家和尚聽嗎﹖它這裡只講和尚,沒有講居士多少人," L/ i5 w3 c( m7 t6 w( [7 i
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經記載佛說法的時侯,天龍八部億萬,不可知,不可數,
. |+ b0 }! y1 d- E不可說,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說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千二百五
1 [: x0 \: b$ U- O2 X% E十個佛弟子,叫做常隨眾,佛走到那裡跟到那裡。拿我們現在的名辭來說,這是基本的
6 l- ^# ]( |, S: a0 S, U$ c學生,基本的隊伍,都是出家人。0 `4 `$ n: g9 A. x' l* J
  為甚麼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來傳法以後,第一批招收的學生,拿我們現在的話1 _: g' v% X# h4 G1 d
講,最難降伏的學生,就是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沒有出來說法之前,& p& S% {6 I5 ^1 v' X8 ~, c
他已經是大老師了,跟他的有一百個學生。還有三迦葉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個迦葉),. h, e: o1 f/ I. M  }; Z
其中兩人各有二百五十個學生,另一位有五百個,合起來一千個學生,他們都是影響當& K4 C; e/ C8 {9 i
時社會宗教的大學者。另外有神通的目連尊者也在那裡,年齡也比佛大幾歲,也在傳教,$ k! B) I- x+ \+ i* @; G9 S1 s
他也有一百個基本徒弟。還有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個,所以佛有這六個徒弟皈依了以
  b% x0 d; F7 l後,他們帶領出家修道的學生,一起皈依佛,才變成了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眾,就是經
# P: q! L$ K: n& s0 b常跟著佛的﹔每次說法,他們都是聽眾。5 p5 |' X3 N6 ]5 ^9 A" @/ o
  不過千萬記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齡都比佛大幾十歲,佛是三十一、二歲開始說法,0 _4 r9 n, V# b" v3 i  a6 g
舍利子年紀較佛大二、三十歲,目連也比佛大。所謂比丘是出家人,翻譯成中文的意思5 b6 Q3 h, y6 _/ @8 n4 p& r
就是「乞士」。乞士是一個好聽的名辭,意思是討飯的,討甚麼飯呢﹖不是討一口飯吃
# {6 Z' Z* `7 ^% O" V8 @9 R的飯,是討一個永遠不生不滅的精神食糧。所以,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一切眾生,稱% E& y0 e6 E; a" ?: o' ]( S1 z+ X
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煩惱,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證果
" x- X' Y5 X$ V2 B' W8 {. H2 F, l# P的意思。
0 m2 u, [% Y8 y+ ^* N' R& N0 x8 o# S/ ^0 K2 [
    世間與大千世界
- ^  }" l: `" ~8 k" P, a  A+ m6 c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 U' }8 R: k+ \. V$ N6 D7 p3 c
8 Y3 k0 Z2 O8 E* q0 M4 q' l7 T  E+ g  爾時,這個時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個代號,佛經裡所稱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  k+ X' X( s& A5 @- D& @
得尊敬的人。不過我們要注意,所謂這個世界,不是只講這個人世間﹔佛學裡所謂世間,9 u% W5 D8 L8 \6 O$ Z6 K! O
有三世間與四世間兩種概念。所謂三世間是:器世間、國土世間、有情世間。6 w  C' H& H% K
  器世間:就是國土世界,用現在的觀念,就是物質世界,是這個地球上,有人類、
7 r, L# d; ~  J生物存在的世界。
) @& ^4 E) Q, T# y  國土世間:就是地球上各個分別的國土,中國、美國、歐洲等,是這個世間觀念裡
3 J7 }9 y* i( @% U9 K/ \的一個範圍。% N9 o( Z8 O  U# n* c
  有情世間:有情就是一切眾生,有生命有靈知性的存在,這是一個世間的觀念,等6 l" ~9 t" R  {" J
於我們現在講社會、人類等觀念差不多。
" y$ T4 g( Y1 P  所謂四世間,除了前三種之外,另外第四種就是聖賢世間,也就是得道的聖賢所成, o; l& S7 _! N0 y( s+ b  j9 L: \
就的另外一個範圍。拿佛教來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聖賢1 r1 G3 Z8 [- f: w8 t
世界。其它宗教所講的天堂,是另外一種聖賢、善人所居住的世間。( j' f$ u2 Q: W* ^( g
  佛學裡有淨土,有穢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算穢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 z- Y( B! \) N& o9 l' v
所謂土,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常寂光土,這個土已經不是土地,不是物質,而是說,在
8 T7 X3 d5 s3 C那個境界裡,永遠都是快樂的、清淨的、寂滅的。另外一種觀念是指我們這個世間,是; Y! n1 q( D- e8 h# N/ B! ]$ D
凡聖同居土,聖人與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這個世界也可以說同時包括了四世間,與各
