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康德(1724-1804)“鞋匠的儿子”。康德的父亲是个普通鞋匠,勉强可以维持家庭生活,父母共生了9个孩子,但只有5个活了下来。父母信教,他们善的言行给幼小的康德根植了做人最重要的范例。康德就读的学校,神学是必修课,其强制性逼迫学生背诵基督教义,使他极感厌烦,他长大些时曾对朋友说道,一旦想起幼年时代那种奴隶般学习生活,就觉得浑身颤栗、害怕起来。好在小学的老师在其它课程方面水平不低,康德学习到了拉丁文、西腊文、数学和音乐等基础知识。康德16岁进入哥尼斯堡大学,除了神学外,还能学到更深的哲学、数学等自然科学,使他对各种学科都产生浓厚兴趣。有段时期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离开学校去打工,赚些生活费后再返回学校学习。康德青少年的经历启示我们,父母天然是孩子的第一教师,他们的品德和善行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极为重要,有了它,即使普通家庭、贫穷家庭的孩子,也能很好成长成才。
八 迪卡尔(1596-1650)“孱弱的孤儿”。小迪卡尔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不久他母亲也因病撒手死去,医院的医生曾认为他很难长大成人。在保姆的精心照料下虽活了下来,但终生体质很差。接着,父亲再婚,他便一直由外祖母扶养长大。幸运的是他的双亲属贵族,有较好经济收入,不但生活稳定,还有资格到贵族学校就读。迪卡尔刚入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很好,但他不久就对各门功课知识产生强烈兴趣,很快就赶超上去。而且他利用学校大量藏书,如饥似渴地搜寻和阅读各类书籍,使他养成一种不盲从迷信正统权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这对他以后批判神学、创立自己的方法论建立可靠坚实的基础。迪卡尔青少年的经历启示我们,对孩子们早期各门知识兴趣的引导和培养十分宝贵和重要,孩子自觉对知识感兴趣越早,那么他们成才也越早。 |