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流 之 商鞅 (上)
9 j. d0 h2 M; n& a6 s, S3 R: J
7 ~$ M- n1 [0 W- _; ^商鞅本不姓“商”,而是复姓“公孙”,因出自卫国,又多称“卫鞅”。" d( \& U, P5 N( ?: L6 G5 j
& B0 ?, }$ c6 w" P/ G# \. B
说起来卫鞅与吴起极有渊源:首先二人都来自弹丸小国卫国。看起来卫国虽小,风水却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出这么两个大腕,也算是奇事一件了。这让人想起三晋中最弱小的韩国,虽然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是最先玩完的诸侯国,然而后来的初汉三杰中却有其二(张良和韩信)来自韩国。% R+ X5 }2 O5 b$ G6 o+ A
. s2 S' O: Z4 L+ N$ ^& b其次,吴起、卫鞅都是从魏国出走的,二者的变法思想都深受李悝(李克)的影响——吴起把李悝的变法搬到了楚国,卫鞅更是把李悝的著作《法经》捧到了秦国,并以此为蓝本,揉入自己的见解,写成秦国法典,作为变法的准绳。这也是李悝被尊为法家始祖的原因所在。
' o7 W2 c7 ]1 y; M6 _: W
2 d! G4 \6 ^; H8 X: L$ ?/ B更有意思的是吴起、卫鞅离开卫国是因为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本人在《吴起》中提到的妻管严相国公叔痤。公叔痤这个人,识才有一套,压才也是一点也不含糊,在借助他强悍的公主老婆挤走吴起之后,不久就发现其门客中的卫鞅同志实在是怀具经天纬地的大才。不过他并不曾举荐过卫鞅,无外乎害怕弄出第二个吴起来威及自己的相位。一直等到这位公叔先生得了重病,估摸着不能再霸着相位了,才在‘魏惠王亲往问病’的时候良心发现而举荐卫鞅。
" t# ~/ l6 [' m/ G) j; L
1 K7 i5 N- `' N9 J' Q: y. v# ]0 g7 \他老人家一边喘气一边断断续续:“老臣门客中有个...有个公孙...公孙鞅,‘虽年少,有奇才’。老臣估计是没...没戏了,愿大王能把国事交...交给他...操练吧。”
7 [1 d4 j% R- X: x5 `- J8 R8 t/ V% G7 d# i9 z+ @( I# E, F
这个魏惠王乃魏武侯之子、魏文侯
) Q6 b/ d* y' b1 Z之孙,以败家速度之快享誉诸侯。听老姐夫推荐出这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默然’。公叔痤看看这位小舅子不以为然,又示意其它人退下,再次举荐:“公孙...公孙鞅非同小可,大王如果不能听信老...老臣而用他,‘必杀之’,千万...千万不能放他出魏国境,否...否则,后患...咳咳...后患...”魏惠王呢?‘王许诺而去’。5 Q0 f! o& a6 g: l. N
# ?# |0 i9 u* E唉,既知鞅之大才何以又至今才举呢?要任用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年轻人为相,就算是一代明君,也确实有点难度。不信各位去胡哥那儿举荐鄙人当国务院总理试试。: W7 D+ z1 b, o) V2 g; o) f
$ F i2 j1 f. ]5 K* h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惠王走了以后,公叔先生又觉得对不起卫鞅,让人把小伙子找来当面道歉:“‘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老...老夫推荐了你,看惠王的脸色,似乎...似乎看不上你。老夫行事,一向...一向‘先君后臣’,是故老夫嘱咐惠王,如果不能任用...任用你的话,‘当杀之’。你...你赶快收拾收拾,这就逃命去吧...”! |: x$ F$ L2 A0 u# f
( y4 m1 a$ }3 o- s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高明!惠王如果认可您说的话,觉得我确有大才,必会任用我而不会杀掉我;如果认为鄙人不过是废物点心不值得一用,那自然也构不成对他的威胁,那杀我何用?4 J# k/ A( j: G. u
. J& ~. Y" i- {
对公叔痤的举荐,魏惠王根本没当个事儿,不过是觉得老姐夫病糊涂了在胡言乱语罢了,魏国就这样与卫鞅失之交臂。这事,公叔痤实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嫉贤妒能,此公平时所荐都不过是些不会威及其相位的瓦砾,惠王又哪里想得到你临死推荐的乃是珠玉呢?