; T5 y. X! c' H  C個國土的觀念。所以說佛經裡所稱的世界,是包括我們這個世界,以及超過這個地球範
7 P( E2 Q7 P3 s0 _4 f/ D圍所有世間的世界。9 F8 D2 i3 B1 K" M! o3 H+ d$ Z& p
  另外一個觀念是說,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為了我們初學同學
  }  V& i% ?; R  s$ s$ s% v7 p們的研究,我們再說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學上的概念。
0 ^0 m  b. F5 H- k( i9 q" C  在我小的時侯,有一位老前輩就問我,你曉不曉得世界上有一個吹大牛講大話的人+ F# E: f. w  j2 r
是誰﹖我說不知道。他說:是釋迦牟尼佛!他所說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數字,無量無邊,* Z7 s8 D5 P4 |  t! O
誰能夠把它對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邊,大極了。當時年輕,聽了也是笑笑而已﹔但7 q1 K; V6 V2 O/ D* m$ E
是時代到了現在,更加證明佛的說法真實,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對於世界的+ f; d" _( ]4 g0 F/ x* L! v
看法,認為一個太陽系統是一個世界,這個是普通觀念的世界,一個太陽,一個月亮,
6 a- b- p. p; G4 Y帶領了九大行星,中間有一個地球,就是一個太陽系。7 B  p; F0 K- a
  過去物理學天文學稱太陽為恆星,現在有人反對,不一定叫它恆星,這個是科學上* s1 P  l, V, v7 \$ U9 r* b2 a: z
沒有定論的。在這一個太陽系中,地球是面積很小的,與其它行星的壽命來比較,也是
7 ?! K# }5 }/ K! l5 U, p' x很短的。可是在我們看來已經是不得了啦!這算是一個世界。$ Z9 y) y6 U1 R( b" D- {
  佛說,這個地球上的人,以六十歲或者以一百歲為一壽命。這個世界上的人,認為
/ E0 u- }# Y9 S$ q" `$ s- G7 G一晝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個月白天,半個月黑夜。現在人到了太空,發現果然
( I1 x& f- J7 k" _) h9 k  `" D與佛兩千多年前說的一樣。佛告訴弟子們說,這個虛空中,像這樣的太陽系統,帶領很/ N8 C7 ^, c7 r2 X4 n
多星球構成的世界,是無量數、不可知,如恆河沙一樣多﹔也像中國的大黃河裡頭的沙
$ L' k% r/ r2 o1 b子一樣的多,數不清的。" g$ w* ^3 g: ?; I5 z/ W1 n0 v& c
  一千個太陽系統這樣的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 A0 W: w+ i4 E- K' U- W
世界,再把一千個中千世界加起來,叫做一個大千世界。他說這個虛空中,有三千個大
0 O$ j6 H# Q$ N; `% [千世界,實際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數、不可量那樣多。這個說法以$ E! F  X# ?8 O
前是沒有人相信的。
8 \  {- f) h3 w- B" E% l. P& l# w1 d4 H6 w9 c
    吃飯穿衣( d; N) {& w& w- _
, e- w9 Y* w0 @, J, j+ o, F8 L, ?1 a' p
  佛的戒律,規定弟子們喝一杯水,必須先用一塊布濾了以後,才可以喝。為甚麼
) E. n& S! Z4 ~; ^! M& F# P- y呢﹖「佛觀一碗水,八萬四千蟲」。佛的眼睛,看這一碗水,有八萬四千個生命。幾千
+ Q+ T9 X$ O) S  \& C' x' r: U年前他這樣說,也沒有人相信,覺得他很瑣碎,現在科學進步了,都相信了。還有佛的
- c" I8 q! w% n: Y戒律,規定弟子們每餐飯後都要刷牙,沒有牙刷,用楊柳枝。所以觀世音菩薩淨瓶裡泡
( A( }) F; D/ N* C1 e的有楊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楊柳枝剪下,放在水裡泡,然後拿
5 {$ A/ A: K1 U+ h0 |; q+ P1 i石頭把根根這一節一敲就散開了,用來刷牙齒。這些生活的規律,都屬於佛戒律的範圍,2 X% o5 S; n6 X1 ~2 a
禮儀都是非常嚴格的。拿現在的觀念來講,各種的衛生常識,他早就有了。佛經上所說
, [0 p8 H$ C' ]7 w" e: K& @7 g一個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個佛國裡教化眾生,是師道的第一位,所以稱為世尊。
) H: N6 h! z. f3 @+ ?3 a  「爾時世尊食時」,吃飯時侯到了,這個吃飯的事我們須要說明一下。佛的戒律是$ }0 ?+ W( J7 s) C+ A, r6 I
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學把我們人類吃飯,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飯,一5 x& W. u# m$ h# k
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摶食。印度人吃飯用手抓,中國人用筷子,外國人用叉子,+ \2 ^2 V- ?* W) Y' t+ N8 R
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摶食。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間,中午人道吃飯,晚上鬼道吃
8 ^% N0 _6 H3 l1 y飯。佛採用的制度,以人道為中心,日中一食﹔後世弟子們,過了中午一點鐘就不吃飯
$ a1 s4 w. N7 a% P$ h! K! }7 _了,這個是佛的制度。
2 l( A' r+ r; S7 k5 q  關於這個吃飯的問題,世界上各個地區不同,習慣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
3 x) P; ]" N) k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個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飯外,還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糧。( T# H% h) y. K+ _
當一個人苦悶到極點,灰心到極點時,如沒有精神食糧也會死掉。另外還有觸食,觸食, K' I) T& _, u3 \4 ?5 w0 {' }
就是感受,譬如我們在房間裡,衣服穿得不對,悶得非常難過﹔或者被埋在土裡,感覺
: f6 Z- h" y* ]( z* _! S& ]氣不通了,就是感覺沒有氣可吃了。更有識食,阿賴耶識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
: _% i$ q1 H+ x6 Y( U以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可說都是人的食糧。0 l; S9 [$ P& b7 W
  現在本經所講吃飯的時侯,是佛自己所規定的日中一餐。佛雖然是太子出家,但是% b' _, R3 c+ [. ~' l
他以身作則,吃飯時間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實佛的衣服
9 c5 E" c" w- U( w! \就是那件袈娑,我們現在出家人所穿的這個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
. N. u! c/ Z: ^! Y' d$ @' M( w家人的顏色樸素而已。分別身分就在頭髮,出家人是光頭,在家人有頭髮,衣服都是一0 P- ^' q+ Q3 a
樣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稱福田衣,袈娑的橫條、直條,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規
8 _8 Q' z# K* S  `/ n! X定。條紋像一塊田一樣,是為眾生培福的標記,所以叫做福田衣。6 q  r8 N# |# B8 k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熱的時侯,膀子統統露出來。我
, f8 U5 Y6 X6 a6 [3 ~( M們讀禮記也可以看到:「仲尼閑居」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講學的時侯,
0 O$ M% m: Q  I0 i5 z' Q閑居的情形,禮記中有描述。我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的閑居,是比較自由一點,可是& Z5 M0 ~/ H- U, }
到了吃飯的時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缽」,拿著飯碗。這個缽傳到中國來4 t* i6 U7 E% V7 S, Y8 D% y8 h$ f) j& M
有瓦缽,也有銅缽,反正是一個吃飯用的器具,不過是湯啊、飯啊,放在一起的一個缽。) ?$ I# f+ n9 r9 t0 ]: q0 ]  Z
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佛已經發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缽吃自助餐。) R9 z$ A, O! Z& l( c1 k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飯的缽,「入舍衛大城」,到這個首都。「乞食」,討飯,土6 _) `% ]# K1 \: ^! T0 r: k
話叫做化緣。佛的戒律規定,佛弟子們不但不做飯,連種田也是犯戒的,一鋤頭下去,# J" r7 n8 P' _% `7 Q, o! m* N
泥土裡不曉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準種田。夏天則結夏,弟子們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
# E( @3 N& c8 `不準出來。因為印度是熱帶,夏天蟲蟻特別多,隨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準許。
3 x5 B) u/ X& D1 \  x在夏天以前先把糧食集中好了應用,到了秋涼以後才開始化緣。這是當時的制度,時代
5 {+ ^* s0 ]% }1 B* ^2 x不同,慢慢就有所改變了。" N* {; s  Q# M, a
: s: q- J0 w4 W2 Q
    乞士生活威儀
7 }6 C" Y& ~4 k! G5 q* i6 }) A+ j4 L; |9 F
  化緣,規定弟子們不要起分別心,窮人富人一樣,挨次去化,不可以專向窮人化緣,
: j0 I: a% w3 K+ k+ V或專向富人化。譬如迦葉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別同情下層的貧苦社會,. Z1 q8 g' ]  x! ~) Z
所以他都到貧民區去化緣,同時收些弟子也都是窮苦的人。另外一個弟子須菩提尊者則# r( ~; S5 ]' g  \! g) b$ n
相反,喜歡到富貴人家乞食化緣,佛曾把他們兩人叫來說:你們這個心不平,不管有錢9 @$ u/ k9 ?# y; w7 H  l
沒錢,有地位沒地位,化緣的時侯,平等而去,此心無分別,而且人家給你多少就是多8 E) M7 g0 l- n8 _9 D
少,這一家不夠,再走一家。我們現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門口拿個引磬叮叮,那個就是釋
! Q4 _/ S  e1 S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風範。
- e4 h0 N& l5 U; d7 b* X+ U  說到乞食的制度,泰國還保存著。泰國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飯做好了,出家人沒有
) @3 [3 Z/ X  }0 M* F8 G來化緣以前,鍋蓋也不敢開﹔出家人來了,鍋蓋趕快打開,用勺子在飯鍋中心挖起裝上