. r9 ~# k9 ?- M
& w( J3 K9 Z7 L5 w7 q& M3 P公叔痤没几天就嗝屁了,和其他门客一样,卫鞅如今也混成了自由球员到处找饭碗。此时在西陲秦国,经过好几十年的三天两头换老大,终于传到了秦孝公一代。孝公素有大志,看到国土不断被吞噬,终于认识到了欲富国强兵,人才才是TMD根本。遂下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我TM封他高官,并予与封地。卫鞅听到了这事,‘乃遂西入秦’,魏国果然对其出境不设防。* @2 a2 _/ ` A' _3 P
/ u# A2 L! c# M( q- u卫鞅入秦之后,通过孝公宠臣景监三见秦孝公,畅谈强国之策,终于打动孝公。孝公虽心仪卫鞅的变法韬略,然鉴于自己刚刚当政,根基不稳,所以暂时没有动作。两年后,一切就绪,‘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 t: W' i/ `" ~. W$ _1 O
9 t/ U+ ]6 P1 A9 l3 ~, g7 W- ^' C左庶长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当时的秦国因为地处偏僻的雍州,官职称谓与中原各国不同。设置大、右、左、驷四种庶长,大庶长相当于丞相。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之外,其余全部都是王族专职。这就是说,秦孝公给卫鞅的乃是他能给的最高的职位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卫鞅已然充分取信于君了。
$ n+ B, o1 H) A9 Z& z+ ?8 m+ K' X) e n
然而卫鞅认为要确保新法的实施,不仅要取信于君,更重要的是取信于民,于是发生了所谓“南门立木”的佳话。‘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贴出告示:只要哪位哥们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能获得黄金十两。‘民怪之’,有这等便宜事?那树看起来也不沉啊,一定有诈!
0 e7 M q1 p: _+ A+ O5 G$ u8 Q2 N, B0 Z2 P
于是乎看热闹的人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就是没人敢上去。卫鞅一看这样,开始提高赏金,二十两,三十两,四十两...嘿,你赏金越高吧,越是没人敢上去。有个过路的叫花子,饿好几天了,心话:“有什摸呀,大不了是个死,以其饿死,还不如上了这个当死个痛快算了。”于是压榨出仅剩的几滴力气,连扛带拽,把那根木头给弄到了北门。政府说话还真算数,当着众人的面,真就赏了这位伸手大将军五十两黄金。据说这哥们从此改行经商,生意是越做越大,后来的巨商兼相国吕不韦即为其后人。不过这就是野史了。
& \2 C+ ^' U2 N9 L) m' ?$ u+ [$ Y7 q
通过一系列的类似措施让老百姓见识到了政府的言而有信之后,卫鞅终于于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6年)颁布变法令。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具体细节此处不拟赘述,只拣几例直接影响到卫鞅最终命运的举措加以评述。6 o7 x7 \% M9 P ^2 k
) u" F. e3 h3 p5 _% K1 V. ]时秦国地处僻雍,教化远逊中原地区,‘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即是明证。用当今的话说,就是文明程度极其低下,民众素质还远达不到能理解卫鞅法度的水平,以至于新法实施的第一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上首都告新法御状的老百姓数以千计]。卫鞅并没屈从公众的压力,而是坚信‘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针锋相对地出台了极其残酷的刑罚,以铁腕迫使老百姓就范。从户籍着手,将就近的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让大家互相监督,实行“连坐”——一什或一伍中有一人犯法,其他人连带治罪。对违反新法的人处于严厉的惩处,除已有的劳役、充军、斩首等刑罚外,又增加了凿顶、抽肋、镬烹等酷刑。5 r# [( ]8 T; H' c
: |7 @7 ^/ N0 J$ U3 k* k
不仅老百姓不能理解卫鞅的新法,王公大臣也多对新法持抵触情绪。首当其冲就是太子。新法出来没几天,吊尔郎当的太子就以身相试:我TM是太子我怕谁?他哪里知道他碰到的是一位举世罕有的硬骨头,而且有孝公在后撑腰。卫鞅曰:“‘法之不行’,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造成的。”一咬牙,‘将法太子’。后经孝公亲自说情,言道太子日后得即位为君,一个君王要是TMD少了鼻子,没了耳朵,抑或脸上给纹上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这个...这个...说不过去啊。卫鞅这才让步,念太子年少,改为追究其监护人的责任: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给暴揍了一顿,公孙贾被脸上刻字。可叹这个公子虔,仗着是孝公的弟弟,不引以为戒,过了几年再次犯法,被卫鞅杀鸡儆猴,对其处以“劓刑”,割掉了鼻子。& T0 @9 U$ d5 d: g