+ d; N2 D1 S/ E( @4 y5 s  R: Y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給他裝滿。化緣的走了,自己才吃飯,這是佛教所遺留的制度。* b9 f8 }7 l/ r; f1 E
* c2 Q- x- {( x" N9 f/ a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 N; T% }' Z6 _6 ]6 M$ [+ H$ d
而坐。】
: L: r9 ^7 V( L6 }' q7 H! b: b  u' p- A  K# R8 s
  這一段是講化緣吃午飯的事。我們研究佛經,會發現所謂夜裡到白天,晝夜二六時0 d( y; \2 t, z( \
中,佛都在禪定中,在如來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飯,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從下午一
% ~6 t2 X8 j3 {! L/ i0 S/ p兩點到五六點鐘說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閉起眼睛又入定去了。6 f3 \. r3 ~  e
  在舍衛國首都的大城,他挨門挨戶的化緣。化好了以後,「還至本處」,沒有說在5 s+ K  b% m3 I) D/ K( n3 V8 Q
路上就吃起來了,不像我們買一根香蕉,一邊走就咬了一口,很沒有威儀的。佛把飯碗1 S, y! r9 q' ]
端回自己的講堂,「還至本處」,在規定的地方吃飯,「飯食訖」,飯吃完了。「收衣
0 Q, _. k) V" r& W9 O9 S% d缽」,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來。然後有一個動作,「洗足已」,還打水洗腳。
, q& B2 y. K3 x# U8 {2 U  所以我說這一本經是最平實的經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樣,光腳走路,踩了泥巴還4 y+ D- {+ m3 _! d4 d9 O
要洗腳,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實實的就是一個人。# q% K; [4 X* ?% p3 U/ x" S% a
  「敷座而坐」。洗完了腳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鋪一鋪,抖一抖,弄得整整齊齊,也沒
5 w6 K# z& Z# H8 P% ~有叫學生服侍他,更沒有叫個傭人來打掃打掃,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麼嚴謹,那麼平* \& K" a% Q- [  g2 q0 l
淡,而且那麼有次序。由這一段看來,金剛經會使人覺得學佛要設法做到佛的樣子才好,% M) w  l% @  S8 U) f
不像其它經典那樣,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4 @6 j% n2 k8 [4 E4 u* U& ?  看了金剛經,佛原來同我們一樣的平常,雖是太子出家,但是他過的生活同平民一7 \* ^% a. S, E9 f+ M$ z& Q% l
樣。當時印度的階級森嚴,他卻指定一個最低貧民出身的弟子優波離尊者,執法管紀律,
1 W1 o' u4 D( X4 e" |& W% R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樣處理。所以在現實的生活裡,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個非凡神聖的
# Y+ I% m6 ~- t2 C* W# ~) t' T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发表于 2009-11-2 06: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坏了!我学不了这玩意儿,太长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1: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狸猫 于 2009-11-2 18:27 编辑
( Q, N0 y: A# C$ B- D5 t' n& u5 J5 ^; B6 C0 b% x" O* P
2# 无墨 . h9 ^6 m8 d0 T

$ h+ n/ [. m* n" Z4 ?0 n早知道你是有灵性没耐心的那种。
5 V2 V5 m! |9 W; \/ _. T; o* y
/ [; k/ @" M7 p8 l  A6 `. \5 p& H! \还有,我用繁体有点迫不得已,佛经中经常有简体字库不够用的尴尬状态。
发表于 2009-11-2 21: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不知道狸猫可否赐教全部,我好下载了打印了,细读了,也算狸狡猫先生的功德。阿弥陀佛!
[{O3C]FIC_VB({XD}WPJ(]H.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21: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4# 20年前旧板桥
8 B2 o! d3 p8 `: o( ~' t( A8 Q/ S- j: u/ h& B6 h) z" S: m" p) m
有。如果你有兴趣又急于要看全部,可以去下面网址* S, t, |( k- o* y, \% w5 _

7 N% u; F% C5 e& Q0 dhttp://www.buddhist-canon.com/PLAIN/jgj_NHJ/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22: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不知道狸猫可否赐教全部,我好下载了打印了,细读了,也算狸狡猫先生的功德。阿弥陀佛!
- N) y, `1 z' J( l4 j  w$ j/ A2 ^# g20年前旧板桥 发表于 2009-11-3 04:05

* ?  C9 E* n2 I! {
- C( x1 e7 d; s' }$ }这几个字写得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