) A( D2 t/ ?1 P8 D就这样,卫鞅以铁腕逼着秦国上下一步步纳入自己的法制轨道。从根本上说,卫鞅的变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代表着从腐朽的奴隶制度向先进的封建集权制度的过渡。尽管其用于保障变革实施的方法严酷到了没人性的地步,然而‘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一跃取代魏国而成为头号强国,虎视东方,开始着手收回当年被魏国吴起攻占的河西之地。
- T3 _, S) m P1 M* c# C5 R5 W1 q: H& S" @% F
------------------------------------------------------------------------------
' p' B: K/ v" ]$ A战国风流 之 商鞅 (下)
9 V2 H w; s! f3 s5 G4 U8 k) | L G
上天也赐给了卫鞅和秦孝公大展宏图的良机,一方面秦国由于卫鞅的变法,实力呈跳跃式增长,另一方面在魏国,败家子惠王他...他就是不死。上次的败家壮举是错过了大政治家卫鞅,这次又错过了大军事家孙膑,结果被田忌、孙膑所率的齐兵一败于桂陵,再败于马陵,损兵折将,太子被俘,国力呈现跳水式崩盘(详见本系列另一篇《孙膑》)。
2 m! Q" y3 ^! ?5 l6 x7 C/ C
8 b0 |% T( D4 z4 N! j) F5 h5 |消息传到秦,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时庞涓已死,魏国都找不出个象样的大将了,矮子里面拔大个,‘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
, _6 f" C; Y# Z0 F4 `2 ?1 ]
% D) t1 i7 }$ ?$ N' x! o昔卫鞅栖身魏国公叔痤门下的时候,曾和这位公子卬有过数面之缘。如今两军对垒,卫鞅就给公子卬射过去一封箭书,信说:“想当年咱俩称兄道弟,卡拉、桑拿、马萨基,啥没玩过?如今虽说各为其主,可小弟哪里忍心攻伐哥哥您哪?明儿咱找个地方,好好聊聊,整个互不侵犯条约啥的。完了咱一醉方休,从此两下罢兵。”! L) n7 S/ J$ U& b0 q
9 h8 |' S% O4 i$ n' C; @" G公子卬于是带了几个随从就这么去赴宴了。老朋友见面,相谈甚欢,然后各自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画押,再然后是灌黄汤。还没喝出味来呢,‘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公子卬就这么糊里糊涂当了俘虏,卫鞅一边搜出刚签的协定烧毁,一边指挥秦军乘魏军不备实施突袭。魏军连指挥官都没有,打个P呀?公子卬也够可怜的啦,这儿就不骂他猪头了。
0 s3 z' h' W9 Y+ Z% x
) ~) o' }% E) p0 ]* z' m9 t魏惠王就这么‘兵数破于齐秦’,迅速把点家底折腾干净了,‘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与秦以和’。此公终于哀叹:“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还有什么用?晚了!. M) G* O; n* y2 [3 j/ \ @! L
, b7 S e! d" n
卫鞅因破魏而夺回河西之地大部,被秦孝公‘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便是后世称卫鞅为商鞅的由来。* q4 c# z8 |% W3 u
% J" h; i+ C2 @2 m; q; d- T+ }与吴起相楚一样,商君的变法得罪诸多‘宗室贵戚’,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鼎力支持。但尚君的变法因为历时更长,因而也更彻底。作为变革执行者的商君,却逃不过与吴起相似的个人命运。
/ X! h9 }" n) t9 p9 w
0 o( ?( d( C. @' U公元前338年(秦孝公21年),商君的后盾孝公去世,‘太子立’,为秦惠王。这伙人终于等到了报复商君的机会。想起当初商君拿他们处刑明法,这伙人就牙咬得咯咯响。没了鼻子的公子虔在惠王的授意下,率众诬告商君谋反,‘发吏捕商君’。商君见势不妙,仓皇出逃。
7 p; r- J! {2 i* }/ e+ g0 |
7 a y/ e @+ M/ G$ X2 V却说商君仓皇出逃,直奔函谷关。一日天色已晚,人困马乏。于是找了户人家想歇息一宿再走。谁知这户人家并不识得商君,坚持让商君出示身份证件,并称:“‘商君之法’,留宿无证件的人要与借宿者一起治罪的。你赶快出示证件的干活,否则跟我去见官!”商君匆忙出逃,何曾来得及带证件?一看不妙,假装一拍脑袋:“呀,小人包袱尚在外面马上,证件在包袱里,容小人取来。”出了门,上马落荒而逃。
& m' P! _. l5 N6 A) w' n* K( J+ a: q8 p5 v" v3 i# A
当夜只好露宿于野,一边冻得牙齿打架,一边喟然叹曰:“唉,想我卫鞅竟作法自毙如斯...” E0 h" R6 M# V# l4 T- m; }
# a4 @1 M# @3 h4 m
商君历经艰辛逃到魏国,‘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谁也不要收留他。商君无可奈何,打算另投他处。已成了惊弓之鸟的魏人生怕放走商君而给强秦留下攻伐的借口,结果把个商君又轰回了秦国。
- ?, I X+ W7 Q5 K1 r: W2 R& z
商鞅回到自己的封地,组织家丁附寓顽抗,哪里是他多年经营起来的秦兵对手?结果被杀死在郑国黾池。秦惠王、公子虔等连其尸骨都不放过,将其五马分尸示众,并灭商鞅满门...
* M- G4 a8 g; A1 }% U" S# Z* S! r; c& b/ l0 R: p M
司马迁评价商鞅之死,认为导致其灭门之祸的原因是他制定的法令过于刻薄寡恩,重酷刑而轻仁义,致使积怨太深。这种看法千百年来一直是主流,在本人看来,这只是描述了一个事实罢了,却并不深刻。
. c5 K) c! u0 w1 |1 ]
( {7 I2 k8 w. t( U+ b/ q商君制定酷刑也好,拿太子老师试刀也罢,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其最终目的是要推行他新的行政体制,刺激农业,发展军事,从而达到迅速富国强兵的目的。当初孙武子为明军纪也曾斩杀吴王宠姬,如何孙子就得到褒奖而商君就得到诟病呢?
4 S/ O" L S9 _# @: z" [. a/ S% n! O- c2 f# l
那么不采用酷刑铁腕,而采用仁义教化,能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答案是:能!然而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孝公、商君都是心智高明之士,岂不知仁义治国的道理?那他们为什么依然选择了酷刑铁腕呢?这从卫鞅初入秦之后三见孝公的论述中可以找到答案。0 G% Q, C! ^2 F! X( w9 T0 O6 N
8 \/ i2 l3 W# f8 T1 q8 C一见孝公,卫鞅说之以尧、舜治国的方略,‘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孝公,说之‘以禹、汤、文、武’的治国之法,孝公还是‘未中旨’[不合意];三见孝公,说以‘强国之术’(即后来的变法强国之术),大合孝公口味,‘语数日不厌’。
$ N: B+ f! y* o
% M0 }& @* @6 B* _) g% V商君懂不懂仁义?尧、舜、禹、汤等先贤那都是仁义治国的典范!然均未被采纳者,孝公一语道破天机:“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要以仁义强国),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 I) L' |2 G/ e. o9 E% [. y" V$ e# b; n4 z7 Z) [* P2 C
看看,要以仁义教化来振兴文明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秦国,恐怕需要‘数十百年’的时间,孝公不能等乃是为了自己的政绩,是好大喜功,然而秦国等得起吗?虎视眈眈的其他诸侯会安安静静地坐等秦国慢慢施仁政、善教化么?! ~' ^* x+ T: l7 q- O
/ Q8 T: z" [( D* r2 ~% w2 `秦国等不起!教化非一日之功,以圣人之术让秦国缓慢崛起,固然能够让百姓、官员更乐意接受,商君也不至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然而如此一来,秦国可能等不到富强的那一天就已然为他国所灭了!$ y, [ h/ R' j$ f
$ R* k5 M' s/ m' `1 g1 Z, u商君早在变法之前,就已然明白他的“强国之术”必给自己招来骂名了,在三见孝公之后,他就叹息说:“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商君在黔太子师、劓公子虔的时候也想到了会因此而招致报复,然而他依然义无反顾。可以这么说:商君以自身及其家族的生命为代价大大缩短了秦国的强国历程,使秦国迅速立于不败之地,为最终吞并天下打下了基础。0 N5 m2 m' t% {7 [7 j
/ L G* I2 W/ k2 ~6 Z即使是那当今的眼光,商君的许多做法也值得推崇。比如政府取信于民,总比出而反而、朝予夕夺强;比如王公贵族犯了法也要受刑,总比明哲保身、官官相护强。商君逃亡途中投宿,那户人家依法而不纳,恰恰说明了商君的成功,何叹之有?如果临时组建的家丁能打败自己多年经养起来的正规部队,那才是他真正的失败!
4 y) j" }. c: D7 g) C. ~
! t; y- c+ [- q( {( y* V2 z( L& a正是:恩威善恶我自知,称让生死寻常事。8 o5 r0 L Y* v, p1 _2 B. v, b1 m" L
* z+ q; d% U) ]# z; f
以此向商君及其家族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